回覆列表
  • 1 # 順路去喝水

    唐玄宗執政期間,大唐國力曾一度成為有唐以來最強,但盛極而衰,最終爆發安史之亂,唐朝開始走向下坡路。究其原因,不外如下:

    1、藩鎮割據尾大不掉,唐太宗、唐玄宗在位期間開拓疆土,中央朝廷為加強對邊疆的控制、鞏固邊防和統理異族,便於唐玄宗開元十年(722年)在邊地設十個兵鎮,由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管理。然而,此等每以數州為一鎮的節度使不單管理軍事,而且因兼領按察使、安撫使、節度使等職而兼管豁區內的行政、財政、人民戶口、土地等大權,令原為地方長官之州刺史變為其部屬。

    2、軍隊的外重內輕,由於藩鎮割據的影響,節度使掌握一鎮軍政兵馬大權,特別是在後期,安祿山一人就兼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最終導致大唐國內藩鎮兵力多大50萬,而中央兵力遠小於藩鎮實力。

    3,開元末年,承平日久,國家無事,唐玄宗喪失向上求治的精神。唐玄宗改元天寶後,政治癒加腐敗。唐玄宗更耽於享樂,寵幸楊貴妃,成就楊貴妃的禍水之名,由提倡節儉變為揮金如土。

    4,將相不和,唐玄宗寵楊貴妃,安排楊國忠為宰相,而安祿山擁兵邊陲,其手下驍勇善戰,甚獲玄宗寵信,引來宰相楊國忠忌恨。兩人因而交惡,而唐玄宗又對此不加干預。安祿山久懷異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討楊之名舉兵叛唐。

    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唐朝國力由盛轉衰。

  • 2 # 滌塵20

    唐朝建國一百來年,經數代到玄宗國力已達到頂峰。國內平穩,基本沒有戰事,能真正帶兵打戰的人越來越少。而治理國家的高官大多是文人,朝庭為穩定邊關,防止胡人進犯給於邊關將帥很大的自主權。起初也確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尤其以胡制胡作用明顯,經多年曆練能打會戰的將帥多是胡人,如安祿山等。而皇帝對他們又護愛有嘉,權力越來越大。後來安祿山造反,勢不可擋。最終由郭子儀等歷經千辛雖然平定,但國力大衰,再也沒能恢復,最終唐亡。

  • 3 # 龍文說史

    唐朝應該說在最昏庸的唐高宗總章年間疆域最大,它西面延伸到裡海,也同時戰勝了幾代君王沒有戰勝過的高句麗。那時也許是僥倖,唐朝對河中和阿富汗地區間接統治維持不到幾年,阿拉伯帝國崛起,開始東進吞併伊朗直逼唐朝邊境。到唐玄宗手上,唐朝個個敵人紛紛競技,唐玄宗為了控固帝國勢力,大力發展藩鎮,擴充軍隊。但沒想到它居然是為帝國埋下滅亡的火藥桶。第一個先兆在他手上已經來臨,開元盛世剛過,燕地已經不安寧,軍閥安祿山勾結史思明發動叛亂,直接衝擊唐朝中央,曾經作為楊貴妃的乾兒子,溫溫順順的遊蕩在老皇帝和貴妃中間,實質上他包藏禍心,蓄意謀反。出生在西域家族的亞歷山大家族,音譯安祿山,生性不開化底氣爆發,想一舉顛覆統一的唐帝國,直接殺入帝都長安。國都淪陷,唐帝國內部發生叛亂,一直沉浸於聲色犬馬的最高統治者,這才慌了手腳,一向於精通音律,詩賦的文采並沒有幫助他,無奈下逃到馬嵬驛,在哪裡發生了一件驚世駭俗的大事,兵變。那些叛將直接將矛頭對準他最寵愛的妃子楊貴妃,認為造成了唐帝國奔潰的罪魁禍首的是她,導致李隆基的墮落,還有引誘這次的叛亂就是她的乾兒子安祿山,就連楊玉環的家族也受牽連。楊玉環其實並沒有決定唐玄宗的一切,這只不過是替罪羊而已,真正的罪因歸於唐玄宗本人,他年輕時精明強幹,粉碎了太平公主的陰謀,韋后叛亂,開創了繼武則天的輝煌,骨子裡有著奶奶武則天的霸氣。然而輝煌了二十年,後期又得意了,為了追求美色,他破格的將他的兒媳楊玉環納為妃,她的出現,正好情投意合,你會音律,她會曲譜,長安大明宮長年燈火通明,歌舞昇平,這也許在他眼裡作為一個勤政愛民君王最好的報答。多彩的綢緞在他眼前不停的拂過,讓他將所謂的貞觀之治,唐高宗武則天盛世,開元盛世一一拋之腦後,這時琵琶的弦忽然斷了,醒來的確實淒涼空曠蜀地大殿。

    大唐帝國也許因他而盛世的終結,北面安祿山的叛軍已經像火焰一樣漸漸吞噬唐帝國,西域安西四鎮準備抽調兵力回去平叛,曾經威震西域的大唐和阿拉伯帝國決戰於恆羅斯,大敗退出中亞,但仍虎視眈眈,還有吐蕃已派兵偷偷截斷絲綢之路,佔領四鎮。南面也是多事之秋。唐帝國看似已無法扭轉敗局,唐玄宗也懺悔自己罪過,只有下野讓位,唐軍西路和北路繼續平叛,直到唐肅宗初年才將安祿山叛亂給平息。

    在之後的時間裡,唐朝輝煌已不再,西域被吐蕃佔了,疆域大大縮水,大唐因他而輝煌因他而衰落,他的一生有兩個女人,一個是武則天,一個是楊玉環。兩個女人創造了他傳奇的一生,也最後隨盛世走下了臺階。

  • 4 # 大麗歷史說

    唐玄宗前期是很有作為的一個皇帝,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開創了唐朝的極盛之世——開元盛世。但到後面卻墮落了,這其中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性格傲嬌,容易自滿

    開元盛世時,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很多人紛紛在唐玄宗面前溜鬚拍馬,李隆基逐漸開始滿足了,沉溺於享樂之中。沒有了先前的勵精圖治精神,也沒有改革時的節儉之風了。

    二:用人不當,造成禍根

    李隆基後期時,把改革時期正直的宰相張九齡撤了,而李林甫這樣的小人卻上位。武將方面,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來穩定唐王朝的邊疆,他還設立了節度使制度,節度使集軍、民、財三政於一身,權力極大,這為後來的“安史之亂”埋下了禍根。

    三:紅顏禍水,沉迷女色

    李隆基是個痴情之人,開始他寵愛武惠妃,後來聽信了她的讒言,將三個兒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廢為庶人並殺害。可能是壞事做多了,武惠妃同年就死了。武惠妃一死,唐玄宗頓時失了魂,後宮女子都不能讓她滿意。後來他聽說武惠妃兒子李瑁的妃子楊玉環才貌並美。於是不顧禮節把她據為已有,並整日與她尋歡作樂。還把楊貴妃的姐妹兄長都封了官,而楊貴妃親戚都是些不懂朝政,飛揚跋扈之人,把朝堂弄得是烏煙瘴氣。

    這些原因讓後來安祿山和史思明打著除國賊楊國忠反叛時,唐軍無力抵擋。後來“馬嵬兵變”後,唐朝徹底衰敗了。

  • 5 # 酒翁

    唐玄宗的統治時期,應該可以算是整個唐朝漫長統治中的一個風水嶺,當唐玄宗李隆基從父親的禪讓中接過至高無上的權力時,唐玄宗確實在年輕時,將唐朝的整體實力提升到了一個非常高的位置,可當唐玄宗到達中年之後,開始志得意滿,再加上後來的安史之亂,使得唐朝一下子就由盛轉衰,而對於整個唐朝來說,也正是從此進入了低谷。

    那唐朝如此由盛轉衰的原因是什麼呢?

    第一原因:社會發展造成的制度不完善。放眼整個唐朝,唐玄宗時期是社會高度發展、變革特別激烈的時代,特別是在初期,姚崇作為宰相期間,各項新的變更取代舊的制度,可社會高速發展之下,作為唐朝的統治者以及引領者卻忽略了一個問題:任何一種新制度的形成,都是需要經過長期磨合才會成熟,而在其發展初期,必然會存在各種缺陷,例如唐朝的節度使制度,它的出現本來是為了解決府兵制的缺陷(戰鬥力差),但這種制度也同時存在著一個缺陷:它將兵權都集中到邊將手裡,形成了所謂的內輕外重的不穩定結構。節度使的問題在突顯出制度不完善,不成熟的情況下,還提出了對人是否具備高智慧的新要求。

    說到對人是否具備高智慧這個要求,我們就可以看到,在唐玄宗的中後期,各項問題的出現,可以說都是因為人的問題,無論是唐玄宗本人醉倒在開元盛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中,身邊的宰相,一任不如一任,朝廷的官員一屆不如一屆,朝廷上下,從原先的克己復禮,變成了現在的驕奢淫逸。

    遙想在開元年間時,唐玄宗為告誡自己,將宮裡的奢侈品全部燒掉,但是到了後期的天寶年間,僅為楊貴妃刺繡的女工就700人。僅為了選美,就專門設立了一個“花鳥使”,來專門到民間挑選漂亮大姑娘,小媳婦。一個皇帝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貪念,想盡辦法去拆散別人的家庭,這難道不是奢侈腐化嗎?

    還是接著說“人”,唐玄宗後期,在政治上存在兩個重大的失誤,一個是宰相的任命上,一個是在朝廷官員的勸諫上。還記得開元年間,唐玄宗為了挑選宰相人員,可以做到半夜睡不著覺,專門想著何人適合當選宰相,可到了天寶年間,唐玄宗越來懈怠朝政,宰相的任命上也不再是考慮是否會對國家帶來什麼利益了。再加上,隨著年紀的增加,唐玄宗已不像年輕時,可以虛心的接受官員的勸諫了。唐玄宗後期,最著名的就是在安史之亂爆發前,有人向唐玄宗彙報安祿山要謀反,可他聽都不聽,就直接將人送到了安祿山那,這種拒絕建議,不聽勸諫,國家能夠昌盛嗎?

    而唐玄宗的這兩點實物,究其根源,都是在他自己身上,正是因為他的驕奢之心,逐漸吞噬了他的進取之心。

    唐玄宗,一個年輕時意氣風發,中年志得意滿,老年沉迷荒唐,正是這一路的轉變,再加上後期安史之亂的爆發,最終造就了大唐的悲劇。而唐玄宗的統治,大唐的盛世,也就一去不復返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光之國的管理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