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棒棒衝兒1
-
2 # z山海
諸葛亮為什麼沒有助劉備一統天下?
天時、地利、人和,全不佔,只憑一己之力,扭轉乾坤,豈不是笑談?而且,其也不具備扭轉乾坤的能力!
諸葛亮,是一個政治家,良臣賢相,而非軍事家。
諸葛亮的真實才能,就是中國歷史上再正常不過的一個正常忠良臣子而已,因而在正史《三國志》中,與其他魏、蜀、吳國的眾多,請注意,是眾多的良臣猛將同樣的、再正常不過的在《三國志》中有傳而已!
諸葛亮成為民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掐會算的神人偶像,除了其自身的優良品質、才能業績,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古代四大古典小說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成書,使其在生前未能、死後很長時間也未能、直至死後千多年,才因《三國演義》流傳而彰顯於世,名聲大噪而成神,甚而奪劉備皇陵昭烈帝廟而成武侯祠!
因為,《三國演義》文言文、白話文,大雅之堂教科書,民間以評書、京劇、地方戲曲、乃至小人書廣為傳播,幾乎是華人家喻戶曉、婦孺老幼皆知。
而諸葛亮作為文學作品、小說《三國演義》中一個正面人物典型形象、一個忠良烈士,得良主劉備賞識,忠心耿耿,從無二心,乃至劉備託孤白帝城,甚至直言阿斗不可扶,可取而代之,諸葛亮不為心動,涕泗橫流,表明忠心且踐行,扶助阿斗,正如在《出師表》中表明“鞠躬盡粹,死而後己”。
忠,在中國民間幾千年占主導地位的傳統儒家思想,被視為人臣的最高準則,是衡量良臣、奸臣的標尺;《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正是以其大忠良臣形象而獲得人們廣為讚許!
飽讀詩書,滿腹經綸,未出茅廬“三分天下”並實踐之;丞相治蜀,政治清明,國泰民安;羽扇綸巾,神機妙算,足智多謀,統兵佈陣,“草船借箭”,“借東風”,“火燒赤壁”大敗“奸臣”曹操,“七擒孟獲”平定雲貴;《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幾乎以一個“料事如神”的完人形象展現於世,須知,全是小說家言而已!
縱觀歷史,諸葛亮“三分天下”,實際上是分裂國家,逆國家統一大局而動,以蜀漢不足的人力、財力、軍力,偏安疲憊之師,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六出祁山”、“七伐中原”,必然無功而返。
實際上,史書《三國志》中,真實的諸葛亮一生,為相治蜀,政治是成功的,劉備征戰在外,安撫穩定後方,徵集兵員,輸送糧草,如同助漢高祖劉邦打天下的“漢初三傑”之一丞相蕭何作用相同。
諸葛亮,並非軍事家,其軍事行動,也是勝少敗多,怎麼可能一統天下?
劉備白帝城託孤,劉備與其高祖皇帝劉邦,皆以識人、知人善任而留芳歷史,劉備將蜀漢軍事大權交與李嚴,而非諸葛亮,不是很能說明問題的嗎?
只不過《三國演義》描寫諸葛亮不多的軍事行動,其勝仗大肆渲染,敗績則找出充分理由、輕描淡寫,為其神人大肆渲染罷了!
管見哈,不喜勿噴!
僅供參考。
-
3 # 憤怒的摩托車
實際上諸葛亮並非那麼完美厲害,甚至和劉備的關係並不太好,地位排在關張之後,並且連法正都不如,劉備起兵伐吳,諸葛亮並未現身勸阻,三國志中有詳細描述。我們只是被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誤導了,畢竟那是小說,小說流傳比正史要範圍廣。
-
4 # 中行偃1
答: “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
這是我們都知道的《後出師表》節選,諸葛亮非常有數,第一北伐之所以能夠成功地佔領隴西三郡,獲得北伐最好的成果,全賴這些精銳!然而,自趙雲去世後不到一年,趙雲所統領的“數十年之內糾合的四方精英”將領,先後離世的多達70餘人,騎兵部隊自然死亡高達1000餘人,如果再來幾年2/3就沒有了,拿什麼去對付敵人?
“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凡事都是這樣,很難判斷!我諸葛亮只能竭盡全力去努力,只要不死!至於究竟是成功是失敗,是順利還是困難,那是我的智商所不能預測的。
擺明了就是,諸葛亮雖然嘴上不承認北伐將一事無成,但是,心理清清楚楚,所謂的北伐毫無希望!!!與其坐以待斃還不如主動出擊,反正損失都是一樣滴。
“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這就是諸葛北伐時的心態,這種心態能出征就已經相當勉強了,怎麼還能談及勝利呢……
-
5 # 青雲水客
總結一句話,便是人力有時而窮。
首先,諸葛亮出山之時,便已是大勢將頹。我們現在看地圖,好像赤壁前的曹操佔據的地盤也就是大漢的三分之一左右,優勢大但並不是不可抗拒,但是實況並非如此。
曹操的地盤單論面積或許並非遮天蔽日(當然相對於劉備還是挺不可阻擋的),但他所佔據的可以說是當時的精華所在。什麼荊州天下之腹,益州天府之國,江東國險民富,最最重要最最精華的依然是中原以及河北兩塊地盤,就是冀青幽並、徐袞豫加司隸八州之地。曹操佔據這些地盤,已經佔據了江山的核心。所以曹操南下的時候才會那麼志得意滿,那麼謹慎小心的人居然會犯那麼大那麼多的錯誤,就是因為優勢太大了,所謂“飛龍騎臉怎麼輸”。
而此時的劉備呢?佔據新野,實際上作為荊州劉表的附屬(不是下屬)存在,從兵力到地盤都還不如漢中張魯。其他諸侯,劉表垂垂老矣,家事國事亂七八糟,江東孫權還在穩固自身(話說東吳終其一朝都是在穩固自身),益州劉璋闇弱無能連張魯都拿不下,馬騰韓遂算是比較有戰鬥力的,但是實在是識淺謀短,再者本身也沒有野心。可以說曹操當時已經是大勢在手,幾乎可以秋風掃落葉一般清理地圖了。
此時出山的諸葛亮,心懷漢室,掃了眼地圖也無奈發現只有劉備這個潛力股還有可能逆勢翻盤,縱然知道是地獄難度,但也只能知難而上。而當他做出這個選擇的同時,就註定了他和劉備不能有大的失誤和挫敗,相對於曹操,他們的大業,容錯率低的讓人心疼。
第二,不可選擇的戰略被動。
劉備大致順利的完成了隆中對取荊州下益州的戰略佈局,同時也確立了自己巨大的戰略被動:兵力匱乏卻仍需分兵千里。
益州兵團與荊州兵團不可避免的被割裂,蜀道難可不僅僅指的是打進去難,走出去也難。荊州在被曹孫兩家覬覦的同時,他們又必須在益州北上,奪取漢中乃至雍涼關中,兵力三分。另一方面,劉備得荊州僅得部分,沒有襄陽,不能連通漢中;沒有江夏,無法屏障東吳;借的南郡,後來不得不還了半個南荊。。。
而這三支,哪一支都極其重要,哪一步都不可失敗。漢中敗,則進取不足,難出蜀中,北大門可能就被徹底永久關閉;益州亂,即後方不穩,軍心亂,錢糧盡,兵力週轉困難,其他兩方都失去支撐。荊州失,根基不穩,須知劉備勢力此時的主要人才都是出自荊州派,荊州一失,這一批人就成為無根之木,難以為繼後續乏力,同時東大門被兵臨城下,不能進退自如,同時荊州也是劉備錢糧兵力的另一個支撐點。
而更加悲劇的是,他們沒有選擇。要成事,就要有地盤,當時天下,已經沒有多少能得到的地盤了,他們並沒有選擇的餘地。必須拿到所有能拿到的,才能夠獲取到,大漢的一絲生機。
此時的劉備,是歷史上的巔峰時刻,同時也是不可有失的時候,此時,大漢復興似乎終於看到了曙光。。。 然而,劉備穩住了益州,剛贏曹操拿下了漢中,卻失去了荊州。他們的大業,也進入了最後的階段,猶如困獸的掙扎。
第三階段,此時的蜀漢,不得不以一州之地進攻九州在手的曹魏,還要防備旁邊隨時偷雞摸狗的東吳。此時大漢若興,就不僅僅是容錯率的問題,而是要在完美髮揮的同時還要對面不停犯蠢。而不幸的是,曹睿,這個曹家最後一個英主,率其麾下司馬懿,把諸葛亮熬死了。
於是,這一段歷史,於蜀漢,於諸葛,就只是一段悲壯的史詩。六出祁山,是絕代英傑面對大勢已去的不甘抗爭,是大漢最後一點國運的搏命掙扎,是那個英雄時代豪傑漸去的最後絕唱。
諸葛亮內政通達,而曹魏擁九州之地,隨便管管就有數倍錢糧兵力;諸葛亮奇計百出,而他的對手只需要按部就班就能穩操勝券;諸葛亮謀略過人,用兵如臂使指,而司馬懿只要龜縮苟住,諸葛亮就不得不退。。。英傑?壯志?不甘?——那又如何,這江山,歷來如此。
為什麼諸葛亮輸了?因為他選擇了艱難,因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因為歷史,從來都是殘酷的。
-
6 # 一翁16
諸葛亮脫離了劉備生死兄弟,就只能是三個補皮鞋的對手了。連狗屁都不是。如現在,政策方向正確,智慧,才能發揮。創造新紀錄!
回覆列表
諸葛亮手下如果有韓信徐達為將,陳平張良蕭何為軍師,項羽常遇春為先鋒,滅魏吞吳指日可待。手下都是二三流人物,能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