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果馬

    這與《三國演義》有關,與真實的歷史相左。

    受正統思想影響,《三國演義》明顯是傾向於帝胄、皇叔劉備的,千百年來,民間說唱藝術也是揚劉抑曹的,於是便形成了這個局面。

  • 2 # 狗尾草的故事

    我們對三國的認知,很多人都停留在《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當然,他部分借鑑了《三國志》。所有這就導致我們對魏蜀吳的認識侷限在三國演義裡。畢竟三國演義主演寫的就是蜀國,它極大的渲染了蜀國,神話了蜀國的文物將。很多人小時候看三國演義,都會說我要做關羽,張飛,趙雲,而沒有人說我要做周瑜,我要做張遼。在那時候我們眼中,除了蜀國,其他的就是反派。

  • 3 # 老李說0

    我們普通大眾對三國的認識大多停留在三國演義上,沒有深入去了解過歷史真正的劉備,劉備我個人覺得絕對是將厚黑學發揮到極致的一個人,往往給人一種忠厚老實之感,實際上確是一個面善心黑之人。

  • 4 # 雲中漫步的牛

    統治階級的需求,其實醜化曹操是南宋才開始的,自已想想,佔中國六分之一土地的南宋多想表明自已才是正朔,不醜化曹操醜化誰?

  • 5 # 老龔166916589

    歷史上的劉備明明感覺比曹操還要奸雄。不錯說得很準確與我同感,劉備並非奸雄,是虛偽作假的騙子。

    。騙了個皇叔稱號,騙了諸葛亮出山,長坂橋扔子騙了趙子龍的恩龍,捉放曹在關羽,孔明軍令狀上監狀,違法不究,對待文臣,武將用在必要,拋在無事。夠了。

    。被歷史上稱為漢賊的曹操到沒有那麼多的劣跡。

  • 6 # 野喬342

    劉備披皇叔外衣傍正統,政治、軍事、文化樣樣不如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的曹丞相。論虛偽,奸詐恐怕都是二位的性格特徵!《三國演義》把劉寫成仁的化身,關羽是義的典型(義帝),孔明是智的代表。不過是作者對君、相、將一種希望而已!

  • 7 # 音樂小妖

    三國時期的歷史中,我們一直拿曹操當反面教材,而劉備卻被賦予忠厚、老實、仁德等正面的詞語,可實際上在歷史當中的劉備並不比曹操弱多少,畢竟一個老實忠厚之人是不可能在亂世當中成就自己的一番霸業。哪麼為何看似奸雄的劉備卻被傳成了忠厚、老實、仁德這樣的人設呢?

    其實這件事只能說我們被羅貫中給誤導了,畢竟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主要是透過《三國演義》這本書,要不然的話,誰知道三國在歷史上是個什麼鬼?

    畢竟我們大多數都是所謂的歷史愛好者,所以說正史不正史的對我們來說都無所謂,反正現代的電視劇全是各種改編,你要是想看真正的歷史,還不如去看史記之類的東西。

    但是那種資料相當的枯燥無味,大多數人都敬而遠之,也正是這種現象,所以大多數都是從精彩的《三國演義》當中,瞭解到了我們的三國曆史。

    於是所謂的三國就成了老羅的一言堂,他說誰是好人,誰就是好人,他說誰是壞人,誰就不是好人。因為他是作者,所有的話語權在他的手中,如果你不想聽可以不看。

    可正是因為三國的歷史在老羅的手中變的活靈活現,也正是這個機會讓絕大多數人都認識到了三國,所以在大多數人的心中,《三國演義》才是最正確的歷史,雖說這只是一種假象,但是大多數人相信了。

    在《三國演義》當中,為了讓本書看起來與眾不同,或者說更加的迎合大家的口味,於是正反兩派就出現了,只有壞人的出現,才會體現出好人的無私。

    於是曹操就成了書中的壞人,而相對應的劉備就被掛上了無數的光環,所以忠厚、老實、仁德等人設全部到了劉備的身上,這樣一來大家對於這本書的愛好程度就更高了。

    如果說真要按正史的內容來寫三國,很有可能就是一篇流水文,沒有鮮明的人物特點,而老羅直接把這些人設特點無限的放大,於是一本精彩的小說進入大家的心中。

    可以說正是因為老羅的原因,所以才會弄成了現在的這個樣子,但是真要說三國的歷史,可能跟大家想象中的一點也不一樣。

    畢竟當時的整個天下就是一個亂世,無數的百姓因為戰亂的問題從而流離失所、無家可歸,此時的三國不論是誰,只要他讓當時的天下統一了,以後就沒有各種紛爭,他就是一個好人,就是讓天下百姓記住的好君主。

    而當時的劉備為了自己的私心,或者說所謂的漢朝傳統,非要跟已經快要一統天下的曹操相抗衡,從而讓飽受疾苦的百姓再次走向戰場,雖說劉備高舉了為國為民的大義,可是他的行為卻進一步的加深了百姓的疾苦。

    從這一點上劉備能算是仁德嗎?但是在某些方面劉備捉住了所謂的大義,比如說光復漢室,比如說當時的曹操因為自己的憤怒直接屠殺徐州城,而劉備正好又站在了曹操對立面。

    很多時候壞人的對立面就是好人,而當時的曹操明顯就是一個殺人不眨眼的惡人,於是劉備光明的形象就被表現了出來。

    而《三國演義》的作者老羅也可能是這麼想的,畢竟書中需要有一個主角,也就是好人,但是曹操的屠殺直接斷絕了好人的形象,而東吳的孫權一輩子都生活在各種陰謀詭計當中,中好人的形象也不掛鉤。

    於是劉備就被體現了出來,不論是三讓徐州,還是帶著十幾萬百姓逃命,又或者說衣帶詔等事件,都可以很輕鬆的讓老羅把一個好人的形象塑造出來,於是一個忠厚、老實、仁德的劉備就這樣出現在了大家的面前。可以說曹操的奸雄和劉備的仁德都是由老羅給編出來的,只是他的書迷們比較多,所以才會在大眾的心中產生忠厚老實的形象,但是在三國亂世當中,哪有什麼好人呀。

  • 8 # 使用者9610265037192

    曹操比劉備好?大家熟知的,曹不仁,殺跟隨他的部將,楊修,不義,取漢帝以代之,其殘忍,殺宰豬做菜伺候他的百姓,上中下無不受其奸辱不計其數。再看劉備愛民如子之舉,,,,自己去看。

  • 9 # 使用者9327508427836

    誰奸誰實,你能分清?

    當代之人,當事之體,孰忠孰奸?估計你也只以錢評!

    你的生死在於你,但更在於……與你不一樣的人!

    曹操奸雄,劉備忠厚,在於你不是曹魏的人!大耳賊:當時的蜀漢人敢稱呼麼??――哦,記不起了,羅貫中是哪裡人?!

    笑談。歷史就是歷史,小說不妨礙你亂說!人都有觀點,看你站在哪個角度!但我深信:大眾的口頭禪,抵一千個文學!!!……

  • 10 # 光陰話事人

    實名反對排名第一的答案。從社會經濟史來看劉備絕對是標準偽君子。本文摘自:《說錢》 作者:盧曉剛 出版社:山西經濟出版社(此書內容有考古發現支援)三國的錢,要數魏國的最“仁義”接下來的事情,咱們大夥都熟了,那就是三國。三國,當然是有三種貨幣制度,哪一國的最好?有點超出咱們的想象——是“奸臣”的兒子曹丕建立的魏國最好。其他兩國,都不怎麼樣。什麼叫好錢?什麼叫好的貨幣制度?相信大家看到現在,也都明白個一二了:就是錢的成色足,形制統一,不要老變。當國者,不要看到老百姓手裡錢多,就坐立不安——民富則安,老百姓對你的認同感也就強,你慌什麼?這一點,魏國做得最好。魏文帝曹丕下令,恢復漢五銖錢的使用——東西還是漢朝的好!但是僅僅過了一年,就因谷價猛漲,客觀上造成貨幣嚴重貶值,最後漲得五銖錢基本不能用了。曹丕沒辦法,只得下令廢掉五銖錢,讓老百姓以穀子和紡織品為貨幣。這兩樣東西——谷與帛,在以往很長時間裡,倒也是一直是作為輔助貨幣、時斷時續地被人們用著。但是如今以老百姓自產的東西作為貨幣本位,問題就出來了。問天下,誰不貪財惜財?像顏回這樣的清教徒到底是極少數。所以,人們紛紛往稻穀裡摻水,把紡織品織薄,這都是跟統治者學的,一有機會就製造不足值的貨幣。法不責眾,而且貪婪的慾望從來不會被法律嚇住。魏文帝採取了嚴刑峻法,也制止不了民間的貨幣“縮水術”。最後他只好召叢集臣討論,決定重鑄五銖錢。此後,曹魏就一直使用五銖錢,老老實實,沒有起過鑄大錢、將五銖錢變相貶值的念頭。曹魏的老百姓有福了,安居樂業了不少年,諸葛亮就是再狡猾,也啃不動魏國的鐵打江山。這就是統治者守規矩的好處,你規矩,老百姓也就規矩了,天下自然太平,沒有什麼人鬧事,在對外戰爭中也能同仇敵愾。西漢初年有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叫做賈誼,曾經提出過一個“法錢”的概念。他說,錢也要符合規矩,輕重一樣,質量要有保證。反之,就是“奸錢”。這是他給當時的統治者漢景帝上的一課。賈誼反對民間隨意鑄劣錢,可惜漢景帝沒聽。這個概念,是曹丕接過來實行了,所以三國裡他治下的疆域,貨幣狀況最穩定。不過,魏國的五銖錢,在形制上完全模仿漢五銖錢,只有極細微的差別。怎麼辨別魏五銖錢?這問題,大概就連馬未都先生也很頭疼。再看《三國演義》裡最“仁義”的劉備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但那收買的是趙子龍的人心,對老百姓,他不大在乎。他在攻取巴蜀的時候,軍用不足,就開始打老百姓腰包的主意,鑄造了“直百五銖”,一錢頂一百錢。這一傢伙就把軍用湊足了。後來劉備在巴蜀也稱了帝,自號“漢”——這已經是第三茬“漢朝”了,後世稱之為“蜀漢”。蜀漢的貨幣,除了“直百五銖”繼續流通外,還有其他的貨幣,也是一錢頂一百錢,名目有“太平百錢”、“定平一百”等,都是大錢。看它們的名稱就知道,鑄錢的動機壓根就不懷好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金錢和一份愛情同時擺在眼前,你會選擇哪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