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登山人ysh

    釉裡紅出產於名滿天下的瓷都景德鎮。初始於元代而發展於明代,清代時期的釉裡紅作品在眾多瓷器中鶴立雞群,達到了空前的高度。

    釉裡紅是聞名天下的景德鎮窯首創的一種釉下彩繪。它分為三種工藝:分別為紅淺繪、紅塗繪和拔白。釉裡紅的燒製工藝複雜,它以氧化銅在瓷坯上著畫、描彩,然後施以透明釉在1350度的爐溫下經過氧化和還原反應燒製而成。說到釉裡紅的燒製工藝,在比較各時代窯廠的生產工藝也是獨步天下,同時也體現了中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前面已提到,釉裡紅是經過氧化和還原這兩種氣氛下燒製完成,而對於爐溫的要求非常苛刻,或高或低都不會燒製出精品,但就是在這樣近乎嚴酷的條件下才能夠造就出彌足珍貴、光彩奪目的釉裡紅瓷器。釉裡紅的初制是在元代,由於元人崇尚白色,器形單一且工藝落後,使它的成器極少,這就造成了元時代的釉裡紅竟然比青花還顯罕少;到了明代,由於明人崇尚紅色,釉裡紅在明代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因此在永宣時期,精品數量非常之多,珍品更是彌足珍貴,進入清代的康雍乾三朝是釉裡紅髮展巔峰時期,稀世珍品件件讓人難以釋手……

    溫潤雅緻、晶瑩剔透中帶大家閨秀般的玲瓏氣質的釉裡紅,從它一出世就得了世人的追捧,不僅是因為它的燒製工藝精湛,而且它骨子裡攜帶的喜慶紅色和稀少的存世量使藏家們更加的趨之若鶩。所以,釉裡紅的價值自然水漲船高,它的表現讓藏家們“大打出手"、一擲千金也並是一件稀奇之事,假以時日它必將會為藏家們展示一個華彩的自我……謝謝朋友們關注、評論和分享。

  • 2 # 文藏書畫

    常言道,物以稀為貴。釉裡紅瓷器之所以在拍場上頻出高價,應是與它的燒製難度與留存量稀少有關。

    元 釉裡紅纏枝牡丹紋玉壺春瓶

    歷代能工巧匠都為將一抹鮮豔的紅色燒製在瓷器上進行孜孜不倦地探索。而直到元代釉裡紅瓷器的燒製成功,這一長久夙願才算終於實現。

    釉裡紅誕生在元代景德鎮窯,是在瓷胎上先用銅紅料著彩,然後施透明釉,在高溫還原氣氛中一次燒成的釉下彩瓷器,因紅色在釉下,得名釉裡紅。其實,銅作為陶瓷器上所使用的釉料著色劑歷史悠久,早在漢代出土的鉛釉陶器上就已見身影,只因當時在低溫氧化氣氛中而呈綠色。根據考古出土的陶瓷碎片可知,唐代長沙窯就已嘗試在高溫還原氣氛中燒製以銅為著色劑的瓷器,但是由於產量稀少,胎質粗劣,色彩暗淡,燒製技術尚處於原始階段。宋代是中國瓷器史上百家爭鳴、百花爭豔的繁榮時期,只可惜目前仍未發現任何窯場有燒製釉裡紅的痕跡,更別說是實物的出現,這很可能與宋人喜歡清新純淨、潤潔高雅的素瓷有關。

    清乾隆 釉裡紅團鳳碗

    釉裡紅雖然創燒在元代,但是並不是瓷器燒製的主流,當時還是卵白釉和青花的天下。直到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釉裡紅才真正意義上成為瓷器界的寵兒。在國內外傳世的洪武時期瓷器中,以釉裡紅存世數量最多、紋飾最美、製作最精,固有“洪武貴紅”一說。朱元璋之所以對釉裡紅情有獨鍾,原因歸納起來大概有三點:

    第一是紅色代表中原正統。蒙古崇白,華夏尚紅,朱元璋作為以推翻蒙元統治為目標的農民軍領袖,為凝聚漢族人心,擴大起義隊伍而選擇紅色。

    第二是對五行學說痴迷篤信。根據傳統風水理論來講,東、西、南、北四方位分別對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獸,朱元璋出生南方並有參加紅巾軍起義的經歷,理所當然認為紅色能給自己帶來好運。此外,民間還傳說朱元璋在一次作戰失利逃亡中,曾藏匿在景德鎮一座紅塔裡而幸運躲過敵軍的搜捕追殺。

    第三是朱元璋的姓氏“朱”本意就為赤色,所使用年號洪武的“洪”與“紅”諧音,喜愛紅色當然在情理之中了。

    清康熙 釉裡紅龍紋大缸

    通常所見的釉裡紅瓷器裝飾方法主要有三種,分別為線繪(在瓷胎上直接用銅紅料描繪線條圖案,是最為常見的裝飾方法)、拔白(以釉裡紅為底而空留出圖案花紋)、塗繪(銅紅料成片狀、塊狀不規則的出現在瓷器胎面上)。釉裡紅瓷器的燒製對窯溫要求極其苛刻,在高達1300多℃的高溫中上下允許溫差不得超過10℃,如果溫度較低,圖案成色就會帶有黑灰色;反之如果溫度較高,則顏料融化飛散,消失不見,在古代只有經驗豐富,技術高超的窯工才能燒製出呈色鮮豔純正的釉裡紅。正因為釉裡紅瓷器燒製廢品率太高而成品率過低,故而顯得彌足珍貴,有千窯出一寶之稱。

    明洪武 釉裡紅纏枝牡丹紋碗

    元代和明初洪武年間,由於經驗積累較少和技術水平所限導致窯溫較低,釉裡紅呈色多略帶黑灰。永樂、宣德時期,國力強盛,經濟富庶,為釉裡紅的燒製提供強有力的支援,技術也日益成熟精湛,髮色愈加鮮豔純正,猶如寶石一般。然而隨著明朝盛世的結束,國力的日趨衰落,終明一朝都再也不見釉裡紅的蹤影,直到200餘年後的清朝才重現人世。康乾盛世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輝煌的迴光返照,也是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盛世。皇帝的喜愛重視和雄厚的國力支援以及督陶官的恪盡職守為瓷器的繁榮創造了優越的條件,所生產出來的瓷器造型之多樣、質量之精美、色彩之繽紛、品種之繁盛均達到歷史上的巔峰,釉裡紅同樣迎來新一輪的復興。

    清康熙 釉裡紅團龍杯

    據《清宮檔案·唐英奏摺62號》載,乾隆四年(1739年)十月二十五日,太監胡世傑交給督陶官唐英釉裡紅掛瓶一件,畫樣一張並口傳聖旨“看明瓷器釉色,照紙樣花紋,燒造幾件送來,務要花紋清真,並將古瓷樣式好者,揀選幾種,亦燒造釉裡紅顏色,俱寫乾隆年款,送來呈覽”。由此可見,乾隆皇帝對釉裡紅的喜愛重視。嘉慶以後,釉裡紅雖然偶爾也有零星燒造,但是早已不可同日而語了。

  • 3 # 小逸說茶器

    有人將釉裡紅稱為瓷器中的貴族,然而,它的出世、經歷以及自身的氣質和價值,更像是一位在江湖上留下諸多傳說的俠者,既是曠世奇珍,又有著幾經隱退和重出江湖的曲折。一、什麼是釉裡紅?所謂的釉裡紅是指以銅紅料在胎上裝點或繪畫紋飾後,罩以透明釉,在高溫還原氣焰中燒成,使釉下呈現紅色紋樣的瓷器。釉裡紅對窯中氣氛要求嚴格,銅非得在還原焰氣氛中才能呈現出紅色。燒製溫度稍微高一點紅色就燒沒了,溫度稍微低一點,紅色就偏黑,都為失敗品,在1300度的高溫裡,允許的溫度差只有10度,也就是連1%的差池都不允許。如今有溫度計非常容易控制溫度,但在古代,窯工們只能用肉眼去觀察掌握這10度的溫差,這1%的溫差就決定了釉裡紅的生死,因此釉裡紅的成品率非常低,燒造成本極高,價格昂貴,這也是斷燒的原因。二、釉裡紅的發展歷史釉裡紅的燒造始於元代,興於明初,成熟於永宣,精於清初。釉裡紅創燒於元代,它與青花幾乎是同一時期產生甚至更早。盛行於明朝初期洪武年間,這個時期的釉裡紅明顯多於青花。洪武釉裡紅多的原因:紅色代表正統;紅色代表南方的顏色(朱元璋發跡在南方);朱元璋的朱指紅色;洪武的洪跟紅諧音;朱元璋歷史上參加的是紅巾軍。因此我們今天能看到洪武時期的釉裡紅反而多於青花。明初洪武以後緊跟著就是永樂、宣德,也就是”仁宣盛世”,洪武尚紅的風氣直接影響到永樂、宣德,到宣德時期釉裡紅的燒造就變得遊刃有餘了。宣德以後進入了陶瓷的黑暗期,釉裡紅在宣德以後突然就銷聲匿跡了,大約停燒了200年的時間。到了清康熙時期,沉寂多年的釉裡紅又重出江湖,康熙時期國力明顯增強,康熙早期的釉裡紅常常泛黑(溫度不敢過高,在釉裡紅過高溫的無色與過低溫的泛黑之間,大多選擇低溫)。清雍正時期,雍正對瓷器的要求導致釉裡紅裝飾畫得非常精細,輕描淡寫,筆道非常細,不暈散。乾隆初期釉裡紅的地位非常高。乾隆對瓷器非常重視,但到乾隆後期釉裡紅就沒有得到重視,它就沒有突破,隨著乾隆盛世的結束,釉裡紅的黃金時代也結束了。清晚時期,咸豐一朝曾經燒過一些釉裡紅,畫得更加細弱,之後就沒有再燒造了。釉裡紅在清代衰敗的原因:其它彩瓷品種的出現,尤其粉彩的出現對釉裡紅產生了強烈的衝擊;其它紅釉非常多(康熙時期的郎紅釉、豇豆紅;雍正時期的霽紅;乾隆時期的珊瑚紅、礬紅);釉裡紅儘管工藝成熟,燒造難度依然大,成本依舊高,缺乏市場競爭力。三、釉裡紅的收藏價值釉裡紅的存量少、身價高,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燒造難度大,廢品率高,在過去的收藏中,釉裡紅的價格遠遠高於青花,一直是青花的10倍,2004年美國舊金山有一家拍賣行拍賣了一隻洪武年間的大盤(直徑48公分),當時成交價為570萬美金,創下了當時的世界紀錄。釉裡紅,這種稀少的瓷器品種以其卓然大氣的風範,成為瓷器收藏中真正的貴族!有一種藏而不露的美!與青花搭配裝飾後的“青花釉裡紅”,更加迎來了釉裡紅的春天,相較於青花的淡雅、釉裡紅的熱烈,青花釉裡紅則兼具二者之美,形成青紅相間、冷暖相對,是素雅與豔麗的和諧統一,形成了高雅而又樸實的藝術風格。好茶,豈止於茶茶好器不對,是暴殄天物茶遇好器,妙不可言我是佳逸茶具茶小逸只做好茶具,讓喝茶更快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常見的有毒植物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