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這名能不能用
-
2 # 望東雜談
由於光緒帝大婚,慈禧太后大壽使得清政府國庫空虛,戶部不再撥款購買和更新戰艦等等原因,北洋水師在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時候其實早已經丟失了亞洲第一的地位。而戰爭爆發前的那幾年,正是各國海軍裝備呈現井噴式發展的階段,北洋水師不要說更新軍艦上大口徑火炮,就連原本火炮的炮彈都沒法得到補充,水兵們將僅剩的炮彈當做寶貝一樣精心護理,捨不得用啊。
1881年從英國購買回國加入北洋水師的超勇,楊威兩艘撞擊巡洋艦更是十幾年前的老軍艦,在那個軍艦高速發展的年代,十幾年前的世界最先進的軍艦也變成了拖後腿的存在,因為它們沒有裝甲防護,在敵艦面前沒有自保能力。北洋水師的靈魂戰艦定遠和鎮遠鐵甲艦也因為沒有更新最先進的速射炮而在火力上吃虧,炮彈又不夠用。黃海海戰時,超勇和楊威首先被日本軍艦盯上,在重創敵艦後超勇被擊沉,重創中的楊威邊還擊一邊撤退,打算躲避到淺水區修補戰艦,卻不幸被臨陣逃脫的穹甲巡洋艦濟遠直接攔腰撞斷。戰後鎮遠艦在回港修理時被水雷炸壞喪失戰鬥力,定遠在後來的劉公島保衛戰失利中被管帶忍痛炸掉。至於致遠艦,大家都知道。
總體來說,北洋水師失利的主要原因就是敵人在不斷髮展,而北洋水師卻停滯了,導致後來艦隊整體實力抵不過日本聯合艦隊,絕不是某些說法中的北洋水師官兵懶散,技術不行。方伯謙的濟遠艦臨陣脫逃只能代表方伯謙個人,代表不了整個北洋水師。
-
3 # 波西米亞壯漢
總體來說,日本和清朝進行各方面對比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洋洋萬言也不足以說清楚這個問題,就說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日本人全體國民極度重視這場國運之戰,認為皇國興廢,在此一戰。而清朝百姓對此麻木不仁,漠不關心,某些官員甚至認為這只是李鴻章與日本的個人戰爭,趁機拆臺。
所以,戰敗乃是必然。
那時的中華民族其實是需要浴火重生的,兩千年封建史遺留下的問題絕非一個洋務運動可以解決的,所以才有以後的五四,有了對我們文化的徹底反思。
-
4 # 復興會
首先,“被一場戰爭打跨的大清盛世”這句話不準確,什麼大清盛世?大清從來沒有盛世, 看過《飢餓的盛世》的人都知道,所謂的康乾盛世根本名不符實,當時的農民百姓個個面黃飢瘦,瘦骨如柴。遇到饑荒的時候,沒錢沒糧為了生活,只得賣兒賣女。真是慘不忍睹。那清朝很窮嗎,老百姓的生活那麼慘,不,清朝可富了,清朝的GDP佔全球三分之一,巔峰時期清朝一年收入9000多萬兩白銀。國庫裡有錢,滿清貴族有錢,文武百官有錢,地主有錢,貧苦的廣大農戶沒錢,他們的住所茅草蓋頂,食不果腹,這就是當時的社會現實。
問題的後半段“甲午海戰清朝為什麼會輸給日本”沒錯,清朝是輸了,但準確的講是李鴻章的北洋艦隊輸給了日本。當時清朝有四大水師艦隊:北洋水師、南洋水師、福建水師、廣東水師。在甲午海戰最為激烈的時候,除了廣東水師派了三艘小型巡洋艦參戰外,其它均處於觀望狀態,沒有派出一船一艦支援。甲午戰爭實乃是李鴻章一個人的戰爭。至於為什麼會輸呢,說到底還是清朝太腐敗了。雖然洋務運動進行得如火如茶,讓清朝的國力有所上升。但洋務運動侷限性太大,只是單一的引進了西方的先進技術和武器裝備,對腐朽的政治體制沒有任何觸動。朝廷上下依舊是糜爛不堪,上層貪汙,下層水深火熱。軍事上,軍隊素質低下不堪一擊,特別是陸軍,畏敵如虎,亳無戰鬥意志。在威海衛戰場上,放棄大量威力巨大的炮臺臨陣脫逃,日軍佔領炮臺後,用這些火炮炮轟北洋艦隊,大大加快了北洋艦隊的覆滅。至於海軍,戰術陳舊,古板。打的還算是英勇可嘉,雖然也有臨陣脫逃,但大多數還是奮力作戰的,奈何空有滿腔熱血卻沒法扭轉劣勢。在無奈中,“致遠”艦管帶鄧世昌毅然下令全速前進,撞向日主力艦“吉野”號,最終被日艦猛烈炮火擊沉,“致遠”號全艦官兵250餘人壯烈殉國。
失敗的原因還有一個就是武器裝備不如日本,
北洋艦隊鼎盛時期號稱東亞第一,世界第九。但自從1888年以後,戶部大肆削減經費,沒有更新技術,沒有購置新艦。至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時,原有的戰艦已經落伍了,無論航速、射速、火力皆落後於日本海軍。
再說說日本方面,自明治維新後,日本勵精圖治迅速強盛起來,隨著實力增長,野心逐漸膨脹,對外積極侵略擴張,制定了以中囯為中心的“大陸政策”。為了打敗清朝,日本謀劃多年,全國團結一致。在激戰中,日軍鬥志昂揚,戰術靈活,陸海軍協同作戰。這些都是清兵比不了的。總結就是一句:在當時,腐朽透頂的封建的清帝國是無法抗衡新興的工業化了的日本帝國。
-
5 # 月輪皎皎
大清盛世,什麼算是盛世呢?
從清朝入關,就開始了對漢人反抗的血腥鎮壓,揚州十日,嘉定屠城,為了平定漢人的反抗,滿清政府搞了多次屠城,富庶的江南飽受戰火的摧殘。
到了康雍乾三世,也就是歷史上所謂的康雍乾盛世,在這個時候,清朝初年的殘酷的戰火漸漸地熄滅,人口達到了歷代封建王朝的頂峰,但是這就能說明是清政府的功勞嗎?全世界的人口在那個時期都在快速的增長,因為現在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都是前朝發明的,你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還有清政府不按人頭徵稅,而是攤丁入畝,那麼地方就沒有必要隱瞞人口了,肯定願意多報人口來顯示自己政績卓著,所以這時候的人口應該是比較真實準確的了。那麼這樣的人口增長就不能完全說是在清政府治理下增長的了。
第三,但凡盛世,文學藝術都要都大繁若,但是我們看到,在整個清朝,知識分子被禁錮的特別嚴重,康雍乾三世搞得文字獄讓知識分子噤若寒蟬,只敢埋首故紙堆,不敢提出新的思想,研究新的學問,因為你也不知道自己哪一句話被清政府抓到說是謀反而搞一個滿門抄斬。所以,在我們會發現從春秋戰國時期就蓬勃發展的文學藝術到了大清就全面凋零,除了一部紅樓夢,基本上沒有什麼可以欣賞的了。而且有關鍵的一點,紅樓夢在清朝也是禁書,統治者連紅樓夢都不讓看的。
最後,大清閉關鎖國,把自明朝就開始的西學東漸徹底阻斷了,於是統治者生活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中,等到鴉片戰爭一爆發,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很快就把大清的冷兵器打的慘敗。
而到了清朝末期,在慈禧太后的統治下,大清更是腐敗透頂,那邊日本天皇把自己的家產都捐出去做軍費,這邊慈禧太后的壽宴還要挪用北洋水師的軍費,一對比真是天壤之別,雖然北洋水師有鄧世昌這樣的民族英雄,但也是迴天無力,只能全軍覆沒,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從此中國徹底變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了。
回覆列表
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戰爭結果想必每個華人都非常清楚,清朝大敗,當時的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晚清時期所取得的一系列改革成果全部化為烏有。 許多人對這場戰役的結果感到匪夷所思,當時清朝的國力遠遠高於日本,甲午戰爭怎麼就會一敗塗地了呢? 現在比較流行的說法是當時和日本作戰的北洋水師實力落後於日軍,所以才會最終輸的那麼慘。這種說法當然是正確的。不過當時清政府可不止北洋水師一支艦隊,還有南洋水師和廣東水師。如果這三支水師艦隊加在一起,無論是總噸位還是火炮數量,都要高於日本聯合艦隊。那麼甲午戰爭爆發時,這兩支水師在幹嘛呢? 南洋水師的實力僅次於北洋水師,擁有主力軍艦十七艘,總噸位兩萬餘噸(北洋水師總噸位34325噸,日本聯合艦隊總噸位40840噸)。但當時主管南洋水師的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張之洞,卻因和李鴻章關係不好而找各種理由拒絕參戰。整個甲午戰爭從頭到尾,南洋水師也不曾出過一兵一卒。 廣東水師實力較弱,主管者是李鴻章的大哥,兩廣總督李瀚章。北洋水師有難,他立即就派了廣東水師最大的三艘軍艦:廣甲、廣乙、廣丙,開赴前線參戰。不過對於北洋水師而言,這隻能是杯水車薪。 說完了海軍的情況,再來說說陸軍。甲午戰爭進行到了最後階段,形勢已經迫在眉睫。日軍在威海衛登陸後,北洋水師面臨腹背受敵的境況。但時任山東巡撫的李秉衡卻拒絕出兵幫助北洋水師,而只在後方佈防。北洋水師被圍困於劉公島上直至彈藥告罄。最終,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右翼總兵劉步蟾、左翼總兵楊用霖等人自殺殉國,北洋水師全軍覆滅。 除了上述原因外,兩國在對待這場戰爭的態度也是完全不同。甲午戰爭爆發前,日本一直在積極備戰。日本的財力遠不如清朝,但日本上至天皇,下至普通百姓,幾乎人人都卯足了勁,要省下每一分錢用來增強軍事力量。而清朝這邊卻壓根沒把日本放在眼裡,在危險日益迫近的緊要關頭,清朝反而放鬆了國防建設。為了給慈禧太后修建頤和園,清政府竟將北洋水師的軍費削減掉拿去修園子了。 在1889年到1894年間,日本在海軍方面的投入年均高達1000萬兩,而北洋水師的軍費,年均僅為200萬兩。 因此,當時的日本如同一枚釘子,而清朝就像一塊鐵板。雖然鐵板比釘子大了很多,但釘子可以穿透鐵板,鐵板卻拍不壞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