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微水墨

    很多人將中庸理解成平庸,和稀泥,這是誤解。中庸的背後是道理,即一個事情為什麼是這個樣子,一定有它的道理,你要解決問題,也要講解決問題的道理。所以中庸,不教人偏激,它在兩端之中。當然這個中,非物理之中

  • 2 # 追劇吃瓜桐小舟

    中庸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中庸是循中和之道而為之。各安本分,各負其責,“無過無不及”地忠於職守,不越規範,不犯上作亂,不標榜各自的勞績和功德,而默默地為自己修養中庸之德而欣慰,以此釀製天下的和諧與安康。時時、事事、處處都能自然符合中和之道,這才叫做中庸。

  • 3 # 老林子28

    孔子在《論語》中提出的"中庸"之道,即為人者,說話做事,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走極端,中道而行之,依規而行,方為正道。

  • 4 # 思維技術

    你如何看待“中庸”二字?

    “中庸”作為最高的道德標準和方法論原則,既具有哲學意義,同時兼具倫理意蘊,是符合中國特色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孔子最早提出來的,即“中庸只為德也,其至矣乎!”,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仁”是基礎,“禮”是“仁”的外在表現,“中庸”是貫穿始終的道德原則,即至德。既具有道德性,又具有實踐性。中庸思想的主要內容

    一、中庸的理解

    《論語》中孔子最早提出了“中庸”這一概念,但他並沒有對其作出具體的解釋。後來,朱熹將“中庸”解釋為“不偏謂之中,不易謂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在朱熹看來,“中”是調和,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中道態;“庸”是平常,始終如一的狀態。“中”是“庸”的前提、依據;“庸”是“中”實踐。所以“中庸”就是在實踐中無過無不及的適當狀態,也是在這種狀態下的實踐應用。過猶不及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孔子認為對於一件事情來說,存在兩個極端,即過頭、趕不上。無論處於哪個極端,後果都是一樣的,而其中的適當的點才是最好的,這個適當的點既沒有過頭,也不是達不到。“執兩用中”就是這個意思,“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二、為人處世不極端,處理問題的方式恰到好處,合乎中庸。

    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的同時也要思考。在這裡“思”和“學”就是兩個極端,在這其中有一個學思結合的恰到好處的點,就是中庸。掌握了中庸的標準,並按照這個標準去踐行,就是我們做成事情的捷徑。“和”是達到中庸的方式,“和”的最大意義是“執多用中”,“執多用中”是“執兩用中”的延伸,是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的一個基本準則。統治者以這樣的方式治理國家,“正身”以“治民”,遵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關係,上下相和,“四海之內皆兄弟”,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孔子所謂的“中庸”,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用中、達中的最高手段是權變。孔子承認事物的變化發展,並且要在事物的不斷變化中求得中庸之道。對於任何事物而言,沒有一成不變的萬能公式,要求我們在具體的實踐中去體會應該怎麼做,不應該怎麼做。

    三、行禮、用禮要符合“中庸”之道,“禮之用,和為貴。”

    很顯然,“和”即中和、中庸。對上對下、對內對外、對己對人、對人對事都要求“行之以禮”。同時,禮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內在地“仁”,對不同的人、不同的事、身出不同的環境,都要有合適的禮,也就是行禮要“適中”。“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蓉,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一個人如果能處處做到符合禮儀,這實質就是他內心達到“仁”的境界的外在表現。

    為了追求與天道、天性合一的至誠、至善、至仁、至真的人性,必須使情感合於理性,因而需要對情感加以約束和限制,只有“致中和”才能達到“仁”的最高境界。孔子把“仁”看作一種最高的道德,主張人們在生活中“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要達到“仁”,需要人們的道德自覺,實際上也就是人們在自己的生活和行為中應遵守一種內在的道德法則,或者說要行中庸之道。

  • 5 # 莫遇559

    你首先要搞清楚,中庸不是一個學術概念,而是一個歷史概念。這之間的區別在哪兒呢?區別就在於:學術概念是可以被定義的,而且這個定義可以作為一種廣泛的共識被接受下來;但是歷史概念不同,歷史概念是在歷史程序中被沉澱下來的。這個沉澱的過程,也是一個流變的過程;換句話說,它今天的含義可能與它最初的含義迥然不同。

    我知道,一看到這樣的題目,有些人就忍不住要掉書袋了。孔子是怎麼說的,禮記上是怎麼載的,漢儒是怎麼闡釋的,朱熹是怎麼解釋的,等等。他們說的也許不無道理,但是無關緊要。中庸的內涵已經不再由它最初的紙面含義來決定,而是由它所經歷的歷史沉澱來界定。

    舉個例子:貴族精神。世界上許多地方都曾經出現過貴族,為什麼只在少數國家出現了貴族精神?難道其它地方的貴族只有肉體,沒有精神?顯然不是的。其它地方的貴族也有精神,他們也曾為自己的精神之獨特而感到驕傲。但是,當貴族已經成為過去,我們似乎只承認某一種貴族精神,而拒不接受其它的一些貴族精神。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只是在這少數的貴族身上,看到了自律、勇敢、擔當。國家有難,他們總是身先士卒,而不是自己躲在後邊,同時驅使那些可憐的農民替自己去作戰。

    顯然,貴族精神不是靠貴族的著作文字來解釋發揮,而是靠貴族的高尚人格來支撐起來的。

    回到中庸,我認為也一樣。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如何如何;朱熹說,不偏不倚,然後如何如何。歷史全不管你們怎麼說。歷史只看你們這些主張中庸的人怎麼做。你們是怎麼做的,歷史就怎麼來沉澱。孔子在魯國執政三個月,男人和女人在路上見了面就不敢說話。少正卯跟孔子政見不一致,孔子就把他殺了,而且還要暴屍三天。孔子不中庸。朱熹為了構陷自己的政敵,去拷打一個妓女,哪想到妓女寧死不肯汙人清白,構陷失敗,徒留笑柄。他甚而至於一邊主張滅人慾,一邊宿淫尼姑。這樣的人,中庸嗎?

    他們全不中庸。主張中庸的人,要麼是不中庸,要麼是不知道如何中庸。中庸就被玩壞了。歷史在中庸這個殼子裡沉澱下來的東西,除了垃圾,多是廢物。

    這就是為什麼,中庸這個詞雖然可以被解釋的那麼美好,絕大多數華人,羞於接受使用。

  • 6 # 手機使用者64148718763

    何謂中庸?不偏不倚,是為中庸。

    中庸是儒家思想核心,是易道之道生數和成數的交匯數,是道之公正的平衡槓桿,持中才能守正。

    正在中央,居中,左右才能平衡。中庸在易經中生數是5,成數是0。5和0都居中位。只有生數為5,才能轉化為成數。只有成熟歸0,物象才能生成。

    依據易道之道象數原理,世界萬物永珍只有持中才能成像為正。

  • 7 # 辣眼刺鼻

    如果說華人有什麼劣根性,中庸一定當之無愧。因為它教誨人的就是偽裝,哪怕怒火中燒,也要把住,不可以暴露真性。正因為有這樣的精神束縛,我們總是迴避針鋒相對的指正,卻樂意笑裡藏刀,勾心鬥角。因此,我們活得很累,遇事必要三思而後行,見人一定得話留七分,把精力全用在琢磨人上了,居然很少做實事。因而,我們的中醫歷經了幾千年,到了今天還可以被人質疑其科學性,一個本可以影響世界,成為我們的經濟支點寶貴遺傳,還只能在困境中苟活。我們的四大發明,竟無一項成為領先世界的標兵,反過來還要向別人學習,求得別人的技術支援。真的想再問一問,華人就不能活得簡單一點嗎?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拿出一點氣勢,絕不允許任何欺辱。這不僅僅是為自己,而是在遏制邪惡。道理很簡單,一切罪惡均滋生於懦弱的忍讓,在你讓一寸時,它就會進一尺。所以,中庸看起來是讓人修身養性,體現度量,表露紳士風度。其實是讓人消磨鬥志,忍氣吞聲,做好奴才。醒醒吧,華人們!今天的社會風氣,就是因為儒家思想盛行的作品。自古以來,我們的國風就是這樣。因為這樣可以防止民眾抱團,可以讓國民俯首聽命,可以讓大家忍氣吞聲,爭做乖孫。因此,統治者很喜歡。尤其是那些心懷鬼胎的投機鑽營者,因為可以在大家的沉默中大膽地幹壞事,更是瘋狂地在推波助瀾,用金錢利益引誘一些吹鼓手們為這些腐朽的東西大唱讚歌。如果我們的歷史教訓仍不能引起大家的足夠重視,那麼,我們就不會真正走向強大。

  • 8 # 楊開書

    物理學上有一個彈性限度。彈簧稱標準稱五斤,如果你稱六斤,就超過了彈性限度,彈簧稱就壞了。

    在彈性限度內即為中庸。

  • 9 # 無憂4025

    華人誰都懂點,但是大多數又都說不明白的中華特色詞語。多數時候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與之相同的詞語有中國特色,政治規矩,政治站位,人民民主專政。當磚家站出來給你解釋完之後,你會感覺和你理解的沒什麼大關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組裝電腦會出現不相容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