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文殊蘭

    看過幾個易中天先生的視訊節目,單論他將知識用在了實際生活當中,將知識變成了智慧這一點,已經超過了絕大多數專門搞學術文化研究的人。原因:

    第一:如果學術研究只是單純在理論上談論,不用在實際生活當中,那就只是學術研究,隨著時間的流逝一定會消失,除非你能夠寫出幾部類似於《史記》《資治通鑑》這種知名度很高的書,那樣才能被記住,否則只能是一個單純的理論研究者;

    第二:將知識轉化為智慧,用在實際生活中,一定不能少了自己的經歷還有將自己的經歷和知識聯絡起來這一個關鍵的步驟。這個需要我們經常說的悟性,有時候真的是天生的。在這一點上你看一看易中天的簡歷還有他在百家講壇上的節目,哪一句話不是將知識轉化成了智慧的表現,看一看你周圍的人哪一個能做到?

    第三:包容性很強。真實的溝通我現在還沒有機會進行,但是通過電視節目和他的表情可以做出一些判斷。有一個開講了的節目,當中有一個非常浮躁的姓馬大的大學畢業生當時在用一連串貌似很有邏輯的問題來和易中天對話,話的內容當中不乏有一些鄙視或者不當的意味,易中天在聽到後有一個明顯的嚥唾沫的動作,但是並沒有發怒。這個行為擱在一般包容性很差的人身上一定已經炸毛了,但易中天在回答那位同學的問題的時候卻是非常的客氣,這個就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甚至絕大多數人都做不到的;

    綜合以上,我覺得易中天先生是一位能將知識轉化為智慧,用在實際生活當中的人,這樣的人已經是一個接納了自己本身是一個人的人,這之後的自律和改變是他能夠名聲遠揚的保證。

    大部分人都不能做到知,就算做到了知,也做不到行,易中天都已經談了,不知道還有什麼資格來評價他談的不好。

  • 2 # 華中小隱

    這個問題既然牽涉到學術問題,便不敢妄加評說,因為中國文史哲古籍,五輛小汽車是裝不完的。所謂學人學者,終其一生,不可卒讀,精研則更加煩難。可以做到的,是在基礎較為寬大的前提下,集中研究某一個方向,形成個人的合理知識結構及完整的系統理論。所以,大學的研究生點或者研究生院,每個教授各管一行,只在自己精通的系統學術領域之內暢遊,諸如文學批評、古典文學、先秦文學、唐代文學、闡釋學、語言學、文論、交流學、哲學史、詩詞概論等等,各專題研究教授決不會越雷池一步亂扯。反過來,凡是天上地下,經史子集亂扯的公知,都不是什麼正經角色,實為假專家,真邪貨。

    然而,在大眾傳媒上作學術節目,不同於學院裡做學問。往往不免帶有脫口秀的色彩,在電視演播廳裡,對非專業大眾,無非是做一點普及的文章。只要電視觀眾喜聞樂見,叫好就行。過於學術化的一本正經,反而缺少娛樂色彩,視聽效果便差了許多。王立群就是正經的學人,不諳圈粉之道。

    易中天其少也賤,跟自己教的學生一起報考大學,心理上過不去,乾脆自己直接考碩士,比學生考大學,高了一個級別。易中天當然讀書很多,是否博而精,內行心中有疑惑,但因在電視節目裡,看不出來。

    易中天品三國,效果堪稱非常好,至少當場叫好又叫座。然而聽過之後,過了些時日,唯噱頭與段子存焉,別無長物。按學術慣例,講解文學作品,屬於闡釋學領域。闡釋學的第一定理是,任何解釋得都可能是誤解,只有原著才是最可靠的。也可以納入批評學的定義域,予以批評。古人有夾批和眉批的做法,有一種金聖嘆夾批的三國演義版本。看過的人,寫文章著小說,差不了。

    無論闡釋學、批評學,演講者的立場、價值判斷、審美判斷等等,是可以不同的。視角也可以個性化,特殊化。

    請不要說文學無國界!絕對是有的!直白地說,既可以立於崇洋的立場,也可以是愛國的立場,既可以尚古,也可以崇今。由於立場、審美判斷和價值判斷不同,話語情境、美感和價值就必然隨之不同。這個道理,網友可仔細琢磨體會。

    三國原著所建立了話語情境,是一種全知王者視野,而且具有巨集大敘事特徵。雖不刻意褒貶哪一家,但褒貶自在。學人在做大眾傳媒,解讀經典的時候,首先需要執守人格與國格的尊嚴,對人民與國家負責。用現在流行通俗的話說:應該傳播正能量。不能使大眾喪失了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否則,便是妖言惑眾,惑亂黔首。也不符合原著的精神。客觀而論,易中天在這方面做得並不理想,圈粉的嫌疑卻不能倖免。

    這也是我不再對易中天感興趣的原因,自然生出了更多的冷靜審視。

    但是,易中天在另外一件論中華文化的著作中,麒麟下邊露出了馬腳和狗毛。已經喪失了學者應該有的嚴謹態度。這裡不予細說,另有判文簡述。

  • 3 # 騎驢去高考

    當年迷戀《百家講壇》的情景還歷歷在目,每次看的時候都十分地激動與開心,彷彿真地去享受一回文化大餐。可以不誇張地講,《百家講壇》是我最早的啟蒙老師,開啟我眼界的老師,對我曾經有過非常大的影響。時過境遷,我早已經不滿足聽別人講課了,這已經不能滿足我對文化的需求,當然也便不能引起我的興趣!我感覺看這些東西對我來說已經變成了一件無聊的事情,如果我想讓生命變得有意義的話,我應該開始自己的創作,來全面地闡述自己的看法與觀點,來創造自己所希望看到的歷史,而不是打發時間般地再去看別人說的歷史!

    易中天當然是《百家講壇》上一個非常優秀的老師,他的《品三國》講得不錯。然而再好的作品,不管當時帶給你多大的激動與震驚,隨著時光的流逝,當年的那份激動都會被歲月吸釋掉,而內心變得平靜。這並不是說人家作品不好,而是我們變得聰明與深沉了,也可能是我們不復有當年的那份激情與青春,內心變得死寂,以致我們回首時,覺得當初心中的那個偶像浪得虛名,覺得我們當初太過輕率太傻了,而忽略了他曾帶給我們的反思與睿智!所以千萬要小心一點,不要過河拆橋,活成了自己討厭的模樣!

    現在回想一下,易中天的《品三國》當年確實給我奉上了一份文化大餐,為我那時的生活平添了許多的智趣與激情,當我在他的陳述中走進那些歷史人物的時候,我覺得那些人物那麼有趣那麼富於智慧,進而覺得自己的生活也是豪情萬丈的!那些曾經只能從別人的隻言片語中瞭解到的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在易中天老師的講述中,終於全景式地向我走來,啊,好開心,開好激動啊!人生第一次,終於可以零距離地接觸這些人物,曹操,孫權,劉備,諸葛亮,這些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總是在我腦海中留一堆問號,因為我從來沒有系統地完整地瞭解他們的歷史!當你終於有機會去做一件你一直想做卻沒有機會做的事情的時候,喜悅、興奮、激動,天知道你是多麼地感激它給了你樣的機會,你是多麼地開心!

    成名後的易中天盛名在外,經常被邀到各地去講課,我偶爾也會翻看一下自媒體上發的關於他的短視訊。不客氣地講,都是一些老生常談,讓人覺得厭煩甚至討厭,說他淺知厚談,我覺得放在這是非常貼切的!一個學者被許多人輕視甚至譏笑,那他真應該反思一下自己,要麼是他的學問出現了問題,要麼是別人膚淺無知,這就看當事人怎麼把握了!

  • 4 # 風土人情話魯山

    央視創辦的百家講壇,在當時可謂是萬人空巷,盛況空前,對傳播中華歷史文化,起到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尤其是易中天、于丹、王立群三位教授創造的巔峰,以至於後來者無法企及。

    首先要說的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作為易中天、于丹教授,他們在百家講壇上所作出的貢獻,是任何人都不能泯滅得了的!

    但由於千人千味,眾口難調,要許多人都說好,難免有點武斷和不切實際。但在談論別人時,首先應該表達對他們的尊重,而不是發洩自己的消極的情緒,給人有點“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感覺。

    自古以來,中國人中就有“文人相輕”的說法,自己本不是才高八斗的哲人,但為了打倒他人,抬高自己,不惜極盡挖苦之能事,甚至對他們進行道德審判和人身攻擊,這是完全不足取的,應該受到譴責。

    一些自命不凡的人,踩壓他人,那麼要他自己來講,未必會比他們講的好,更受觀眾和網友的認可和好評。 易中天等人,作為《百家講壇》的一種元素,已經深深的滲入到中國人的腦海裡,無論你承認與否!

  • 5 # 馬兒要飛

    我不知道什麼叫“淺知厚談”,也不知道什麼叫“厚知淺談”或“厚知厚談”之間的巨大差別。但是不管怎麼知,怎麼談得有人聽,說郭德綱的相聲壞,岳雲鵬的賤,不論是有多少不為之叫好的聲音,但是誰也阻擋不了觀眾購票入場聽他們相聲的腳步,誰也無法撼動德雲社在當今相聲界的地位。學術也好,藝術也罷,如果沒有群眾基礎,曲高和寡,孤芳自賞有甚意義?百花齊放才是春,這個不行,那個不行,這個水平低,那個胡亂說,那麼請整出點高水平的來讓吃瓜群眾長長見識唄!歷史上東西哪個說得清楚,《左轉》、《史記》上那些精彩的人物對話,是左丘明、司馬遷用錄音機錄下來的?還是始終跟在旁邊現場做的筆記?非也。說白居易每寫好一首詩都要念給市井老太太聽,問他們聽不聽得懂,聽懂了就過。這說明什麼?詩歌藝術你來源於生活,最終你還得回到生活,學術不也是這樣的嗎?易中天面對大眾普及沒錯,面對他的研究生恐怕就不是普及了,有誰能說一下易中天如何給他的研究生上課的?

  • 6 # 米茶一味

    好一個淺知厚談,國語的菁華,極品,隔著螢幕都能聞到話外濃濃的酸意。大概它的發明者,應該自詡為酒香深巷的典範吧。

    我等不會音樂,然而並不妨礙我們喜歡那些引起共鳴的美妙。我等不能成書,也並不妨礙我們鑑賞某個作品的能力。很多歌手,一輩子只唱一首歌,也能唱得家喻戶曉。那麼,易中天先生為什麼不能憑藉一部《品三國》揚名立萬?倘若您是厚知的那位,您品不了三國,可不可以給我等品一下隋唐?抑或是兩晉?或者您也寫一部《管錐編》出來?

    我沒看過易先生的講座,但是我看了《品三國》這本書。說實話,能夠在《三國演義》的嘴裡搶食,不是一般的能耐。憑這一點,易先生就能躋身大師的行列。

    前幾年還有人蹭了很多的熱度,譬如這個喊著《且慢易中天》的本子,裡面收錄了不少撿漏拾遺的段子,諸如這個硬傷,那個淺薄之類的,就差擼袖子自己衝上來了。你倒是上來啊,來,自己說一段大夥兒瞧瞧。光這樣吶喊,我記不住您等煌煌名號的。

    記得早年讀過一本書,叫做《關於魯迅的辯護詞》。其實魯迅先生不需要人家來給他當律師!先生的文章裡能見到所有的行渭嘴臉,都能一一對應上去。只是,狂吠者何其多也!

    這個時代,其實有相當多的作品是相當不錯的,可惜,因為缺乏某個契機沒能流傳起來。要知道,運氣,也是實力的一個表象!

    耐不住寂寞的文人,終究抵不過那顆酸溜溜的心,最後還是隻能流下一地的口水,輕輕地揮一揮衣袖,帶不走一片雲彩。

  • 7 # 老劉十五

    儘管易中天是有名的教授名人,粉絲也眾多,但我仍然不喜歡他。

    作為有文化的人,尤其是有深厚文化積澱的人,我覺得應該為人謙和,教人不倦。但他給我的印象卻總是盛氣凌人,語言也咄咄逼人,對有些青年學生的提問時他的態度也不和善。

    這也許是易中天的個性使然,但我仍覺得不舒服,雖然我是個普通人。

  • 8 # 小杰阿哥

    他不唯古,不唯書,發現矛盾,自主辯證求解的治學態度,就碾壓庸眾。為人為學也是上流。

    觀點意見可以交流求真。

    淺知厚談,並不存在,在其依靠古籍分析古典的領域已經足夠優秀。如要更信服確鑿,那就得加入考古證據了。這不是他的領域。

    所以,淺知厚談是吹毛求疵。

    不知那位全才,提的高見。如此全才,倒要請教。

    否則,就一笑話。

  • 9 # 水簾洞865

    實際易教授由淺入深,通俗易懂,很付合大眾口味,如果陽春白雪,能有幾人解,會失去大眾市場,要知道,他在電視前是講給不同階層的所有人聽的,不是在給他的學生上課,大家應該客觀的理解。

  • 10 # 揹負青天

    說易中天淺知厚談,非常準確!上了個百家講壇,不知自己幾斤幾兩了。還系統性的出版史學大著,我翻了幾次都實在翻不下去,太膚淺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最想看誰的新電影?成龍?吳京?周星馳?劉德華?李連杰?或者其他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