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吳山野士
-
2 # 菜都老楊
近幾年來,許多研究中國傳統文學的學者,都呼籲、提倡,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不要忘本。於是這些學者就進而以不同方式進行了不同影響的宣傳,激起了華人民對重學中國傳統文化的激情,思想文化領域的一個突出國學熱,或者說是傳統文化熱、儒學熱,與之相伴隨的還有讀經熱、祭祀熱、私塾熱、修家譜熱等。傳統文化蘊含著民族的記憶,熱愛傳統文化是一件好事。但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世殊事異,事異備變”,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要有科學的態度。當前,國學熱中也出現了一些令人擔憂的現象,需要我們保持警惕。
國學是個很大的話題,也是個很深的話題。大家都在談國學,但國學是什麼?為什麼要學國學?國學應該學些什麼?國學應該怎麼學?我覺得應該把這幾個基本問題梳理一下。
什麼是國學?
國學之名,始於清末。其時歐美學術進入中國,號為“新學”或“西學”,與之相對,人們便把中國固有的學問統稱為“舊學”或“國學”。國學有三個概念:廣義的國學是指中國古代的文化和學術,包括中國古代歷史、哲學、地理、政治、經濟乃至書畫、音樂、易學、術數、醫學、星相、建築等。狹義的國學則是指中國古代學說,其代表是先秦諸子的思想及學說,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等。先秦諸子的思想從各個不同方面論述如何治理國家,對歷朝歷代統治者都有深遠影響,慢慢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觀念。而一般提到的國學,則是指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說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和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而不論廣義還是狹義的概念,先秦諸子思想和學說都是國學的主體,這一點毋庸置疑。總結一下吧:
第一,國學是一種知識體系。作為一個華人,對中國的傳統文化自然應該有一種最起碼的親近感與敬畏心,都應自覺成為一名中國文化的傳承者,對四書五經、《史記》、《漢書》、唐詩宋詞這些內容應該有基本的瞭解。
第二,國學是一種思維智慧,是華人的行為方式。不管華人有沒有正式地把國學當做學問來學習,都是在國學的氛圍裡成長的,受到其薰陶。所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因此面對同樣的事情,華人和西方人可能會用不同的方式來處理。譬如,遇上家庭中“紅杏出牆”之類的變故,為騎士精神所哺育的普希金,會用決鬥的方式與情敵做了斷;而受《孫子兵法》《三十六計》文化薰陶的華人,很可能會拜託黑社會老大去把情敵做掉。
最後,“國學”就是它的核心價值觀,比如“和而不同”、“天人合一”,應該說,這些價值觀層面的東西,才是國學最根本的。
總之,要清醒地認識國學。要知道,無論是祭孔還是穿長袍馬褂,都只是形式——甚至可以說是消極與怪誕的形式,不容否定,國學的核心還是精神。
怎樣弘揚“國學”
對這個問題,學術界與社會上也是說法多樣、意見紛紜。我個人認為,在傳承與弘揚“國學”方面,宜提倡“三綱九目”:
第一,要強調“三個迴歸”,即迴歸文字,迴歸主流,迴歸核心。
第二,要完成“三個溝通”,即溝通古今,溝通中外,溝通知行。
第三,要實現“三個超越”,即超越文字,超越兵學,超越國界。
為什麼要學國學?
國學可以充實人的思想。法國哲學家笛卡爾說:“人是一根會思想的蘆葦。”他用一個形象的比喻道出了人和萬物的根本區別,那就是人有思想。中國古話也說:“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這裡的“情”,不僅是指感情,也包括了思想。有了思想,一個人才有安身立命的根基。一個人最初的思想是從哪裡來的?是透過學習和實踐得來的。那麼應該學習什麼東西呢?當然是好的東西。墨子形容一個人最初的思想就如同沒有染過的素絲,“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因此,與其一開始讓孩子接受淺薄、無聊的思想,不如讓他們接受博大、深邃的思想。
國學可以改變人的氣質。國學既然包涵了博大深邃的思想,有了這碗老酒墊底,一個人的氣質就能得到昇華。它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雖然不能給人富貴,但它能讓人在富貴以後依然保持平和的心態,不至於膨脹,不至於為富不仁;它不能幫人脫貧,但它能使人在清貧的環境中堅守自己的道德底線,不至於出賣自己。這也就是所謂的“紳士精神”、“貴族精神”,也就是蘇東坡所說的“腹有詩書氣自華”。國學可以幫助人學好語文。這是淺層次的,但也是我們不得不重視的。國學的實質是思想和文化,其外在表現形式則是語言。一個人要傳達他的思想,首先必須要用優美的語言來打動別人,孔子說:“言之無文,行之不遠。”因此,諸子百家文章的語言都很優美。由於近百年來中國傳統文化受到多次否定和破壞,中國優美的語言文字也受到衝擊,現在相當一部分讀書人的語文水平實在不值得恭維,其中包括一些專家學者。如何解決?需要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裡去尋找源頭活水,取一瓢飲!
國學要入門應該學什麼內容?
上文說過,不論廣義還是狹義的國學概念,都包括先秦諸子,那麼,先秦諸子如老子、莊子、孔子、荀子、孟子、韓非子、孫子的著作無疑是國學入門應該學習的內容。同時,中國古代講究文史不分家,一些好的歷史著作,如《左傳》《史記》《漢書》《資治通鑑》等書從思想、知識、語言角度也都應該學習瞭解。此外,唐詩、宋詞、元曲和歷代文章大家的散文歌賦作為漢語言文學的精華,也是國學研究的主流。
國學特別是廣義的國學裡面有些東西是不容易學或沒必要學的,如音樂、易學、中醫、建築,那就不必去碰它,或者只是簡單地瞭解一下就行了。這對我們不構成什麼危害,但是要學呢,很可能窮畢生精力也研究不透。廣義的國學裡還有一些東西是糟粕,如術數、星相,那就更沒必要深入研究了。
但目前還有還有一種偽國學,打著國學的旗號流傳甚廣,但思想陳舊,內容淺薄,語句生硬,其代表就是“千百三弟”:《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和《百家姓》本來是以前的識字讀物,沒有什麼深意,用它來識字就夠了,實在沒有深入鑽研的必要;而《三字經》和《弟子規》更等而下之,割裂封建迷信思想借國學熱死灰復燃。
我們要警惕封建迷信思想借國學熱死灰復燃社會上確實有一些人由於對中國傳統文化知之甚少,分不清其中的精華與糟粕,經常誤把封建迷信思想也當作國學。在國學熱中,一些原本已經銷聲匿跡的封建迷信思想在有的地方又藉機死灰復燃。它們打著國學的名號,實際上是招搖撞騙,詐騙錢財,不但耽誤孩子的學業,也造成家長的錢財損失,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歪曲和踐踏,更與社會主義榮辱觀大力提倡的“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背道而馳。
我們還要警惕國學熱中對傳統文化的粗暴利用。中國歷史悠久,每一省市都有大量的歷史文化遺產和歷史名人。現在許多地方都很重視傳統文化,各種各樣的藝術節、文化節、名人紀念活動此起彼伏。但許多文化活動直接與經濟利益聯絡在一起,甚至實現經濟利益成了唯一目的,與復興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毫無關係。這是對傳統文化的粗暴利用。再如,現在一些高校或研究機構開辦了各種各樣費用高昂的企業國學班,學國學成了高消費。於是,孔子、老子、孫子等都與企業經營管理掛上了鉤,而他們思想的精華往往被忽視了。這也是對傳統文化的粗暴利用。
-
3 # 夢覺居士
自古以來,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就是教我們如何修行個人的道德修養,至於何為真假,假如我們崇尚的光明,善良,這就是真國學,若為己私,迫害他人,這就是假國學!說到底真正的國學就是一個“正”
回覆列表
真國學與假國學並不能一眼分辨,就如瓷器的真假通常不在材質上,而在年代的判斷上。把清朝的說成明朝、或宋朝的即是假。但說成是清朝的便是真。國學也是這個道理。
比如同樣是講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有人認為人之初性本身是善的。於是大談性善性惡論,引經據典,孟子性善,荀子性惡。王陽明,性無善惡。乃至佛教性空。弗洛伊德如何,古今中外頭頭是道。感覺很有學問。那麼自己搞清楚性是善還是惡的嗎?問題是小孩子字都不認得你就教他自己都說不清楚的東西,難道不是在誤人子弟嗎?
又有人認為本不是隻有本來、本身的一個解說。本還有本著的意思。人之初,大家都是本著善的。所以大家的本領都比較接近。因為學習的不同,所以本領也就拉開了距離。如果不培養教育,就會越來越落後的。培養教育之道,在於專業。說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所以國學的真假只在於解讀是不是真切。論語更是被曲解成變態。君臣父子的治國之道變成了殘渣,那還是論語嗎?這國學還怎麼學?假國學的流行,已經損害了國學。真國學變成了在尋真,而不是在傳播種子。嗚呼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