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z2777

    淮陰侯韓信,誅三族,無後。

    留侯張家,爵傳二代,後世多顯貴。

    酇侯蕭家,爵傳至東漢,成為名門望族,後世子孫開創了南朝齊、梁兩個朝代。

  • 2 # 以亦劍客

    張良、韓信、蕭何並稱‘漢初三傑’!

    韓信,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被讚譽為‘國士無雙’、‘兵神’等等,不再贅述。

    我們先來說說韓信的功績,無須贅述,只一句便能將其一生功績闡述的淋漓盡致。

    根據《漢書·傳·蒯伍江息夫傳》記載:

    “足下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下井陘,誅成安君之罪,以令於趙,脅燕定齊,南摧楚人之兵數十萬眾,遂斬龍且,西鄉以報,此所謂功無二於天下,略不出出者也。”

    功無二於天下,這幾個字韓信當之無愧!

    然而,正因為如此,韓信功高震主,性格張狂,最終惹來鍾室之禍,被夷滅三族,並無後人一說。

    其實,還有另一種說法,韓信死後,蕭何自感有愧於韓信,遂將其幼子韓修送往南越王趙佗處撫養,後改姓‘韋’。

    如今廣西一帶又有‘韓韋’之論,私以為這種說法純屬臆想猜測,不再多言。

    張良,張子房,劉邦集團的智囊。

    漢高祖劉邦曾讚譽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劉邦稱帝后,封其為留侯。

    自漢朝建立,張良懂得明哲保身,後功成身退,惠帝六年病卒,最後得以保全善終。

    張良後人,其長子張不疑,承襲留侯爵位,留侯二世。漢文帝五年,其參與謀殺原楚國貴族,犯不敬罪,被奪爵位。次子張劈疆,頗具其父之風,據傳改姓‘良’,避於晉上黨。

    其餘後人,也頗具傳奇色彩。

    諸如,道教創始人東漢張道陵,張良第八世孫,張天師一脈都是張良後人;唐朝開元名相張九齡;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

    蕭何,秦末輔佐劉邦起義,史稱蕭相國。劉邦稱帝后,論功行賞,定蕭何為首功,封酇侯。

    其後人蕭道成奪劉裕後代江山,建立南齊;蕭衍奪蕭道成後代江山,建立南梁。

    南齊、南梁兩個朝代皇帝均為蕭何後代,計21位天子,40餘位宰相,可謂顯赫異常。

  • 3 # 墨白說說

    張良、韓信、蕭何並稱“漢初三傑”,若無張良和韓信的神機妙算,蕭何盡心輔佐、屢薦良臣,劉邦如何能打敗項羽,統一漢室江山?可惜縱是良臣,也是伴君如伴虎,如果當時的君王如唐太宗一般,三傑尚能得以善終,終生無憂,可惜他們遇上的是劉邦!

    劉邦乃沛縣豐邑中陽里人,若論才能,他連三傑十分之一也比不上,他之所以能成為一代帝王,靠的是演技,靠的是心機。正因如此,楚漢相爭時,劉邦只能招納賢士為己所用來對抗項羽,可當天下大勢已成定局,漢室江山已然穩固時,昔日所謂共分天下的“兄弟”,卻無疑成為了劉邦的心頭大患,那麼這漢初三傑的命運又當何去何從?

    張良無疑是三人中最聰明的一位,大局已定便自請辭官,如此一來,劉邦不但不會置他於死地,反而會在面子功夫上做到極致,張良也就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前漢室良臣”,得以自保晚節。

    蕭何也不是傻子,不過蕭何與張良不同,張良志向不在封官進爵,而是在一生中能夠有所作為。蕭何則更為留戀榮華富貴,他顯然明白“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個道理,不過蕭何很有自信能見風使舵逃過一劫,他知道劉邦最怕的是什麼,與張良和韓信不同,他並不懂兵法謀術,他只是相當於大漢江山的大管家,就算劉邦再怎麼不近人情,只要他不觸犯劉邦的底線,劉邦就不會對他一個管家下手。不過就算蕭何再怎麼深思熟慮,也差點馬失前蹄,釀成殺身之禍!且聽小墨一一道來。

    對於人過中年的蕭何來說,最重要的莫過於晚節,而蕭何在這一方面做的著實不錯,他善待黎民百姓,身為相國卻不仗勢欺人,深受愛戴。可蕭何怎麼也沒想到就是這一點,也差點釀成殺身之禍!黎民百姓對相國極為愛戴本是件好事,若當時君主乃一代明君,定會高興至極。可劉邦卻不是什麼好人,蕭何從民心的角度來說已經威脅到了劉邦,於是劉邦決定對蕭何下手。幸好蕭何對此有所察覺,故意強佔土地,低價購買民宅,顯現出一副昏官的樣子,令京城上下對蕭何有了些埋怨之聲,這些自然逃不過劉邦之耳,得此訊息,劉邦認為禍患已除,自然放過了蕭何,知道蕭何逝世時也沒有下手。

    相比張良和蕭何,韓信既有著令劉邦都為之忌憚的軍事謀略,又不能如張良一般明哲保身,再加上劉邦因為當年楚漢相爭時韓信以不出兵解圍為要挾,讓劉邦封他為楚王,此事劉邦早已記恨在心,本最應該有所防備的人竟然像若無一事一般,劉邦當然不會將其放過,韓信本不想反,無奈劉邦步步相逼,不由得他不反,再加上韓信死也不會想到參與謀殺自己的竟然有他視為此生知己的蕭何,縱是韓信也無回天之力,不得善終。可惜啊,可惜!

    三個故事,三個結局,也對應著三個哲理,是應該當功成名就時歸隱山林,明哲保身,還是處處小心,步步為營,亦或是毫無察覺,身死惋惜!

  • 4 # 三叔小記

    我是史小二記,我來說一說!

    公元前202年,劉邦定陶稱帝,君臨天下。此時他已功成名就,劉邦便問大臣們,為什麼我能得天下,而項羽卻失天下呢?

    大臣們的回答不得要領,劉邦就說啊,我得天下,靠的是三個人傑。

    第一個,張良,謀而後動,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第二個,蕭何,留守後方,排程軍糧,鎮撫國與民;

    第三個,韓信,領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

    用此三人傑,所以劉邦取天下。世人稱他們為“漢初三傑”。

    苟富貴,勿相“望”。何況跟著奪取天下,建立不世之功。飛鳥盡,良弓藏。在劉邦稱帝后,張良出世,蕭何繼續入世,韓信悲劇,三人紛紛擁有著不同的結局,他們的後人呢?又有著怎樣的發展?好還是壞?

    一、張良

    張良在留縣和劉邦相遇,隨後為帝師,輔佐劉邦平亂世,立大漢王朝。所以,在論功行賞時,劉邦絲毫不吝嗇,認為他功勞最大,讓他“自擇齊地三萬戶”。

    從國破家亡到一介布衣,從布衣又到封侯富貴,平生足矣。因而,張良謝納劉邦好意,又另闢蹊徑,僅要了“留”這塊地方。

    張良為留侯!之後,他從兼濟天下變成獨善其身,從帝師轉為帝賓,始終超然物外,不入世,始終處於出世狀態。最終,張良平平淡淡,羽化而登仙,得以善終。

    留侯爵位由其長子張不疑繼承,後來因參與謀殺原楚國內吏一事,當死。但贖為城旦(刑罰名,做勞役)。爵位也隨之被削。張良另一個兒子叫張闢彊,劉邦死後,曾給陳平出主意,拜呂家為將,迎合呂后。這開啟了呂后稱制的時代。

    之外,便沒了子嗣的訊息,到東漢,六世孫張皓為司空,他兒子是張綱,是三國蜀將張翼的曾祖父。

    二、蕭何

    蕭何留守後方,也為劉邦立下赫赫功績。論功行賞時,被封酇侯,食邑最多。排位次呢,第一,被准許帶劍穿鞋上殿。又加封,總共食邑萬戶,位列眾卿之首。所以,名副其實,蕭何是開國第一侯。

    後來,我們都知道,蕭何幫助呂后,誅殺韓信。這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由來。韓信死後,蕭何自汙名節,才得以保全。伴君如伴虎,不是沒道理。

    最終,得以善終。

    善終,那後人肯定得以綿延。而且非常的出名,發展到了頂級門閥。世稱“蘭陵蕭氏”。隋煬帝之妻蕭皇后便出自這個家族。

    這個家族十分輝煌,出了兩個王朝——齊和梁。兩朝天子,九蕭宰相。說的就是蘭陵蕭氏。

    三、韓信

    韓信一生的經歷總結出來,就十個字。即:

    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

    知己是指蕭何,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兩婦人分別指漂母、呂雉。最終,蕭何和呂雉一起將韓信殺死在長樂宮的鐘室。

    事後,韓信被滅三族。

    韓信雖死,但引得後世無數人同情。比如曹丕,曾說:

    淮陰五刑,鳥盡弓藏

    那韓信有後人嗎?

    很多人肯定說有。證據呢?源自這一種說法:韓信死於鍾室,他的門客藏匿其子,送於蕭何。蕭何愧疚,所以寫書南越國國王趙佗,請求撫養。趙佗“素重信”,又“憐其冤”。所以,收容了他。將韓信的韓字分割兩半,取“韋”。以此作為孩子的姓氏。所以,便有“廣南韋氏為韓信之後”的說法,而且很流行。

    這種說法出自明末清初的來集之所著作的《樵書》。真實性怎樣,有待考證,畢竟沒過硬的佐證支援。不過,仔細想想,也不對啊。共謀韓信之死的蕭何,有什麼理由救孤?韓信有後這種說法流傳,歸根結底還是同情韓信無後。

    韓信因功高震主遭受鳥盡弓藏的悲慘結局,千古痛之而無可奈何也。

    參考文獻:《史記》、《漢書》、《南史》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斯奧特曼日冕形態和戴拿奧特曼強壯形態誰更加力氣大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