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滿月尋桂子
-
2 # 以史為鑑
齊國衰敗直接原因是燕國樂毅率領五國伐齊,差一點直接滅亡齊國。
但齊國衰敗的根本原因是齊國日益腐敗的貴族和長期負擔沉重稅負的老百姓之間的矛盾沒有得到緩和。
齊閔王繼位時,齊國實力強大,齊閔王也算年輕有為,插手南韓、楚國內政,擴大齊國影響力和得到大量實際利益。
齊閔王多次聯合他國攻打秦國,齊閔王五年的時候,齊國帶領韓魏三國聯軍攻破秦國函谷關,秦國嚇得趕緊求和。齊閔王卻沒有繼續攻擊反而北上攻擊燕國,喪失了絕佳打擊秦國的機會。這是齊國沒有一個戰略國策,出兵征伐都是國君隨心所欲的一個證明。
後來齊國和秦國共同稱帝,一個是西帝,一個是東帝,齊國還冒著多國反對滅亡了宋國。這些國策都可以看出齊國沒有戰略。相反秦國六世國君都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最終也是秦國得以統一天下。
這時候齊國實力達到極限。
由於連年用兵,民生無法得到休息。而且齊閔王好大喜功,極度奢侈,更加重百姓負擔,貴族和百姓矛盾激化。
國外環境也因為齊國肆無忌憚的樹敵,導致各國都不滿,在燕國等有心人的聯絡之下,反齊同盟開始組建。
而且齊國相國蘇秦就是燕國間諜,國事事無鉅細,燕華人都清清楚楚。
後來樂毅率五國聯軍伐齊,齊軍一觸即潰,齊閔王逃跑向楚國求援,結果楚國援軍反而同樂毅勾結,打算共分齊國,直接虐殺了齊閔王。要不是田單橫空出世,齊國就此滅亡了。
可以說齊國衰敗有著內因、外因多重要素的印象。但根本原因還是民生。
-
3 # 君山話史
自從孫臏在馬陵之戰中殲滅十萬魏軍後,齊國一躍成為第一軍事強國。齊宣王時代,齊國在垂沙之戰中重創楚國,仍維繫著第一等軍事強國的地位。到了齊湣王時代,隨著秦、趙的崛起,齊國因為臨海的地形限制,沒有秦、趙向蠻夷區擴張的有利條件,逐漸被反超。
為了改變被動局面,齊湣王的擴張的矛頭對準宋國。然而,伐宋之戰,卻成了齊國走向衰敗的開始。
這是為什麼呢?
當時秦國向南擴張,得到巴蜀之地;趙國向北擴張,得到中山之地。無論是巴蜀還是中山,都是夷狄之地,搶到這些地盤,也不會引起其他諸侯的武力干涉。齊國則不然,它所滅掉的宋國,乃是位於中原的老牌諸侯。當時的中原可是天下重心所在,你齊國吞掉宋國,這怎麼行,於是乎所有諸侯聯合起來對付齊國。
在對付齊國一事上,燕國是最積極的。因為在齊宣王統治時期,齊國曾經把燕國給滅了,後來由於諸侯干涉,齊國才不得不把到嘴的肥肉給吐出來,由此可見,齊國想要向外擴張,難度比秦、趙、楚等邊疆型的諸侯難得多,除非渡海攻打日本,否則無論吞併哪個中原諸侯,都要被列強幹涉的。
齊國吞併宋國後,領土面積急劇膨脹,引起周邊國家的恐慌。樂毅乘機進言燕昭王,聯合其他諸侯,共同伐齊。在樂毅等人的努力下,燕與秦、趙、韓、魏組成五國同盟,共同打擊齊國。
令齊湣王做夢都想不到的是,他最信任的謀士蘇代,實際上是燕國派來的間諜。於是乎齊國的所有軍事行動,毫無秘密可言,在蘇代作內應的情況下,樂毅率領燕師入齊,兩戰兩勝,殲敵五萬人,重創齊國的軍事力量。與此同時,秦昭王派大將斯離、蒙齊率領一支遠征軍,與趙、魏、韓三晉部隊會師後,殺入齊國,攻城略地,奪取齊國河東九城。
面對五國聯國的進攻,齊軍總司令觸子採取保守的戰術,沿著濟水河構築了一道防線,堅壁清野,憑恃天險固守。豈料齊湣王急於挽回面子,派人逼迫觸子主動出擊。在齊湣王的瞎指揮下,齊軍全線崩潰,濟水防線失守。
要不要繼續進攻齊國呢?聯軍內部出現分歧。秦、韓兩國與齊國領土不接壤,就算滅了齊國也撈不到什麼好處,因此兩國退出戰爭,打道回府。燕國與趙、魏的軍隊仍然繼續留在齊國,其中燕軍仍是伐齊的主力。在樂毅凌厲的攻勢下,齊國的城池一座接一座淪陷。
這時,惟一沒有參加伐齊的楚國站出來了,表示願意拉齊國一把。楚頃襄王派大將淖齒率一支軍隊北進,以救援齊國為名,越過邊境線。齊湣王如同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迫不及待地任命淖齒為宰相。可是楚華人何嘗想為齊國賣命呢?楚軍進駐齊國後,並不與燕軍交鋒,而是按兵不動。淖齒暗地裡與樂毅秘密聯絡,商討由楚、燕兩國共同瓜分齊國。在燕、楚達成秘約後,淖齒突然發難,把齊湣王抓了起來。淖齒義正辭嚴地斥責齊湣王的種種罪行,最後把他給殺了。
從齊國滅宋(公元前286年)到齊湣王被殺(公元前284年),前後僅三年的時間。由盛而衰,並不需要太長的時間。齊湣王犯錯無數,他至死都沒弄清楚,他沾沾自喜的“滅宋”戰爭,不僅沒有成就霸主偉業,反而成為齊國迅速衰敗的起點。儘管後來田單復國,但齊國已經從一流國家淪為二流國家,苟延殘喘,再也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了。
-
4 # 史論縱橫
說起來,齊國在戰國稱雄的時間真的不長,應該就是兩三代君主的樣子,公元前341年齊國發動馬陵之戰,打敗魏國,標誌這齊國崛起,而公元前284年五國伐齊之後,齊國就再也沒有崛起,這期間稱雄時間只有57年,而從公元前284年到公元前221年,齊國可以說沉寂的時間都有63年。
齊國衰敗的原因很簡單,就是五國伐齊本文先講述五國伐齊的前因後果,再解釋五國伐齊之後齊國為什麼沒能東山再起!
在齊國打敗魏國之後,戰國的局勢開始發生變法,從魏國的一家獨霸,開始變成群雄並起,其中主要形成秦、齊、趙三國爭霸的趨勢,尤其是秦國和齊國東西並立。
在秦國和楚國以及三晉發生矛盾的時候,齊國在東方也沒閒著,搞了燕國一把,差點使燕國滅國,燕昭王因此懷恨在心,後來齊國在蘇秦(燕國間諜)的謀劃下,進行合縱抗秦,結果被秦國瓦解。
當時秦、齊、趙三國整理的焦點在於宋國,誰都想奪取宋國,但是在合縱抗秦的過程中,齊國自己將宋國吞併,這引起了三晉的反感,秦國的魏冉抓住時機聯合三晉和燕國形成五國伐齊,結果大敗齊國,三晉和秦國在打敗齊國主力後就撤退,樂毅率領燕國主力繼續進攻齊國,就剩兩城,差點滅國。
雖然齊國後來復國,但是實力已經大不如前,這是一般情況下對齊國的衰敗的解釋。
齊國為什麼沒能重新崛起齊國之所以沒能重新崛起,還是改革不徹底,齊國是屬於老牌的分封諸侯國,雖然戰國時期有田氏代齊,但是齊國還是傳統很深的國家,這一點相比於秦和趙還是有差距的,因此,齊國的改革不徹底。
趙國的改革,雖然侷限於軍事政治領域,但確實是趙武靈王一代而強,也就是隻要路走對了二三十年,國家走向巔峰很容易,秦國東出之路也不是敗了一次兩次,只有齊國敗了這一次之後就再沒能崛起。
曾經有一個笑話說,說齊國心胸小,看著秦國滅掉五國,最後滅自己,其實就是這樣的,齊國就是那種輸不起的國家,因為輸了之後就玩不起了。
主要原因還是頭頂著大國的光環,其實是外強中乾,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
5 # 懷劍聽雨
其實,齊國這個東方大國自齊桓公時代稱霸過一次後一直到戰國初期都沒有真真正正崛起過,幾百年來一直被春秋時代最大的霸主晉國壓著打,即使到了戰國初期三家分晉後由於魏國的強勢崛起,齊國也還得憋屈幾年。齊國真正的崛起是在齊威王時代。那時,魏國國力已經出現衰微,齊威王上位後,整頓吏治,重用人才,積極納諫。因為有老牌強國的底子在,齊國國力很快強盛起來。真正使他有霸主之姿的是桂陵,馬陵兩場對魏戰爭的勝利,此後,齊國才一洗幾百年的陰霾,展現霸主的姿態。齊國經過威王宣王兩代的勵精圖治,到了齊閔王手上,國力達到巔峰,對外戰爭接連勝利。公元前288年,齊閔王與秦昭襄王聯合稱帝。
由於戰爭頻繁,齊國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再加上齊閔王專橫跋扈,窮兵黷武,齊國國內逐漸開始離心離德。終於在齊國吞併宋國之後遭到秦趙魏韓燕五國的聯合圍攻。五國在燕相樂毅的率領下,一舉攻下齊國都城,緊接著連下齊國七十二城,僅剩莒,即墨兩城。齊國從巔峰一下子跌落谷底。即使後來有田單復國,齊國也再難恢復巔峰。
回覆列表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載:陳完為陳國厲公之子,厲公死後未得立,後避禍入齊,齊桓公使為工正。齊懿仲想把女兒嫁與他,卜之:五世其昌,並於正卿,八世之後,莫之與京。遂把女兒嫁給他。陳完死後溢為敬仲,以陳字為田氏。
田氏五世至田常,即田成子,為齊相。田氏八世至田和,周天子立田和為齊候,列於周室,紀元年。與此同時,三家分晉,中原地區形成戰國七雄爭霸格局。
齊侯田和立二年卒,桓公午(非原來桓公小白哦)立,桓公卒,齊威王立,鄒忌子為相。威王卒,齊宣王立,宣王卒,湣王立。齊國經過威王、宣王兩代君主治理,日益強盛。
齊湣王三十六年稱東帝,秦昭王為西帝。後蘇代自燕來,勸其去帝號復為王。
齊湣王繼位之初就倚仗大國勢力干預南韓內政,強迫韓立咎為太子。
楚國當時內憂外患向齊求和,以太子橫為質,後楚懷王與秦會盟受騙,被扣秦國,客死秦國。齊湣王以割讓五百地楚地為條件放還太子橫歸楚繼位,後秦國干預,齊未得到楚五百里地。
齊又聯合韓魏攻秦,破函谷關,秦昭襄王割河東以求和,湣王只顧眼前利益答應求和,喪失打擊秦、弱秦、滅秦良機。
湣王三十六年伐宋,宋王出逃,死於溫,齊南割楚之準北,西侵三晉,欲以並周室,為天子,泗上諸侯鄒、魯之君皆稱臣,諸侯恐懼。
齊湣王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將戰火燃至燕國。三十九年,秦來伐,拔齊列城九。四十年,燕、秦、楚、三晉合謀,燕將樂毅入臨淄,盡取齊之寶藏,齊湣王出逃至衛,楚使淖齒將兵救齊,淖齒殺齊湣王,齊國始亂、始衰。
湣王卒,子襄王立,襄王卒,子建立,建立四十四年秦兵擊齊,齊不戰而降,秦虜王建,遷之共,遂滅齊為郡。天下壹並於秦,秦王政立號為始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