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畫大叔

    理論上說是同時開始的。先人創造文字的時候是帶著審美觀造字的,造字總要有一個規則,這個規則就是審美觀。規則之美,美即規則。

    中國的文字與書法藝術是同時出現的。

    甲骨文中可以看出造字者儘量做到橫平豎直、所有的三角形的角度都在刻意保持一個角度,並且所有的字都儘量統一成方塊狀。

    這就是審美觀的體現,如果先人沒有審美觀,那當時的造字應該出現塗鴉狀的混亂形式。

    往後的篆書、隸書、楷書都是審美觀念的不斷提升形成的新的文字形式。有新的審美需求了,就發明了對應的新形式文字,以滿足審美需求。

    發展到大草,審美觀達到頂峰:完全去除了文字的傳遞資訊的功能,只保留審美功能。

  • 2 # 書風法雨

    如果從甲骨文算起,書法迄今已有3600多年的歷史,文字的最初是用來記事的,隨著慢慢發展,人們似乎對其並不滿足於單純的記事,便賦予了文字以欣賞的價值。

    金文,也叫鐘鼎文,是在甲骨文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商周時期多鑄造在青銅器上,鐘鼎文也因此而得名,因為周朝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這種字型就是後來被歸納為大篆之列,除了記事外,還有裝飾青銅器的作用,字型瘦長,筆道遒勁雄美,行氣疏密有致,結構嚴謹,情勢凝重,各有風韻。有人曾歸納為兩種風格,一種是筆勢雄健,形體豐腴,筆劃起止多露鋒芒,間有肥筆,另一種則是運筆有力,形體瘦筋,筆劃多挺直,不露或少露鋒芒。文字也是在這個時期開始有了法度,從形態上看,古人在這時也有了一種有意識的創作性。

    在大篆裡還有一種鳥蟲篆,筆畫之中藏有鳥形,文字與鳥形融為一體,如越王勾踐劍上的銘文,這就是在審美意識之下創作出來的文字,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後用於璽印和碑額上。

    除了鳥蟲篆之外還有柳葉篆、上方大篆、懸針篆等,最值得一提的應是懸針篆,這種書體線條下垂,佈局均勻,字型修長優美,重心偏上,體勢秀逸,搖曳多姿,極富裝飾趣味,因筆畫纖細,宛若懸掛的針,故此得名。最早的懸針篆出現於戰國時期的中山王三器中(中山王方壺、中山王鼎、中山王圓壺),線條組合上追求粗細、輕重、虛實變化。橫、豎等主筆粗、重、實,其它副筆細、輕、虛,使通篇文字產生了強烈的韻律感,這種寫法讓後來的書法家和篆刻家紛紛效仿。

  • 3 # 剛剛醒來

    書法,其實很簡單,並不高深,也不神秘。就如前所說,它不外乎用毛筆寫漢字,只是,自它被看成藝術以來,有了和普通書寫稍有不同的某些規範而已。那麼,書法是什麼時候被看成藝術的呢?

    談到書法成為藝術的時間問題,有一個人必須介紹,那就是漢末的師宜官。有記載稱,師宜官到酒肆喝酒,常不帶酒錢。飲罷,取筆作題壁書法,向觀其書法者收費,足酒錢後,拭去,付錢而去。

    這個故事很有意思。以現代的角度來看,師宜官應該是有記載的舉辦書法展第一人,而且是收費的。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些資訊:首先,師宜官的字跡,已不是實用之記錄,而是為觀覽而作。其次,此時的師宜官應該是一個書法創作者,而不僅僅是一個漢字書寫者。最後,真正的書法欣賞者業已出現,因為這可是要付費的,非鍾愛者,誰願意掏這閒錢附庸風雅呢?

    漢末到魏晉,有記載(包括正史)的書法家愈來愈多,這其中最為人熟知的不少,最為著名的書法家,除師宜官以外,還有“草聖”張芝、“正書之祖”鍾繇、“書聖”王羲之及其兒子王獻之,等等。而這些名家的墨跡,在當時就有人視作法帖,費心珍藏,奉為至寶。而至遲到唐太宗時代,王羲之已被視為“書聖”,其書法名作《蘭亭序》更被後人評為“天下第一行書”,成為中國藝術史和文化史的經典範例。

    所以,我們可以認為,在漢末魏晉書法已被視為藝術。

  • 4 # 三水番

    文字起源很早,真正作為純粹點書法藝術應該是從東晉時期的王羲之正式開始的。。。

    自此開始,各大書法家逐漸出現,獲得世人的追捧。。。

    王羲之七歲開始學書,先後從師於出身書法世家的衛夫人和叔父王廙 ,以後又博覽了秦漢篆隸大師淳古樸茂的精品,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冶於一爐,創造出“天質自然,丰神蓋代”的行書,被後人譽為“書聖”。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開創者的李志敏評價:“王羲之的書法既表現以老莊哲學為基礎的簡淡玄遠,又表現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基礎的沖和。”[1]晚年書法爐火純青,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蘭亭序》就是他晚年的得意之作。

    王羲之書法作品中《蘭亭序》被歷代書家公認為舉世無雙的“天下第一行書”。

  • 5 # 永書101

    我的觀點是,文字作為純粹的書法藝術與文字被創造出來的時間同步!

    我看了前邊幾位答主的觀點,要麼是根據某個傳說故事推測而來,要麼是想當然就認為書法藝術從“書聖”王羲之時代開始。我覺得這些觀點都站不住腳後跟!

    1、師宜官

    首先,東漢書法家師宜官的故事根本經不住推敲。師宜官先生去人家酒店喝酒吃肉,卻不給錢,現場就在人家酒店牆上題字表演,誰看字誰掏錢,完事還把牆上的字鏟去。想想看,你在大庭廣眾之下揮筆寫字,我就得給你掏錢嗎?誰幹呀!再說了,酒店老闆也不答應啊,你來喝一次酒,就把我的牆鏟一次,你要老來喝酒,我的牆還不被你鏟塌了?

    師宜官碑帖區域性,府字那一豎鉤很有意思,有時代特徵

    2、王羲之

    再說說王羲之。王羲之的作品《蘭亭集序》的確是被自己視為珍寶,僅做家傳,概不出售。書法在這個時候當然已經成為藝術品無疑,可是也不對呀,王羲之為什麼要跟衛夫人學習書法?還不是覺得衛夫人的書法美,美是什麼?美就是藝術的雛形!

    《蘭亭集序》的創作背景

    3、文字與書法藝術同時創造

    我的觀點就是在文字被創造的同時,就有了人類對文字美的認識,併為了追求文字之美,開始學習,開始總結,最後昇華到美學理論,廣泛傳播,書法成為藝術便水到渠成!

    關於倉頡創造文字,《淮南子》中有"天雨粟,鬼夜啼"的記載。意思是說,當年倉頡造字完成,舉國歡騰,感動了上蒼,老天爺把穀子像雨一樣嘩嘩地降下來,嚇得鬼怪夜裡啾啾地哭起來。鬼怪為什麼哭啼?因為書法藝術誕生了!最後面這句話是我說的,嘿嘿!

    關於倉頡造字的一幅畫

    回答就到這裡吧,希望題主認可我的回答,順祝題主愉快!隨文貼上我的近期書法作品兩幅,請各位路過的看官品評指教,永書在此先行謝過!

  • 6 # 紅塵彌勒

    這個問題恐怕誰也說不清楚。

    更不會有準確答案。

    這是一個文化傳襲的問題。所謂的書法,不過是被我們後人套上了光怪陸離的驚豔標籤,這和當初往聖造字、書寫的初衷大相徑庭,甚至南轅北轍,背道而馳。

    雖然一直傳說是上古之神倉頡創造了漢字,但即便這是個顛撲不破的真命題,那倉頡也不是奔著完全為了視覺藝術的愉悅和欣賞而創造的。不過是現代人更加看重了文字的外化表現形式,也沾染了不同程度的虛名浪譽。

    誰都知道王羲之是中華第一書聖,他的墨跡早已成為了價值連城的國寶,甚至連他的仿品也都身價不菲,動輒上億。就連後人摹寫的仿本《蘭亭集序》,也一直是國之瑰寶,被養在深閨、藏在洞府,輕易不肯示人。

    無名者要想見其一面勢比登天。

    但我們只要粗讀一下王羲之的《蘭亭序》內容,就可以大致知道,其實人家王羲之寫下這份書作不過是為了結集詩人們在曲水流觴的氛圍裡即興創作的那一首首詩作,也留給時人和後世一個感慨───這個世界,我來過,雖然你不能看到我,但我可以給你留下存在的依據,還有我們當時的環境下那種情懷和感喟。

    沒想這份書作的文字內容很少被人提及,或不被重視,但他的文字卻被萬眾所矚目 ,也實質上成為了中華文化的漢字傳承焦點。

    這固然有楚王好細腰和後人大肆炒作的成分,但也不得不承認,王羲之的字跡確實帶給了我們不盡的美感,那種跌宕和顧盼,那份從容和峻拔,一直令我們心馳神往,也一直引領著我們這個民族文化審美的歷史走向和文化定位。

    但要說到純粹以漢字書寫作為觀賞,那也不過就是百十年間的事。我們必須認同:無論是先人還是前輩,文字的另一層表現、載錄功用一直沒被湮沒和摧毀,也一直是主要的文化作用。只是到了現如今的當下,才有人恣意塗脂抹粉的登上所謂書法創作或者書法傳承的舞臺,以吸引他們的眼球審美為皈依,開始大肆渲染和鼓譟所謂的書法創作,且還專門成立了相應的組織機構,養了一幫子閒人痴漢,卻距離我們的審美越來越遠,甚至直接悖離了王羲之等書法先賢的宗旨和法則,這才是最最令我們目瞪口呆、詰牙無語的。圖片來自網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長壽花開花的時候能上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