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尚宮女史

    春秋末年,諸侯國內卿權逐漸凌駕於公室之上,遂致晉國出現三家分晉,而齊國出現田氏代齊。兩者的本質是一樣的,只是晉國無公族,所以各個外姓卿族紛紛崛起,最後三家分權。

    而齊國有公族的牽制,不可能發展出多個強大的外姓勢力,最終只能一家獨大。齊國外姓卿族的奪權更隱蔽,更殘酷,更漫長。

    三家分晉

    春秋初期,晉國公子作亂,遂致“曲沃代翼”,桓叔一宗成為晉國新的執政方,為了防止將來再出現公子作亂的情況,自晉獻公大肆斬殺晉國公子,啟用外姓人才擔任卿大夫,自此,晉國無公族。

    到了晉文公時期,晉文公曾在外流亡十九年,身邊有數個賢臣能將跟隨,晉文公繼位後,設三軍六卿,不固定職位,十幾個人輪流執政,這位將來的六卿作亂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隨後,晉國公室衰微,卿權抬頭,晉國發展出十幾個卿族勢力,他們之間互相兼併,傾軋,到晉平公時期,逐漸形成六家平衡勢力:韓、趙、魏、範、中行、智氏。六家把持朝政,國君幾成擺設。

    後來在相互鬥爭中,範氏和中行氏被滅掉,國內只剩四卿:智、韓、趙、魏氏,其中智氏勢力最大,欲獨掌大權,逼迫其餘三家交出部分土地,趙襄子不肯。 公元前455年,爆發晉陽之戰,智氏帶領韓魏兩家攻打趙氏。後來韓魏聯合趙氏反擊智氏,遂致三家滅智。此後,三家掌國政。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進封為諸侯,到了公元前376年,三國瓜分了晉國的最後一點土地,自此晉國無,而韓、趙、魏三國開始爭雄戰國。

    田氏代齊

    公元前672年,陳國公子陳完為避內亂逃往齊國,齊桓公欲封為卿大夫,陳完不肯,最後做了個工正。田氏開始在齊國紮根,一百多年後,田氏家族田無宇開始在齊莊公時期嶄露頭角,雖官職不大,但異常活躍。自此,田氏開始了大發展。

    此時,齊國的公族都佔據重要職位,互相鬥爭,國高二氏輔政,後來崔慶二氏驅逐國高二氏,又崔慶二氏內鬥,慶氏掌權。在這過程中,田氏、鮑氏、欒氏有所發展。田氏聯合同為外姓的鮑氏利用公族之間的內部矛盾讓他們自相殘殺,利用完鮑氏後又把鮑氏解決掉。田氏一步步執掌國政。

    武裝鬥爭不是全部,田氏還善於收買人心,在齊景公時期,田氏將國家的公糧大斗借給百姓又小鬥收回,民心歸附。田氏嚴明法度,又使百姓畏服。

    終於在齊悼公時期,田乞出任國相,獨攬朝政。公族勢力已經不能和田氏對抗。到了田常任相時,田常扶立齊平公,開始對外尋求支援。

    田和時期,繼位的齊康公已經沒有任何權力,後來被遷往海濱。公元前386年,田和正式位列諸侯,媯姓田氏完全取代姜姓呂氏。

  • 2 # 君山話史

    首先,要指出題目裡的兩個錯誤:一是“田氏代齊”,不是伐齊;二是兩件事都發生在戰國初期,並非春秋末期。為什麼晉國被三家瓜分,而齊國是一家獨大呢?這是國內權力鬥爭導致不同的結果,我來略述一下。

    第一,齊國為什麼一家獨大

    在春秋後期,齊國先後爆發崔杼之亂與慶封亂政,田無宇聯合鮑氏、欒氏、高氏發動政變,推倒慶封,形成四大家族壟斷政壇的局面。這種情形與晉國是非常類似的,但最後的走向是田氏一家獨大,並沒有出現多家瓜分齊國的現象,為什麼呢?這跟田無宇的雄才大略是分不開的。

    田氏(又稱陳姓)是來自陳國外來移民,在齊國根基不深。田無宇要樹立家族的威望,必須要取悅於華人,他做了什麼呢?他做了賠本的買賣,以大斗借出糧食給百姓,以小鬥回收。在木材、鹽、水產品的買賣上,也實行平價利民的原則,木材從山區運往城市,售價不超過山區,鹽與海產品從海邊運往城市,售價不超過海邊,其中的運費,統統由他來承擔。

    當其他齊國貴族殫精竭力想著從老百姓那裡壓榨更多的錢財時,田無宇反其道而行,施恩於百姓。他的名聲迅速傳遍全國,很快得到民眾的真誠擁護。

    在得到民眾擁護後,他與鮑氏聯合,整垮了高、欒二氏。由於鮑氏家族的勢力遠不及田氏,故而田氏一家獨大。

    到了戰國初期,田氏勢力越發強大,此時齊國公室田益衰微,最後被田氏取代,可以說是水到渠成之事,一點也不奇怪。

    第二,晉國為什麼被三家瓜分

    首先要明確,三家分晉並不是必然,晉國完全可能像齊國那樣,被一家控制,只是歷史陰差陽錯,曾經呼風喚雨、穩操勝券的知氏竟然陰溝翻船,被趙、韓、魏三家聯手幹掉了,這才有了三家分晉的故事。

    晉國從晉文公始,長期實行六卿制,所謂六卿就是晉國軍隊的六大統帥,由此可見晉國之軍國主義傳統。最初六卿並不是固定六個家族,而是經常性換血。從晉悼公時代始,六卿固化為知氏、趙氏、韓氏、魏氏、中行氏、範氏,六大家族輪流作莊。六卿從選拔制向世襲制過渡,這是晉國政治制度之一大變化。這一大變化,意味著晉國實際上已經是六大家族的地盤。

    第二次大變化是六卿制向四卿制的變化。公元前497年,晉國陷入大分裂的危機,六卿中的中行氏與範氏兩大家族與其餘四大家族矛盾激化,終於爆發內戰。內戰的結果,中行氏與範氏出局,六大家族剩下知、趙、魏、韓四家。

    第三次大變化是知氏一家獨大。公元前475年,知瑤上臺,他是個能力超強的領袖,同時也是狂妄自大之領袖,知氏之勢力逐漸超越其他三家。面對知氏的步步緊逼,韓氏、魏氏選擇屈服,而趙氏則選擇對抗。晉國內戰再度爆發,知氏糾集韓、魏二氏討伐趙氏,圍困晉陽三年,眼看趙氏就要完蛋了,歷史卻出現戲劇性的變化。韓、魏二氏突然倒戈,與趙氏聯手滅掉知氏。自此,晉國的走向與齊國完全不同,三家分晉也初現雛形。

  • 3 # 蕭武

    在進行戰略決戰時,誰先完成兵力集中,誰就會佔據戰場主動權。在列國競爭的大爭之世,哪個國家先完成內部統一和集權,誰就會在競爭中佔據優勢。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既是春秋和戰國的分界線,也是完成內部集權的過程。

    春秋末期,各主要大國的世卿家族就已經凌駕於國君之上了,而在各世卿家族內部,又存在著大夫專權的情況。孔子出仕時就是在魯國的季氏家族供職,而季氏家族又被陽虎等大夫架空了。

    齊國和晉國面臨的問題是一樣的,國君都已經成了傀儡,權力完全掌握在幾個大家族,晉國是智氏、趙氏、魏氏、韓氏,齊國則是田氏、國氏、高氏、欒氏、鮑氏等幾個大家族控制著。

    但這時候的大趨勢是區域內的集權和統一,雖然國君的權力被架空了,但各個家族在自己封地上的權力在逐步加強,是在為更大範圍的統一做準備。原來各國內部盛行的多層級的分封制正在逐步衰亡。

    反映在各國內部,則是各國各大家族內部不再實行分封制,而是贏家通吃,也就是作為家主的人全盤繼承整個家族的地盤和勢力,其他人不再從其中受封,獲得地盤和老百姓,各個家族也更多的利用外姓計程車大夫來控制其地盤。

    齊國是田氏和鮑氏聯合,消滅了另外兩個勢力比較大的家族,但因為鮑氏本身實力比較弱小,所以很快就被田氏消滅了,這樣就形成了田氏一家獨大、完全控制齊國的局面,為後來田氏代齊奠定了基礎。

    晉國其實也是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但不幸的是這個過程失敗了,沒有完成。

    當時晉國各大家族中實力最強的是智氏,其次是趙氏,魏氏和韓氏的勢力相對較小一些。所以,智氏試圖聯合魏韓兩家,消滅趙氏,瓜分其地盤,然後智氏再消滅魏韓兩家。但趙氏成功說服了魏韓兩家反水,反而是趙魏韓三家一起消滅了智氏,瓜分了其地盤。

    之後,趙魏韓三家共同控制了晉國,晉國的土地基本上完全被三家瓜分完了,國君完全被架空了,成了三家的傀儡。到公元前476年,趙魏韓三家向周天子求封,成為與各國平起平坐的諸侯,也是春秋與戰國的時間分界線。

    相對而言,只有秦國是個例外。因為秦國透過商鞅變法,已經嚴重的打擊了當時在秦國發揮著巨大影響力的公族宗室勢力,加強了國君的中央集權,普通人也可以透過在戰場上立功來獲得土地和爵祿。

    趙魏韓三家則是在分晉之後各自進行了內部改革,其中最重要的舉措基本與商鞅變法一致,也都是鼓勵軍功,打擊宗室勢力,加強中央集權,提高國君的地位和權力,為即將到來的列國競爭的局面做準備。

    但相比之下,秦國的改革最為徹底,而且保持了秦國的統一,而趙魏韓三家分晉之後,統一的晉國分裂成為三個國家,失去了壓制秦國的能力,而秦國進出關東的主要通道又控制在三晉之中實力最弱的南韓手中,才為秦國的崛起提供了機會。

    這個過程其實和曹氏代漢、司馬氏代魏是一樣的。一方面是原來舊的皇權衰落,另一方面則是新崛起的家族成為新的權力中心,只要完成這個篡位的過程,就馬上可以完成內部集權的過程,重新形成比較強大的中央集權的皇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史上第一個棄文從武的大將吳起,為何世人評價此人“亦正亦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