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薩沙

    這就等於問,有的外華人為什麼睡覺要戴睡帽。

    這還真不容易回答。

    以英華人為例,以前英國男人、女人大部分戴帽子。尤其是為體力勞動者,更是幾乎人人都戴著帽子。

    甚至美國大城市,在20世紀初也是如此。

    大家看過電影《時間機器》嗎?男主角亞歷山大就譏笑所有人都帶著一樣的高腳帽。

    以英國為例,最初戴帽子是為了實用。

    英國的天氣不好,有時候長期陰雨,隨時可能下小雨甚至飄雨絲(南京話叫做毛毛雨)。

    這種小雨如果打傘就犯不著,也不方便,但如果不打傘淋在頭上很陰冷,也不舒服。

    在這種天氣戴一頂帽子,還是必要的。

    再說英國還會有一些大太陽的天氣。

    這時候,紫外線很強,白人面板很白,很容易就曬黑了。

    古代不是現代,現在的英國美女帥哥都希望曬成橄欖色,以表示自己健康。但古代膚色白是貴族、富裕的象徵,沒有人願意曬黑,所以也需要帶著帽子遮擋Sunny。

    久而久之,戴帽子就成為習慣,最終變為禮節。

    英國中產和上流社會的人,是非常重視帽子的。

    帽子的樣式、尺寸,甚至帽簷的長度,都有非常嚴格的要求。

    在公開社交場合,如果亂戴帽子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

    俄羅斯總統的普京和前妻對英國進行國事訪問時,柳德米拉為了入鄉隨俗也特意戴了一頂大圓帽。沒想到,這種示好的舉動卻遭到英國媒體的批評,說她的帽子太大了,差不多是英國女王帽子的兩倍。

    在英華人來說,這是很不禮貌的行為,有輕視女主人的意思。

    當然被罵的不止俄羅斯第一夫人,還有美國第一夫人。

    當年老布什和夫人出訪英國,布什夫人的衣著就被當地媒體一致非議。其實,布什夫人已經找懂得英國習俗的顧問諮詢過,購買了正確式樣的帽子。

    但英國媒體仍然不滿意,原因是“她的帽簷還是寬了一點兒”。

    時至今日,英華人很多日常習慣,還是和帽子有關係。

    比如男人去拜訪朋友,進屋一定要脫下帽子,不然就是不禮貌。

    如果去你朋友家吃飯,不但要脫帽還要掛好,必須掛載帽架上,不能隨便亂放。

    在街上,男人遇到女性熟人,如果戴著帽子是要脫下的,以體現紳士風度。

    這就和漢人以前的髮髻一樣。

    為什麼人人都要留髮髻?一是傳統習俗如此,二是這樣生活比較方便,總比披頭散髮或者梳個大辮子要好。

  • 2 #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別說是以前,現在的一些傳統場合,歐洲人還是講究戴帽子的。比如英國貴族專享的皇家“賽馬會”,還有歐洲各類王室成員,在比較隆重的露天場合,多數情況下,都是帶帽子的。

    (當今的英國皇家阿斯科賽馬會上,各類帽子仍然爭奇鬥豔)從歷史上看,幾個世紀以來,帽子一直是西方文化裡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中世紀有宗教意味的帽子這裡就不多贅述了,咱們就從近代開始說。

    從十七世紀開始,除了禦寒或者遮陽外,帽子被賦予了更明顯的身份象徵,代表著一定的階級與財富。比如,公民戴暗色帽子,黃色帽子代表破產的人,犯人戴紙帽子,國王戴王冠等等。

    而且,同時人們對帽子的造型也開始追求高大和誇張。在男人中間,各種形狀的包頭帽開始流行,英國的三角帽風靡了整個歐洲,除了行伍人員,普通百姓也鍾愛這個造型。今天我們在電影上可以經常看到這種帽子,比如下圖,電視劇《波爾達克》,波爾達克的帽子。比較疑惑的是,在劇中,波爾達克經常在大風天騎馬賓士在荒原之上,帽子竟然一直牢牢的扣在腦袋上,不知道是怎麼固定的,肯定不是別針別上的, 因為他老人家摘帽子的時候很容易,隨手就下來了,並沒有什麼附加的動作。

    到了法國大革命前,女性高高的假髮和華麗繁瑣的帽子成了貴族的標配,比如路易十六的王后瑪麗·安託瓦內特,就是個“帽子控”,各色帽子是她買買買的主要物件。

    整個近代,無論是上流社會的王宮貴族還是普通的勞動人民,甚至大街上要飯的,幾乎都不會直接以頭頂示人,公共場合人手一頂帽子。男人公共場合沒帽子,會顯得的無比落魄;而女士上街直接裸露頭髮,沒戴帽子的話,往往會被人懷疑不是良家婦女。

    當然,全民戴帽子也有實用的考量。估計大家都聽說過歐洲“千年不洗澡”的時代,這個實際上並不怎麼誇張,直到19世紀末,普通的歐洲勞動人民仍不具備經常洗澡,甚至洗頭髮的條件。比如,奧匈帝國皇后,伊麗莎白,也就是咱們平時說的茜茜公主,那麼高貴的身份,大長頭髮也僅僅是兩個星期洗一回,何況一般老百姓。

    此情此景下,油乎乎的頭髮自然不體面,帽子的作用就凸顯出來了;另外,一般勞動人民也會拿帽子來遮擋灰塵,避免弄髒頭髮,用途類似於咱們石家莊、保定一代或者陝北地區頭上裹的“白毛巾”。進入20世紀,尤其是一戰後,帽子開始愈發講究實用性。比如20年代流行的鐘型女帽,樸素而優雅。到了二戰時期,軍帽和各色的貝雷帽也風靡一時。戰後到60年代初,帽子和西裝仍是歐美公共場合的標配,甚至街頭搬磚、送牛奶也要在工作服裡整整齊齊的打個領帶。

    (這是上世紀50年代美國的大學課堂,鮮有女生,但男生們一個個都西服革履坐有坐像,正式場合,女生都需要穿裙子示人)直到進入六十年代,嬉皮士風格攪動了西方世界,西裝禮帽那一套逐漸退出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不過,至今,帽子文化仍在。比如,拜訪西方人,進屋之後一定要摘掉帽子。年紀大一些的甚至還保留著在街上遇上熟人,摘帽致敬的習慣(如果戴著帽子的話),而女士則不需要折騰,只需點頭微笑就可以。各種上流社會的社交場合也是如此,像開頭提及的皇家賽馬會。

    甚至英語裡面也有很多跟“帽子”有關的延伸含義。比如,pass round the hat 是募捐的意思,多於用美式英語。來源於教堂在禮拜結束前,會用一頂帽子在教徒當中傳遞過去,來籌集募捐。當然,現在的教堂早就不流行用帽子了,多用金屬盤子來代替。不過,pass round the hat已經超越了教堂活動的範圍,早就被應用到了日常生活中去,意思就是讓大家一起捐錢來幫助那些處在困境中的人;還有take one"s hat off to someone ,表面意思是“向某人脫帽致敬”,實際上更多用於對某人表示欽佩。

    所以,就拿當今的英語系國家來說,雖然帽子不怎麼頂在頭上,但還是時常掛在嘴邊的。

  • 3 # 西府趙王爺

    哈哈,可能是外華人謝頂比較厲害吧!

    其實這個主要還是文化使然,咱們古代也有類似的衣冠文化,當年孔子的弟子子路,死前都得扶正自己的帽子!

    第一點原因,國家的紳士文化影響。

    歐美國家素來講究紳士氣質,他們的身份就相當於我們古時的君子,無論是對主上還是對女子都非常有禮貌,舉手投足之間流露出溫潤的氣質。

    而帽子則能很好地襯托這種氣質,在目前的歐美文化中脫帽禮仍然是一個很重要的禮節,在和別人交談的過程中,摘下帽子體現了對說話者的尊重。

    去好友家做客之時,進門以後首先就要摘掉帽子以示問候,見到領導和貴族成員,則更需要這樣帽子型一個標準的脫帽禮。

    受這種觀念的影響,帽子已經成為了歐美文化中禮儀裝束的必備“工具”。

    不過男女在行禮之時有一定的區別,男性需要完全把帽子摘下來,而女性往往只需要點頭微笑即可。

    第二點原因,帽子可以起到更好的裝飾作用。

    除了衣服和鞋子以外,帽子也被歐美人當做“常備”服裝。對於歐美男性來說,一身華麗得體的燕尾服,只有搭配上一頂做工精緻的高帽才能體現出自己的氣質。

    而女性更加有著愛美的天性,一頭秀麗的長髮也必須有些裝飾品,而帽子對頭髮的襯托作用是其他裝飾品比不了的,樣式新穎獨特的短帽兒戴在頭上,女性的氣質則更顯精緻,歐美地區的短帽經過了藝術加工,嬌豔的花朵和精美的刺繡都會點綴其中,這樣的藝術品沒有哪個女性不會喜歡。

    第三點原因,為了應對天氣。

    我們國家的女性雖然沒有戴帽子的習慣,但是在Sunny強烈的天氣也會撐起來自己的太陽傘。

    人類的面板暴露在紫外線下面以後會發生氧化,經過紫外線的照射以後可能出現明顯的黑化現象,而面板質量對個人氣質又有重大的影響,所以每個人都不希望自己的面板長時間暴露在太陽底下。

    歐美國家的人為了抵抗Sunny就戴上了帽子,圓盤型的帽沿能最大程度的減少紫外線對面板的傷害,而且戴上帽子比打太陽傘更加方便,完全不會妨礙自己做其他的事情,所以歐美人現在還保留著戴帽子的習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有深度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