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ruixuezhaofeng

    大韓民國2011年底報國土面積10.01萬平方公里,佔半島的45%,人口5124萬(2016)。

    全境南北長約500公里,東西寬約250公里,地勢東高西低,呈東北向西南傾斜狀。東海岸線平直少島嶼和港灣,西、南部海岸線蜿蜒曲折,多半島、海灣和島嶼(北韓半島沿岸共3950多個島嶼,南韓擁有其中2960個)。地形具多樣性,低山、丘陵和平原交錯分佈,山地佔全域2/3,可耕地佔20%。

    全域基本屬溫帶季風氣候,南部多海洋性特徵。四季分明且變化明顯,冬季寒冷乾燥,夏季炎熱潮溼,春、秋天高氣爽,年均降水1500毫米左右,6—8月集中全年雨量的70%。

    半島北、南礦產資源分佈迥異,北部豐富而南部貧瘠。南韓主要工業原料(自給率不足10%)均仰賴進口。漁業資源較豐富。

    南韓屬典型的族裔同質性單一民族國家,北韓族占人口的99%以上。據南韓法務部資料,截止2015年3月,旅韓外華人突破180萬(其中華人91.7萬),每年有1萬多人加入韓籍。韓語為官方語和通用語。全境七大宗教並存,為天主教、基督教、佛教(漕溪宗)、圓佛教、儒教、天道教和南韓民族宗教,以佛教、基督徒和天主教徒人數最多。從歷史傳統看,南韓語言、文化、宗教、藝術和傳統父系社會結構以及國家的王朝形式借鑑或受影響於中華文明。

    漢文在公元前後傳入半島後一直是唯一的書寫形式,其最早的史書《三國史記》和後來的《高麗史》亦循中國漢代《史記》的紀傳體體例。韓文起源於15世紀李氏北韓,1418—1450年,世宗大王與集賢殿學者以陰陽五行說為本,創設並於1446年頒佈稱作“訓民正音”的文字體系。它有24個基礎字母(最初28個,在其基礎上發展成40個字母),14個子音(子音)模仿發聲器官之形,10個母音(母音)象徵“天、地、人”三才,筆畫方式學習古篆,用音合字具有獨創性。此後的幾百年裡,韓文被稱作“諺文”(不正式),漢字依然是“真書”。19世紀末、20世紀初起,半島廣泛使用韓文。二戰後,南、北方“不約而同”棄用漢字,政府於韓文誕生500年之際設10月9日為“韓位元組”。

    南韓尊崇和信奉儒學勝於中國,李氏北韓時儒學作為國家意識形態,在思想政治、等級制度、社會秩序、家庭關係、倫理道德、文化教育和民間禮俗等方面具有深遠影響。南韓人將“仁”、“禮”結合的“三綱五常”與本土“子孝父”之孝道結合,形成”長幼有序“、“家國一致、孝忠一致”的道德規範。在20世紀60年代開啟的現代化程序中,儒學傳統主導文化地位依然,其群體觀念、自強精神、重教意識發揮出積極影響。

    而在社會深層,根深蒂固的三大矛盾始終未得破解。地域方面,具有保守色彩的的“嶺南”(慶尚道為中心)與傳統支援左翼的“湖南”(全羅道地區)勢不兩立,地域感情深深影響社會團結與和諧;宗教領域佛教、新教和天主教等互相競爭;階層方面,富裕階層與廣大平民有不同的利益訴求,在稅收、教育、房產等政策上往往立場迥異。

    不變中亦有變化,儒學中的重男輕女、男尊女卑思想現已淡化,反映在出生性別比上,1990年創下100(女)比116.5(男)最高紀錄之後,二十多年一路下降,2013年100比105.3成為1981年有該統計以來最低,已步入正常值。20世紀中期前,南韓基本屬農業社會,以父權制為核心的家庭體系根深蒂固,此後半個多世紀工業化和都市化迅速發展,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女性大學及公務員錄取和20—30歲年齡段經濟活動參與率均已超過男性,2012年,朴槿惠當選總統成為劃時代的大事。一長串成績還是難掩男女不平等的事實,如長子、長孫家族繼承的“戶主制度”,同工不同酬、職場晉升不易等。據報道,南韓在OECD中男女薪酬差最大,2013年男性月薪均值266.4萬韓元,女工170.5萬,僅為男性的64%。

    1945年8月10日夜,美國決定以北緯38度作為美蘇在半島對日軍事行動和受降的暫時分界線,16日蘇聯覆函接受。1948年8月15日和9月9日,半島南、北方先後建國。從那時起,這條248公里長的分界線割斷了南北共有的悠久歷史,成為民族分裂和現實悲劇的見證......

    距今1萬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北韓半島出現村落,6000年前有村落聯盟,最強盛的阿斯達部落率先進入青銅時期。公元前2333年,檀君成為古北韓首位國君,開啟北韓歷史的檀紀元年,北韓“五千年曆史”從此有確切的紀年,最早記錄檀君的史書為《三國遺事》和略晚的《帝王韻記》(民間在公元前5—前4世紀已有口傳),前者由13世紀後期高麗一僧侶所著,比它早150年的官修正史《三國史記》未記檀君,古北韓的創世之君由此蒙上傳說的色彩。

    至於半島與華夏的淵源,以“箕子東來”說最早。《史記》中有“於是武王乃封箕子於北韓而不臣也。”的記載,背景是公元前12世紀殷商被周滅之時,殷商貴族箕子攜一干人士東逃進入古北韓(華夏史籍稱當地人為“東夷”),帶去殷商文化並建立國家,其地位得到周武王正式認可。半島最早的三種古籍(上段落提及)均肯定記載“箕子東來”,北韓半島一直引以為榮,而近現代亦有民族主義史學觀否定該說。

    公元前108年,中華漢朝征服古北韓後設4郡。前1世紀,半島北部、西南和東南出現高句麗、百濟、新羅,北韓歷史進入三國鼎立時代,它們既在半島舞臺上演戰與和的多幕戲,又臣服或抗爭於華夏諸王朝,與後者的關係決定著其命運走勢。高句麗從廣開土王(392—413年在位)起重心南移,427年移都平壤,“北和南進”取得成效,後與隋唐交惡,雖有戰術之勝,最終於668年滅於唐軍所助的新羅。百濟與新羅均交好於大陸王朝,但新羅更勝一籌,它於660年滅百濟。公元676年,新羅一統北韓半島,定都慶州。公元900年和901年出現(後)百濟和(後)高句麗,半島進入後三國時代。

    918年,後高句麗武將王建奪權,935年滅新羅,王氏高麗統一北韓半島,定都開城,立科舉制度,定佛教為國教,創最早金屬活字印刷,留下八萬大藏經等文化遺產。1392年,武將李成桂推翻高麗王朝,建李氏北韓,歷27代君主至1910年被日本吞併,1897年曾改國號為大韓帝國。李氏北韓對內排佛重儒創制文字,對中、日遵循“北不失禮,南不失信”的祖訓。1592、1597—1598重創日軍入侵贏得“壬辰衛國”戰爭。王朝中後期兩班、外戚爭鬥專權,1876年,日本以《江華條約》強開“隱士之國”大門。1895年甲午戰爭日本將中國勢力逐出半島,北韓宣佈終止與清朝的冊封關係。1905年,日本成為北韓的保護國。1909年,首任統監伊藤博文被安重根義士刺殺。1910年,日本以《日韓合併條約》吞併北韓。

    日本殖民統治北韓35年間,掠奪半島資源,限制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實行奴化教育,學校限制直至取消韓語教學而改用日語,強制北韓人“創氏改姓”,切斷家族、種族血脈延續來同化北韓人。二戰時日本大量掠奪當地勞動力,強徵慰安婦,為侵略戰爭服務。北韓群體反抗的標誌性事件是1919年“三一運動”,它以“大韓獨立”為終極訴求,鬥爭浪潮席捲全國,成為北韓偉大紀元的開始。同年4月,流亡海外的仁人志士在上海成立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個體事件是柏林奧運會馬拉松金牌得主孫基禎,他以日本選手身份參賽,所有簽名均以韓文加註“Korea”,領獎臺上垂首且以月桂遮住胸前日本國旗,這個瞬間永遠留在記者鏡頭中。漢城的一家報紙也因“不敬”報道被殖民當局停刊數月。

    1945年北韓光復,但在美蘇敵對加劇,冷戰降臨的背景下,半島分裂成南北兩部分。1950年6月25日至1953年7月,戰爭給同一民族帶來至今無法治癒的傷痛,南北離散人員多達百萬以上,南韓政府1988年接受離散家屬團聚報名超13萬人,其中半數至2015年2月底已過世,南、北方2000年8月至2015年10月共進行20次見面團聚,南方僅有4000多人如願......

  • 2 # 梨花帶雨小肉包

    南韓是一個海鮮很好吃的國家啊。

    儘管沒有日本料理的精緻,南韓飲食卻有其獨特的一面,狂野不羈、單刀直入,以及透過發酵而得來的沉澱之美。

    第一張圖在釜山吃的醬蝦,吃慣了白灼蝦 炒蝦 炸蝦,醬蝦算是打開了蝦世界的新的開關,生的蝦一點點腥味都沒有,甘甜爽口。

    第二張圖是在首爾吃的烤海鮮,第一次吃的這麼大的貝類,鮮香。

    第三張圖,在首爾吃的煮海鮮,天呢超級無敵鮮的海鮮大雜燴,熟了趕緊吃,要不就沒了~

    第四張圖,海鮮泡麵。這是我吃過最最最最好吃的拉麵。

    第五張,醬油蟹。南韓的魚生吃法簡單粗獷,往往搭配泡菜、麻油鹽和海苔,算不得多麼精細和高階,畢竟在魚生這個大門類裡,日本絕對是唱主角;而醬油蟹則更能展現出複雜、獨特的韓式風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徵地拆遷中,住改非的房屋拆遷應該怎那樣申請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