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司徒語墨

    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艱難困苦,正是對心性的最好磨礪。—王陽明

    王陽明認為良知這種學說是從百磨千難中得來的,實為代代相傳的精華。實際上是要告訴我們任何偉大的成就都要經過許多磨難。只有以頑強的勇氣堅持不懈的去努力才有可能達到成功的境界。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一遇到困難,第一反應就是怨天尤人,埋怨命運的不公平。其實磨難是一種財富,關鍵是你以什麼樣的態度去對待他和採取怎樣的行動。王陽明正是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向我們做出了完美的闡釋。

    王陽明出身名門,少年天資聰慧,王家人對他寄予的很大的希望。但他的人生路上缺並不順利,充滿坎坷。兩次會試落第,但王陽明以坦然的心境面對人生的挫折,當別人以兩次落第悶悶不樂以此為恥時,他卻以落第動心為恥。 他的心中有著更為崇高的理想,成為聖賢。對他來說還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眼前的這點挫折算不了什麼。

    面對困難,只有不再想到逃避或希望生活為自己改變,敞開心胸去深入體驗所謂的痛苦,一點一滴的培養著自己的耐心和意志,才能使整個身心發生脫胎換骨的改變。

    痛苦是一種能觸及靈魂和力量的情緒,沒有真正的體驗就無法看清它的實質,無法看洞察它的實質就無法真正的放下它。如果不能在實踐中把自己的心態調整過來,所謂掌控內心就是一句空話。人一旦在患難中真正體驗到了種種痛苦的真實感覺才有能夠主宰自我的力量。

    盡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養性事天是學知利行事,夭壽不貳,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王陽明

  • 2 # 一品鏟史官

    完人是以三不朽為評判標準的,三不朽是古代儒家聖賢追求的最高標準,而自古以來王陽明是全面達到三不朽的第一人,亦稱第一完人。

    先說說什麼是三不朽,《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

    從此聖人之道便以追求立德,立功,立言為標準。立言即是寫出足可傳世,啟發於人的言論書籍,這一項諸子百家的思想家以及哲學家,文人騷客都可以達到;立功即是做出對當代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比如統一天下,平定叛亂等等,這一項卻非一般文人可以做到到,非君王將帥不可企及;因此要達成這兩項標準就註定是不世出的大才了。然而,這還不是最難的,三不朽的第一標準是太上有立德,那麼什麼才算是立德呢?唐人孔穎達有一個解釋,“立德謂創制垂法,博施濟眾”,不僅要求個人的德行操守為當世英傑、萬世楷模,更要求濟眾,個人理解就是要開課講學,將德行知識廣泛傳播,並得到廣泛認可

    因此,自三不朽被提出以來,幾千年來幾乎無人達成,儒家孔子孟子朱子等聖人離這個標準最近,雖有立言也可算立德,卻未有立功;而立功的帝王將相立功倒是很大,卻未有立德立言,直到王守仁出現,文有傳習錄,武曾平朱宸濠及兩廣叛亂,心學陽明書院更是立德後世,堪稱聖賢中的戰鬥機。

    或曰,古之聖人兩個半,孔子王陽明以及曾國藩半個聖人。然而,孔子稍遜立功,曾子略輸文采,因此王陽明成了古人中唯一的全聖,亦稱完人。

    王陽明的三不朽:

    立德:王陽明是心學體系創始人,畢生理念致良知,知行合一。王陽明早年信奉朱熹格物致知的學說,在院子裡格自己家的竹子,幾天幾夜不休息,然而並沒有得到什麼結果反而生病,這就是著名的“守仁格竹”。後來,王守仁宦海沉浮,被貶貴州龍場,在那裡教化百姓,傳播王化並在哲學造詣上得到了質的提升,創立心學,後世稱為龍場悟道。嘉靖初年,王陽明守父制期間,廣收門徒,創立陽明書院,傳播心學理念,晚年更是醉心於此。後世弟子如王艮,徐階,何心隱在朝在野都有很大影響力。

    立功:王陽明早年曾遊歷塞外,喜愛兵學,積累下了軍事功底。正德年間平定騷擾江西十多年的流民匪患,得時任兵部尚書王瓊看中,巡撫南贛,正值寧王朱宸濠叛亂,王守仁一面從附近徵召軍隊,一面以疑兵之計穩住朱宸濠不敢向南京進發,後在伍文定等的協助下,直搗朱宸濠老巢南昌,迫使朱宸濠回援,兩軍在鄱陽湖決戰,大勝。一個月不到的時間便平定朱宸濠叛亂。晚年又兩次深入不毛,平定兩廣叛亂,並死於回家路上。王陽明用兵素有狡詐之名,並因軍功封世襲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諡文成公。

    王陽明的一生頗具傳奇,文武兼修,均有大成,千年不遇,古來聖賢均未達到。因此被稱為三不朽第一完人。

  • 3 # 光音畫天

    王陽明是證悟者。真正達到了聖人境界。就如《金剛經》所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王陽明從心至理都親證了悟了宇宙萬物及人生的法則。體驗到了超道德的超自然的存在。即無為法或出世間的境界。所以,驗證了知行合一,天人合一,身心靈合一的心物一元體性。故此才發自內心嘆道:

    無善無噁心之體。(開悟成聖)

    有善有惡意之動。(覺知覺照)

    知善知惡是良知。(正知正見)

    為善去惡是格物。(修行明心)

    王陽明以禪宗證悟,以明儒家正統。提出心理一元論。即心即理。心外無理,理外無心。這與朱熹的事之有理。理外有事的心體是有很大不同的。

    所以可見,王陽明是真傳孔孟之道的聖人。

  • 4 # 劉曉林九天居士

    王陽明賦

    劉曉林

    不王之王,洵非具號令江湖之能。不名之名,豈可憑身居廟堂之位?夫真不朽者,立功、立德、立言之儔也。斫輪之才,胸囊風景六丈。偉絕之士,氣蕩江河千春。

    臨世即生異象,自雲中落塵。長成遂發遠志,向書內取聖。效朱子格物,萬方未盡。貶龍場悟道,一心便容。愈磨愈韌,洞天別具。益熬益平,真如獨擁。紅塵駐百代春秋,良知隱千古道禪。

    學以致用,與孔孟朱同列。知行合一,共儒佛道一爐。心之體,無善無惡。意之動,有善有惡。知善知惡,是謂良知。為善去惡,名曰格物。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大學問》,天下俱為生命。《傳習錄》,心外無有寸物。《瘞旅》情真,異域殊方,維天則同。又觀《教條示龍場諸生》,八字箴言若平平無奇,然四海以其為瞻。承前哲而拓新境,紹來士而啟遠域。六合齊頌,豈威攝於令聲?實乃幽壑深潭,其能難測矣。

    雖經略四方,《來科狀元賦》立就,然終不得第。俗眾諷,回曰:“汝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上疏論救,謫貶西南。潛龍騰淵,平定江西。抽矢中的,力挫寧王。創辦書院,總督兩廣。襲巢斷藤峽,盪滌大帽山。神驄御風,彷彿無止。然光陰之未遏,流水其不歇。上乞歸鄉,竟溘然長逝。侍者索遺言於未息,曰:“我心光明,亦復何言?”隆慶追封侯爵,萬曆從祀孔廟。五十四載猶如一夢,思撼千秋者,唯文成公也。

    傳東瀛某郎,鑄牌懸腰,言“此生俯首拜陽明”。倘問其故,莫可明辨。良知猶利劍懸空,輝耀永年。天地有幸運之徒,抱擁良知而長嘯:“平瀾淺瀨,無不如意。顛風逆浪,可免溺患。”

    雲歿近五百年,九天居士撰《王陽明賦》。“知及之,仁不能守。雖得之,必失之。”《論語•衛靈公》之辭,守仁祖父深諳其妙,予亦詠之。

    注:

    雲、守仁,為王陽明先生幼時的字、號。

  • 5 # 深海的魚33

    他是心學,完全不同的學問。心學講究解放人性,和宋明時期主張存天理,去人慾的理學是尖銳衝突的。到了明朝晚期,很多朝廷官員都是心學的弟子,如果不是滿清入關,心學掀翻儒學不是夢

  • 6 # 東方國學

    “內聖外王”雖出自莊子,但卻被作為儒家聖人的理想境界。即在內具有聖人的才德,對外可以有所作為,施行王道。而王陽明可以說就是這樣的完人。先來看他的履歷就可以知道:從“內聖”而言,王陽明不同於一般的考取功名的儒生,他一生都想成為聖人,都在尋找成聖之學,他創立心學,將程朱理學中外在的“理”化到了內在的“心“上,開創了著名的心學學派,從王陽明創立心學的目的來看,“心學“的主旨即在於如何成為聖人,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最後將全部的心血和功夫凝結為“致良知”三個字,教人直指本心,為學成聖須從心的本源處入手。

    而對於“外王”而言,王陽明雖是進士出身,但他的功業大多是與武功有關。打仗用兵極其厲害。

    1517年,王陽明在兵部尚書王瓊的舉薦下受命巡撫南、贛、汀、漳等地,帶兵蕩平當地土匪,小試牛刀,初露鋒芒。

    1519年,寧王朱宸濠在江西南昌發動叛亂。

    1528年,奉命前往廣西處理岑氏土司問題。王陽明先是採取“以撫不以剿”的策略收服思田當地叛軍,而後又巧襲斷藤峽,破八寨,到次年7月即平定叛亂。縱觀其一生,平南贛,擒寧王,撫思田,襲斷藤峽,破八寨,可謂戰無不勝,功勳累累。

    用今天的話說,王陽明既有思想,又有情懷,實為“生民立命”,還能平定戰亂,保民平安,這樣的人真的可以稱之為完人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追女生,被拒絕後說做朋友,還追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