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追夢說

    《曾國藩家書》是曾國藩寫給家中弟弟和子女的書信的集合。

    既然是家書,治家是不可避免的話題,而治家就要立足於對家族後代子女的教育,所以治學也是一部分內容,其次還有曾國藩做官做人為人處世的理念。

    這本書最直接的目的是教育後代子女和家中兄弟,所以影響了曾氏家族人才的培養,後來曾國藩的子女能取得成就也是歸功於此。

    這本書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目的,那就是曾國藩作為封疆大吏手握重兵,難免受到西太后和當權者的猜忌,曾國藩作書是為了表明自己無意造反,躲避了當權者的猜忌。

    其次,曾國藩是一代大儒,胸中滿懷儒家“立德立言”的大志向,留書於後世也算是儒生的一個大的抱負和追求吧!

  • 2 # 虎先生的浮世三千

    從曾國藩身上,我學到的最深的一點就是“自強不息”。他在給他弟弟的信中談到,一個人要想成就大事,一定要內心有股倔強的精神。不過,光是這還不夠。曾國藩終生信條便是:“欲成大事,”明強“為本“。他談到中庸中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即要有智慧才行。我覺得這一點對我啟示很大。我覺得要做到這些,就要有明智。而這個”智“,不只是單純的解決事情本身的方法,還應該包括一種精神,一種遇到困難時的毅力,敢於迎難而上,這也是”智“,亦或是尋求另闢一條道路的智慧。只要學會自強不息,永不放棄,遇到困難之時多想辦法,也不一味屈服,便是一種明智之舉。聯絡到我們實際,現在很多學生遇到一點點小困難就想放棄,談個戀愛失敗就要跳樓,學個專業不好就自暴自棄,這些都是愚昧之舉。想想當年曾國藩在九江兵敗,石達開總攻湘軍水營,火燒湘軍戰船100多艘,曾國藩坐船被俘,後來他硬著頭皮逃到江西,又彈劾了江西的巡撫、按察使;第二年當他被圍困南昌時,江西省的官紳人人都幸災樂禍。他與江西官員的關係,更是到了幾乎沒有一個人能容得下他的地步。曾國藩形容自己處境困窘是:“一聽到春風的怒號,心就要碎了;一看見敵人的戰船開過來,就急得繞著房子轉圈,沒有好辦法。”但是即便如此,他依舊沒有放棄,重新整頓旗鼓,最後剿滅太平軍。他能取得大成就應該和他的”明達“密不可分。

  • 3 # 丫丫洋洋洋

    我是一枚歷史愛好者,也是一枚研究曾國藩的忠實粉絲。最近這一段時間,剛好每天早晨起床以後,就誦讀一封《曾國藩家書》。至今已有兩月,書還沒完全讀完,但細細品讀《曾國藩家書》,讓我深深地理解了曾國藩。

    1、理解大人物內心的真實世界,在眾說紛紜的歷史評點中有一些明確的主觀判斷

    看透曾國藩,最主要的是讀他的文字,但曾國藩傳世文字千餘萬,通讀一遍就已經很不容易了。所以我們只能選一些精華來讀,而這些文字中,最重要的就是《曾國藩家書》。

    最近幾天,我剛好讀到曾國藩在江西抗擊太平軍的時候,因奔喪甩手回家,一堆爛攤子等著左宗棠他們來收拾的故事。這件歷史故事我在網路上查了很久,大家對於曾國藩甩手回鄉的原因眾說紛紜,但是在《曾國藩家書》裡,我真實地看到了曾國藩當時的心理狀態,因為是寫給自家人的書信,所以他會更坦白,很多話也會說得更知心。

    在信中他說這樣說的:

    餘前在江西,所以鬱郁不得意者:第一不能干預民事,有剝民之權,無澤民之位,滿腹誠心無處施展;第二不能接見官員,凡省中文武官僚晉皆有稽,語言有察;第三不能聯絡紳士,凡紳士與我營款愜,則獲因吃醋而獲咎。坐是數者,方寸鬱郁,無以自伸。

    所以,我們就能推斷出,他回鄉的真實原因不全是守喪,很大一部分就是與官場不合,意氣用事回的老家。這讓我對曾國藩這個人的歷史經歷和行為剖析就更深入了一些,對於各種歷史點評裡邊的猜測云云我就有了一個基本的判斷。

    2、人物的人生體驗和求學治軍理家的道理,會在書中最坦誠的呈現

    細讀《曾國藩家書》,我們可以在他絮絮叨叨的上百封家書中,收穫到做學問、帶兵事、治家為孝等多方面的真實道理,表面上這封家書只是曾國藩對家人的關心和教導,但讀者品之,就彷彿是前輩在對自己說一樣。

    從家書品味治軍道理。我們可以推斷出,曾國藩的弟弟曾國奎,包括父親曾麟書都有帶兵的經歷。因而在他們的書信中,時常會有一些關於領兵打仗、帶軍治理的經驗流出。比如我兩天讀到的、曾國藩在咸豐七年十月二十七夜裡給弟弟們寫的信中這樣說:

    吉安此時兵勢頗盛。軍營雖以人多為貴,而有時亦以人多為累。凡軍氣宜聚不宜散,宜優危不宜悅豫?凡將才四大端: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覘敵情,三曰臨陣膽識,四曰營務整齊。

    從家書中可以品味做人的學問。比如咸豐四年十一月時,曾國藩帶領湘軍連克數城,一路凱歌。當外人都拼命讚譽時,曾國藩的內心卻是冷靜的,在給他所有的弟弟們寫的信中,他是這樣說的:

    名者,造物者所珍重愛惜,不輕以予人者。餘德薄能鮮,而享天下之大名,雖由高曾祖父累世積德所致,而自問總覺不稱,故不敢稍涉驕奢。

    對於治家而言,曾國藩更有一番體會,在家書中更是展現的淋漓盡致。過去,曾國藩家書都是被各大家族當作治家範本來進行學習的。但現代人的家庭已經大為簡化,當年那種四世同堂、兄弟眾多的大家庭已經不復存在了。今天人們的治家,大多都是教子而已。但即便這樣,在家書中仍有很大的借鑑意義。

    例如,在曾國藩帶領湘軍一路凱歌的前提下,社會地位提高,攀附俯首的人不計其數,他們的子女也隨著父親地位的提高而漸漸被優待,其社會待遇彷彿今天的官二代和富二代。但曾國藩仍不忘教導他們謹守耕讀之家的本色,不忘初心,不變本性。

    吾家子侄半耕半讀,以守先人之舊,慎無存半點官氣。不許坐轎,不許喚人取水添茶等事。其拾柴收糞等事,須一一為之;插田蒔禾等事,亦時時學之。

    所以,讀《曾國藩家書》,可以在字裡行間,獲得很多及時的道理和訣竅。

    3、讀懂曾國藩家書,勝過讀千百冊平庸之作

    其實,這本家書遠不止上面兩條說得這樣簡單。它是一個思想者對世道人心的觀察體驗,是一個學者對讀書治學的經驗之談,是一個成功者對事業的奮鬥經歷,更是一個胸中有著萬千溝壑的大人物心靈世界的袒露。

    讀懂這樣一部書,勝過千百冊平庸之作。

    參考書籍《曾國藩家書》、《曾國藩日記》、《曾國藩傳》、《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家書》

  • 4 # 影視追擊者

    曾經有人這麼評價曾國藩:五百年來,能把學問在事業上表現出來的,只有兩人:一為明朝的王守仁,一則清朝的曾國藩。

    初讀《曾國藩家書》後對其為何能有如此高的成就並被後世之人所稱讚明白了些許,這位150多年前的歷史人物的德行和修身之法,至今仍然是值得我去學習和借鑑的。

    全書共167封曾國藩的家書,覆蓋了他人生的31歲到57歲這段重要時間。其人生也經歷了四個皇帝:嘉慶(曾10歲)、道光(曾到40歲)、咸豐(曾到51歲)、同治(曾到62歲)。大致可以概括為:童年在嘉慶、成熟在道光、波瀾在咸豐、收穫在同治。

    每一封家書都飽含了曾國藩對家人的關切和情感的表達,隨相隔百年的時空,但給人的感覺是那般的親切和真實,如同在讀自己家人所寫的信一樣。

    因為跨度時間長,讀其家書的同時,也如一同經歷了其一生一樣,感悟著曾國藩人生的起伏變化。能夠體會到的也僅僅是我現階段的閱歷體現的程度,相信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從曾國藩家書中能夠得到更深刻的認識和實踐。

    我感悟最深的是其德行和修身之法兩個方面。

    一、進德:

    孝敬父母和長輩、關心家人、結交有益處的朋友、幫助品德高尚之人、提拔優秀的人才。

    俗話說,家和萬事興,百善孝當家。中國的傳統是不能忘記的。

    看過曾國藩在信中對其父母長輩的恭敬,再對比我自己的諸多行事,頓感相形見絀。好好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光,他們已經老了,用心的陪伴是對其養育之恩。

    無論結交朋友還是幫助他人,都不能出於求回報的心態。為人處事,少些算計、猜疑和計較,多些真誠、寬容和信任。

    二、修身:

    努力要達到的境界:能立能達

    立:發奮圖強

    達:辦事周到

    為達到這個境界要做的事情:

    1.發展自己之所長

    2.研究認識事物的本質

    3.實踐自己的認識,做到知行合一

    4.有志氣、有見識、有恆心

    5.無論何時不膽怯,有事時專心致志、心無雜念

    6.每天靜思、讀書

    7.讀書不二

    8.堅持讀史書

    9.不驕傲、不自滿

    10.戒傲戒惰

    11.勤奮、節儉、謙虛

    12.謹言慎行

    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知行合一,明白怎麼做是一回事,能否執行是另一回事。不能眼高手低。以此告誡現在的自己和未來的自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朱元璋統治時期嚴懲腐敗,累計殺了1萬多貪官而當時總共才3萬多官員。亂世重典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