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古靈精怪的熊
-
2 # 陳道農
於文人個人來說,氣節操守從來不存在要不要的問題,因為這是他的生命狀態,如果談到要不要的問題了,我想這個文人從來就沒有過氣節,不過是個面具拿來哄人的。於眾人來說卻又不能求全責備,畢竟人各有志,能遵守法紀就是操守,能有些許道德自律就是氣節!社會的好壞體現在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兩個都好才是好。而這個問題說到底是人的慾望與修養平衡的問題,慾望佔了上風必然會笑貧不笑娼,修養過於極端又是反人性的社會必然偽道學盛行,只有修養把慾望馴服管理起來才能平衡。這個鬥爭從來就沒停止過,未來也必將持續下去!所以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這種精神永遠要繼承發揚!
-
3 # 神奇魔方
氣節指的是個人精神生活方面的價值取向,在華人價值體系中均代表著高尚,素為中國曆朝文人所敬畏和嚮往。一部二十四史,就是一部用氣節揮灑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節烈志;一部文化史,就是一部用氣節寫就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忠義傳。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曆史中,文人氣節猶如民族脊樑,以一種卓然的姿態,不屈不撓,堅韌不拔的成為民族精神,不斷書寫和鳴奏著中華文明璀璨樂章。在當今社會我相信,文人氣節一定會更加激盪,能激發出實現偉大復興中國的磅礴力量!
文人氣節作為超凡脫俗的價值標準,“是對人生的一種堅定態度和個人意志獨立的現”(朱自清語),是中華民族價值體系中的基本要素之一。氣節就是志氣和節操,志氣在於堅定信念和偉大抱負,節操為傳統價值取向,是一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生價值,使得萬世敬仰!氣節是垂範千古的中華美德,深深浸潤和華夏民族文人的血液裡中,成為中華民族高貴的精神和壯美的生命形態。
-
4 # 煩惱飯桶
現今時代生活雖然越來越好,但有些代代相傳的美德我們更應該傳承下去,比如氣節。氣節,就像我們中華民族的血液,流傳千古。中華名族的血脈不會乾涸,同樣的中華名族的氣節也會一直流傳下去。
在中華民族歷史上湧現出了許多有氣節的文人墨客,他們的故事激勵著一代代的中華兒女,他們是民族之魂!
一、忠肝義膽-文天祥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相信這句詩大家都應該很熟悉。當年文天祥戰敗被俘,元軍逼迫文天祥寫信勸降張世傑,文天祥寧死不屈,最後這下了《過零丁洋》這篇文章,表達自己視死如歸的決心。後來,宋朝戰敗,元朝又有人勸降文天祥說:“只要你能像侍奉宋朝皇帝那樣服侍大元皇帝,你就還是大元朝的宰相!”。文天祥悲憤的拒絕道:“我的國家都要滅亡了,我沒有辦法,我還有什麼臉苟且偷生呢?”。就這樣文天祥被大元朝囚禁了幾年,但他一直不屈服,最後還是被殺掉。死後有文章這樣讚美道:“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忠義到了極致,就是成仁了,讀書人做到了這個地步,已經可以稱得上問心無愧了!”。
二、名族鬥士-魯迅
毛澤東說:“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沒有一絲奴顏和媚骨!”。魯迅先生為追尋民主棄醫從文,早期他用手中之筆與封建思想做鬥爭,為將人民從封建舊文化、舊思想中解放出來做出了巨大貢獻。“女師大學潮”運動中,他執筆與軍閥論戰,彰顯文人正直氣魄。國民政府時期,又大膽揭露國民政府的黑暗統治。到後來與其它文藝工作者一起成立左翼作家聯盟,成為無產階級文藝史上的一把尖刀!
三、不為五斗米折腰-陶淵明
陶淵明這個人,後世爭議比較大,有人說他逃避現實,也有人說他有氣節,這裡我們不做過多的評判。陶淵明當縣令是,郡官派督郵來視察,縣吏要他換好官服相迎,他嘆息說:“我怎能為五斗米,而向小兒折腰?”,遂遞上官印和辭職信,拂袖而去。後來陶淵明寄情于山水,真正做到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寧靜致遠!
上面這幾種文人氣質都是我中華名族的寶貴財富,不管是後世還是後後世總會有人來繼承這些美好的東西!
-
5 # 林潔兒
理論上:
氣節,每個人都要有,不止是文人;氣節,任何時候都要有,不止是亂世。
事實上:
現在大家談的氣節都不算數,危難之際才見真章。就像真遇到你的命換老婆命的關鍵時刻,你才知道你是愛她還是愛自己。同樣的,在座的各位,答題的、看題的、評論的、路過的,平時也會慷慨激昂,總以為自己是真正的愛國者——你們知道嗎,叛變的歷史人物一般都以真正的愛國者自居過。
歷史上:
抗戰時期,有帶路黨,但有更多寧死不屈的平頭百姓。他們沒有文化,但看得清楚侵略者殺了很多同胞、家人,也想得透徹就算死也不給敵人做事情。
反觀中國歷史上幾乎所有“朝代”,不管封建的還是走資的,文官裡大儒林立,改朝換代時又有幾個不是選擇依附新朝?伯夷、嵇康、陸秀夫這些文人是屈指可數的,給自己找臺階說“良禽擇木而棲”的是大多數。
為什麼有些小人物能有氣節,而有些食君之祿、宣揚大道理的卻沒有氣節?
因為小人物在苦難中理解世界,然後作出艱難的選擇;文人在書上、朝堂上理解世界,然後作出理論上的選擇,等苦難真正降臨,才發現以前的選擇有多少水分。
所以,回到題目,生活在這麼好的時代,文人要不要氣節?
當然要!
和平時代和戰爭時期自然不同,但要保持氣節同樣很難!
以前的炮彈,現在包裹上糖衣;以前非黑即白、不是叛徒就是英雄,現在沒有氣節也不妨礙其他方面工作,甚至能得到更好的生活。
比如一個高材生,學習的都是怎麼報效祖國,在網上也是天天宣揚建設祖國,可是實際上做的卻是一有機會就會移民才是真實想法——但他堅信自己人在國外繳稅也是愛國的。
所以,要氣節,不管戰時還是和平年代,都很難。戰時選擇有氣節,大不了心一橫,死就死;現在要保持氣節,往往頂不過對燈紅酒綠的慾望和對大富大貴的嚮往。
結論:
少問這些形而上的問題,多做點對社會有用的事情。
-
6 # 語見
要啊,人活的就是一口氣。還是要把中國古代文人的氣節守住。
首先,生活在這麼好的時代,文人過真的好嗎?
並不好。
作家依舊很窮,沒有經濟依靠的作家,要麼不能堅持創作,要麼被商業綁架淪為商人。如今,大多數中國作家還是沒錢,生活過的很一般,雖然GDP翻了很多倍,但多數作家依然沒錢,有錢的只是少數暢銷書作家。
文人要不要氣節,這個問題不該這麼問?
應該是人要不要尊嚴,人活一口氣,文人在守住的是中國傳統文人的精神瑰寶,報效國家、甘於清貧,“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傳統這一套思想。
文人如今早沒了氣節,文人早已顏面掃地,斯文盡喪。
大學教授性侵女學生案件不斷,所謂的教授真是“叫獸”,讓知識分子的臉都丟淨了。
你說,文人的氣節要不要?文人為何變成了這樣。
不要說氣節的問題了,不做壞事或危害他人,已經成為了社會的最低道德底線,不害人就是好人。
所以,這個問題沒有任何意義,文人缺失的就是氣節。
每個人都要有氣節,有尊嚴,做一個好人。
-
7 # 紅塵彌勒
無論生活在哪個時代,文人的氣節都永遠是支撐文人脊樑的根骨砥脈,脫離了這個前置條件,文人就會瞬間變成搖尾乞憐的哈巴狗,變色龍。
我們的時代,相較於上古遠古時候,哪怕是最切近的建國之前,都是無法比擬的。我們有幸看到了一個東方大國的冉冉升起,見證了垂天之翼的再次振羽。也看到了我們自己,已然被幸福所包圍,被幸福所融化。
那麼,我們這個時代就沒有覬覦和齷鹺了嗎?
我敢說,哪怕就是真的到了共產主義,一些私利的行為會依然存在,只是表現形式有所不同罷了。
我崇尚文天祥的氣節,更垂青於他的《正氣歌》: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是氣所磅礴,凜冽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我絕對相信,有浩氣有骨骼的文人是永遠不會低下高昂的頭顱的,他們的內心,永遠有一塊不能被任何私利和極欲恣意踐踏、無端侵蝕、備受蹂躪、慾望浸漫的聖地,這也是他們能夠千載傳檄永遠傲立的根本。
我向往這樣的文人,我在努力向這個方向靠攏,朋友你呢?
-
8 # 中國194434981
沒有氣節就好比不分對錯好壞,就算你有文化也絕對是個和稀泥的好好先生,古代很多文人寧肯隱居也不為官這就是氣節
-
9 # 空谷幽蘭600
講氣節,或著說講節操的人都是注重道德修養的真英雄真丈夫。在這物慾橫流,誘惑多多當今社會,這些人還是少了些。唉!茫茫四海人無數,那個男兒是丈夫?那個男兒是丈夫……
回覆列表
先別談文人氣節,先談全民道德,在全民道德節節後退之時,還談什麼氣節。
當今是蘇俄思想社會,又不是先秦儒家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