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餘生依然多彩
-
2 # 知至知
自十二世紀金國滅亡以後,進入中國腹地的女真人大部分被殲滅,但是在故土上仍然有很多的部落,主要有三個部落,分別是野人女真在黑龍江一帶,海西女真在東北平原一帶,建州女真居住在圖們江一帶,其中建州女真最為強大。明政府為招攬女真部落加封建州女真部落酋長為建州衛都指揮使即司令官。此後一直用懷柔的手段不斷分割他們的土地,由一個建州衛分割為三個衛,總稱建州三衛。
十六世紀末明朝遼東兵團總督李成梁一再發動攻勢,使建州三衛瓦解,各部落各自為政,再無力對明朝發動威脅。努爾哈赤一直追隨著因家族關係一直跟隨著李成梁,他一直忍辱負重,靠著從父親那裡繼承來的十三副盔甲,利用明政府給的官職不斷壯大自己,最終成為建州衛都督,基本完成了女真部落的統一。
十七世紀初的1616年,努爾哈赤正式稱可汗,建立後金汗國。1619年明朝派遼東經略楊鎬帥九萬大軍分四路討伐後金汗國,努爾哈赤採取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戰法在薩爾滸大敗明軍。此役,後金奪取了遼東戰場的主動權,明朝退守遼西,喪失了戰場的主動權。
此後,明政府沒有吸取失敗的教訓,為了權力的制衡,任命了遼東經略熊廷弼和遼東巡撫王化貞,空有一身天才的熊廷弼卻被王化貞處處限制,王化貞好大喜功的性格被努爾哈赤利用,最後利用詐降基本消滅了明朝在東北的勢力,只剩下錦州,松山,寧遠三城。而後金於1625年遷都瀋陽。
似乎是明朝氣數未盡,又來了一個袁崇煥堅守寧遠,還打死了努爾哈赤。繼任者皇太極於1636年改國號清,他一改只一味強攻的策略,繞過長城多次突襲明朝心臟地帶,並用反間計除了袁崇煥。而此時明帝國內部呢?民變四起,農民起義到處蔓延,昔日強大的帝國早已虛弱不堪,風雨飄搖,也正是壓倒明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可以說明朝的東北邊疆幸運的,袁崇煥死了,又有洪承疇,吳三桂。直到北京被李自成攻陷,清朝都沒能扣開山海關的大門。明朝又是不幸的,他不是亡於外族入侵,卻是滅於內耗。
最終,吳三桂打開了山海關的大門。
-
3 # 香茗史館
遼東局勢的惡化,事實上源於明朝經營遼東的策略失敗,明初時期遼東雖然被納入了大明管轄,但由於遼東漢人數量實在太少,實際上實行的仍然是“以夷制夷”的羈絆制度,而目的便是為了牽制實力仍然強勁的蒙古諸部。而隨著永樂之後明朝的戰略收縮,遼東開始逐漸脫離掌控,最終致使了女真的崛起,而隨著薩爾滸之戰和松錦之戰兩場決定性的戰役,遼東問題最終徹底惡化。
△萬曆初年的遼東鎮
遼東雖屬大明管轄,但實際卻是“以夷制夷”在明初時期,為了牽制和包抄北元殘餘勢力,明朝開始注重對遼東的經營,並最終設立奴兒干都司。為了鞏固對遼東的控制,改善當地漢人較少的面貌,洪武、永樂年間甚至多次向遼東進行移民,但由於當地生存條件惡劣等原因影響,收效甚微。
由於無法改變當地少數民族比例過大的面貌,遼東雖然被納入了大明管轄,不過實際上實行的卻是“以夷制夷”的方式,遼東官員主要由當地少數民族擔任,而且實行的是軍管制度,大明在當地並未設定管理民政的官府,這是明朝運營遼東失敗,導致中後期遼東局勢逐步惡化的一個主要原因。
女真人一直便居住在遼東地區,主要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或稱東海女真),由於建州女真距離明朝最近,受中原地區影響較大的原因,其成為了女真三部當中最強大的一支。其中,建州女真又分為建州衛、建州左衛、建州右衛三部,合稱“建州三衛”。
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兒便是建州衛左都督,後來猛哥帖木兒被北方的兀狄哈部族所殺,建州部被迫南遷,併入建州衛,定居興京。隨著與明朝政府的交往逐漸密切,建州部開始迅速興盛了起來。
隆慶四年(1570年),在努爾哈赤擔任明朝建州部首領期間,由於建州右衛王杲父子和遼東總兵李成梁先後作亂,導致“建州三衛”瓦解,部落分散後各自為政。
努爾哈赤一統女真,薩爾滸之戰使遼東失控萬曆十四年(1586年),努爾哈赤被任命為指揮使,以祖、父遺甲十三副,相繼兼併征服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開始逐步統一女真各部,同時建立了八旗制度。到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時,努爾哈赤已經開始在內部自稱國王,遷都至赫圖阿拉,並開始逐步創造獨立的文字。
△努爾哈赤
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覆育列國英明汗”,國號“大金”。之後,努爾哈赤認為明朝偏袒女真葉赫部而心生怨恨,逐於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以“七大恨”為由,起兵反明。
明朝方面起初對努爾哈赤的一系列動作並未在意,直到努爾哈赤正式反明,並先後攻掠多地,而當地守軍對其無可奈何之後,明朝這才開始將目光轉向遼東,開始從各地抽調軍隊,準備滅掉努爾哈赤,就此拉開了薩爾滸之戰的序幕。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明神宗命楊鎬率領山海關總兵杜松、遼東總兵李如柏、開原總兵馬林和遼陽總兵劉鋌等四路明軍合擊後金軍,準備直搗後金大本營赫圖阿拉。然而,在明軍情報洩露、各軍統轄不一、朝廷催戰不斷、楊鎬指揮不當等因素的影響下,四路明軍被努爾哈赤各個擊破,明軍大敗。
此戰過後,明朝開始喪失在遼東的主動權,開始進入被動的戰略防禦階段。而就在薩爾滸之戰的同年,努爾哈赤稱帝,國號大金。
後金東征西討平定後方,松錦之戰明朝退守關內天啟元年(1621年)三月,努爾哈赤率重兵圍圍攻瀋陽,由於城內降兵叛變,遼東重鎮瀋陽告破。同年,後金在攻破遼陽後,遷都至此,後又於天啟五年(1625年)遷都至瀋陽,並改名為盛京。
△後金形勢
天啟六年(1626年),努爾哈赤攻打寧遠,但並未攻克。同年,努爾哈赤病逝,皇八子皇太極在儲君之爭中勝出,成為後金皇帝。
皇太極繼位之後,開始針對後金的種種不足,在政治、軍事、經濟、民族、八旗、外事等多方面推行改革,在完成內部改革之後,開始再度攻打寧錦防線,意圖破關而入,先後發動了寧遠之戰、寧錦之戰,不過均以失敗告終。
△皇太極
兩次失敗之後,皇太極開始重新積聚力量,一方面整頓軍備,開始裝備包括紅衣大炮在內的新式裝備,提升軍隊戰鬥力和攻堅能力;另一方面則轉戰各地,在統一整個東北的同時,南下迫使北韓臣服,又透過結盟於科爾沁部、喀爾喀部等蒙古東部諸部,進攻蒙古察哈爾林丹汗的方式,開始向漠南地區滲透,從東、北兩面開始全線威脅大明邊防。
崇禎八年(1635年),隨著林丹汗之子額哲歸降皇太極,後金徹底確保了背後和側翼的安全,並從東北和漠南開始全面威脅大明邊防,並逐步蠶食寧錦防線。次年,皇太極在瀋陽上尊號“寬溫仁聖皇帝”,改國號為大清、改族名為“滿洲”,改元崇德。
△佔領漠南後的清廷
崇禎十三年(1640年),皇太極率軍圍困錦州,周邊明軍多次前往救援均已失敗告終。次年,錦州東莞守將吳巴什降清,清軍攻佔錦州外城,崇禎急忙命洪承疇領王樸、楊國柱、唐通、白廣恩、曹變蛟、馬科、王廷臣、吳三桂八總兵,步騎十三萬,前往遼東解錦州之圍,松錦之戰爆發。
洪承疇率軍到達前線後,雙方初次交戰互有勝負。洪承疇主張穩紮穩打,朝廷卻以“兵多餉艱”為由,多次催戰,崇禎甚至詔令洪承疇“刻期進兵”,並派馬紹愉、張若麒為兵部職方主事、職方郎中督促決戰。於是,雙方決戰於松山、錦州地區,結果明軍因冒進而陷入重圍,之後又因將領不聽帥令擅自突圍,最終導致明軍慘敗。
△松錦之戰
此戰,寧錦防線告破,明軍主帥洪承疇被俘,明朝最後的精銳部隊除吳三桂的三萬殘軍退守寧遠外,全部損失殆盡,山海關以外基本全部落入到了清廷手中,而明朝再也沒有能力組織起對清軍的有效反擊。
回覆列表
薩爾滸之戰,成為明末改變遼東局勢的重大轉折
明軍三路大軍,14萬精銳,幾乎全軍覆沒,此役後,除了西南的左良玉部外,明軍幾乎失去了能打硬仗的所有部隊,包括赫赫有名的戚家軍。從此後,明朝再也無力主動出擊遼東,從此轉入戰略防守
經過努爾哈赤幾十年的經營,滿清實力越發見長,再加上明廷內宦官專權,黨爭加劇,更加無暇顧及遼東
一心重振大明榮光的崇禎帝繼位後,迅速處理掉了魏忠賢的宦官集團,只可惜本身多疑寡斷,太過急於改變局面,被東林黨人表面的忠君愛國所迷惑,又否決了名將孫傳庭,袁崇煥,熊廷弼,盧象升的軍事策略,幾乎失去了對整個遼東的掌控
可以說,明末的黨爭已經深入到了明廷內外,只為一己之私而不顧民生社稷,對上諂媚矇蔽,對下不顧死活,明面上是廠衛禍害,根子上卻是黨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