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蔓莓愛畫畫
-
2 # 學海無涯Efforts
從小經常被打最大的後遺症就是,膽小怕事、沒自信、沒主見,情緒不穩定,易怒做事有嚴重的拖延症
要改變這些陰影,首先要改變自己的思想。儘量開導自己認識到父母愛的方式,畢竟每個孩子都是母親身上掉下來的肉,誰會不疼愛呢?只是每個人愛孩子方式不同,有些父母較為開明,有些父母較為暴躁,當我們意識到父母對子女愛的模式不同,我們就能認識到父母雖然打罵,但還是愛我們的,我們需要站在父母的角度上去寬容父母。當我們認識到父母對我們這種行為並不是故意的,而是一種無知的行為,我們就能對父母生出一種寬容的情感,就能走出這種心理陰影。
當有時候心裡想起這些不好的事以後,馬上去轉移自己的的注意力,聽聽音樂,看看電影,出去走走,找朋友聊天讓自己不去想這些事,調整好心態,向生活的積極面看齊,不能被這些負面的影響佔據著大腦。發展自己的愛好。嘗試學會發洩,如果自己情感很失落,需要宣洩的話,就不要壓抑自己的情緒,找一個合適自己的方式把這樣的情感宣洩出來,自己就會好受很多了。
總的還說要擺脫以前的陰影最關鍵的還是自己的心態,心態調整好了以前的不愉快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消失。
-
3 # 寂寂若離
會缺愛。缺愛兩個核心的表現:對別人的冷漠,對自己的苛責。
後者很好理解,因為缺愛的人很少得到來自別人的正向反饋,所以經常會習慣性地覺得是不是自己做的不夠好,是不是自己身上有問題。
他們從小成長到現在很少有人告訴他們他們是值得被愛的,所以自然而然他們會過分的責怪自己,對自己不夠好。
但是前者就不那麼好理解了:為什麼一個缺愛的人,會對別人冷漠呢?按理來說,一個缺愛的人,不應該渴望別人的關注,所以加倍對別人好嗎?
我這麼解釋一下,大家可能會更方便理解一下——因為他們的神經時刻緊繃著,經常處在一種自我防衛機制當中,所以他們一直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他們對於親密關係又渴望又害怕,想要獲得卻沒有自信能夠留住,最後只能尷尬的處在一箇中間的狀態,對別人看起來十分的冷漠,但是僅僅是因為害怕自己搞砸一段關係。
【對別人冷漠】
1. 他們不管做什麼事情,都和別人保持著一定的距離,雖然對人感覺客客氣氣,但是你能感覺到那種客氣是在禮貌性的把你推開
2. 不習慣接受別人的好意,如果感覺到別人對自己好,會瞬間變得十分的尷尬和糾結
3. 剛開始很難接觸,需要漫長的時間來讓別人走進自己的內心,但是一旦對方走進自己的內心之後,他們又會變得十分的粘人
4. 對別人的話和表現十分的敏感,你無意中的一句話,就可以讓他們情緒產生很大的變化,甚至可以在你不知不覺的情況下,他們開始疏遠你
5. 討好型人格,不知道怎麼拒絕別人,會盡力避免衝突,但是對你好也不是為了想和你交朋友
6. 不太願意和別人分享自己的生活,當別人和自己分享他們的生活和想法的時候,會變得手足無措
7. 渴望親密關係,圈子很小,對圈子裡的人掏心掏肺,但是新認識的人要是想要進入這個小圈子,需要經過他漫長的相處和考驗
【對自己苛責】
1. 習慣性的給自己下糟糕的評價:“都是我不好”“我不配”“是我不對”“我怎麼這麼笨”
2. 在自卑和自大當中來回切換,可能今天覺得自己不可一世狂的不行,但是明天就回陷入自卑當中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廢物
3. 不敢主動,不管是對於愛情還是友情,都十分的被動,不敢主動去建立兩個人之間的關係
4. 心理素質特別差,而且十分容易受到外人的影響,儘可能的迴避一切公眾面前出場的機會,甚至連自我介紹也會變得十分的緊張
5. 沒有自信,不管是什麼事情,習慣性的都會往最壞處想,遇到什麼事情腦海當中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如果我做不好該怎麼辦”
6. 會因為自己的一些成績和成就而開心,但是這種開心稍縱即逝,很快又會墜落到虛無感和自卑感,在聊起來自己的時候常見的話就是“沒有什麼好說的”“我自己就這樣”
7. 因為不知道怎麼愛自己,所以更不知道怎麼去愛別人,在感情當中不善於表達,更不善於解決問題,感情當中一旦出什麼事情,他比你都要手足無措
在感情當中,如果一個人長期處在【缺愛】的狀態,那麼只會一次次的開啟惡性迴圈——因為他們不知道怎麼愛自己,甚至很討厭自己,所以他們沒有辦法給身邊人帶來快樂,身邊人和他們在一起也感覺到的更多是負擔和壓力。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根本沒有辦法維護好一段長期的關係,那麼關係的失敗只會進一步增加他們的挫敗感,讓他們更加懷疑自己。
如果你也是當中的一員,那麼我真誠地建議你:即使很不舒服,即使很難受,也請你一定要走出自己的小世界,一定要開啟自己的社交圈——不管是培養興趣愛好也好,參加一些公司的聯誼也罷,你一定要走出去,讓別人看到你。
即使這個過程會讓你很不舒服,你也一定要去交往更多的朋友,建立更多的關係。我也曾經和你一樣,十分的自卑和害怕,直到後來我認識了很多朋友,在交往當中得到了大量的正向反饋,我才漸漸地意識到——我很好,我可以被人愛,我也可以去愛別人。
你的缺愛我不知道是怎麼來的,我很惋惜,很心疼你這樣的情況,但是我想說這不是我們逃避的藉口。
答應我:越是有傷,越要去治癒它,好嗎?
-
4 # 莊周之舟
本人作為一名成年男性,小時也沒少挨家人打,但發自內心的說,脾氣暴躁會有些,但從未享受過這種狀態。
以下分享幾點個人看法,不當之處勿怪。
①可以試著逆向思考。因為脾氣暴躁,所以從小沒少捱打。人的天性是很難改變的,我也見過很多的孩子,因為脾氣秉性,導致很容易被父母師長批評懲罰,進而形成惡性迴圈。闖禍———被批評——再闖禍——捱打——繼續闖禍——貼上脾氣暴躁標籤。不是說被打了才脾氣暴躁,而是因為脾氣暴躁不聽勸,不該正才導致的習慣性捱打。
②老話說“皮癢了、欠收拾”。人一旦形成一種習慣,一種條件反射後,就很難透過自主力量掙脫出來。同時,捱打也和體育鍛煉有異曲同工之處,比如為了抵消被打痛楚,身體也會分泌出大量內啡肽、血清素、多巴胺等激素,在痛過後,讓人產生“原來捱打也很爽”的感覺。這也是很多人“好了傷疤忘了疼”“不捱打不舒服”的原因。
③只有突破慣性才能走出來。要記住是自身秉性,以及體現出來的暴躁習性造成了被打的原因和事實。同時,因為激素刺激,導致形成了“記吃不記打”的惡性迴圈。只有突破這種慣性,從自身找原因,進而去尋求改變,凡事儘可能心平氣和的去處理,多讀書、多遊歷、多交友,以後遇到急事緩著來,遇到難事放一放,才有可能改變自身稟賦,走出這種捱打不舒服、不捱打又惦記著的惡性迴圈。
回覆列表
(真實讀者來信,山哥答疑原創作品,圖片來自網路)傾訴者:女關鍵詞:教育孩子你好龐老師!我是個自認為從小缺少愛的孩子,我是在農村出生長大的!家裡只有我和哥哥兩個孩子,可不知道為什麼,在我記事的時候起,媽媽對哥哥就非常疼愛,而對我非打即罵。我還記得一次我五歲時,不小心和別人家孩子玩,把衣服弄髒了,媽媽竟然能打罵我一個小時,我的內心深深的記下了這件事。還有在八九歲的時候,有一次我正在被窩裡睡的香甜的時候,她一把把我從被窩裡拽了起來一頓打,我痛苦的一晚上沒有睡!不知什麼原因,說打就打說罵就罵,平常打我都能把掃地的掃把打斷!每次說到痛苦的童年,我就淚流不止!後來漸漸的長大,我和媽媽的感情非常不好,動不動就打架,後來我出來打工,讓我的內心有了陰影,影響了我的性格,性格變得冷淡,不會再關心人,不會從內心真誠的大笑!我認為是媽媽毀了我的童年,改變了我的人生和性格!現在我自己結婚了,有了自己的孩子了,內心就是告訴自己說什麼都不能打孩子,可是就不知道從哪開始教育孩子了?希望您能給個指點。山哥回覆:1、對一個年幼的小孩子而言,家暴的陰影,隨時會纏繞孩子的健康成長,為此,作為從小承受過母親深深傷害的你,一定要約束好自己的行為,不要輕易把你童年的遭遇繼續複製給自己的孩子。2、要想讓自己的孩子遠離你曾經的不幸,你需要隨時調整你自己的心態,必須從童年的陰影中擺脫出來,要深刻汲取以往的教訓和遭遇,給予孩子更多愛與關懷。當然,你也沒必要太過緊張,儘量控制自己的日常行為就可以了。3、教育孩子不是個簡單的事情,需要不斷的先讓自己學習和進行提升,只有提高自己的對教育的認識,掌握良好的教育方法,才能幫助孩子獲得良好的成長。簡單來說,教育孩子需要做家長的富有一定耐心,作為孩子家長你自己的一言一行就是最好的示範。可以多去看看這方面的書籍,可以多收聽收看這類的教育節目,從中領悟總結,然後傳遞給孩子,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