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蘇烔

    如何培養兒童的“社會能力”?很多有遠見的家長都希望有個標準答案來化解這疑難,只是個體的差異不盡相同,在這裡分享一下自己一個人養育大孩子的點滴吧。

    1、幼兒階段。在孩子二歲左右已讓她參與家庭勞動了,以獎小紅花方式,每進階一個級別,小紅花會翻倍,到一定級別,能滿足她的一個願望要求。這樣的好處,可以延遲滿足感,讓孩子珍惜自己的付出,還享受付出後的收穫,且讓孩子瞭解這個家庭是我們一起建立的,要懂得珍惜及愛護。那麼,什麼家庭勞動能讓二到五歲的孩子參與呢?比如,早上起床疊被子,自己洗漱好,吃完的早餐自己會收拾好,幫媽媽疊衣服、自己洗澡、吹頭髮,掃地拖地等等,將生活裡我們能把控好的小事情分出來給孩子一起來完成,這樣子還能分散他們旺盛的精力,不會搞破壞。另外,就是引導孩子完成他們的興趣,比如拼圖、畫畫、寫字、閱讀………每完成一個,即獎小紅花。

    2、小學低齡段。剛剛就讀小學時,孩子在新環境裡是又新鮮又好奇的,也有孩子不適應的,這時,我們會以戶外的自然活動來讓孩子參與。比如,我自己的花店,我就會讓她參與照顧店,整理花材、種植植物,在陶盆上畫畫、自己製作小花束、微景觀小品………等等,讓她自己來售賣,讓她瞭解成本,她自己給自己的產品定價,能賣掉的錢都歸她。透過參與花店經營,引導她在學業上要如何安排。同時,家裡的家務勞動會相應增加難度了,要開始學習做飯了,每做一個付出,都有不同的酬勞,做不到也會有懲罰的。讓孩子學習獨立生存的技能外,也要學習面對困難時如何解決問題的方法。我的孩子脾氣較急,一遇困難就會發脾氣,通常這樣子時,我基本冷處理,等她冷靜後再來找我溝通,慢慢的孩子會學著去控制自己的脾氣了,遇到困難也會先去尋找解決方法,不懂就會來問我。這階段的獎勵可以是現金了,讓她也接觸一下理財知識。

    3、小學高年級後,她獨立出行旅行的一切事宜由她自己完成,我成協助的。包括我帶學生去遊學,她會幫忙打理不少事務了。這也是有酬勞的。在“自己花的錢自己賺”的約定裡,她基本是會去執行,大的花銷還是老媽的。她的社會能力在這十年裡,初步形成,獨立去旅行,去香港玩,都沒太大問題。學業上不是特優的,也會自己合理安排好,獎罰分明,有了更大的難度。此時,也是她的叛逆期了,她會用自己的方式去看待人事了,這時,我會帶她去看她感興趣的電影或書籍,或去自然裡玩,找合適時機講些故事,讓她自己來分享自己的想法,再引導與啟發。

    以上的點滴未必是什麼好答案,不過相通道理是相通的,願意放手,敢放手,適度放手都是我們每個家長心裡的一把尺,沒有“不行”的孩子,只有“不信任”的家長。孩子的真實社會能力是誰也偷不走的,到底如何適度放手是一個課題,任重道遠,家長們一起加油吧!

  • 2 # 紅番薯作文

    有遠見的家長,都重視培養孩子的“能力”,在兒童階段如何啟蒙TA的“社會能力”呢?我覺得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去引導:

    1、動手能力。凡是力所能及的事,都讓孩子親自去嘗試,就算做得不好,也沒有關係,至少TA經歷了動手的過程。鼓勵孩子勇敢嘗試、超越自我。比如洗衣服、煮飯、整理房間等,還有生活上的其他事情,讓TA明白什麼事情都要自己做,自己就是自己的主人。

    2、交際能力。帶孩子多參加一些團體活動,讓TA自己去找夥伴,假如跟同伴發生矛盾,鼓勵TA想辦法解決。還可以讓孩子報名一些比賽活動,壯大TA膽子的同時,也培養了TA的交際能力。

    3、抗壓能力。當孩子遇到困難與挫折時,鼓勵TA勇敢面對,要是TA想放棄或者逃避,你就提供一些建議和謀略,點到為止,讓TA覺得是自己克服困難的。

  • 3 # 紅顏亦曉

    一:幫助孩子為他人著想!父母可以從日常生活中找到一些小的事情來鍛鍊孩子為他人考慮的能力。比如吃東西的時候父母可以啟發孩子,先拿一份給長輩,再拿一份給弟弟妹妹,最後自己再吃,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在一些小事上優先想到別人。

    二:幫助孩子學會分享!當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耍時,父母可以用簡單易懂的方式告訴孩子,可以把自己的玩具或者零食分享給其他小朋友。這樣長此以往,小孩就不會養成凡事以我為中心的習慣。

    三:幫助孩子多想想事情的發展方向和結果!在孩子要做一件事情前,父母可以引導孩子,讓他自己逐漸意識到事情的好壞。這樣,以後在做事前就會三思而行!

    四:多給孩子自己做主的機會!在孩子自己的事上,父母可以引導,但不要干涉太多,讓孩子養成自己拿主意的習慣。這樣孩子長大了也會是一個有主見的人!

    最後祝您的孩子健康成長!

  • 4 # 茶媽少兒財商教育

    什麼是社會的能力?其實就是孩子的社交能力,這就包含了孩子的語言表達的能力、社交語言的能力以及情商能力等。下面,就0-6歲的孩子怎麼發展這些能力發表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語言表達的能力。這其實是從一出生孩子就開始接觸的,很多父母覺得,孩子聽不懂,說了也沒用,其實,孩子都是聽得懂的,父母要先改變心態。透過日常互動多用語言描述、多讀繪本等方式,增加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其次是社交語言的能力。孩子大了,父母經常會抱怨:“你這孩子,怎麼說都不聽啊?”“跟你講話怎麼一點不認真啊?”其實這是孩子的社交語言沒有發展到位。對於學齡前的孩子,比說什麼更重要的是要讓他明白怎麼樣才是正確的社交方式。而最好的培養方式就是父母以身作則。跟孩子說話的時候,蹲下來,看著孩子的眼睛,語氣柔和。讓孩子明白,這就是社交語言。

    最後是孩子的情商能力。說到社交就一定離不開人。要讓人如沐春風,那就要培養孩子的情商。知道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知道向內審視自己的內心、知道控制自己的情緒、調整自己的情緒,讓人舒服。

    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一定要按階段去發展孩子的社交語言。比如:3歲前的孩子一般是獨立玩爽階段,家長們不要強迫孩子跟小朋友玩,耐心等待即可;3歲後的孩子慢慢地會過度到跟小朋友的互動,孩子不要過多幹預,即使有矛盾,在一旁看著就好,讓他們自己去解決矛盾衝突,事後帶著孩子再鞏固一遍,孩子慢慢地會形成自己的社交模式。

  • 5 # 大叔話育兒

    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不是從孃胎裡帶出來的,也不是透過父母灌輸而來的,本來孩子的天性就喜歡和夥伴一起玩的,而且他們出於本能地會察言觀色,但他們需要在不斷交往中去體會和總結經驗,我們家長需要幫孩子那些呢?

    1.我們一定要了解孩子發展的自然規律。不能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孩子。

    父母們總是給予讓孩子儘快掌握大人交往的技巧。其實孩子的社交能力發展,需要一個過程。一是要具備相應的心理成熟度,另一方面就是需要不斷的學習和積累經驗。

    比如說,三歲多的歡歡。長得人見人愛,她在吃東西的時候,有人逗她說,“給我吃點兒吧”,這時的歡歡,總是把東西往背後一藏“不給”。和小朋友一塊兒玩,她的玩具從來,不會給小朋友分享,經常鬧的最後小朋友和歡歡都放聲大哭。

    其實,三歲多的孩子正處在認識自我的階段,不願意把屬於自己的東西與別人分享是非常正常的。孩子只有充分理解了物屬權的概念,對自己擁有的東西有了安全感之後,他才能主動和別人分享。

    也就是說,要讓孩子先學會擁有,然後才懂得分享,所以說父母們這時候一定不要著急,要尊重孩子的意願。

    2.孩子們需要在他自己生長的環境中,看到大人們的社會交往的方式。從大人身上學習,怎樣怎樣去待人接物。

    孩子不願意和人打招呼。很多父母都認為,那是孩子害羞的表現。其實那和害羞是沒有什麼關係。如果孩子做不到父母要求的那樣去打招呼,也不要去勉強孩子,更不要隨便說,孩子是害羞。

    父母們最需要做的就是給孩子做出好的榜樣,因為孩子的模仿首先從父母開始的,只要父母們自己堅持做,孩子一定會學會的,當孩子有進步的時候,父母要及時給予肯定,久而久之,就能幫助孩子養成講禮貌的好習慣了。

    3.讓孩子學會怎樣去聽別人的講話。鼓勵孩子學會尊重和理解他人,願意幫助別人。

    父母首先要在家裡營造這樣一個環境,要尊重孩子,聽孩子的訴說,並鼓勵孩子,讓他說出自己開心的和不開心的事,讓孩子懂得和別人在一起時怎樣去理解幫助別人。

    4.父母儘量給孩子提供比較好的社會交往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們可以幫孩子選擇適合他的夥伴。

    平時多帶孩子參加一些社會性的活動,給孩子創造一些良性的交往經驗。父母們也不必要刻意因為孩子選擇玩伴。

    如果孩子和玩伴交往不愉快。父母一定要理解和傾聽孩子的聲音,鼓勵孩子。但不要替孩子打抱不平,或者是指揮孩子按自己的思路去做。

    父母們只有陪伴孩子在不斷的積累社會交往經驗。才能培養出Sunny的孩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德力西斷路器質量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