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昭烈將軍
-
2 # 花樣糙漢
劉備不是草包,確實伐吳是主要是為了報仇,雖然都說劉備假仁假義,但是他對關張二人真的有感情的。另一方面皇叔覺得伐吳不僅可以報仇還能拿回自己的荊州,還能從吳國那拿點好處,畢竟皇叔是想統一天下的,肯定會擴張地盤,當時蜀漢給關張報仇的呼聲也大,士氣可堪一用,國內實力也是比較強大,所以劉備才決定伐吳。
我們也可以看出戰爭初期皇叔確實連戰連捷,這就證明其實皇叔這個伐吳之戰做的沒什麼錯的,哪成想來了個火燒連營把自己命也燒沒了。
話說回來皇叔如果不伐吳結局不外乎依舊維持三國鼎立,但最後還是完蛋,因為老孫那邊知道我和你蜀漢日後必有一爭,我殺你兄弟你以後肯定會搞我,所以孫劉聯盟必然會土崩瓦解。然而你不伐吳你荊州沒了,人家老孫好不容易拿回來你不打他肯定不給你啊,少了荊州短期內看不出來啥但是你看地圖。
皇叔不伐吳,地圖就這樣了,你蜀漢等老孫把荊州鞏固好了你還打誰去。你有天府之國別人攻不進來,糧食充足,你也出不去啊,走漢中打魏國?魏國早就盯著這地方呢。打東吳?荊州都沒了打什麼東吳,趕快去南蠻找孟獲玩去吧。
可以看出不趁東吳在荊州立足未穩時候攻打固然可以安心發展,但是已經失了先勢,有荊州則可制衡魏吳,失荊州則受制於人。所以說即使不伐吳三國結局也還是會一樣,最終蜀漢也會失敗,因為你已經失去了最關鍵的一處可以向外擴張的戰略要地,可能皇叔當時除了報仇也知道荊州對於自己未來計劃的重要性吧,不然當初也不會派關二爺去守了。
-
3 # 海闊雄風
劉備不聽諸葛軍師之言,起傾國之兵伐吳,敗於陸遜小兒之手!若聽孔明之言,結局不一樣,但劉備違背了誓言!同年同月同日死!
-
4 # 澳古說歷史
首先三國的全域性至少不會變,劉備遲早會死亡,劉禪遲早會登基,蜀國遲早會亡。
其實很多人都說如果劉備不伐吳,那麼劉備很有可能就能統一全國,其實很多人這麼認為其實完全就是受《三國演義》的影響,都認為如果劉備不打吳國,那麼劉備就能統一天下,事實上真的是這樣的嗎?當然不是,其實三國剛建立的時候,由於曹操、劉備和孫權都是梟雄般的人物,這三人都是從東漢末年的諸侯混戰當中殺出來的狠角色,所以誰也奈何不了誰,也就是說曹魏、蜀漢、孫吳這三個國家誰也吞併不了誰,所以不管劉備是否會打吳國,他的蜀漢政權也永遠都不可能統一全國,當然如果劉備不打吳國的話,劉備就不會死,那麼至少蜀國還能多存在幾十年,而不會在劉備死了之後的40年裡滅亡,至少也能跟孫吳一樣多存活二十餘年。但是不管怎樣,蜀漢終究會亡,畢竟以一州的人力和武力去對抗擁有九個州的人力和武力的曹魏,肯定是必敗無疑的。
不過劉備如果聽取諸葛亮建議不去伐吳的話,雖然蜀國的全域性不會變,但只是在區域性上還是有些變化的:
1、至少劉備不會死,劉備的死其實完全就是因為夷陵之戰大敗而急火攻心所致,所以如果劉備不攻吳,也就不會有後來的夷陵大敗,劉備也就不會因此而死。
2、如果劉備不攻吳,蜀國的名將黃權就不會投降魏國,黃權之所以會投降曹操,就是因為劉備攻吳失敗後,由於返蜀道路被吳軍完全阻斷,黃權軍隊無法返回蜀地,故此他只好率領部下投降於魏國。所以若是劉備不攻吳,則黃權就不會投降魏國
3、如果劉備不攻吳,馮習、張南、傅彤等蜀漢大將就不會戰死,馮習在猇亭被吳將陸遜擊敗,戰死;張南被斬於猇亭;傅彤為保護劉備率軍斷後,死戰吳軍,因精疲力竭吐血而死。可以說都是將領都是蜀國的中流砥柱,而且對劉備和蜀漢是忠心耿耿,他們的死對於蜀漢來說絕對是一大損失。
4、如果劉備不攻吳,蜀漢辛苦攢下的家當,數萬蜀漢精銳和數以萬計的錢糧和裝備就不會毀於一旦,諸葛亮也不就用浪費數年的時間來幫助蜀漢恢復元氣,要知道這五年可以做很多的事情,原本完全就不用浪費在這上面,蜀漢完全可以用數年的時間去發展的自己的硬實力,可惜的是最終因為劉備攻吳失敗,蜀漢白白損失了至少五年的發展時間。
5、如果劉備不攻吳,漢嘉太守黃元就不會反,雖然黃元的反叛最終被蜀將陳曶所鎮壓,但是這次叛亂本可避免,最終因為劉備的原因,導致此次叛亂,白白死了那麼多的將士和百姓。
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劉備不伐吳,至少劉備能為蜀漢留下一批有能力又忠心的將領,諸葛亮也就不用花費數年的時間去恢復因為劉備攻吳失敗而消耗的運氣,雖然這數年時間改變不了蜀漢的全域性,但至少蜀漢的實力可以變得強一點,百姓可以活的更好一點。但是不管怎樣劉備最終伐吳,也最終失敗,這一切都已發生,我們無法去阻止,有的只能是嘆息和惋惜了。
其實劉備之所以要攻吳,雖然有關羽的原因,但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劉備想奪回荊州,荊州對於蜀國很重要,一旦丟失荊州,蜀國將最終失去進攻北方的機會,蜀國將徹底陷入被動挨打的地步,而雖然劉備丟掉荊州,也還有益州這一“天府之國”在手上,但是別忘記了,佔領益州的政權自保有餘,但要想進攻基本上不可能,作為想統一天下的劉備絕對是不會屈居在益州這一地的,所以他要想有統一天下的機會,就必須要把荊州拿到自己的手上,只有這樣他才能有統一天下的機會,如若不然,劉備的蜀漢政權永遠都只能是一個割據政權,並且最終還是會被北方的曹魏給活活耗死,所以他必須伐吳,也必須要想盡辦法奪回荊州,只可惜劉備失敗了,輸的很徹底,最終把自己的命也丟了,成為三國之中最早去世的君主。
-
5 # 3762山崎龍二
我覺得劉備不得攻打吳國,結局還是一樣的,歷史的潮流還是不會變的。只是幫蜀國強行輸了幾口真氣而已,最終統一的還是魏國。天下九州,魏國有六個州,蜀國和吳國才三個州。所以天下統一是必然的趨勢。雖然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都有了。可是後面還有一句話,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天時地利人和三樣缺一不可。諸葛事必躬親,諸葛的存在造成了蜀華人才的斷檔,所以事出有因,所有的缺點綜合在一起就是被無線放大的缺點,所以蜀國是難以統一的。有不同意見的小夥伴歡迎下方留言。
-
6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首先,諸葛亮並沒有勸諫劉備不伐吳,當趙雲勸劉備最大的敵人是曹魏,不要伐吳時,諸葛亮沉默不語。
諸葛亮為何沉默?
因為他不僅沒勸劉備,反而支援劉備伐吳!
眾所周知,劉備的蜀漢集團是以荊州派系士人為骨幹,以諸葛亮為首,有龐統、蔣琬、楊儀、馬良、費禕、魏延、霍峻、黃忠等,荊州派人才濟濟,文武皆有,這些人的家底或祖籍在荊州,現在荊州丟失,家人失散、宗廟祖墳都在敵國,焉能不伐?
從劉備的角度來看,於公於私都應該伐吳,於私為關羽報仇,於公為爭奪荊州。但如果劉備不伐吳,結局會如何呢?
赤壁之戰阻止了曹魏統一天下,夷陵之戰促成了三國鼎立。劉備的結局自從關羽失荊州後就註定了要失敗。
劉備如果真能嚥下荊州這口氣,不伐吳,只怕在政治上和輿論上都會處於風險。殺你大將奪你城池,你居然不討伐,你叫劉備如何面對曾經共同戰鬥的文臣武將?不怕天下人的恥笑嗎?這會讓蜀漢士氣低落,手下將領不滿,當不滿達成一定程度,會造成一定的風險。
劉備不伐吳必伐魏。
魏並不可怕,雖坐擁九州,但連年戰亂,中原地帶人口大量減少,曹魏總人口也只是稍稍大於吳蜀兩華人口總和,劉備只要策略得當,不是不能打敗曹魏,但劉備被東吳奪了荊州,實力迅速衰退,打曹魏又要結盟孫權,人剛殺你大將,奪你城池,沒有一點懲罰,你再去結盟,怕是結不成。
如果不結盟東吳,劉備直接攻魏,那可是難上加難,若吳魏結盟則劉備必亡,那天下就是南北對峙、二分天下。
回覆列表
不會改變多少,蜀國的滅亡是歷史的必然,而伐吳的失敗只是其中的一個偶然事件。伐吳也許能夠破局,不伐必定滅亡。我想劉備伐吳可能也有相似的考量。
蜀漢(221--263年)始於昭烈帝劉備,終於後主劉禪,歷二帝,共四十三年。鼎盛時期佔據荊州、益州。三國之一,主要擁有益州,漢中,南蠻等地。
蜀國地貧人少,還連年處於征戰之中,國家綜合國力不斷下降。剛開始還可以靠著諸葛亮等英雄勉勵支撐,可是從來都是時勢造英雄,更何況英雄遲暮,接班人更是不堪,蜀國的敗亡只是遲早問題。
蜀國多山,產糧地就只有四川平原和漢中盆地,一但開戰全國的糧食都得向戰爭傾斜,而蜀國為了北伐連年征戰不提止,這樣的頻率與強度即使是天府之國也支撐不住。
當時決定國家實力的另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口,有人才有兵有糧。而蜀國的人口遠遠不及吳國更別說魏國了。不間斷戰爭結束後,人越來越少,糧食也越來越少,國家自然越來越弱。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即便是諸葛亮在世也無法挽救蜀國的敗亡了。
所以,吳國可以打。劉備敗的不是攻打吳國,戰略上的破局沒有問題,他敗在戰術上。八百里連營成就陸遜美名,自己也身死道消,實乃劉備一聲之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