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榮暉電子

    這個是我們福建.福清的春節習俗,前面同樣一個問題我答過,希望你能滿意。

    筅堂——辭舊迎新大掃除

    福清春節的民俗活動從“筅堂”(掃塵)開始。在農曆十二月廿三日至三十日間擇吉選一單日,捆紮新砍的竹枝為帚,全家老少齊動手,拂去房內的灰塵、蜘蛛網,清洗所有傢俱、器皿,去掉無用的雜物。“筅堂”日全家吃一餐番薯粉煮豬血。據說豬血有去穢除塵作用,把“筅堂”時吸入體內的塵汙也清除乾淨。“筅堂”蘊涵去汙除晦、吐故納新之意。

    置辦年貨、祭灶

    老福清的年貨花樣很多,比如魚、雞鴨、肉燕、雜燴等等,但最看重的有三樣,無論是窮人還是富人都會準備,那就是灶糖灶餅、米齊(讀zie)和年糕。舊時,老福清在備好以上三大樣年貨以後,所有家庭都要添置年貨。

    十二月廿八以後,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福清的春聯有與眾不同的地方,它在紅聯上方加了一段白聯頭。這種習俗據說源於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除夕,時倭寇入侵福清,百姓剛貼完春聯來不及吃年夜飯便逃命而去,等戚繼光率軍擊潰倭寇才回來,有些人不幸遇難,喪家就改貼綠色素聯,親戚朋友為了表示哀悼,就在紅聯上方加上白聯頭以示哀悼。

    福清民間還有祭灶的民俗。臘月廿四日民間定為祭灶日。這一天,家裡備好灶糖、灶餅、果品、蜜餞,供祭家庭保護神——灶君,送灶君迴天庭述職,叫作“送神”。傳說玉皇大帝派灶神到人間監督每家每戶的行為善惡,每年農曆正月初四到任,年前十二月廿四任滿上天稟報,祭灶就是為灶神餞行。第二年正月初四晚飯後,再備上香燭果品接灶君回來就任,叫“接神”。現在雖然不在廚房帖灶君圖,改貼春牛圖,但這一習俗還是沿襲下來,它表達了人們祈求平安順利的良好願望。

    送完灶君後,開始了“送年”活動。福清素來把女婿當作“半子”。每年臘月廿五起,女婿要備好年貨送到岳父母家,這叫作“送年”。新婚的頭年,女婿必須備豬蹄一雙、線面5斤、5素5葷10件禮儀,用食盒裝好,貼上紅紙,親自送到岳父母家。第二年以後,禮儀件數可不拘,但必須避開“四”的忌諱。

    “祭灶祭糊塗,灶前一個銅香爐,元寶是儂褙,金褲是儂糊,灶君上天講好話,灶媽落地保佑儂,保佑儂爹有錢賺,保佑儂奶有錢長,保佑儂哥討兄嫂,保佑儂讀書變聰明。”

    祭灶就是過年的前奏啦!祭灶完,就可以吃灶糖灶餅。老鼠兒(學名叫寸棗)、灶婆餅、麻生糕、金錢餅、紅紙包、炒米糕等等,小時候可喜歡吃了。祭灶那天,大人們忙得團團轉,一家人早早地吃完晚飯,就開始忙活著清洗鍋蓋和灶臺的邊邊角角,然後才拿出準備好的精緻菜餚十道,擺在灶臺上,點上香燭,倒上米酒,擺上代表“甜甜蜜蜜”含義的馬蹄和甘蔗。天黑了,開始祭灶了。焚香祭拜灶神爺爺,虔誠地許個心願,然後放鞭炮。一切程式結束,小夥伴們就開始歡呼雀躍地享受灶糖灶餅了。

    在古代,身份不同的家庭祭灶的時間不一樣,可以從福清老話裡面看出來。“官三民四曲蹄五,祭菜祭葷有先後。裁得蔗鞭焚紙馬,送君騎去上青天。”也就是說,縉紳(有官職的人)之家為臘月二十三,編氓(平民)為臘月二十四,疍民(水上居民)為臘月二十五。

    按照老福清的習慣,外公、外婆要在祭灶這一天向外孫、外孫女送灶糖灶餅以及花花面殼(面具),表達濃濃的慈愛之情。

    現在很少有人家會自己動手做年糕了,都是買現成的。以前家家戶戶會炊糖粿(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春節食品。

    已經出嫁的女兒,每年春節還要給孃家送年糕,感謝父母養育之恩。當然這還不夠,還要給父母送上草魚、豬蹄、線面、鴨蛋、福橘等。這些年貨都有著美好的寓意:送年糕,希望孃家生活年年高;送草魚,希望父母年年有餘;送豬蹄,希望父母腿腳健實;送線面,希望父母健康長壽;送鴨蛋,希望父母平平安安;送福橘,希望父母福氣多多。

    為了讓年糕更好吃,老福清人喜歡做“金包銀”。就是把年糕切成塊,放在打好的蛋液裡沾一下,然後放到油鍋裡炸,等到年糕表面顏色變得金燦燦時就可以出鍋了。

    分年:祭拜至少一整天

    “分年”是福清春節期間的重要民俗活動,家家戶戶都在除夕前一天入夜後舉行發年儀式。“分年”是人們在一年取得收成後祭拜天地神及祖宗的宗教儀式,沿襲下來便成了風俗。先備8果3牲祭天地,接著加上2葷祭保護神,最後備10素10葷祭祖宗。“分年”要焚香放鞭炮,意即上達天庭,下告地府。這些儀式雖有迷信色彩,卻表達了福清人尊敬祖宗的美德。現在福清仍流行“分年”習俗,多數家庭都備些果品香燭祭供祖宗,以表子孫敬祖的孝心。

    “分年”這天一項重要的活動是祭拜,早上到祠堂的大廳祭、中午到家裡的大廳祭,下午還要到房間裡祭……在厚厚的蒲團上,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拜拜”沒完沒了,屁顛屁顛跟在大人後面的小孩童卻樂此不疲。

    除夕:年夜飯有講究

    福清有句老話:“好囝不賺卅暝晡(意思是:好孩子不賺大年三十晚上的錢)”。在外地經商、打工的福清人,在除夕前一定會回家過年吃頓團圓飯,“人不齊不開飯”。在老福清人的眼裡,過年的高潮就體現在年夜飯上。

    除夕夜,福清有“守歲”的風俗。是夜,一家老少圍坐著吃團圓飯。福清人的年夜飯很講究,切片油煎的年糕是必備的。還有黃瓜魚、太平燕、豬腸、山東粉、豆腐、八寶(果)飯、肉、菠菜、雜燴湯、蟹 等等。太平燕是用肉燕加鴨蛋煮湯,福清話“蛋”叫“卵”,鴨卵的諧音是“壓亂”,有平安的意思。

    年夜飯的順序也有講究,菜餚中則第一筷要吃俗稱為“皇帝菜”的菠菜,以表示“青嘴平安”,第二筷喝“豆腐湯”,因為豆腐越吃越有,表示一家生產收入越吃越增多。第三筷要夾魚,表示年年有餘。

    飯後長輩要向未成家的晚輩送“壓歲錢”。“壓歲錢”俗稱“紅紙包”,要用紅紙包好,不在多少,意到即可。分過“壓歲錢”之後,家庭主婦要裝“歲飯”,準備初一早上食用的蔬菜魚肉。全家人在家長率領下,灑掃庭院,添滿水缸。以前民間還有“煨火母”的風俗,表示灶火延續、家庭興旺。最後家長要添油點燈,帶領全家人圍坐一起,促膝談心,直到天明。這便是我們所說的“守歲”。

    小孩子眼裡最期盼的還是拿紅包。吃完年夜飯,長輩會給小孩子包紅包和分橘子,現在長大了只能分紅包不能拿紅包,好桑感。

    此外,福清人以前還有一個有趣的風俗,吃完年夜飯,父母都要替小孩擦嘴,意思是童言無忌,如果小孩說錯了什麼話,希望神明不會怪罪。

    現在,保留下來的習俗越來越少了,很多人嫌做飯麻煩,都提前在飯店訂好年夜飯。

    正月裡的福清習俗

    正月初一,親朋好友間相互拜年,這是全國都有的風俗,但福清初一拜年又有許多不同之處。福清人自古勤勞,初一都爭先恐後起早,取“初一起得早,全年都起早”之意。初一早家家戶戶煮線面,人人都吃線面,還配上太平蛋一雙,祈求“福壽綿長,太平如意”。民間還有第一口吃蛋而不喝湯的風俗,說是第一口喝湯出門便逢雨。吃完蛋後便出去拜年,主人須留一人在家接待來拜年的客人。拜年時客人向主人作揖,祝主人萬事如意,閤家平安。主人也作揖回賀,請客人進門,向客人敬菸請糖。

    初一這一天禁忌多,如忌掃地,怕掃掉財運;忌操刀,怕不慎傷了皮肉不吉利;忌講晦氣話,怕言語相左傷了和氣;忌討債,認為喜慶日子不難為別人,體現福清人寬懷仁愛的美德;忌打小孩,怕哭聲不祥。這天小孩最高興不過,有什麼要求,大人多滿足他們。

    拜初二”在福清古稱“拜新座”。這是民間節假日弔唁死者、安慰死者家屬的活動。凡上一年有逝去成人的家庭,這天都給亡靈設靈座,讓親戚朋友來弔唁。初二日弔唁死者,這一風俗唯福清獨有。傳說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年底,戚繼光擊潰入侵福清的倭寇後,逃難的人們相繼回家過年。初一早上見面時互道恭喜,第二天就到死難者家中弔唁。除了弔唁,現在人們在初二日仍不互相串門。初一去過的人家,初二方可登門,否則就會被人埋怨。

    初三這一天,各家各戶收起歲燈,將歲飯上的紅棗、花生仁和龍眼肉收藏起來,歲飯重新蒸熱後,全家飽餐一頓,表示終年光明、終歲有餘。商店初一、初二停業,初三開門營業,所以初三又叫“開假日”。福清還有“請初三”的風俗,這一天,有新嫁女的家庭,多派新娘的弟弟到親家家中請新娘、新郎回孃家。頭年“請初三”,孃家要設宴招待女婿和出嫁的女兒。

    福清民間還有做大歲、上彩、吃元宵丸、烘燈、鬧社火等活動。城關地區還有過利橋的習俗。做大歲、上彩已逐漸淡出市民視野。吃元宵丸、烘燈(龍高一帶舞板凳龍)如今仍在盛行。新厝一帶鬧社火、俥鼓舞等活動,每年依舊十分活躍。

  • 2 # 莣ぐㄋ

    湖南省常德市

    年飯在早上,晚上叫團年飯,吃年飯前先敬已故的人吃飯喝酒,大約也就兩三分鐘樣子,已故的長輩吃完了,才輪到我們。

    吃完年飯時長輩會給小孩壓歲錢,現在比我們那時候多了,我們那時才幾十,現在老人幫小朋友都是幾百或上千的給,好羨慕啊

    吃完年飯在去給已故的人送火或送亮只是叫法不一樣意思是一樣滴

    關於鞭炮就是吃年飯前放一鞭,團年飯過後大約晚上十二點左右放一鞭喜迎新春的鞭炮,然後去行放一鞭

    好像沒什麼講究的!

  • 3 # 萍水相逢

    我們北方過年,在大年三十之前,就是過年的準備過程,需要 採購年貨 ,佈置家。比方說貼春花,剪紙,福字,對聯, 掛燈 籠。 大年三十這一天,全家聚在一起,為的是吃一頓 年夜飯 , 年夜飯 也有講究,魚必須要做,而且必需頭尾齊全,意思是有頭有尾,年年有餘。除夕敲鐘後開始吃餃子。過三十還有這樣一個講究,就是不掃地,因為在過去來講,這些都是財。大年初一拜年,孩子們可以領到壓歲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狸貓,突然不吃不喝了,而且到處尿是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