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這樣就不需要航母作為艦載機平臺了
14
回覆列表
  • 1 # 軍武吐槽君

    一句話,以前搞不了,現在不能搞。為什麼這麼說呢,我今天為大家說道說道。曾幾何時,美華人和蘇聯在冷戰時期都曾經進行過大量的核動力飛機的研究,美華人起步早,在1946年就開始搞核動力飛機試驗,也就是所謂的X-6/NB-36H(牛逼計劃),其實這並不是一架真正的核動力飛機,而是改裝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轟炸機B36H,將這核反應堆安裝進去,但是使用的仍然是常規動力,核反應堆只是用來驗證其可行性和安全性。同樣的蘇聯人也不甘落後,1955年在原子彈之父”伊戈爾·庫爾恰托夫的帶領下,蘇聯人在他們最大的轟炸機圖95前也進行了改裝試驗,但是同樣的也是隻攜帶核反應堆,飛機使用的依舊是常規動力。1955年,在愛達荷州的一個試驗場,美華人的飛機用核反應堆動力裝置“熱傳導反應堆試驗一號”進行了地面試車,經過測試發動機在被稱作“熱傳導反應堆試驗一號”(HTRE-1)的地面試驗檯上做了執行。經過測試,該發動機在以740千米時速飛行時,航程可以達到驚人的48300年米,這一資料已經超過了地球的周長,如果飛機安裝核動力發動機,可以說是分分鐘打遍全球啊,可是到了六十年代,美蘇兩國的核動力飛機計劃都紛紛下馬,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第一、飛機本身空間較小的先天性不足導致了在五六十年代美蘇兩國為了把發動機裝到飛機上,只能採用開放式核反應堆,空氣直接進去反應堆被加熱後驅動發動運轉,也就是說發動機邊飛就會邊排放大量的放射性汙染氣體。而且在飛機內部雖然加上了鋼鉛材質的防輻射板,但是人體在接觸後也會持續的受到傷害,這樣一架移動式核汙染機制造出來也沒人敢開。

    第二、核動力飛機研製的初衷就是得到一種能夠進行超遠距離投射核武器的平臺,而到了五十年代末,隨著火箭技術的發展,洲際彈道導彈逐步研製出來,這種有效可靠的工具比之核動力飛機更加物美價廉,而且安全可靠,核動力飛機被取代也就情有可原了。

    第三、這個原因就試用於過去和將來了,由於核動力飛機本身安裝有一個核反應堆,所以飛在天上一旦發生事故墜毀或者被擊落無異於相當於引爆了一顆原子彈,美華人在進行這類試驗時,旁邊一般會伴隨一架運輸機,裡頭的人就是為了預防不測,用來料理後事的。所以這是不管是哪個國家都非常忌憚的一點。

    也正是因為如此,雖然現在的技術已經完全可以製造封閉式小型機載核動力裝置,但是面對輿論的壓力和可能承受的核事故後果,任何一個國家也不可能再去研製這種喪心病狂的武器了!

  • 2 # 蛋科夫斯基

    美國和前蘇聯都研發過核動力飛機。在上世紀60年代,大家都在尋找更加具有威懾力的武器。核動力飛機因為可以長期滯空,攜帶核武器這可以形成更具有優勢的威脅。當時的核動力飛機都是核裂變原理,透過裂變產生的高溫,加熱空氣產生動力。所以輻射是免不了的。可以看到核動力飛機的體積都非常啊,駕駛艙被嚴密地包裹起來。下圖就是核動力飛機的駕駛艙。

    但是後來隨著洲際導彈技術的成熟,沒有必要讓核動力飛機帶著核彈去投擲了,坐在家裡就可以打遍全球。加上核動力飛機的輻射問題難以解決,以及技術難度大,後來就都放棄了核動力飛機。

    這並不是說現在就不搞核動力飛機了,美國的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也在鳥悄地搞。畢竟核動力還有有非常大的優勢的。《復仇者聯盟》中那樣的天空航母,就只能透過核動力來供能。

    這種飛在天上的航母,並不是把飛機抬高了那麼簡單。航母在天上,可以充當預警機的角色。這樣根本不用護衛艦之類的角色,自身可以攻防兼顧,雷達可以觀測上千公里一點都沒問題。

  • 3 # 嘯鷹評

    正常飛機摔了也就摔了,也就是善後什麼的,麻煩了點。

    核動力飛機摔了那就是切爾諾貝利。那就是大片大片的無人區,那就是難以治療的輻射併發症。

    想想都覺得虧的慌更何況,但凡和核彈這個字扯上關係的,有一個是便宜的嗎?一個比一個貴。信不信一個核動力戰鬥機的價格能夠買上,一二十架戰鬥機....然後1vs20。

    而且在同等基礎環境下,核動力戰鬥機只可能被常規戰鬥機吊起來!

    因為核動力戰鬥機,你總不能單純的吧,核動力發動機扔上去去,然後就不管了吧。

    信不信飛行員分分鐘造反啊。

    一群人連核電站都不放心,就更別說這個,連防護都沒得核動力戰鬥機了。

    戰鬥機這方面,就別指望了核動力,導彈都是已經有的,比如說俄羅斯的那個無限射程的導彈。

  • 4 # 國科瞭望臺

    搞清楚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應該瞭解下為什麼有核動力裝置的出現,其主要是讓某個平臺擁有無限的續航力。核動力一次性投入大,但可以獲得不用加油的好處。比如核動力航母、核動力潛艇,核動力破冰船等,這樣的大平臺才需要核動力。

    同時,核動力裝置也很龐大,鮮有在航空器上安裝成功的案例。但歷史上確實有核動力飛機,美國的NB-36H,和蘇聯的圖-119等,就是核動力航空器。但是好景不長,核動力航空器面積技術不夠成熟的問題,導致了機組可能面臨核輻射的風險,如果其墜毀,那麼損失就大了,對生態環境的印象也很大。

    美蘇都覺得這種航空器價效比比高,也被彈道導彈、戰略轟炸機取代了。至於核動力戰鬥機,那就根本沒有必要研製的,因為戰鬥機受到重量限制,目前最重的也不過30至40噸,使用核動力裝置對空戰根本沒有好處。

  • 5 # 李三萬的三萬裡

    核動力作為一種能源方式,其理論上可以實現無限的能源供給,而且作為清潔能源,被廣泛使用於民用核電站發電。至於在艦船上,核動力更是能提供近乎無限的續航能力和充足的能源儲備,對於需要長時間在海上執行任務的艦艇以及需要深海遠洋機動的潛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世界大洋上航行的許多航母、潛艇、少量巡洋艦、情報船、破冰船都曾使用或正在核動力作為能源。 而在空中人類同樣想過能否使用核動力作為供能方式,但不過不是在戰鬥機上,而是在轟炸機上,這主要還是因為採用核動力的兩個難題:

    1、核動力裝置的小型化;2、核輻射的防護工作。這兩個難題使得核動力飛機的測試工作只能由大型飛機來完成,一來大型飛機可以承載較大的載重即核反應堆,二來大型飛機也可以安裝具備核防護能力駕駛艙的體量和載重。而除了核動力本身的原因,人類對核動力飛機最初的效能需求也決定了其必須使用轟炸機。因為在20世紀50年代前期,彈道導彈的航程普遍還都比較小,各型大型轟炸機依然作為投放核武器的主力而存在,但敵國的要害往往遠在幾千公里之外,而當時轟炸機的飛行速度也較慢,只能透過增加燃油儲備儘可能的增加航程。而如果航程能接近無限,轟炸機一直在天空盤旋,隨時從任何方向進行突擊,這種思想誘發了核動力轟炸機的想法。

    而美國和蘇聯分別進行了相關的研究,美國的X-6或者說NB-36H和蘇聯的圖-95LAL都進行了搭載核反應堆的相關實驗,但二者也都未曾真正使用核動力作為推進動力,這主要在於核動力技術不過關,還有就是因為洲際彈道導彈的產生使得核動力轟炸機顯得費力不討好,因而都早早的取消了。 至於核動力戰鬥機,除了難以將核動力裝置小型化和難以保護飛行員免受核輻射之外,長久的飛行對飛行員也是一種巨大的壓力。

    戰鬥機飛行員無法像轟炸機飛行員一樣倒班休息或在機艙內適當活動,而如果不進行長航時的飛行,核動力的優勢又無法顯現。再加上戰鬥機普遍要求機動性與靈活性,即使解決了核動力裝置小型化和核防護問題,機體的死重也必然會遠大於常規戰鬥機,這會導致極大的劣勢。除此之外,核動力的安全性及相關倫理道德方面的問題同樣制約著這種研究的開展。

  • 6 # 前沿陣地

    核動力戰鬥機毫無任何價值,而且風險巨大,自然不可能得到發展。

    核動力系統一般體積巨大,現在也主要是裝備到航母、潛艇等這些大型兵器槍使用,即使是做到了小型化,用於之前的試驗性核動力飛機上,也一般是轟炸機這種大傢伙。而且還要採用很多特殊設計,比如機艙保護措施,避免機組成員受到輻射傷害。

    而戰鬥機,往往是要求高機動性、高速度,其次才是航程等這些效能資料,因此裝備了核動力系統的戰鬥機,基本已經無法作為戰鬥機使用了,已經失去了研製的價值。

    然後就是風險。如果安裝到轟炸機運輸機等飛機上還可以理解,相對而言這些飛機往往不在一線作戰,被擊落的機率較低,但是戰鬥機很容易損失。而核動力戰鬥機一旦墜落,洩露的核材料就會導致嚴重的災難。

    實用性。核動力戰鬥機即使機動性上得到了解決,還有其他的問題。首先是彈藥,飛機的彈藥總是有限的,打完了就要返回機場補充。現階段根本做不到像空中加油那樣補充彈藥,尤其是導彈等武器。然後就是飛行員,飛行員也是人,需要休息,根本不可能不間斷的作戰,這樣是要精神崩潰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能勾起90後回憶的老物件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