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沈曉欠
-
2 # 卡卡小記
《二馬》這部小說於1929年創作於英國,雖不如《茶館》、《駱駝祥子》和《四世同堂》等有名,卻與《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一起奠定了老舍作為新文學開創者之一的地位。
故事所講述的是在20世紀時期,老北京二馬父子和倫敦溫都太太母女發生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愛情故事。老舍藉著嘻笑怒罵之間,不僅強烈批判了自身民族的暮氣、懶惰、不思進取、事事順人,同時也譴責了英國社會中的民族文化偏見。
老北京馬則仁(老馬)和兒子馬威(小馬)漂洋過海到英國倫敦繼承大哥的古董店。經在中國傳教的伊牧師介紹,寄居在溫都太太家裡。溫都太太是個寡婦,就和閨女瑪力一起生活,起先是一百二十個不願意招倆華人來家住--華人多可怕呀!殺人放火帶吸毒,天底下的壞事沒他們不幹的!可架不住伊牧師的死說活磨打保票,另外他們的房租也出的高啊,一年能有不少錢進帳,貼補她們孤兒寡母的家用,勉強算答應了。
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二馬爺倆兒居然對住在同一屋簷下的溫都母女產生了"愛情"。喪偶的老馬迷迷糊糊愛上了溫都太太,寡居多年的溫都太太經過長時間的相處,也慢慢對這個中國的小老頭產生了情愫,終於決定下嫁給他。臨到買結婚戒指了,手飾鋪夥計的態度卻突然使溫都太太看明白,她和老馬之間,還橫著一道種族和文化偏見的鴻溝,她要是跨不過這道溝去,她和老馬就成不了。她沒法跨過去,老馬的"婚事"吹了燈。
這邊兒小馬更慘,儘管他愛瑪力愛得發狂,書沒法讀,鋪子裡的生意顧不上做,整天失魂落魄,喪膽遊魂似的!可瑪力小姐那邊楞是一點兒動靜都沒有。敢情不是人家沒瞧上他,而是人家壓根兒就沒正眼瞧他。因為在人家那兒,喜歡上一個華人,好比天狗吃月亮那麼荒唐可笑。可憐的小馬,只是在瑪力喝醉了的時候,才得以親了親她,人家還把他當成了自己跟人跑了的未婚夫。傷心絕望之下,小馬悄然離開了倫敦,離開了溫都太太一家。
《二馬》話劇從2016年開始在北京等各大城市上演,是由老舍大女兒舒濟、兒子舒乙為文學顧問,斯琴高娃為藝術顧問,方旭自編自導自演。老舍的後人和斯琴高娃我們都不陌生,但方旭為何許人也?
方旭,中國內地話劇演員、編劇、導演,於1966年出生於北京,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近年來接連將老舍的《我這一輩子》、《貓城記》和《離婚》搬上了話劇舞臺。在《二馬》話劇中更是擔任老馬一角。
《二馬》話劇,故事主線基本與原著基本無異,但是既然是改編,就少不了加入方旭自己的創作特色。他以英文報紙作為貫徹全劇的元素,將其打造成“一部形式感極強的成人漫畫喜劇”,“二維漫畫與表演的結合,所有的故事發生在一張有著奇妙變化的英文報紙裡,整部劇就是一個大遊戲。”
話劇亮點:全男班演繹
這次方旭採用了五名全男班演員,分別飾演劇中的九個角色,溫都太太和小姐瑪麗都由男性演員扮演。
“我們必須給《二馬》找到一種呈現方式,遊戲方式的全男班,主要是演感受。用嚴肅的心態感受一個女人並不是惡搞。”方旭說。
劉欣然,在《二馬》話劇中飾演溫都太太和伊太太
溫都太太其實是我一個演員的自白,她顛覆了我的戲劇觀”-劉欣然
蘇小玎 ,在《二馬》話劇中飾演溫都姑娘和凱薩林
演多少個角色都可以,我們注重真實的感受,那才是靈魂深處的人性。”-蘇小玎
謝海東,在《二馬》話劇中飾演李子榮和亞歷山大
“角色來自於生活,是生活無數典型人物結合合成”。—謝海東
於谷鳴,在《二馬》話劇中飾演馬威
“希望我能把小馬的快樂、樂觀、積極帶給各位觀眾”。-於谷鳴
加入現代元素
方旭版本的《二馬》融入現代元素,在臺詞中加入網路段子,氣氛高潮迭起。在結尾更是用滑稽的方式地揭示馬雲的“真實身份”,惹得觀眾捧腹大笑,既符合了現代觀眾的審美和笑點,也不失原作中的幽默,這無疑是傳統話劇演繹的一種新突破。
回覆列表
1926年,一對中國父子老馬和小馬遠赴倫敦繼承古玩鋪子。因為租住在英國溫都太太家裡,而引發的一連串悲喜故事。其中“二馬”與房東溫都太太和小姐都分別產生了一段愛情。
京味兒和老舍式幽默,活脫脫兩塊面對面的哈哈鏡。嬉笑怒罵間,照見兩個古老帝國民族的德性。無端的傲慢和偏見謎障著世人的心靈。 創作近一百年後,這部小說被搬上了話劇舞臺,似乎又有了另外的意味:百年前的偏見與愚昧尚未消弭,新的矛盾與荒謬已經登場。 一曲穿越百年,透視人性的引力波。
導演方旭從小跟隨姥姥在衚衕里長大,對京味兒的迷戀是入骨的,而老舍先生的幽默,對於他而言也是非常獨特的,在他看來那是一種帶著京腔的幽默。 方旭表示把一個90多年前的作品搬到舞臺上,改編還是比較有難度的。他選擇了尊重原著,而且為了能夠和今天的人做溝通,做了“藝術的翻譯工作”。
不過,即使時代變了,人和人之間的關係,群體和群體之間的隔膜與排斥還是存在的,總會有一個群體對另一個群體有俯視的傲慢與偏見。挖掘到這個點,《二馬》這個戲也就立住了。 2 舞臺上的英倫範,如何展現? 故事發生在倫敦英國味道要濃厚,有老舊的英國報紙,作為背景。更有數不過來的英國禮帽,成為點綴和驚喜。 一組移動的英國舊報紙,一串懸於半空的英國女帽,五個男演員穿著風衣、撐著長柄傘走上舞臺。話劇《二馬》的亮相,是描白一般的英倫風格。
而且,為了入戲,演員們的服裝全都由炙手可熱的設計師蘇廣宇設計,兼具英倫風情,同時又可以讓人從舞臺上的蛛絲馬跡中看到“京味兒”。
方旭導演表示:“京味兒和老舍式幽默,是自己改編老舍先生文學作品的最大吸引力。” 3 全男班演出,成為一大亮點 小說中,二馬和英國的一對母女,產生了愛情。話劇舞臺上,這些“愛情”產生於一群男人之間。《二馬》劇中所有女性角色都由男演員反串表演。
其中,被譽為“最美男旦”的青年京劇演員劉欣然出演溫都太太,與方旭扮演的老馬有不少感情對手戲。溫都姑娘則由青年演員蘇小玎扮演。而除了劇中9個具名人物,5個“全男班”演員還將輪流扮演不同的串場角色。
劉欣然 溫都太太/伊太太扮演者 劉欣然之前學過戲曲,就是演男旦的角色。他表示:“《二馬》對我來說,挑戰與機遇並存。演完這個戲,回到我的‘主舞臺’戲曲舞臺再演戲,真的就不一樣了。” 對於溫都姑娘/凱薩林扮演者的蘇小玎,方旭透露自己從劇場裡“撿來”的蘇小玎,臺上適應能力特別強。“很多演員只記得自己的臺詞,只記對方的尾句,你說完了他就開始演戲了,這種戲沒有交流。”但是蘇小玎不是,舞臺上反應機敏,演起來溫都姑娘,各種俏皮嫵媚~
蘇小玎 溫都姑娘/凱薩林扮演者 現場反應神速、現掛包袱信手拈來的蘇小玎也喜歡方旭的“玩法”:“以前都說演員要有表演區域,所謂的第四堵牆,不能和觀眾交流。但方老師完全打破了這個觀演關係,變成了人和人、再簡化點就是演員和觀眾之間的交流,這才是戲劇的魅力,是《二馬》的魅力。” 4 方旭實力領銜資深團隊製作 此次身挑話劇版《二馬》編劇、導演、主演數職的,是實力派演員方旭(1966年生於北京,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導演、編劇、演員)。他說:“我熱愛舞臺,熱愛北京,我願意為了這份熱愛而堅守。”
話劇《老舍五則》、《北京法源寺》、等多部舞臺劇中,均能見到方旭的身影,因其獨有的氣韻,常常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我這一輩子》、《貓城記》和《老李對愛的幻想》(原名《離婚》)等,形成了方旭特有的“京味兒”話劇風格。
《我這一輩子》劇照 話劇版《二馬》秉持著尊重並延續文學大師創作精神的信念,特別邀請老舍先生之子舒乙(老舍之子,198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任中國現代文學館副館長、館長)、老舍先生之女舒濟(老舍長女,老舍紀念館館長、中國老舍研究會顧問)擔任文學顧問。
同時邀請出演過多部改編自老舍小說的影視劇和舞臺劇作品的著名錶演藝術家斯琴高娃擔任藝術顧問,斯琴高娃是著名錶演藝術家,曾多次榮獲金雞獎、百花獎、金像獎等影后頭銜。主演過根據老舍先生小說改編的《駱駝祥子》《月牙兒》等多部影視劇和舞臺劇。
戲劇是一場人與人的相遇, 老舍的《二馬》是一場老北京與老倫敦的相遇, 而方旭的《二馬》是一場民國與現代的相遇, 方旭導演希望觀眾能在這場相遇中穿越時空, 與自己對話,與老舍對話。 在當代快節奏的生活中, 選擇走進劇院去觀看經典話劇, 這既是一份對生活的熱愛, 也是一份對生活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