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光墉(1823—1885),字雪巖,安徽績溪人,中國近代著名紅頂商人,富可敵國的晚清著名徽商,政治家;幼名順官,字雪巖。開辦胡慶餘堂中藥店。後入浙江巡撫幕,為清軍籌運餉械,1866年協助左宗棠創辦福州船政局,在左宗棠調任陝甘總督後,主持上海採運局局務,為左大借外債,籌供軍餉和訂購軍火,又依仗湘軍權勢,在各省設立阜康銀號20餘處,並經營中藥、絲茶業務,操縱江浙商業,資金最高達二千萬兩以上,人稱“為官須看《曾國藩》,為商必讀《胡雪巖》。 胡雪巖經商,可以說是大澤龍蛇,國之奇葩。可胡畢竟是商人,雖然戴紅頂子,穿黃馬褂,但哪裡真懂官家?他不能忍受外商霸佔中國生絲出口,遂邀人“集資同買”,他拿出銀子2000萬兩啟動商戰,囤絲14000餘包,超出整個滬絲年交易量的三分之二,使絲價猛漲,囤積一年,滬絲價高於倫敦。
到了1883年,外商絲廠雖未被強行關閉,卻因蠶繭供應受限制而瀕死。英國駐滬領事曾哀嘆,中國當局的禁令若不取消,所有的絲廠都將關閉。禁令之緣起,並非出於對胡雪巖發起商戰的支援,而是美商華地瑪在滬投資辦紗廠,與上海織布局逐利,李鴻章因與美商的關係,也附和禁令。
然而,胡雪巖是利用此禁令而發起商戰的嗎?非也!商戰從1881年就已開始,而禁令至1882年7月始出,故其商戰,自始至終,都是個人英雄主義。但胡之商戰,曾得益於此,則毋庸置疑。反過來也可以說,此禁令能貫徹實施,商戰之助,也是功不可沒的。相比之下,李鴻章就事論事,當華地瑪計劃中止,李便應美駐華公使之邀,觀摩美商絲廠,禁令也就適可而止。左宗棠也不見得有意要助胡一臂之力,然其兵家本性,使他對商事亦必以戰言之。三人之中,只有胡雪巖堅持商戰,不惜以身家性命相搏,以一己之力搏帝國主義,置生死安危於度外。
觀其商戰,因自作主張,非奉朝廷之旨,所以世人皆以“投機”談胡雪巖。世上有如此的投機者嗎?投機者,無不趨利避害,避重就輕,而胡則擁銀三千萬兩,以中華首富身家,不坐享榮華,卻不惜傾家蕩產,欲為國家爭利權,為民族伸正義,如此而言投機,真不知何為俠義。
自古以來,中國之利權,言其大者有二,一曰絲,二曰茶。當年郭嵩燾使歐,在英輪上,聽說有英國商人竊取中國茶種,帶走茶農茶工,種茶於印度,憂心忡忡。他不懼英人船堅炮利,而懼中國利權之失。胡雪巖此時心情,一如當年郭氏。如果他想投機,就應該為朝廷“招商引資”,開發中國利權,任外商掠取,但求分一杯羹而已。這原本也是朝廷國策,官商路線,然而胡雪巖不取。有人說,胡雪巖是“紅頂”商人,他助左西征,甘為朝廷驅使,可見他想為官場中人久矣,哪有什麼“獨立之精神”?話雖如此,但見其一,而未知其二。其二就是君臣之外,他還有民族大義在;朝廷之外,他更有國家正義在。
雪巖一生,義薄雲天。觀其贈王有齡五百金,知其俠義之天性,率性而為也。當他助左公二十萬石軍糧,談笑而定杭州,這哪裡是求官?是本其忠義之良心,盡心而為也。當其追隨左公西征,傾家擔保左公軍用,豈求為中國首富耶?是本其與生俱來之民族大義,盡力而為也!此次商戰,他一擲千萬,所為何來?是本其國家立場,捍衛國家利權,伸張國家正義,盡其國民之天理也!
胡雪巖雖戴紅頂,授江西候補道,但其本性猶在,還是江湖中人;本業猶在,還是“民企”中人。從本性到本業,一個“義”字貫徹。從江湖義氣到朝廷忠義,從朝廷忠義到民族大義,他與左宗棠一致。而從民族大義走向國家正義,左宗棠“廉頗老矣”,難於進取,畢竟是朝廷的人,是官場中人,朝廷與國家還難以分清,他也不想分清,因此,不能指望左能走出朝廷。
商戰到了節骨眼上,左宗棠和李鴻章都撤了,惟有胡雪巖還在。中法戰事一起,朝廷召左進京,委以軍事,左從此不再過問商戰之事。李也回頭,繼續招商引資。外商絲廠也轉而尋求與中方合資,國家利權勉強得以維持,而不至於完全喪失。可胡還在狙擊,終於被朝廷當作肉中刺拔之。朝廷變臉,便在英雄頭上澆了一盆“投機”的髒水。狙擊外資入侵,也就隨之變成了妨礙“招商引資”。
商戰至1882年,胡雪巖還在收購生絲,囤積原材料。而李鴻章則開始收購外商絲廠,來摘商戰的桃子了,一心想擺脫外商控制的胡雪巖,沒想到自己反而落在李鴻章的手裡,被李主宰。商戰至此,性質已變,從一致對外,轉向胡與李的內戰,李與帝國主義合作,像當年滅太平軍一樣,來滅胡了。
1883年初,上海就已露了金融危機的苗頭,查《晚清經濟史編年》一書可知,該年1月12日,上海金嘉記源號絲棧因虧折銀56萬兩而突然倒閉,累及錢莊40家。上海各錢莊鑑於此事,遂次第收回向各業放款,而各業因週轉不靈歇業者相繼而起,不過半月,歇業之商號達20餘家。按照中國傳統過陰曆年的風俗,可說是年關難過。上海錢莊分南市、北市。正月初四一開市,南市錢莊較去年就少了一半,北市則少了三分之一。
新年異象,胡雪巖似乎尚未注意到,據夏東元撰《盛宣懷年譜長編》,是年,胡握在自己手裡的生絲就有15000包,壓了資金125萬英鎊,以當時1英鎊兌庫平銀4兩左右換算,胡投了白銀約500萬兩,可他還不罷手,這年6月,誤傳義大利生絲歉收,他接著收購生絲,推動絲價節節高升,自家錢莊幾無頭寸可調了,便向外資銀行拆借,雖拆東補西,但屹立不倒,聲勢依然。可有兩個“沒想到”給予他致命一擊:一是沒想到義大利生絲非但沒歉收,反而大豐收;二是沒想到盛宣懷背後捅了他一刀。就在這節骨眼上,胡雪巖為西征所欠80萬兩,剛好到還款期,用款人是朝廷,但借款卻是他本人,銀行只管找他要錢。這筆還款,歷年都由他先墊上,協餉一到便還他,可這一回,盛宣懷先去找了上海道臺邵友濂,說李鴻章欲緩發協餉,將還款拖延20天,邵為李門下,自然照辦了。
盛立即串通外國銀行,向胡催款,胡將阜康銀號及各地錢莊的銀子調來先還上,而盛宣懷透過電報,對胡的調款活動了如指掌,趁胡調空了銀號,就派人去提款,擠兌阜康銀號。本來錢莊市面就不好,加上中法開戰,有法國軍艦要來攻打上海的傳言,人人自危,形成擠兌風潮,擠垮了阜康銀號。
胡趕緊賣出生絲12000包,虧了銀子150萬兩,欲救阜康,可擠兌如潮,杯水何益?市道如此,只好靠官場來救了。胡趕赴上海,找邵友濂,催發協餉,邵躲避了,給左宗棠發電報,左那邊沒有迴音,據說,是盛宣懷派人將電報扣壓了。即便如此,胡在官場朋友甚多,還有人幫忙。
擠兌,從上海總號開始。德馨,時任浙江藩司,與胡雪巖一向交好,聽說上海阜康遭擠兌,料定杭州阜康擠兌會接踵而至,馬上派人,去庫中提出20000兩銀子,送到阜康,維持杭州局勢。有官場維持一下,胡還不至於垮,可有人在官場也下手了。清廷據奏,問責官員在阜康銀號的公私存款,問到刑部尚書文煜頭上,追究一筆46萬兩的存款,要文煜交待。文煜回奏,自稱從道員升至督撫,積俸銀36萬兩,陸續交該號存放。於是,清廷責文煜捐銀10萬兩,由順天府從本地阜康銀號如數提出,以充公用。接著,清廷又以該號閉歇,虧欠甚巨,將胡雪巖先行革職,並飭令兩江總督左宗棠嚴行追究,趕緊清理虧欠,還說,胡有典當20餘處,分設各省,買絲萬餘包,值銀數百萬兩,存放浙省,要左一一查明清欠。
本來,胡雪巖破產對誰都沒好處,因為“胡所倒約近千萬兩,半公卿大臣所寄放者”,恭親王奕訢、協辦大學士文煜“皆折閱百餘萬”,各省開報胡虧欠公款以及虧欠兩江與江海、江漢關採辦經費總計達240多萬兩,可王公大臣、各省督撫為什麼還要眼睜睜地看胡倒下,而不像德馨那樣去拉他一把?為什麼清廷不管損失有多大,不問緣由不講情理不去追究邵友濂為何扣壓協餉,而將矛頭對準他?知道什麼叫殺功臣嗎?這就是。一箭雙鵰,兩個功臣一起殺。李鴻章與慈禧聯手了。當年天京財寶的下落,慈禧就想查,結果查出個“刺馬案”,有曾國藩在,她裝聾作啞。這一回,李鴻章捅出“西征借款”案,剛好讓她出一口壓抑多年的鳥氣,“天京財寶”案不了了之,“西征借款”案,她還不要一查到底?
胡雪巖發動商戰,其自身亦有明顯的缺陷,所缺有二:其一,胡非買辦出身,對於國際貿易和國際市場所知有限。其二,胡的重商主義,還是以農業為基礎,而非以工業為主導。這兩缺,使他在商戰中產生了兩大盲點:一是市場的盲點,當上海的絲價已經超過倫敦時,他還在盲目地收購絲的原材料;當意大利蠶絲大豐收時,他還自以為奇貨可居。二是實業的盲點,胡本人從未投資過近代工業,對於近代化的工廠格格不入,發動商戰,驅逐外商,還排擠了工業,當李鴻章見好就收,轉向外資工廠下手時,胡仍一味霸悍,堅持商戰,不肯與之合流。至此,他也就在劫難逃了。
胡光墉(1823—1885),字雪巖,安徽績溪人,中國近代著名紅頂商人,富可敵國的晚清著名徽商,政治家;幼名順官,字雪巖。開辦胡慶餘堂中藥店。後入浙江巡撫幕,為清軍籌運餉械,1866年協助左宗棠創辦福州船政局,在左宗棠調任陝甘總督後,主持上海採運局局務,為左大借外債,籌供軍餉和訂購軍火,又依仗湘軍權勢,在各省設立阜康銀號20餘處,並經營中藥、絲茶業務,操縱江浙商業,資金最高達二千萬兩以上,人稱“為官須看《曾國藩》,為商必讀《胡雪巖》。 胡雪巖經商,可以說是大澤龍蛇,國之奇葩。可胡畢竟是商人,雖然戴紅頂子,穿黃馬褂,但哪裡真懂官家?他不能忍受外商霸佔中國生絲出口,遂邀人“集資同買”,他拿出銀子2000萬兩啟動商戰,囤絲14000餘包,超出整個滬絲年交易量的三分之二,使絲價猛漲,囤積一年,滬絲價高於倫敦。
到了1883年,外商絲廠雖未被強行關閉,卻因蠶繭供應受限制而瀕死。英國駐滬領事曾哀嘆,中國當局的禁令若不取消,所有的絲廠都將關閉。禁令之緣起,並非出於對胡雪巖發起商戰的支援,而是美商華地瑪在滬投資辦紗廠,與上海織布局逐利,李鴻章因與美商的關係,也附和禁令。
然而,胡雪巖是利用此禁令而發起商戰的嗎?非也!商戰從1881年就已開始,而禁令至1882年7月始出,故其商戰,自始至終,都是個人英雄主義。但胡之商戰,曾得益於此,則毋庸置疑。反過來也可以說,此禁令能貫徹實施,商戰之助,也是功不可沒的。相比之下,李鴻章就事論事,當華地瑪計劃中止,李便應美駐華公使之邀,觀摩美商絲廠,禁令也就適可而止。左宗棠也不見得有意要助胡一臂之力,然其兵家本性,使他對商事亦必以戰言之。三人之中,只有胡雪巖堅持商戰,不惜以身家性命相搏,以一己之力搏帝國主義,置生死安危於度外。
觀其商戰,因自作主張,非奉朝廷之旨,所以世人皆以“投機”談胡雪巖。世上有如此的投機者嗎?投機者,無不趨利避害,避重就輕,而胡則擁銀三千萬兩,以中華首富身家,不坐享榮華,卻不惜傾家蕩產,欲為國家爭利權,為民族伸正義,如此而言投機,真不知何為俠義。
自古以來,中國之利權,言其大者有二,一曰絲,二曰茶。當年郭嵩燾使歐,在英輪上,聽說有英國商人竊取中國茶種,帶走茶農茶工,種茶於印度,憂心忡忡。他不懼英人船堅炮利,而懼中國利權之失。胡雪巖此時心情,一如當年郭氏。如果他想投機,就應該為朝廷“招商引資”,開發中國利權,任外商掠取,但求分一杯羹而已。這原本也是朝廷國策,官商路線,然而胡雪巖不取。有人說,胡雪巖是“紅頂”商人,他助左西征,甘為朝廷驅使,可見他想為官場中人久矣,哪有什麼“獨立之精神”?話雖如此,但見其一,而未知其二。其二就是君臣之外,他還有民族大義在;朝廷之外,他更有國家正義在。
雪巖一生,義薄雲天。觀其贈王有齡五百金,知其俠義之天性,率性而為也。當他助左公二十萬石軍糧,談笑而定杭州,這哪裡是求官?是本其忠義之良心,盡心而為也。當其追隨左公西征,傾家擔保左公軍用,豈求為中國首富耶?是本其與生俱來之民族大義,盡力而為也!此次商戰,他一擲千萬,所為何來?是本其國家立場,捍衛國家利權,伸張國家正義,盡其國民之天理也!
胡雪巖雖戴紅頂,授江西候補道,但其本性猶在,還是江湖中人;本業猶在,還是“民企”中人。從本性到本業,一個“義”字貫徹。從江湖義氣到朝廷忠義,從朝廷忠義到民族大義,他與左宗棠一致。而從民族大義走向國家正義,左宗棠“廉頗老矣”,難於進取,畢竟是朝廷的人,是官場中人,朝廷與國家還難以分清,他也不想分清,因此,不能指望左能走出朝廷。
商戰到了節骨眼上,左宗棠和李鴻章都撤了,惟有胡雪巖還在。中法戰事一起,朝廷召左進京,委以軍事,左從此不再過問商戰之事。李也回頭,繼續招商引資。外商絲廠也轉而尋求與中方合資,國家利權勉強得以維持,而不至於完全喪失。可胡還在狙擊,終於被朝廷當作肉中刺拔之。朝廷變臉,便在英雄頭上澆了一盆“投機”的髒水。狙擊外資入侵,也就隨之變成了妨礙“招商引資”。
商戰至1882年,胡雪巖還在收購生絲,囤積原材料。而李鴻章則開始收購外商絲廠,來摘商戰的桃子了,一心想擺脫外商控制的胡雪巖,沒想到自己反而落在李鴻章的手裡,被李主宰。商戰至此,性質已變,從一致對外,轉向胡與李的內戰,李與帝國主義合作,像當年滅太平軍一樣,來滅胡了。
1883年初,上海就已露了金融危機的苗頭,查《晚清經濟史編年》一書可知,該年1月12日,上海金嘉記源號絲棧因虧折銀56萬兩而突然倒閉,累及錢莊40家。上海各錢莊鑑於此事,遂次第收回向各業放款,而各業因週轉不靈歇業者相繼而起,不過半月,歇業之商號達20餘家。按照中國傳統過陰曆年的風俗,可說是年關難過。上海錢莊分南市、北市。正月初四一開市,南市錢莊較去年就少了一半,北市則少了三分之一。
新年異象,胡雪巖似乎尚未注意到,據夏東元撰《盛宣懷年譜長編》,是年,胡握在自己手裡的生絲就有15000包,壓了資金125萬英鎊,以當時1英鎊兌庫平銀4兩左右換算,胡投了白銀約500萬兩,可他還不罷手,這年6月,誤傳義大利生絲歉收,他接著收購生絲,推動絲價節節高升,自家錢莊幾無頭寸可調了,便向外資銀行拆借,雖拆東補西,但屹立不倒,聲勢依然。可有兩個“沒想到”給予他致命一擊:一是沒想到義大利生絲非但沒歉收,反而大豐收;二是沒想到盛宣懷背後捅了他一刀。就在這節骨眼上,胡雪巖為西征所欠80萬兩,剛好到還款期,用款人是朝廷,但借款卻是他本人,銀行只管找他要錢。這筆還款,歷年都由他先墊上,協餉一到便還他,可這一回,盛宣懷先去找了上海道臺邵友濂,說李鴻章欲緩發協餉,將還款拖延20天,邵為李門下,自然照辦了。
盛立即串通外國銀行,向胡催款,胡將阜康銀號及各地錢莊的銀子調來先還上,而盛宣懷透過電報,對胡的調款活動了如指掌,趁胡調空了銀號,就派人去提款,擠兌阜康銀號。本來錢莊市面就不好,加上中法開戰,有法國軍艦要來攻打上海的傳言,人人自危,形成擠兌風潮,擠垮了阜康銀號。
胡趕緊賣出生絲12000包,虧了銀子150萬兩,欲救阜康,可擠兌如潮,杯水何益?市道如此,只好靠官場來救了。胡趕赴上海,找邵友濂,催發協餉,邵躲避了,給左宗棠發電報,左那邊沒有迴音,據說,是盛宣懷派人將電報扣壓了。即便如此,胡在官場朋友甚多,還有人幫忙。
擠兌,從上海總號開始。德馨,時任浙江藩司,與胡雪巖一向交好,聽說上海阜康遭擠兌,料定杭州阜康擠兌會接踵而至,馬上派人,去庫中提出20000兩銀子,送到阜康,維持杭州局勢。有官場維持一下,胡還不至於垮,可有人在官場也下手了。清廷據奏,問責官員在阜康銀號的公私存款,問到刑部尚書文煜頭上,追究一筆46萬兩的存款,要文煜交待。文煜回奏,自稱從道員升至督撫,積俸銀36萬兩,陸續交該號存放。於是,清廷責文煜捐銀10萬兩,由順天府從本地阜康銀號如數提出,以充公用。接著,清廷又以該號閉歇,虧欠甚巨,將胡雪巖先行革職,並飭令兩江總督左宗棠嚴行追究,趕緊清理虧欠,還說,胡有典當20餘處,分設各省,買絲萬餘包,值銀數百萬兩,存放浙省,要左一一查明清欠。
本來,胡雪巖破產對誰都沒好處,因為“胡所倒約近千萬兩,半公卿大臣所寄放者”,恭親王奕訢、協辦大學士文煜“皆折閱百餘萬”,各省開報胡虧欠公款以及虧欠兩江與江海、江漢關採辦經費總計達240多萬兩,可王公大臣、各省督撫為什麼還要眼睜睜地看胡倒下,而不像德馨那樣去拉他一把?為什麼清廷不管損失有多大,不問緣由不講情理不去追究邵友濂為何扣壓協餉,而將矛頭對準他?知道什麼叫殺功臣嗎?這就是。一箭雙鵰,兩個功臣一起殺。李鴻章與慈禧聯手了。當年天京財寶的下落,慈禧就想查,結果查出個“刺馬案”,有曾國藩在,她裝聾作啞。這一回,李鴻章捅出“西征借款”案,剛好讓她出一口壓抑多年的鳥氣,“天京財寶”案不了了之,“西征借款”案,她還不要一查到底?
胡雪巖發動商戰,其自身亦有明顯的缺陷,所缺有二:其一,胡非買辦出身,對於國際貿易和國際市場所知有限。其二,胡的重商主義,還是以農業為基礎,而非以工業為主導。這兩缺,使他在商戰中產生了兩大盲點:一是市場的盲點,當上海的絲價已經超過倫敦時,他還在盲目地收購絲的原材料;當意大利蠶絲大豐收時,他還自以為奇貨可居。二是實業的盲點,胡本人從未投資過近代工業,對於近代化的工廠格格不入,發動商戰,驅逐外商,還排擠了工業,當李鴻章見好就收,轉向外資工廠下手時,胡仍一味霸悍,堅持商戰,不肯與之合流。至此,他也就在劫難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