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探測衛星A

    44年6月10日,蘇軍開始向卡累利阿地區的芬軍發起了打擊,並較順利地向前推進,不久擊敗芬軍。

    芬蘭是美英蘇有關戰後利益分配格局中,並不屬於蘇聯的勢力範圍內,這是在德黑蘭和瓦爾塔會議中確認的。

    如果按照正常蘇聯的胃口,別說芬蘭,整個斯堪迪納維亞半島都不會嫌多。但在這關鍵時間段內,蘇軍是不敢跨越雷池半步的。原因是:單單二戰爆發前的蘇芬戰爭,英法就和蘇翻了臉,英國差點派出志願軍協助芬軍抗蘇。此時更是對德戰爭關鍵時刻,如果蘇違反達成的利益分配格局,將引起美英的強烈反彈,很可能會停止租借協議的實施,甚至美英實施對德和談。那樣的話,必將出現德蘇二國的死磕,二方流盡最後一滴血。那時的蘇聯結局不堪設想。

    所以在44年年中這個時段,蘇軍雖順利地開啟了對德反攻序幕,但單靠蘇軍的力量是無法取勝或至多慘勝,這時蘇軍是不敢做過份的事的。(個人觀點,參考)

  • 2 # 使用者聽松閒人

    1944年,正是蘇聯對德國進行大反攻的時期,這個時期,蘇聯在十次衛國戰爭中把自己的軍隊錘鍊得特別強大,似乎天下無敵可比!

    芬蘭地處歐洲北部地區,緊靠瑞典,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小國,地理面積是33萬8千平方公里。

    二戰時人口470萬。民族:芬蘭族。

    芬蘭的歷史上,在上個世紀之前曾是瑞典領土的一部分,後來瑞典被俄國打敗,芬蘭又成了俄國領土的一部分,被沙俄長期統治。直到20世紀時,芬蘭才擺脫了俄國的控制,開始了艱難的獨立之路。這個小國後來還引起了德蘇的爭奪。

    二戰時的芬蘭是一個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但對於蘇聯來說,並不是一個可靠的鄰國。當然,芬蘭的軍事實力與蘇聯來比是無法同日而論的,也便不構成對蘇聯有什麼威脅;不過,如若芬蘭與歐洲其它國家聯起手來,那就有可能對蘇聯造成威脅,其中就有德國的影子。一戰後,芬蘭從俄國的統治下獨立了起來,從此不再是俄華人的附屬國,各走各路。但作為沙俄的後繼人:蘇聯卻從未放棄過吞併的企想;因此,蘇聯處心積慮地要把芬蘭爭奪過來作為蘇聯領土的一部分。

    1939年11月30日,蘇聯看到歐洲局勢混亂,以敲詐勒索的形式對芬蘭進行挑釁,遭到了芬蘭的拒絕。惱火的蘇聯軍隊藉故對芬蘭發動了侵略戰爭,蘇聯集結了45萬兵力試圖將芬蘭納入版圖。芬蘭人奮起反抗,加上西方國家以英美等國的干涉,蘇聯無奈作罷。其實,小國也有其小國的策略;很快,芬蘭就與德國攪在了一起,充當起了德軍入侵蘇聯的開路先鋒!1941年6月22日,德國向蘇聯發動了偷襲,芬蘭由於歷史的積怨,逼切地向蘇聯發起了進攻。在德華人的幫助下,芬蘭收復了許多屬於芬蘭的領土,同時向蘇聯腹地推進。

    1944年,蘇聯對德發起全面反攻,蘇軍攻入了芬蘭境內,大有佔領芬蘭的趨勢,但蘇軍並沒佔領芬蘭,退出了芬蘭國境;芬蘭依然保持了獨立性。這就讓人質疑,蘇聯明的可以佔領芬蘭,為什麼又退出了呢?況且,蘇聯對芬蘭已垂涎已久!

    按照當時的局勢,蘇聯反攻勢如破竹,蘇軍對芬蘭進攻一直打到芬蘭境內。可是芬蘭人的愛國熱忱高漲,面對蘇軍幾十萬的兵力毫無懼色,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同時芬蘭人展開了游擊戰。雖然這次是蘇聯獲勝,但慘勝:蘇聯以375491人的傷亡比芬蘭的傷亡105904人來說,蘇聯人也領略了芬蘭人的勇敢!雖說蘇聯可以拿下芬蘭,巨大的損失也許就是蘇聯人不願與芬蘭繼續糾纏的其中之一原因吧!傷亡這麼大,不是蘇聯原意承受的。

    蘇聯在當時的處境仍然十分困難,但當要拿下芬蘭,不僅要抽調更多的兵力,且北線的後勤供給也跟不上。再說,芬蘭是個小國,又無資源,與德國的反攻,打到這個份上,芬蘭已不可能對蘇聯構成了威脅,蘇聯人可能感到沒必要再與芬蘭較勁下去了!所以一旦芬蘭人作出了讓步,見好就收吧!芬蘭又一次完滿地保持了獨立性。

    不過,面對蘇聯人放棄吞併芬蘭,芬蘭也必須滿足蘇聯提出的苛刻條件:兩國終於達成了“約定”,芬蘭讓出了部分領土,還有承擔了鉅額賠款,並同意親蘇。此後芬蘭確實採取了倒向蘇聯的政策。這一下,蘇聯得到了滿足,自然沒必要再去同芬蘭糾纏下去了。二戰後,蘇芬的關係依然保持良好,就差一點成了蘇聯的第十六個加盟國了。

    這些實惠的條件,蘇聯對芬蘭的獨立還能說些什麼呢?

    芬蘭的獨立,蘇聯得到了巨大的利益,但還有一點是不可或略的:就是國際局勢及英美的態度有關。當時德蘇還在戰爭,希特勒並沒放下頑強的抵抗。盟軍已經登陸,西線戰場因英美深入歐洲後迅速牽制了德軍。蘇軍的戰略目光是整個歐洲,而區區芬蘭就顯得不足掛齒了,且又偏僻在北部地區,塾重塾輕,對於野心的斯大林自會掂量。而芬蘭確實已將德軍驅逐出了國境,使蘇聯少了一份操心!省下來的精力何不去同英美爭奪歐洲呢?這也是不去吞併芬蘭的一大原因!

    二戰時期的世界是複雜的,英美眼中看不得蘇聯去吞併芬蘭,芬蘭的鄰國瑞典也十分關汪,此刻,這一線的國家唯利益為重,這對蘇聯引成了一種壓力,蘇聯既得利益已到手,還去糾結什麼呢?

  • 3 # 北玄武

    第一,芬蘭不是蘇聯的主要戰略方向,東歐及至德國一線才是。當時,蘇聯已經開啟對德反攻,德國雖然漸顯頹勢可是依舊是彪悍,不是說打下就打下的,所以必須集中大部分精力去和德國開幹,這個時候要耗費軍力和芬蘭幹仗,那德國方向不能保證全省,而且而歐洲西部盟國已經有大動作,自己搞不定德國,會被盟國搶了先,就算拿下整個芬蘭也不值當。

    第二,雖然攻入芬蘭,但是蘇軍進展並不順利,芬蘭又和蘇軍玩起了游擊戰,一旦蘇聯繼續開進芬蘭,那無疑就是一個“阿富汗泥潭”前傳,尤其是蘇芬戰爭中蘇軍已經吃了一次虧,這個也不敢輕舉妄動。當然,這不算主要原因,真要是芬蘭處在通往德國的重要戰略位置或戰略通道上,蘇聯就是拼了家底也要拔掉這個釘子。

    第三,芬蘭人認慫了,一方面抗擊蘇聯,但是另一面芬蘭也不傻,真要硬拼,蘇聯最是損失巨大,但是芬蘭則是亡國滅種,又稱為蘇聯一部分,所以在抗擊蘇聯的同時,芬蘭人果斷向蘇聯認慫:蘇大哥,你別打我了,我以後跟你混,保證不跟著別人打你,現在不跟德國,以後不跟英美,您看行嗎?總之這輩子跟蘇大哥您混了,您看行嗎?蘇聯剛一猶豫,芬蘭又說了:要不,我再送(割)給(讓)給您塊地方,再送您點鈔(賠)票(款),您看行嗎?蘇聯一琢磨,說,算了,放過你,以後老實點。

    於是就這麼著,芬蘭避免了被蘇聯吃掉的命運~

  • 4 # 成都地產逍遙君

    吞併一個主權國家怎麼可能是隨隨便便就能去做的呢,而蘇聯也因為1939年入侵芬蘭的不義行為而付出了代價——被開除出國際聯盟,將芬蘭推向德國的懷抱,而1944年之所以蘇聯放棄吞併芬蘭不外乎兩個主要原因。

    第一,國際形勢的變化,亦及與納粹德國劃定東歐勢力範圍轉向與即將獲勝的盟國重新定義世界秩序。當初斯大林選擇和希特勒合作,也就是以蘇聯和納粹德國之間的條約為行動準則,而到了二戰後期,與芬蘭和解不光是蘇聯和芬蘭的問題,也受到英美盟國的高度關注。所以,這是共同協商之下的成果,蘇聯作為即將預見到的戰後國際體系的奠基者,自然會從大局出發,維護自己在這個體系中的聲譽。

    第二,客觀局勢,更大的利益目標在等待著蘇聯人,也就是,從蘇聯1944年大反攻時起,其就在有條不紊地盤算著如何鞏固自身在東歐的勢力範圍,波蘭,白俄羅斯,波羅的海三國,烏克蘭,還有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相比於桀驁不馴的芬蘭,如果能用蘇軍的鋼鐵洪流在這些地區穩固扶持好聽話的政權,那麼足夠建立起一道強大的衛星國防線,蘇聯原本進攻芬蘭就是為了邊境安全,可是如果能夠達成上述目標,芬蘭即便日後投向西方陣營威脅就微不足道了。

    斯大林其實並不追求反攻的速度,他追求的是對反攻後治下領土和人民的控制。舉個例子。

    古德里安在回憶錄裡提到了這麼一段頗有意思的故事。我們知道,至8月15日,蘇聯軍隊已經踏上了華沙對面維斯瓦河的東岸領地,波蘭本土的戰士已經發動對德華人的反抗,但蘇聯軍隊並沒有提供幫助,他們對外宣稱是需要重新補給前線的兵力,同樣他們也基本沒給起義的斯洛伐克人多大的幫助。

    古德里安這樣寫道——“常常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麼俄華人明知華沙舉行了起義,卻不從外部給起義者們以大力支援,而是將其進攻停滯在維斯瓦河畔。毫無疑問,暴動者屬於在倫敦的所謂流亡政府,他們的行動受後者指揮,這一派保守的波蘭人是傾向西方的,因此俄華人並不願意他們起義成功,俄國支援的是盧布林陣營的人。”

    正如後來我們所見到的那樣,蘇聯人抓住了更有利益的地區,最終建立了一道強大的“鐵幕”,佔據芬蘭僅僅捍衛部分北冰洋航線和列寧格勒,可鐵幕捍衛的是蘇聯整個西部邊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自己種的月季不生根,還施了生根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