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武器百科

    因為施裡芬計劃太過理想化。

    施裡芬計劃圖

    施裡芬計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阿爾弗雷德·馮·施裡芬擔任總參謀長期間,德國總參謀部所制定的一套作戰方法。其主要目標為應付來自德國東西兩面的兩個敵國—俄國與法國的夾攻。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法國和俄羅斯結成同盟,以對抗德意志、奧匈帝國同盟,這意味著一旦雙方爆發戰爭,德國將面臨法、俄兩線作戰。施裡芬計劃利用了俄、法兩國總動員速度差異。由於俄國疆域遼闊,士兵眾多,迴旋餘地大,但其鐵路系統極不完善,故其總動員之速度大約需時一個月。而法國則只須一個星期左右則可完成總動員令但沒有寬廣的領土提供戰爭需要的迴旋餘地。所以德國希望,一但雙方爆炸戰爭,可先儘可能的集中兵力在西線進攻法國(計劃用六個星期擊敗法國),並在東線以小部分兵力防守俄國入侵,在攻克法國後才將軍隊調至東線以迎擊俄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軍士兵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國總參謀長毛奇便立即施行施裡芬計劃。當德國的精銳部隊開始進攻法國時,其參謀部卻開始發現施裡芬計劃實施時有一個問題,這就是忽視了英國的存在及其影響。由於施裡芬計劃,需要經過比利時去攻擊法國,而比利時的地理位置,對於英國的國防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英國害怕當德意志帝國把比利時佔領後,會很容易渡過英吉利海峽攻擊英國,加上1907年的三國協約早已簽訂,英國便派遠征軍以協助法國。而該計劃設想英國遠征軍的人數最多不超過十萬人,並且英國會因遠征軍在設想中的西線戰役中與法軍一起被德軍全殲而被迫退出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軍士兵

    另外,當時的戰爭技術,使得防守優於攻擊,於是進攻的一方頂多只能贏取若干土地,卻無法迫使任何敵對的強國退出戰爭,甚至連比利時也奈何不了,所以德國在比利時浪費了一段時間,因而當德國攻佔比利時後,法國已經完成總動員令,加上外力的幫助,法國未被迅速擊潰。而這時俄國的鐵路系統已較計劃制定時更加完善,兵員總動員已完成,所以施裡芬計劃完全失敗。另外,施裡芬計劃失敗的原因,還有就是是右翼軍力的減少,原先計劃中左翼的魯普雷希特軍團應堅守防線,不該出擊。還有一個因素,在沒有機械化的一戰時期,右翼大迂迴的步兵長途行進後,到達巴黎附近時已經疲憊不堪,戰鬥力大減,法軍正是趁此反攻,也是擊敗德軍的一個機會。

  • 2 # 軍界大佬俾斯麥DYS

    施裡芬計劃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提出的,它是由德國元帥阿爾費雷德·馮·施裡芬擔任總參謀長指導,德國總參謀部所制定的一套作戰方法。期主要目的是在未來戰爭中,從容應對來自東西兩面俄國和法國的夾攻。施裡芬計劃可以看成是日後閃電戰的雛形,施裡芬元帥也是閃電戰計劃的初步提出者,他認為,在戰場上用炮火掩護步兵衝鋒的做法可以迅速打擊敵人,這也使得德軍在一戰前期可以快速攻入法國。

    阿爾費雷德·馮·施裡芬出生於1833年,早期曾學習法律,後從軍。1853年作為一名服役期限一年的志願者加入第一禁衛槍騎團。1854年12月調服正規軍,並被任命為少尉。1858-1861年,在軍事學院學習。1865年,施裡芬進入德國總參謀部,一直工作到退休。1884年,在毛奇的支援下,施裡芬出任參謀本部軍事歷史局局長,先後擔任了毛奇與瓦德西的智囊角色,並於1891年出任參謀總長。

    俾斯麥所締造的統一的德意志帝國改變了整個歐洲的政治格局,老牌歐洲強國無不對之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後快。同時,德國地處歐洲十字路口,列強環繞,戰略上處於不利地位,很容易陷入兩面受敵的尷尬局面。因此,在德意志統一後不久,德國參謀本部便開始著手研究如何應對未來全面的歐洲大戰。對德國威脅最大的莫過於東面的俄羅斯帝國、西面的法國與海上的老牌強國英國。對於陸軍而言,歐洲戰爭意味著同時與法國和俄國作戰。因此,參謀本部研究的課題便是如何同時打贏這兩場Continental戰爭。

    1870年,路易·拿破崙領導的法國政府,為了阻止德意志統一造成的歐洲大陸均勢失衡對普魯士宣戰,而後在色當戰敗。普魯士吞併了法國工業重地阿爾薩斯和包括要塞城市梅斯在內的洛林的一部分,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法國的軍事力量以及經濟發展能力。作為迴應,法國於是以沿著一百五十英里法德邊界的四個城市為中心,構築了一系列堡壘。東南從瑞士的堅不可摧的屏障阿爾卑斯山開始,堅固的混凝土堡壘從貝耳福、厄比納爾、土爾和凡爾登伸展開來。在厄比納爾和土爾之間設計了一個寬闊的缺口,作為迎接敵人進入的巨大陷阱,然後用從掩護得很好的混凝土箱形掩體中發射的交叉火力對突入進來的敵人加以殲滅。面對著這種難以克服的稜堡,從1891年到1906年任德國參謀總長的阿爾弗雷德·馮·施裡芬伯爵,設計了一個透過廣闊的比利時平原侵入法國的戰略。這個小小的工業國家,提供了有充分鐵路、公路、河流和運河的一條不費力的通路,而且它和法國的邊境是不設防的。至此,西線繞道比利時入侵法國的計劃便形成了,這成功的避開了難以突破的德法邊境線堡壘,這也是施裡芬計劃的精妙所在。對於東線,施裡芬認為只要拖住俄國便可。施裡芬認為:俄國雖有600萬常規部隊,但裝備落後,戰略思想仍舊停留在冷兵器時代。同時,俄羅斯廣闊的領土、落後的鐵路網和老化的戰爭動員機制使得俄國的戰爭反應速度大打了折扣。同樣,落後的道路也大大不利於德軍在俄羅斯廣袤領土上的征伐,寬廣的東西長度提供的戰略縱深與漫長的補給線、惡劣的冬季環境、數量巨大的‘蒸汽壓路機’都將使俄國戰場成為持久戰。既然是持久戰,那就避免在東線採取攻勢,相反,應積極採取守勢。至此,東守西攻的戰略路線形成了。這是施裡芬計劃的核心思想,也是作戰行動的指導思想。

    施裡芬計劃的核心宗旨在於打一個時間差,西線迅猛擊敗法國,在俄國還在緩慢動員期間就要完成對法作戰任務。為此,施裡芬精心進行了兵力分配。其中,西線部隊79個師,東線部隊則僅設 10個師夾雜一些地方部隊。東西線兵力分配比例大致為1:8。西線又分為左右兩翼,右翼部隊為68個師,左翼部隊11個師,比例是1:6,左翼部隊中一部分配在凡爾登中央地段,這裡是巴黎的西北入口,(距巴黎僅僅135英里)也是法國對德防禦體系的重心所在。其餘則部署在長達240公里的的法德邊境線上。西線中的右翼,是德國主力中的主力,也是德國贏得戰爭勝利的關鍵。但後來,小毛奇改變了兵力分配,他將右翼的兵力大大減少,反而充實左翼,這就違背了施裡芬的右翼加強原則。施裡芬在西線實施的作戰方式是一種類似商場旋轉門的進攻方式。具體作戰時,德軍集結於西線的右翼以凡爾登地區為軸心向西南方向旋轉,取道歐洲的中立國比利時,由比法邊界進入法國,在穿越比利時平原、橫掃法國沿海後從北、西、南三個方向包圍巴黎,繼而向東,從法軍背後包抄其主力。而西線的左翼的任務,便是誘敵並抵禦法軍主力的攻擊。如果左翼抵擋不住法軍的進攻也無所謂,甚至更好,只要右翼的兵力足夠便能快速包抄法軍後路即使法軍攻入德軍腹地也無濟於事,德軍照樣可以南北兩面夾擊殲滅法軍。但後來小毛奇由於過於謹慎並未完全按照施裡芬原本的兵力部署來做。很多歷史學家把責任歸咎於執行者小毛奇的無能和自作主張,但戰爭中沒有一成不變的計劃,後人必須要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去制定計劃,即使嚴格按照施裡芬計劃來進行作戰也未必會成功。實際上,“施裡芬計劃”是一個純粹的意念中的戰爭,在一開始就已埋下了失敗的種子,因為計劃的成功施行依賴於敵對各方的都要按照其為自己設計的“舞蹈動作”而行動,也就是法國要把其全部力量用以對阿爾薩斯和洛林的進攻,德軍還得順利透過比利時領土,俄國還不能提前進攻,一條出錯就可能滿盤皆輸。這還不算英國的海上封鎖以及遠征軍的支援以及後來美國的參戰對德國決定性的打擊。退一萬步來講,即使施裡芬計劃完美實施,法國被快速擊敗,然後德國揮師東進全力對付俄國就能勝利嗎?二戰不也證明了這是於事無補的!

    施裡芬計劃失敗的原因有很多,從1905到1914整整10年中,德國在表面上是強盛繁榮,實際上則外強中乾。威廉二世好大喜功,一方面與英國之間進行海軍造艦競賽(最後被證明也只能依賴潛艇戰),另一方面對於戰力也未作合理的分配與動員。所以到1914年開戰時,法國徵集了其全部適齡壯丁的80%,而德國僅僅徵集了50%。法國全部軍事人力僅為德國的60%,法國能動員62個師,而德國也不過87個師。這個責任當然是威廉二世和其政府所應負的,不過小毛奇(甚至施裡芬)也未嘗沒有責任。繼任者小毛奇在這10年內可以說是生活在一種矛盾之中,他明知世界情況正在改變,施裡芬計劃即令在戰略(先西后東)毫無缺點,也不可能完全適應10年後的情況:一戰中塹壕戰的廣泛應用,足以大大滯緩西線德軍的推進速度,步兵與炮火在堅壁清野與機槍面前相當無力,在坦克為代表的機械化部隊推進之前,一戰被證明防守是易於進攻的。

  • 3 # 大將軍威武K

    筆者認為,施裡芬計劃絕對是一個可以將對手置於死地的絕妙計劃,只可惜沒有被執行者忠實的執行!

    計劃的具體內容不在此贅述,總而言之就是利用法華人急於收復中南部法德邊境由德國佔領的原屬法國領土——阿爾薩斯和洛林的意圖,以部分德軍兵力在此吸引和牽制法軍主力。而德軍主力則從北面取道比利時迅速從法軍設防薄弱的法國東北部一舉突破,橫掃法國工業地帶,進而直搗法國首都巴黎,突擊法軍主力的後方,達到合圍消滅法軍的目的。

    作為德意志帝國首席戰略大師的施裡芬非常瞭解阿爾薩斯和洛林對於迷信攻勢主義的法華人所具有的意義。因此以此為誘餌,以偏師在此與之纏鬥,法軍在此越是深入損失越大,為德軍在北線進攻創造的條件就有利。

    然而可惜的是,這位閃電戰學說的創始人之一施裡芬沒有等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就撒手人寰。後任的德軍參謀長小毛奇因為種種原因將這一方案做了很大的修改,在北面發動進攻的計劃不變,但是在中南部方向卻將與纏鬥法軍改成了硬頂!

    這樣一來,法軍在中南戰場碰了釘子躊躇不前之際突然發現德軍的主攻方向是東北部,於是迅速回師救援。而首都巴黎在德軍突破比利時、兵臨法國邊境線的同時也迅速組織力量全力抵抗。據戰史記載,法國政府將巴黎市內的計程車全部徵做軍用,用最快的速度將部隊運往前線。最終法軍主力在距離首都一步遠的馬恩河擋住了德軍,而此時英國遠征軍也進入法國,從北面側擊德軍。

    而此時剛剛突破比利時狹窄走廊的德軍雖然成功進入了法國,卻碰上了嚴陣以待的法國軍民,再加上己方後勁全無,所以在馬恩河一線停滯了下來。所以小毛奇向德皇威廉二世報告:“陛下,我們輸掉了戰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人物》這種電影為什麼不能像《哪吒之魔童降世》一樣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