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談古論金

    首先封狠居胥應該是封狼居胥,指西漢大將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築壇祭天以告成功之事。

    從白登之圍到霍去病封封狼居胥,漢王朝究竟經歷了怎樣的改變?就是問漢王朝對匈奴從處於軍事劣勢到處於軍事優勢,是如何演變發展的?

    漢朝和匈奴之間的軍事問題,深入探究實際上是相當複雜的。

    從漢朝處於劣勢的白登之圍來看,以往史家往往比較多地從漢朝的角度考慮問題,認為劉邦和他的先頭部隊,被圍困於平城白登山7天7夜,斷糧並且完全和主力部隊斷絕了聯絡,是嚴重到幾乎危及存亡命運的重大挫折,但是如果換一個角度考慮,匈奴也並不好過,在已經形成合圍的情況下,為什麼不能順勢將劉邦部全殲?事實上,當時漢軍習慣採用的密集步兵戰術,透過陣地戰來對抗匈奴騎兵的激動優勢,仍然是有效的,對於匈奴來說,雖然憑藉機動優勢和戰鬥力能夠追得上圍得住漢軍,但是漢軍仍然是難啃的硬骨頭。

    漢匈雙方實際上都遇到了與之前迥然不同的敵人,雙方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尋找破解之道。

    站在漢朝方面看,從文帝到景帝再到武帝,針對匈奴一直在尋求新的戰略戰術,這一探索在衛青霍去病那裡開花結果。

    元朔五年(BC124)、元狩二年(BC121)、元狩四年(BC119)等幾次戰例中,漢軍都與匈奴軍隊甚至是其主力形成了近戰肉搏,並取得了輝煌的戰果——史書(主要是《史記 衛將軍驃騎列傳》)大量使用合短兵、殺、斬、誅、紛挐(相牽也;指混戰,互相扭扯)、捕斬等詞彙,反映出此時漢朝的騎兵已經在戰國以來的騎射戰術之外,發展出衝擊戰術,並使得自身具備了獨立作戰的兵種戰略職能。

    換言之,漢軍騎兵不是以騎射對騎射,而是將原先中原的正面衝鋒形成肉搏近戰的步兵戰術借鑑過來,以此對抗匈奴。

    上述介紹的是目標或曰結果,達到這一點是幾方面因素疊加發揮的作用:

    第一、漢初長時間的各類資源和物質財富特別是戰馬資源的積累;

    第二、文景武帝主持的對匈奴騎兵戰術的學習和模仿,逐漸確立用騎兵向匈奴主動進攻的戰略;

    第三、外戚出身的衛青、霍去病不是軍事世家,缺少傳統包袱的羈絆,反而適逢其會成為創新的實施者。

    一個有關的延伸是,李廣採用的依賴個人騎射天賦的戰術,和當時漢軍騎兵的主流做法不同,李廣難封除了運氣等因素,也有他本人和創新戰術比較格格不入的一面——他曾經採用過沖擊戰術,但只是作為安定軍心的手段,總體上還是堅持和匈奴對射,參加以下引文:

  • 2 # 文創聯廣州

    這段時間,漢王朝一直在做國力的積累。

    1、文景之治,為漢武盛世打下了紮實的物質基礎;

    自秦末以來,烽煙四起,中原混戰,此後又經歷長達四年之久的楚漢相爭。在這短短几年的時間裡,中原地區接連經歷了鉅鹿之戰、濉水之戰、京索之戰、井陘之戰、彭城之戰、汜水之戰、固陵之戰、垓下之戰等大戰數十場。因此,漢朝初年百姓凋敝,需要時間來進行恢復。

    文景二帝在位期間,大力推崇黃老治術,內政上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外交上透過和親來解決與匈奴的軍事爭端。

    經過數十年的恢復,到景帝后期,國庫充盈,百姓富足。據說當時國家府庫裡的大量銅錢,因多年不用,以至於穿錢的繩子爛了。文景之治讓漢朝的國力得以快速恢復,為日後漢武帝的對匈戰爭奠定了紮實的物質基礎!

    此外,漢景帝年間,派名將周亞夫出戰,僅三個月時間,就平定七國之亂。至此,西漢諸侯王勢力的威脅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權得到鞏固和加強。這又為日後漢武帝的對外用兵掃除內部隱憂。

    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奠定了大一統思想;

    及至漢武帝時期,漢朝的國力其實已經相當強大。但是長期推行的無為而治的治國方略,已明顯不適合急需進去的漢王朝。於是,漢武帝開始推崇董仲舒所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思想,從思想上改變漢帝國的發展方針和治國方略。透過思想的轉變,讓漢朝形成大一統的主體思想。

    同時,漢武帝還頒佈《推恩令》,這項政令要求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自己的子弟,從而使各諸侯國被越分越小,漢武帝得以趁機削弱他們的勢力。

    透過漢武帝這些政策的推動,漢朝的中央集權得到進一步發展和鞏固,動員能力有了更大的提升!

    國力上的積累和增長,加上思想上的統一和鞏固,讓漢朝有了充足的戰爭準備。當然,匈奴在漢武帝的對匈反擊戰前期還是有一定的軍事優勢的。但隨著漢軍作戰經驗的積累,和衛青、霍去病等軍事將官的崛起。漢朝逐漸在對匈反擊戰中取得優勢,並佔據了戰爭的主動權。

  • 3 # 香茗史館

    從白登之圍到漠南無王庭,從漢高祖劉邦到漢武帝劉徹,漢朝完成了對匈奴從被動防禦到主動反攻的全面戰略逆轉。但這並非漢武帝一人之功,如果說秦始皇統一六國是奮六世之餘烈的話,那麼漢武帝可以稱得上是“歷四世之累積”了。

    西漢之初的漢匈形式

    匈奴起源於先秦時期的北狄,戰國末年開始逐漸崛起。就在中原王朝秦末混戰、楚漢爭霸之際,匈奴人在冒頓單于的帶領下開始正式崛起,大敗東胡王,吞併樓煩、白羊河南王等,領土得到大幅度擴張,實力變得極為強橫。

    就在劉邦擊敗項羽建立西漢帝國之時,冒頓單于也在積極準備南下,於是雙方的第一次衝突爆發了。漢七年(公元前200年),匈奴圍攻韓王信都城馬邑,韓王信逐投降匈奴叛漢,與匈奴合兵南下。

    接到訊息的劉邦大怒,親率30萬大軍北上征討。前期戰事進展順利,於是劉邦犯了輕敵冒進的錯誤,脫離大軍的劉邦在到達平城後發現後路被斷,雖然意識到中計可是為時已晚,無奈之下選擇了在對方縮小包圍圈之前撤向白登山,固守待援。

    白登之圍後,漢匈開始和親,進入了較為穩定和平的時期,這給漢朝崛起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和可貴的穩定形勢。而這種穩定的前提源於兩個方面:一是漢高祖劉邦認識到了匈奴的強大,明白短時間內無法擊敗對方;二是匈奴同樣認識到了漢軍的強硬,這點從匈奴圍困劉邦七天卻將其無可奈何便可看出來。

    漢朝崛起採取的措施

    正如我前文所說,漢武帝能戰勝匈奴,很大程度上源於“歷四世之累積”,這四世分別是:漢高祖劉邦、漢高後呂雉、漢文帝劉恆、漢宣帝劉啟,漢朝的崛起與這四位執政者密不可分。

    剷除叛亂,穩定內部。這個主要發生在漢高祖劉邦統治時期,漢初分封的七大異姓王除了長沙王吳芮之外先後被消滅,而為了穩固統治,劉邦又先後分封了九位同姓王。之後雖然偶爾有同姓王出來鬧事,但很快便被平定,即使漢景帝時期的“七王之亂”也僅用了數月便被平定。穩定的內部對漢朝的崛起起到了極大的積極作用。

    (高祖劉邦)

    黃老之術,與民休息。由於經歷了秦末的常年戰亂,導致國力大損,於是漢初從劉邦開始變採取了“與民休息”的國策,這一國策得到了包括後來漢高後呂雉、漢文帝劉恆和漢景帝劉啟的良好貫徹。主要國策有:對秦法進行改革,實行寬法治國;對稅收進行改革,先是“十五稅一”,之後景帝更是改為“三十稅一”;文化方面廢除了“挾書令”,鼓勵民間藏書;外交方面,對匈奴以和親為主,對嶺南以安撫為主,維持外部穩定。

    (高後呂雉)

    入粟拜爵,充實邊屯。文帝二年(前178年),漢文帝在晁錯建議下采取入粟拜爵”政策,主要內容是:鼓勵商人向邊塞輸送糧食,並按照輸送糧食的數量賜予爵位。此政策的實行,使得邊境屯糧大幅增長,足以支撐五年之用。這個政策的實行,極大避免了民間負擔加重,而且削弱了商人囤積糧食行為,防止了商人對農民的持續剝削。

    (文帝劉恆)

    募民實邊,整頓邊防。同樣是漢文帝按照晁錯的建議實行的政策,主要針對西漢和匈奴雙方在軍事上的差別,在貶低建立城邑,招募內地百姓遷徙邊地,充實邊地人口,由官府發給農具、衣服、糧食,直至其能自給自足為止。遷往邊地的百姓按照什伍編制起來,平時種田,農閒時進行軍事訓練,以備隨時參戰。並實行獎勵政策,凡是在抵抗匈奴侵擾時奪回被匈奴掠奪的財務,由官府照價賞賜一半。這一政策使得漢朝邊防極為穩固,且為漢朝提供了大量兵源。

    (景帝劉啟)

    建立馬苑,養馬練兵。漢文帝針對匈奴以騎兵為主,而漢軍以步兵為主騎兵較少的問題,文帝分別在北部和西部邊地建立了36所馬苑,用官奴婢3萬多人,養馬30萬匹。除官方養馬之外,積極鼓勵民間百姓養馬,並對養馬百姓予以一定獎勵補貼。到景帝之時,漢朝軍馬存量已經超過了30萬匹。這一政策的實行,大大加強了朝廷對軍用馬匹的需求。

    正是由於以上政策的實行,使得漢朝的國力得到了極大的增強,且使得軍事力量極度增強,最終為漢武帝置辦下了殷實的家當,為漢武帝反攻匈奴提供了強大的財力、物力、武力支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才能治住反覆發作的草莓灰黴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