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若水寒風弱水三千瓢
-
2 # 腦洞歷史觀
大家都知道是神風救日本,其實這裡面的事情還真的沒這麼簡單。
這其中,其實是北韓跟中國聯手救了日本一條命。
第一次的時候就已經是推遲了。早在1268年,忽必烈就想徵日本,但是,日本畢竟是海島,你要登陸作戰,對後勤的要求很高。
按忽必烈的想法,是讓高麗出這個物資。以北韓半島為跳板,他先是派了一支部隊先去北韓半島駐紮,想試一下當地的生活,結果直接被餓了回來。
沒錯,人家高麗壓根就沒有餘糧去供應元朝的大軍。忽必烈這才清醒認識到,靠高麗那是不現實的,只有自己運糧草了,這一搞就是六年,在這六年間。日本已經做好了準備工作。
到了1274年,元軍可以攻日了,一開始進展順利,畢竟元軍的戰鬥力要強於日本,但是,他們登陸的地方正好是九州島,這個地方多是山地,日本人又依山地修了工事,所以很難打,到了晚上,元軍為了安全,就撤回到船上,結果當天海面就起風,刮翻了兩百條船。
這個船為什麼在岸邊也被刮翻了呢?這就是高麗人立功了。這些船基本都是由高麗修建的。他們修的時候偷工減料,使用了劣質材料,再加上船本身也不大,所以經不起大風大浪。
現在歷史學家在海面打撈的東西已經證實了這一點。
高麗人對元軍徵日是相當不配合的,因為他們知道,元軍徵日,肯定要用高麗的人當雜役,甚至還要吃高麗的糧草,所以,不怕神一樣的風,就怕高麗一樣的隊友。
再一個六年後,元軍又來了,這一次,他們已經征服了南宋,從而從南宋手裡得到了大量的船隻,再也不用高麗人修的豆腐渣船了。
但是,這個船到日本後,同樣也翻了。
為什麼這一次用的宋朝大船也翻了呢?
有的認為元軍從宋朝得到的是河道中行駛的平底船,並不適和在海面行駛,還有的人認為,當時宋人對元軍仇恨。宋朝人跟日本人關係還是不錯的。所以在為元軍造船時,宋朝工匠故意使用了錯誤的設計,導致了元朝海軍翻船。
這失敗之後,元朝就再也沒有打日本的主意了。主要那地方當時也不發達,打下來成本太大。
如果元朝征服日本會發生什麼?別的不知道,日本的菊花皇室估計就要關張了。
-
3 # 史肆說
馬背上“誕生”的蒙古人,好鬥,好征伐,這是不容忽視的事實。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建立人類歷史上最龐大的軍事帝國,而其孫忽必烈繼承傳統,四處征伐,開疆拓土,無往不利。
忽必烈一生戰無不勝,卻在他根本看不上的日本接連栽了跟頭。
1266年,日本拒絕向元朝稱臣,惹得忽必烈大怒,率領數百艘戰船,上萬名士兵遠征日本,可全都失敗了,最後忽必烈不得不放棄了對日本的征伐!
提起忽必烈遠征日本,我想很多人首先都會想到“神風”,是突如其來的暴風雨掀翻了忽必烈的戰艦,讓大軍損失慘重,並且還是兩次,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忽必烈兩次遠征日本失敗,暴風確實是其中一個原因,但卻不是最主要的。
首先,第一次遠征的時候,採用的事高麗人建的戰艦,而無法採用南宋控制下的江南地區“先進”的造船技術。加之忽必烈要求高麗在半年時間內建造900多艘戰艦,這對造船技術本就不怎麼樣的高麗來說,無異是困難的,雖然艦船造出來了,但根本抵禦不了太大的風浪。
其次,軍隊指揮不當,且有厭戰情緒。我們都知道,蒙古人擅長馬上作戰,海戰並不擅長,元軍兩次攻打日本都已經登陸,但是因為久攻不下,元軍首領竟命令軍隊全回到船上,為了防止戰船顛簸,使用了鐵索連舟的策略,所以當颱風來襲的時候,根本無處可避。
第二次遠征日本的時,元朝剛征服南宋,國內的狀況還不穩定,民間的反戰情緒高昂,雖然忽必烈採用江南地區的造船技術,所以造出來的艦船質量實在難以恭維。另外在遠征過程中,蒙古,高麗,漢等將領很難協調統一,士兵們也無心作戰,戰鬥力自然下降,最終導致了兩次遠征的失敗。
(關注@微歷史看客,每天更新歷史資訊!)
-
4 # 追憶似夢流年
蒙古攻日為什麼失敗?我覺得要從兩方面說起。
1.兩次戰爭的共性
兩次戰爭的蒙古軍隊都不是蒙古的精銳,純種蒙古人非常少,甚至沒有名揚天下的蒙古騎兵(連普通馬都沒幾匹),也沒有攻城拔寨的回回炮。軍隊的主體為各地投降的偽軍,忽必烈其實對日本根本不感興趣(日本又窮又遠),他發起戰爭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面子(日本嚴詞拒絕投降蒙古),對忽必烈而言這場戰爭就是:打死外敵平外亂,打死內敵平內亂。蒙古將士(偽軍)也明白自己只是炮灰,所以兩次戰爭蒙古將士(偽軍)戰鬥意志力極為薄弱(兩次戰爭蒙軍統帥都是臨陣開溜)。
2.兩次戰爭的不同點
第一次蒙日戰爭:蒙古要求北韓提供戰船和後勤補給,北韓為了趕工期提供了大量的劣質戰船,北韓也沒能力提供大量補給,由此也為日後的覆滅埋下伏筆。
儘管蒙古偽軍戰鬥意志薄弱,但是此時日本軍實在太弱完全不是這群偽軍的對手。日本選擇堅壁清野退入山林,並且不斷的襲擾蒙軍,蒙軍因襲擾和補給選擇在船上駐紮。恰好此時產生颱風,於是蒙軍over。
第二次蒙日戰爭:日本透過第一次戰爭總結了大量的經驗教訓,並通過幾年的時間大大的提高了自身的戰鬥能力。第一次戰爭蒙古軍完全碾壓日本人,第二次戰爭雙方戰鬥力差距並不大。
蒙古軍由南(河船)北(劣質船)兩路進攻日本,日本也在沿海修建大量的防禦設施,蒙古軍好不容易突破沿海防禦,在沿海陸地的戰鬥雙方各有勝負。隨著蒙軍向內陸推進,蒙軍劣勢越來越大。恰好此時又產生颱風,於是蒙軍over。
雖然兩次攻日失敗,但是對忽必烈來說,沒有損失什麼(甚至可能還有點歡喜),所以忽必烈只是象徵性的追究主將的責任(忻都沒事,范文虎罷官後又啟用)。
個人覺得:如果沒有颱風,第一次戰爭日本得亡國。但是第二次戰爭和颱風關係不大,有沒有颱風蒙軍都是必敗無疑。
如果蒙古派精銳去,日本肯定是守不住的。但是殺雞焉用牛刀?死點偽軍不更好嗎?
-
5 # 蘇子侃歷史
二戰末期,日本即將戰敗的時候,派遣出了臭名遠揚的神風特攻隊對美國海軍展開了自殺式襲擊,給美軍帶來了不小的損失。但對於日本而言“神風”是他們的驕傲,不僅僅是武士道精神的體現,更是希望700多年前,那兩場拯救日本於危難之際的“神風”再一次降臨。
700多年前,整個亞歐大地都籠罩在蒙古人的高壓統治之下。但是在東亞卻有一個國家幸運的逃過了被蒙古人滅國的危險。這個國家就是前文提及的日本,事實上並非蒙古人不想佔領日本,而是蒙古人的兩次東征日本都以失敗告終。
天賜颱風,拯救日本於危難當中公元1274年,忽必烈下令大軍從北韓半島東渡跨越對馬海峽,登陸日本九州博多灣,準備對日本展開大規模的入侵。據《元史》記載,當時忽必烈派出了25000人的蒙漢聯軍以及8000人的北韓軍隊、900多艘戰船,而日本則號稱10萬將士嚴陣以待。但是實際上日本只有4000到6000的武士,以及一兩萬的民夫,兩者兵力可謂是勢均力敵。
戰爭開始之後,因為受限於跨海作戰以及日本多山地形的影響,蒙古人不得不摒棄自身優勢的騎兵作戰,改用不擅長的步兵作戰。突然轉變的作戰方式,使得蒙古騎兵(此時應該叫步兵)無所適從。幾天的作戰下來,雖然在戰場上略佔上風,但是卻沒有給日本造成太大的威脅。
無奈之下,蒙古主帥只得下令撤軍。在返回北韓半島的時候,突然遇到颱風,巨大的風浪將這殘存的艦船、士兵都捲入了海底。不得已之下,忽必烈只能暫緩了進攻日本的計劃。
七年之後的1281年,忽必烈解決了南宋政權終於騰出手來收拾日本了。這次忽必烈分兵兩路派出了更強大的陣容,一路是以北韓半島為根據地的東路軍,合計兵力3、4萬人;另一路是以長江口為根據地的江南軍,合計兵力10萬人。
面對忽必烈的第二次攻打,日本方面也做了相應的準備。有了第一次交戰的經營,日本在博多灣沿岸地帶修建了一條20多公里的石牆,號稱“元寇防壘”。有了“元寇防壘”的保護,再加上第一次作戰的經營,日本武士將提前到達的東路軍打回了海上。無可奈何的東路軍只能在海上等待江南軍的到來,再聯合進攻。
遠道而來的江南軍吸取了東路軍失敗的經驗將戰船用鐵索連起來形成一個巨大的船島,一切都在朝著蒙古人有利的方向發展。突然在一天夜裡,海上再一次颳起了颱風。滔天巨浪整整持續了四天,用鐵索相連的艦船編隊排列密集,它們互相拉扯、碰撞,大部被撞毀。戰船被毀,宣告了忽必烈這一次東征又失敗了。
回覆列表
元朝窮兵黷武,對北韓採取了強硬措施,致使在征伐日本的時候,由於不懂得造船技術,讓北韓幫忙造船,北韓因為對元朝的不滿,在造船的過程中採取了故意造技術不好的船隻,致使元朝攻打日本出海時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