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喜歡動筆的寫手
-
2 # 有書共讀
一代謀聖張良是古代功臣良將功成身退得以善終的典範,打破了敵國破,功臣亡的魔咒。
漢高祖劉邦對大多數開國功臣都動過殺心,唯獨張良是一個例外,那麼漢高祖劉邦為何不殺謀聖張良呢?
張良乃南韓貴族之後,從小便有一腔忠君報國志,年輕時曾立誓誅暴秦,逞英雄本色,和一位壯士襲擊秦始皇的車隊,失敗後轉而向黃石公學謀術,後有幸在留縣結識劉邦,成為他的謀士。
從此人生開掛,良策頻出,成為一代帝師,從佐策入關開始,與劉邦結成帝師同盟,咸陽阿房宮裡智勸劉邦回軍霸上,鴻門宴上機智應對勇敢墊後,救劉邦於水火,替劉邦挽留韓信攻下關中,彭城敗退後,滎陽下邑奇謀聯合韓信、英布、彭越“鐵三角”,以三分天下為諾,虛撫韓信,英布、彭越,全力圍剿項羽……最後助劉邦打敗項羽,建立大漢王朝,立下不朽功勳。
劉邦害怕功臣功高蓋主,動搖得來不易的大漢根基,他除韓信,殺英布,斬彭城,伐盧綰,一切威脅皇權的勢力絕不能讓他有存在的機會,必須扼殺在搖籃裡。
而張良他忠心耿耿不忘初心,他功高至偉而不居功,他功成身退而不貪利,讓劉邦把心放回肚子裡,毫無後顧之憂,高祖劉邦不是一個嗜殺成性之人,所以他沒必要殺對自己恩重如山而又毫無威脅的張良。具體原因聽有書君為您分析分析:
一、忠心耿耿不忘初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張良始終如一地以為韓報仇雪恨為己任,以誅除暴秦為目標,以協助劉邦奪得天下為一生快意之事,自從跟隨劉邦作其謀士,一直對劉邦忠心耿耿,毫無二心,時刻想主公之所想,急主公之所急,一切以劉邦的利益為第一位,從來沒有違背劉邦的意志行事,也沒有忤逆劉邦的行為。
當暴秦滅,韓王成被項羽殺害,國已破,忠心護主的張良便以劉邦為新的主公,一系列的計謀都是從劉邦切身利益出發,以達到發展壯大劉邦實力的目的。
劉邦先入咸陽滅秦之時,面對金銀珠寶和如雲的美女,志得意滿,樊噲拉都拉不動,是張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天下這塊大蛋糕說服劉邦退軍霸上;鴻門宴前項伯為好友張良通風報信。
張良心中想到的是劉邦的安危,堅決帶項伯見劉邦,才免去一場惡戰;鴻門宴上,張良自始至終在為劉邦謀劃,見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就急忙叫樊噲進去解圍,當劉邦藉口上廁所逃走之後,又是張良留在虎穴斷後……像
這樣忠心侍主的事例,在劉邦與項羽鬥爭的四年裡不勝列舉,而每一次張良都助劉邦化險為夷。
這樣忠心耿耿的謀臣,打著燈籠也難找,故劉邦自稱能奪天下,是他知人善任,但坦言自己謀略不如子房。
張良不忘初心,一如既往對劉邦一心一意輔佐,猶如劉邦的一半大腦,劉邦怎捨得割去自己半個腦袋!
二、功高至偉而不居功。
自古功臣良將被誅,往往是功臣自恃勞苦功高,不可一世,總想做世上獨一無二的那個人,不把皇權皇威放在眼裡,才惹來殺身之禍。
張良功高至偉不假,可張良卻從不居功自傲,反而十分低調,本是貴族身份的他,在分封時,他向劉邦表明心跡:他認為自己只是一個下邳的平民,有幸得到劉邦的青睞,一路互相幫扶,奪得天下,他認為這都是劉邦的放下身價肯聽自己的計謀,全都是劉邦的功勞。他能夠從一平民做到大司馬,是劉邦的提攜重用,並不是自己的功勞大。
張良永遠不忘的是劉邦的知遇之恩,還在大家分封過少而吵鬧不休時,向劉邦又獻一計,分封一個劉邦最恨的人雍齒,讓所有吵嚷的人吃了定心丸。
這樣一個功勳之臣卻把功勞記在劉邦身上,又一心只為劉邦解憂的人,他這就像是一個人的左手右手一樣,不分彼此,劉邦又豈會自斷臂膀!
三、功成身退而不貪名利。
功臣要想安身立命,便得做到功成身退,激流勇退,把自己從臺前轉到幕後。
張良讀過《老子》《太公兵法》等書,深諳其中道理,當大漢天下穩定下來,都城一確定,便以身體狀況不佳為由自請告假,離開權力中心,遠離廟堂之高,不與朝臣接觸,甘願在家辟穀,修身練道,侍弄花草,養鳥垂釣,過閒雲野鶴般的生活。
劉邦論功行賞,要張良自選三萬戶,條件比任何人寬鬆,可是張良卻不要萬戶侯,只求讓自己擁有留縣的封地,因為那留縣是他與劉邦初次結識的地方,那是有紀念意義的所在。這份真情,這樣懷舊,就像一股清流,劉邦怎捨得斷了這份難得的情意?
張良謀聖,既有運籌帷幄的能耐,又有識人心知帝意的本領,他忠心耿耿不忘初心,功高至偉而不居功,功成身退而不貪名利,深得劉邦的高度認可,劉邦自然要留下知進退懂取捨,又沒任何威脅的張良,也用此堵住“敵國破,謀臣亡”的悠悠眾口!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
3 # 如史如畫
那為何要殺?張良只是個手無縛雞之力的謀臣,他不像韓信那樣手握軍權,也不似蕭何那樣深得民心,劉邦也不是個愛殺功臣的人,張良為何會被劉邦殺?
也許有的人不認同劉邦不愛殺功臣,但你們看,劉邦到底究竟殺了多少功臣,答案是屈指可數—韓王信,陳豨,韓信,彭越(劉邦只是放逐,呂后硬要強殺),英布,還有沒有,如果有,只有個別了,且以上所殺都是要造反的。你想一下,封建王朝,別人要造你的反,難道還得放任他嗎?除了彭越被冤枉,其他都是死有餘辜,手握大權,不知收斂,還要謀反,活膩了。
可以說在歷代開國皇帝殺功臣上,劉邦乾淨多了,很多皇帝數十個殺,朱元璋更是幹得乾乾淨淨,除了湯和,其中包括很多不反的人。
劉邦是個感恩執著的人,項伯幫過他,賜姓劉,張耳,韓信等人幫過他,封王。曹參,蕭何幫過他,按功勞封侯,他認為張良功勞蓋世,於是自擇齊地三萬戶,可知齊地是當時天下最好的土地。有些人認為劉邦虛偽表面做情意,認為張良敢接劉邦就敢殺,但是其實劉邦是出於真心的感恩戴德,他深深的清楚張良計對他貢獻之大。張良拒絕,也並非擔心劉邦不是真心的,而是擔心封了三萬戶之後,那些其他的侯會不會冷言冷語,因為除了他,封得最多的也就是一萬零六百八十戶的曹參。真接受了,那就鶴立雞群,不好相處了。
回覆列表
因為每一個帝王都渴求的張良這樣的棟樑之才,他對人心的洞察無比透徹,對時局的分析無比明瞭。漢高祖劉邦對他,絲毫不吝惜讚美之詞,曾評價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那麼張良做了什麼,讓上司讚歎不已呢?
少年智勇,刺秦活返。張良出身於貴族世家,祖父張開地,父親張平,都曾經是南韓宰相。韓亡之後,他心存國破家亡的仇恨,到東方拜見倉海君,共謀刺秦大計。他散盡萬貫家財,尋得一個大力士,專門為他私人訂製了一個大鐵錘,重達60公斤,然後,派人打探秦始皇東巡行蹤,準備行刺。終於,他得知了秦始皇東巡的路線,然後派遣大力士埋伏在嬴政的必經之地——古博浪沙。不多時,秦始皇的車隊到達,大力士揮起錘子猛擊最豪華的車輛,乘車者被秒殺。張良趁亂鑽入蘆葦叢中,逃離現場。然而秦始皇早有防備,時常換乘座駕,被大力士擊中的只是副車。“始皇震怒,大索天下”,但此時張良早已無影無蹤。荊軻和高漸離刺秦,都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只有張良逃脫了,從此張良刺秦聞名遐邇。
魁梧奇偉,智計頻出。司馬遷在《留侯世家》末尾曾評價:“餘以為其人計魁梧奇偉,至見其圖,狀貌如婦人好女。蓋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魁梧奇偉,堪稱畫龍點睛之筆。項羽駐軍霸上,張良勸劉邦去向項羽謝罪,以退為進,劉邦照做,把死路走成了活路。劉邦彭城大敗,魏趙齊燕都叛逃歸順項羽,項羽大舉出兵進擊宛洛,劉邦的地盤朝不保夕。局勢十分危急,張良卻看出了轉機:韓信智勇雙全,讓他向北方勁弓;彭越貪得無厭,重金收買,讓他襲擊項羽糧道;英布與項羽有隔閡,使用離間計,將他拿來做擋箭牌。後來的結果表明,劉邦果然靠這三招打敗了項羽。可以看出張良對人心的把握、時局的控制都是爐火純青。
明哲保身,退而悟道。除了謀定天下,張良給自己設計的結局也十分圓滿。劉邦入關,大勢已定,他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道理,便以體弱多病為藉口退隱,恪守自己急流勇退的處事原則,他斷絕紅塵來往,一心潛道悟道。晚年,跟隨赤松子雲遊四海,可謂逍遙自在。
張良對劉邦的作用舉足輕重,他總能在紛繁複雜的迷亂時局中成為一座燈塔,用刺眼的光明直指問題的要害,並幫助上司做出明智的選擇。他是那個能幫你指出正確的戰略方向的人,雖然他並不精於具體業務,但是洞察時局,拿捏得當。功成之後,他又可以不迷戀權勢,急流勇退,堪稱帝王之師,一代謀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