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Ghoul內幕

    日本的軍國主義思想在指導。地位低的人,比地位高的人更容易相信對方。。

    所以,日本人就是這種矛盾的性格,雖然不容易被征服,但如果被強大的對手征服之後,他們就會服從對方,並且以此為榮。

    日本決策者明明知道偷襲珍珠港對日本的後果將是致命的,但戰爭造成的資源短缺,以及特殊的政治決策機制,促使日本孤注一擲,展開了魯莽的行動。

    同時,日本那好戰分子慣有的賭徒心態,也是導致戰爭發生的重要原因。

    其實在偷襲珍珠港之前,日本的決策者,包括軍隊領袖,就已經預見到了由於資源匱乏導致的必敗結局。

    那為什麼面臨著一場沒有勝算的戰爭,日本仍然一意孤行發動戰爭呢??

    簡單地說,日本為了以戰養戰,只能在沒有希望的戰爭中,狂賭一把。

    在日本和美國談判中間,還發生了一些事件。1941年4月13日,日本和蘇聯簽訂了中立條約,在日本看來,加上與此前德國、義大利、日本簽訂的條約,整個歐亞大陸都結成了同盟。日本也沉浸在虛幻的外交勝利之中。同時,這也可以讓美國考慮與日本的關係,不會輕易跟日本斷交。

    最後,日本決定跟美國開戰,跟明治維新後軍國主義思想猖獗有關。我們知道,19世紀60年代明治維新以後,日本的崛起可以說是逆襲成功,其中兩次與傳統大國的對決,助長了日本的賭徒心態。

    軍國主義思想逐漸成為主流,並使日本走上侵略道路上越走越遠。

    日本當時矛盾的政體,也是導致戰爭發生的原因。天皇和內閣都無法真正控制軍隊,軍國主義體制走向了極端,從而把整個國家甚至整個世界推向了戰爭的深淵。

  • 2 # 等一等要起風了

    偷襲珍珠港事件是一件眾人皆知的事情,日本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策劃的這個計劃成功實施,對日本來講,在戰術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在戰略上卻讓日本走向懸崖。

    對於1941年的日本來講,一方面深陷亞洲戰區,此時再與美國樹敵,無疑是一件匪夷所思的計劃。據當時資料顯示,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初,日本的煤炭年產量是5480萬噸,美國是58000萬噸;日本鐵年產量440萬噸,美國5500萬噸;日本飛機年產量11800架,美國64426架,日本的主要戰艦44艘,美國295艘,這些保證戰爭實力的基礎對比,日本都不足以對抗美國,為何日本要冒如此大的風險呢?

    與其說這是美日之間的軍事對弈,不如說是日本內部的政客相爭。1941年10月16日,時任日本首相的近衛文麿辭去首相之職,第二天原日本陸軍大臣東條英機成為日本新一任首相。東條英機是一個強硬的主戰派,自從美國切斷日本的海上輸油線後,日本將美國視為最大的敵人,反美即是愛國。對於東條英機來講,上任之初必須建立自己的政治威懾力,即便他知道對抗美國風險極大,但為了政治博弈的穩固,他不得不順應著當時的主流趨勢,選擇強硬對抗美國。

  • 3 # 董毛線

    珍珠港的背後要說是誰在主導的話,那就是科技和資訊在主導。

    日本偷襲珍珠港是做足了功課的,對珍珠港的情況可以說是瞭解的非常的透徹。

  • 4 # 不正經的軍棍

    珍珠港事件其實就是日本自己主導的,而逼迫向日本對美國開戰的,則是美國自己。這次事件,是日本拿著自己的國運在賭,賭的是美國不會對自己發動全面戰爭,然而悲哀的是,日本這次賭輸了。

    很多人都覺得,日本對美國開戰,是日本瘋了,不自量力,拿雞蛋碰石頭,實際上這是日本在當時無路可走的一個尷尬局面下的一次賭博。

    我們看下當時的局勢,日本在中國戰場打了好幾年,啥啥資源都沒搶到手,最重要的石油沒發現,這就使得日本進退兩難。首先就是,繼續在中國打下去沒啥意義,打了好幾年,還沒結束。而資源豐富的東南亞,又是歐美列強的勢力範圍。

    擺在日本面前的就是兩條路,一個是停止戰爭,撤退;另一個就是,南下東南亞,拿下那片有石油有礦產的地,但這就勢必要和歐美列強翻臉。第一個選擇,就等於是葬送了日本幾十年的努力,所以,不能選。那就只剩下第二條路了,和美國開戰。

    日本一直在對東南亞蠢蠢欲動,而這個時候,美國對日本進行了石油禁運、凍結資產等一系列制裁措施,這就是在把日本往絕路上逼。可以說,日本是迫於無奈對美國開戰的。美國的實力,日本是清清楚楚,日本有大量從美國留學歸來的日本高層人士,比如山本五十六。這些人對於美國的判斷都是一點:惹不起。

    賭一把,成敗就在此一舉

    那麼日本為何要對美國開戰?我們先看珍珠港事件,珍珠港是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所在地,日本如果想要拿下東南亞,消滅東南亞美軍,就必須斷其後路、滅其後援,而太平洋艦隊正是東南亞美軍的後路與後援。只要重創太平洋艦隊,東南亞美軍就徹底孤立無援、任人宰割了。這一招,是非常高明的,日本千里迢迢的跑到夏威夷去打太平洋艦隊,就是這點考慮。後來的事實也印證了這一點,珍珠港事件發生後,日本立刻對東南亞動兵了,而美軍在太平洋上也沉寂了一段時間。

    再看為何說日本是在賭。日本清楚美國實力,但是還清楚美國一點,就是美國國內的孤立主義情緒,這些日本也都是看在眼裡的,利用這個孤立主義情緒,可以瓦解美國對於日本的戰爭決心。日本想要的是,消滅太平洋艦隊,拿下東南亞,和美國簽訂停戰協議,讓美國承認自己吞下的一切。然而,事與願違,一次珍珠港事件,恰恰幫助美國消滅了國內的孤立主義情緒,全國動員起來和日本開戰,這下日本的計劃徹底泡湯,從羅斯福在國會講話的那一刻開始,鋪天蓋地的報紙廣播就開始宣傳日本如何兇惡暴戾、如何殘害美華人,這一下,讓美國國內同仇敵愾,美國政府獲得了強力支援。日本襲擊珍珠港,就是在賭,正反兩面,正面是美國會因為太平洋艦隊的損失,會因為距離上的原因,會因為孤立主義情緒的不穩,和日本停戰,反面就是,美國全力打擊日本。這是日本在當時只能進行的一個賭博,只有這一條路可選,北上西伯利亞?百萬蘇軍陳兵遠東呢。

  • 5 # 是阿維啊

    這是一場由美國自己引發的戰役。

    這裡說的自然不是什麼陰謀論了,而是美國和日本方面必然會有一戰。這一戰是無法避免的,也是兩個對立陣營逃避不了的。而美國的一系列措施更是恰好的使得這一場戰鬥提前吹響了號角。

    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給他們造成了巨大的困擾。原來他們一直號稱著可以三個月拿下,但是事實是他們真的小看了中華人民的保家衛國的決心,於是他們在對華的戰爭中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眼看著就快要支撐不下去了。

    然而此時,雪中送炭的人沒有,卻又來了一個雪上加霜的人。那就是美國了。美國利用著自己的優勢,還有國際影響力,更是斷掉了日本的資源供應,於是日本就開始面臨著坐吃山空的局面。

    此時一博,還尚有機會;此時不博,那麼日本連最後一絲機會都沒有了。

    所以日本偷襲了珍珠港,這不是一件可以由日本方面主導的事情,而是到了這種時候,無論是誰,最後都會做一個與之類似的決定。所以才說,珍珠港戰役背後的主導者是美國。

  • 6 # 小青年娛樂文化

    學過歷史或看過電影“珍珠港”的人都知道。在1941年日本在山本五十六的策劃下,日本海軍成功的襲擊了夏威夷珍珠港的戰艦和軍事目標。此次事件導致了美國的直接參戰,最終為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可以說“珍珠港事件”是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個戰爭轉折點,由於日本的瘋狂導致戰爭勝利的天平最終傾向了同盟方。

    珍珠港事件為什麼日本能成功呢,美國的綜合實力在當時遠遠領先於日本,如此大的實力差異竟然讓日本從幾千公里外突襲成功。更讓人感到驚異的是美國當時早已破譯了日本的外交密碼和至關重要的海軍密碼。而且據有關訊息稱美國的盟友英國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前也已經破譯了日軍偷襲珍珠港的秘碼。在如此情況下日本仍能偷襲成功可謂讓人震驚不已。

    背後真相是,當時的英,中,蘇等反法西斯國家都在艱苦奮戰,情況不容樂觀。美國由於受孤立主義和一戰後相關法案限制,民眾普遍不願參戰。同時美國遠離戰爭源,其國外工業沒有收到任何戰爭損傷。透過武器和石油出口,獲利豐富。雖然美國當時獲得巨大的戰爭紅利,但當時作為極富遠見的傑出政治家羅斯福卻看的很清楚;如果不出兵支援抗戰中的英,中,蘇等國,一旦他們戰敗,軸心國控制了歐亞大陸,美國將無法獨自抵抗已經強大的軸心國。僅靠當下的物質支援是無法解決戰爭的。於是羅斯福導演了一場苦肉計,使得日本偷襲珍珠港計劃得以成功實現。

    可以說這個決定是正確的,正是珍珠港事件的發生,導致美國民眾最終爆發了抗戰熱情。從而改變了戰爭走向,也為接下來幾十年的和平生活奠定了基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職場中說話太過直白,但本人又不喜拐彎抹角,該怎樣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