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向陽花開7290

    十八路諸侯討董卓,看著氣勢恢宏,除了孫堅和曹操,其餘都是等著坐享其成,個個出工不出力,都指著別人出力,自己儲存實力。

  • 2 # 千秋史

    根源便是聯軍各大諸侯各種延誤戰機,各種不配合,各種推卸責任,就是不發兵討董。

    至於為何成為了孫堅的獨角戲,我做出以下論述,供各位參考。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民間起義也不斷,最最著名的就是“黃巾起義”。黃巾起義被鎮壓後,東漢王朝依舊沒有恢復過來,因為宦官和外戚的鬥爭依舊存在。

    大將軍何進為了剷除宦官集團,便派幷州牧董卓前來幫他,可董卓還沒到來,何進就被殺了。隨後部將袁紹深感宦官當權對自己不利,便率兵殺了2000多宦官,這下好了,漏網的宦官挾持何太后和少帝劉辯出逃,後來兩人落入了董卓的手裡,董卓廢了少帝,立劉協為帝,自己把持朝政。

    董卓的殘暴遭到了各路諸侯王的反感,擁護袁紹為盟主,決心聯合討伐董卓。

    但是雖然個諸侯都很囂張,但都是在打嘴炮,實幹誰都不想,因為董卓手裡還有強大的軍隊坐鎮,誰都怕死,就是喊聲震天,不怎麼下雨。

    董卓在知道袁紹造反後,殺了袁紹叔父,哥哥,及袁家共計50餘人,眾人想這次袁紹該行動了吧,但是袁紹也只是非常悲傷,沒有做出任何行動。

    此時就跳出來了一個人,那就是曹操,但是曹操當時只是張邈手下的一個小人物,手中沒有多少兵將,即便是給袁紹各種獻計,也沒啥用,各個豪傑不敢啊。

    在聯軍討伐董卓的時候,曹操一馬當先,終究失敗,但還是值得敬佩的。

    接下來就是我們的主角孫堅了。他可是繼曹操之後第二個敢和董卓叫板的人。

    時為長沙太守的孫堅是從長沙北上的,來到魯陽與袁術會合後被表為破虜將軍,領豫州刺史,然後準備繼續北攻。

    孫堅與董卓軍隊的第一次較量,發生在河南汝州西部的梁縣,遭遇的是董卓的部下徐榮和李蒙。

    突然遭遇董卓的大軍,孫堅猝不及防,加上敵眾我寡,不可避免地吃了敗仗,最後跟著孫堅突圍的,僅剩下數十騎,而且他怎麼也擺脫不了董卓的追兵。

    這裡就有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

    孫堅他喜歡戴紅頭巾,被董軍認了出來,認準紅頭巾猛追。好在孫堅意識到了,趕緊把紅頭巾脫下來,順手戴在了心腹將領祖茂頭上,祖茂把徐榮的騎兵引開,孫堅才從小路逃脫。

    孫堅在梁縣吃了大虧之後,將散兵收集攏來,屯兵陽人,又遭董卓派兵攻擊。

    好在,這一次董卓的手下自己害自己,孫堅才贏了一場。

    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董卓得知孫堅屯兵陽人,便派胡軫為大督護、呂布為騎督,另外還有幾個都督,率五千多人去打孫堅。

    沒想到這個胡軫是個混賬,還沒出兵就把其他將領得罪了:為了整肅軍紀,老子要殺個長官來儆猴!

    都督們聽了這話,對胡軫頓時心生厭惡,決定和他“開個玩笑”,當部隊於一個黃昏時分到達離陽人城還有幾十裡的廣成,胡軫下令部隊休息一哈,半夜出發次日一早攻城時,其他將領都想破壞他的計劃,讓呂布去對胡軫說,孫堅的軍隊逃了,咱們應該馬上追擊。

    胡軫信了,下令立即出兵,沒想到孫堅不但沒逃跑,還做好了迎擊準備,胡軫見佔不到便宜,只好下令停止進攻,就地休息。

    軍士們下馬卸甲,剛在地下坐的坐躺的躺,準備好好休息一番,突然聽到呂布大喊:“有人偷襲!”

    呂布這一惡搞,連他自己都沒想到,後果會如此嚴重:聽到喊聲,全軍頓時大亂,步兵顧不上穿上鎧甲,騎兵來不及套上馬鞍,紛紛奪路而逃。

    逃了十多里,才發現根本沒有追兵!

    當時正好天亮,胡軫又下令回去攻城,卻被已有準備的孫堅發現,胡軫見對方防守嚴密,毫無破綻,害怕吃虧,只好下令撤退。

    孫堅才不會讓他好好地撤呢,下令全軍出城追擊。

    這回的追兵是真的了,而且追得很兇,胡軫毫無還手之力,吃了個大敗仗,都督華雄(三國演義說關羽斬華雄,其實是為了故事情節)也光榮犧牲了。

    這下孫堅是打了勝仗,也是唯一一次勝仗,這個意義就很了不得。

    在各路豪傑都在為了一點點私利互相爭搶的時候,只有孫堅不卑不亢,當起了練家子,和董卓周旋在各個地方,因此問題答案便是如此,雖然曹操曾出兵董卓,但失敗後就沒了動靜,也只有孫堅獨自堅挺。守護者這一份堅持,成為了整個聯軍的主角,造就了這場戰爭的獨角戲。

  • 3 # 老馬談歷史

    十八路諸侯就是一盤散沙,各打各的小九九,都指望別人出頭,自己坐收其利。

    唯孫堅一心除掉董卓,所以不遺餘力衝鋒在前,攻城略地,戰功赫赫,時袁紹卻怕孫堅功搶先除掉董卓,故意不給糧草,致孫堅兵敗。十八路諸侯公選的領袖人物尚且如此,何況其他各路諸侯。

  • 4 # 金全有

    董卓篡逆,十餘路大軍聯合討伐,這一節在三國演義中十非精彩。近代孫中山為什麼前期起義總是失敗,最根本原因就是沒有自已的軍隊。那麼討伐董卓的十分大軍為何也未成功。指揮上袁紹未乘勝追擊固然是個原因,但主要還是十餘路大軍分屬各路諸侯,雖說推舉了袁紹為指揮,但他僅有自已一路人馬可以隨意調動,其它軍馬調動要商量著辦,本身就是一個鬆散的聯盟,這樣的聯盟既沒有統一的指揮,也沒有鐵的紀律,互不服氣,各有自己的小九九,。當孫堅在前方打了勝仗需要糧草時,袁術競故意拖延,這樣的聯盟怎能打勝仗,又怎能持久?

    從上述情況不難看出,一個團隊沒有統一的領導是不可能形成一股繩,而統一領導的要素有兩個。一個組織上統一;二是思想上的統一,用今天的話講就是要有統一的目標。這兩個要素缺一不可,思想上的統一更高層次是信仰上的統一。如果人人都有一個堅定的信仰,那麼這個團隊是無堅不摧的。

  • 5 # 浮沉的歷史

    到了東漢末年,東漢王朝內部矛盾重重,於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最終爆發了聲勢浩大的黃巾之亂。面對嚴峻的形勢,東漢王朝很快做出來反應:一方面派遣漢中央軍隊絞殺黃巾軍,另一方面下放地方軍權,讓各地豪強召集軍隊對抗黃巾軍。隨著東漢王朝雙管齊下應對策略,在短短的9個月後黃巾之亂就基本被東漢王朝所平定。

    儘管黃巾起義被平定了,但是其造成的影響根本沒有消失,最大的影響就是導致東漢王朝對於地方的控制能力產生了巨大的衝擊。隨著漢靈帝的去世,使得混亂的東漢朝政雪上加霜,在外戚和宦官的鬥爭中,來自隴西的董卓脫穎而出擁立了傀儡漢獻帝,最終控制了朝政大權。

    “十八路諸侯聯軍”討伐董卓

    隨著一介武夫董卓成為了東漢王朝的實際掌權者,迅速的引來了眾人的不滿,地方豪強都想要舉兵討伐董卓。很快關東就彙集了一直討董聯軍,由“四世三公”的渤海太守袁紹為盟主,聯軍兵分四路。

    第一路,盟主袁紹和河內太守王匡駐紮在河內,由冀州牧韓馥進行後勤保障工作。

    第二路,豫州刺史孔伷駐紮在潁川。

    第三路,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已經濟北相鮑信和曹操一同駐紮在酸棗。

    第四路,後將軍袁術駐紮在魯陽。

    以上四路兵馬就是《三國演義》中所謂的“十八路諸侯”,在正史中根本達不到十八,而且諸侯聯軍也並沒有是合兵一處,而是多路出擊的。孫堅也僅僅是從屬於袁術方面的一支軍隊,而由於孫堅的能征善戰使之成為袁術大軍的前線總指揮。

    由於諸侯聯軍的雲集,使得董卓感到壓力非常都大,下令將東漢的首都遷到長安,自己則在前線與諸侯聯軍作戰。董卓和諸侯聯軍方面都是雷聲大、雨點小,一點想要大打出手的樣子都沒有,雙方都十分忌憚對面的實力。

    諸侯聯軍的瓦解

    隨著時間的推移,駐紮酸棗的曹操見無人進軍,於是決定自己單打獨鬥向西進攻。但是很快在遭到董卓大將徐榮的阻擊,經過一天的激戰,最終以曹操的戰敗而結束。曹操的戰敗根本就沒有引起酸棗聯軍中任何人的注意,聯軍仍舊不思進取,天天置酒高會。很快,酸棗聯軍就因為糧草耗盡和內部矛盾而自行解散了。

    隨著酸棗聯軍的解散,董卓開始了反擊作戰,襲擊了駐紮在河陽津的王匡,打破之。隨著王匡軍隊遭遇大敗,袁紹停止了繼續討伐董卓的想法,也下令退兵了。駐紮在潁川的豫州刺史孔伷也於當年病逝,在潁川的這一路軍隊也不復存在了。

    隨著上述的各路兵馬紛紛退兵,造成了只剩下袁術一路軍隊還在與董卓作戰。而袁術則把孫堅派到了前線,這就導致所謂的“十八路諸侯”只剩下孫堅一直軍隊,成了屬於孫堅一個人的一場獨角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現在有的年輕人也會有高血壓?控制血壓應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