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音約
-
2 # 鵜鶘心理陳小康
我覺得恐懼親密關係只能算心理問題,不能算是疾病。現在有很多的女孩子都存在恐懼親密關係的情況,她們其實很渴望有一個人可以依靠,但總是擔心處理不好這段關係。其實他們擔心的不是關係本身,而是害怕自己付出了很多,最後卻依然會失去,依舊獨自一人。
所以,我們看到這樣的女孩大多獨立,好強,能自己解決的事情一般不接他人之手,即使是男朋友或老公,她們也不願意麻煩對方。她們擔心自己過多的要求會讓對方厭煩自己,遠離自己。同時又怕離得太近,對方會看到自己的缺點,轉身離開。所以,在患得患失間,她們越來越恐懼,覺得自己不會再有什麼親密關係了。
我一直覺得對於親密關係,不應該抱有太多的目的性,這樣就不會有太多的焦慮和不安。很多的女孩子都希望自己的愛情能夠天長地久,衡量愛情的標準也是這段感情是不是可以帶給自己安全感,一旦覺得自己不夠安全,就認為是這段關係不夠好,就想著逃跑。其實,愛情最美好的地方不是結局,而是陪伴的過程。兩個人在這段感情中得到了成長,讓自己變成了一個更好的人。
想要維持一段親密關係,也不能靠躲避,靠距離感,而應該是彼此的心理認同,彼此的信任和尊重。在愛情中,試著開啟自己,讓對方能感受到你的情感,也請主動一點,用力的去感受對方。不要怕受傷害,傷害也是一種成長,讓你知道如何與愛人相處,知道如何尊重對方的底線,如何去信任一個人。不要讓恐懼支配你,失去愛的權利!
-
3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心理疾病,是指一個人由於精神上的緊張、干擾,而使自己思維上、情感上和行為上,發生了偏離社會生活規範軌道的現象。心理和行為上偏離社會生活規範程度越厲害,心理疾病也就愈嚴重。
所以,親密關係恐懼是不是心理疾病,要看其是否引起了心理行為與社會生活規範的偏離。
親密(intimacy),不是性關係的委婉說法,其最初的意義是“親近和了解”,指的是把自我最深處的部分向他人也向自己展現,沒有任何偽裝或防衛。
而由於社會文化及習慣習俗的影響,我們大部分的人都已習慣於隱藏遮掩自己。從這個層面來說,親密關係恐懼基本存在於每個人身上,但它不屬於心理疾病。有另外一些人,則因為原生家庭中依戀模式的影響,可能一生都在持續地逃避親密關係,或者有意無意地破壞著親密關係。因為進入親密關係,就意味著需要展露童年的各種創傷和當下的脆弱,並且為它們負起責任來。他們往往很難進入戀愛與婚姻關係,或者戀愛與婚姻往往以失敗而告終。
對於親密關係方面的問題,建議不要因為不是心理疾病就不予重視,而是在各種端倪初現時,給予積極而肯定的重視,去探索自己在親密關係中的方方面面,無論是與周圍同事朋友的,還是與愛人家人的,每一次的探索與結論都會幫助你越來越深入到親密關係中,去修復過往的痕跡,去構建自己當下關於關係的正確的認知,去打造自己和諧的人際關係和親密的家庭關係。
☆王麗霞,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北京懋德工作服務中心專案及行政管理組組長。
-
4 # 蘇三淺念
有的朋友會和我說,為什麼她明明很喜歡一個人,卻往往會漠視他,甚至裝作討厭他。明明他約你出去,可是你卻猶豫半天最後放棄。明明你是很想談戀愛的,可是卻對走進親密關係,很害怕。面對別人對你的好,你更加不知所措。為什麼會有這種越是喜歡越是遠離的心態?為什麼會有這種類似“迴避型”人格的反應?要怎麼才能改善呢?
一、越是喜歡越是遠離的心理活動過程心理機制:覺得自己不夠好,又怕他發現自己的不好——於是你躲藏起來,自以為在保護自己——其實,你這樣也讓他看不見你的好——他看不見你的好,沒喜歡上你——你更加確認自己不夠好,不值得喜歡——下一次遇上喜歡的人,你繼續越喜歡越遠離——惡性迴圈
二、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心理機制?1、來源於認知失調。覺得我不夠好(不自信)——所以別人不會喜歡我。這裡面暗藏的認知是,只有完美的人,別人才會喜歡。事實是這樣嗎?不是的!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也都是值得被愛的。
2、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認知失調。也許來自於童年沒有建立健康的依戀模式。
小孩的依戀模式有幾種。
一是安全依戀型。媽媽要走了,很傷心,但我知道她會回來,所以哭一會就好。媽媽回來了,好開心,要抱抱。
二是迴避型。媽媽走了,好吧,我假裝不在意,媽媽回來了,我假裝不開心。是,其實小孩內心是在意的,但是這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三是 焦慮矛盾型 。媽媽走了,我好焦慮,好害怕,怎麼辦,我哭啊哭啊,她還會不會再回來啊。
所以存在這種心理的人依戀模式就是迴避型。自我保護,假裝不在乎,害怕親密。
3、為什麼會形成迴避型的依戀?
大概因為從小到大的體驗告訴你:你並沒有被完全的接納,你並不可愛,真正的你並沒有被接納喜愛,他們隨時可能離開你,你乾脆不要去在意好了,你乾脆離他們遠遠好了。
三、要怎麼改變越是喜歡越是遠離的心理1、正確的認知。有個心理學家曾經說,認知就是治癒了。你要看到自己目前的這種困境,並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這樣,如此,你的問題也好了一半了。
2、走出舒適區域。你想改變嗎?你改變的慾望強烈嗎?你想讓你的生活變得不一樣嗎?走出第一步往往比較困難,但是接下來就會順利了。你可以從一些小事情做起。比如在別人對你好的時候,接受,然後找機會回報,請吃個飯,或者送個禮物。走出那最困難的一步,你會發現唯有改變,帶來力量。
3、自我提升。要讓一個原來對自己不自信的人突然改變認知,覺得自己非常棒,那也是不太可能的。可是人人都可以努力讓自己更好,在這努力的過程中,在慢慢變好的過程中,你對生活的掌控感提升了,就慢慢能變得自信。
4、學會愛人。即使進入了一段親密關係了,迴避型的模式肯定還是不可避免的,那麼在關係中,你更要學著去怎麼愛人,去被愛。而以後有小孩了,,更要無條件的接納他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是不求得到的去愛,是讓他知道,無論他是怎樣的,永遠有人愛他,你永遠會在他身邊。是不要讓孩子再像你一樣體驗這種不好的感受。
-
5 # 夯七婚戀指導缺少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勢必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影響
對親密關係的恐懼是可能上升到社交恐懼的程度,相應的需要伴隨藥物和心理同時進行治療。而當下缺少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勢必會讓我們的情感無處寄託和宣洩,長期以往會形成壓抑的性格,悶悶不樂缺少行動力,工作和生活也會讓人感覺不如意,這就需要我們做出一些改變來改善我們當下的處境。
對親密關係恐懼的原因有自身人格特質的影響,諸如敏感內向的性格往往會誇大自己行為對關係造成的破壞,而早期的生長環境也容易造成迴避型的人格,諸如父母對孩子缺少迴應,或者是爭吵不休的家庭氛圍,都會讓孩子對與他人建立聯絡產生恐懼,認為自己是不值得被愛或者自己是不值得獲得這段關係的。
建立親密關係需要一點點的勇氣,世界比我們想象中的要友善的多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需要我們邁出我們自己的舒適區,要勇敢一點,在於他人建立關係的時候要看到當中積極的一面。我們不需要與所有人都建立相對成功的親密關係,我們也無法讓所有人都認可自己,雖然如此,但我們仍可以從親密關係當中感受到快樂和被愛被尊重的感覺。
-
6 # 每日談心
親密關係恐懼是心理疾病嗎?事實上,親密關係恐懼,並不算是一種疾病。對親密關係感到恐懼的人,所表現出來的在人際交往中刻意保持距離,拒絕過度地親密。而且不僅僅是在戀愛關係中如此,在親情或友誼關係中也同樣會有這樣的情況,。TA們許多時候是渴望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但實際上卻又十分擔心或害怕自己的感情付出了得不到迴應,從而所導致的焦慮,因此迴避親密關係。
而造成親密關係恐懼的原因有很多。如下幾點:
1. 原生家庭中,與父母之間未能建立穩定與安全的親子關係。比如說,父母對當事人的照料不足或是常年不在身邊,當事人獨立成長;又比如,父母之間常常爭吵,甚至拿當事人出氣,致使其常常恐慌家庭破裂或是被父母遺棄。等等的這種未能與父母之間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在成年生活中也會有所影響。
2. 在過往的關係經歷中受到傷害,無法化解或放下。比如,曾經遭受過戀人或朋友的背叛與傷害,使得自己對關係的不自信與畏懼,從而對親密關係的建立與經營感到恐懼。
3. 當事人缺乏人際交往的技巧。並不是誰生來就懂得與他人打交道的,如果不能在成長過程中,學習並掌握到人際交往的技巧,恐怕會頻頻在人際關係中受挫,而這也常常使得TA們對人際關係存有不自信乃至恐懼的心理。
有心理學家認為,親密關係恐懼,其實真正恐懼的不是關係,而是在關係中的被拒絕和被控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這種謹慎對待親密關係是一種自我保護的表現,但是許多時候也會使得我們對親密關係無所適從,並且心裡防備太強,也很難深交到朋友。所以,我們要客觀地看待關係與自己,如此才能真正意義上地去啟動克服親密關係恐懼。祝好!
-
7 # 林溪看世界
親密關係恐懼在心理學上有個專業的名詞:親密關係恐懼症。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心理的一種障礙,親密關係恐懼的原因有很多,一般與其父母的婚姻狀況有密切的聯絡,容易導致對婚姻等失去信心。害怕親密關係,其實是缺乏安全感的體現,害怕伴侶的背叛,因此不敢付出也就恐懼親密關係的建立。
其實雖然很多人可能由於父母的影響而恐懼親密關係,但在成年後,還是可以透過自己的閱歷等等進行心理調整的。要知道父母是父母,自己是自己,每對父母都不是十分完美的,在心底學會原諒,原諒他們的哀傷,正視自己的心理狀態。首先,不要一味假裝迎合,這樣對和伴侶的關係是不利的,要勇敢的說出自己的顧慮,建立屬於和伴侶的安全感。透過兩人的溝通來找到自己恐懼的原因,或者多看一些有關的心理學方面的書籍。積極向心理諮詢師尋求幫助,幫助自己心理的成長。 透過溝通來了解自己,相信愛是神聖的,是能夠治癒的親密關係恐懼症的。
一個健全的人格少不了愛,愛既包括愛自己也包括愛別人。我們要知道自己的優點缺點,科學的看待,要相信,人無完人,即使有缺點也是值得愛的。平時在生活中,多多接觸生活中Sunny的一面,勇敢的表達愛,相信你的伴侶會給你積極的迴應,這樣透過兩個人的互相成長,使你真正感受到愛的溫暖,親密關係恐懼症就會有很大的改善或者能完全治癒。
-
8 # 大話精神
親密恐懼症是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出強烈的排外性,與事物保持距離,恐懼過度親密,難以融入一個圈子,這樣的心態,會讓你失去享受各種情感上的快樂,進而影響工作和生活。
電視劇《歡樂頌》裡面劉濤飾演的女精英安迪就是一個親密關係恐懼者。由於幼年孤兒的經歷,她嚴重缺乏安全感,與他人身體上的接觸有本能的排斥。很少有人能夠理解她被觸碰時的緊張與恐懼,面對愛自己的人,很喜歡卻又不敢接近的恐懼和無助,當安迪看到自己失散多年的弟弟時,並沒有表現出喜悅,而是充滿了恐懼。
怎麼改善?1. 要學會表達。敏感的你,總是在認為自己受傷之後,立刻縮到自己心裡,默默地忽略他們,逃離人群。你身邊的人也感到莫名其妙,不知道你怎麼了。與其雙方都委屈和莫名其妙,不如在第一時間告訴他們:“你剛才這麼說我,我心裡會難受。”“我感到被嘲笑了,很尷尬。”真誠地表達出來,而不是責備,這麼做會使他們更懂你,你也更懂自己。
2.學會自嘲。那些懂得自嘲的人在一起,會覺得特別輕鬆愉快,相反開不起玩笑的人相處起來,都是小心翼翼的,所以要學會挑逗自己,漸漸地,你就會變得不那麼關心一些事情,朋友之間就更加容易相處了。
回覆列表
家庭原因呢,就是小時候或者一直的家庭環境不是很和睦,或者家長缺少對孩子的關心,沒有形成安全型的依戀關係,造成了長大面對這樣的關係的時候,不知道怎麼處理,或者怕這樣的親密關係重蹈覆轍,重複著原生家庭的痛苦,所以才恐懼親密關心。但是這個原因大多數是潛意識的,你是不會明確知道面對親密關係時候自己是因為什麼抗拒的,這已經潛移默化成為你的行為方式了。環境和同伴關係的影響,就是成長的環境不安全,不踏實,與同伴交往中有不快或者傷害的發生。
分析完這些可能的原因,那麼就可以說影響了。最重要的可能就是你面對喜歡的人卻不知道怎麼相處或者怎麼靠近吧。因為人都是有交流的需求的,無論是親人愛人還是朋友。但是當你有這種需求,卻對這種關係有恐懼,行為是逃避的,那麼可能就會有認知偏差,導致一些問題。總的來說嚴重的問題是不會的,主要影響的是幸福感,但是我們活著,不就是為了幸福麼?有句話說,一個人有要好的朋友,總歸是個幸福的人,這就是說明了親密關係對我們的重要性。我建議你不要介紹這種行為,慢慢去改正,行為上可以試著邁出一步,心理上可以找下原因,最好是求助心理諮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