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春談股論經

    過去數十年,全球製造業普遍存在一種定勢:透過傳統的大批次生產計劃實現成本削減目的。例如,在區域中心(通常在企業本國市場以外的發展中國家)建立工廠、減少勞動力成本、與區域內低成本供應商結成聯盟的途徑,達到製造業規模化發展目的。但隨著新興國家勞動力成本增加、能源價格波動,近幾年國外眾多大型工業企業改變戰略,選擇回遷美國及歐洲本土市場,改變了產品在海外生產後轉運回母國的模式。因此,加快傳統產業結構轉型和升級是發展中國家亟須解決的問題。  

     德中國產業實現轉型   所謂產業轉型升級就是從低附加值產業向高附加值產業升級,從高汙染高耗能產業向低汙染低耗能產業升級,從粗放型產業向集約型產業升級。這個過程最關鍵的環節是技術創新。   “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這條路到底如何走?從德國製造業的發展歷程可以一窺其奧秘。從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初,德國工業化突飛猛進,其中的代表就是魯爾區,發展成為整個歐洲最重要的工業中心。在其繁榮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汙染。1958年,德國作家伯爾曾這樣形容魯爾區:“比比皆是的焦炭廠冒著黑煙,鑄造廠排出紅褐色的滾滾汙水,飄浮在空氣中的懸浮粒子令人嗆鼻,戶外的一切都被蒙上一層黑灰。”他筆下的魯爾區簡直就是“工業毒都”。  

     德國魯爾區在其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歷了由資源開發到資源枯竭,由鋼鐵振興到企業沒落、環境汙染等經濟陣痛。但是,透過清理改造和產業結構調整,魯爾工業區經濟逐漸走出了低谷,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明顯的成果。工業區首先從調整產業結構入手,對傳統的老礦區進行清理整頓,對那些生產成本高、機械化水平低、生產效率差的煤礦企業實施關、停、並、轉,並將採煤業集中到盈利多和機械化水平高的大型企業中去,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同時,在加快老企業改造的同時,魯爾區在轉型過程中大力發展中小企業,發揮其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的優勢。   相對於大型企業,中小企業經營靈活、技術開發積極性高、對現代化市場適應性強,這些優勢使得中小企業一度在老工業基地經濟比重中佔據重要地位。同時,無論大、中、小企業,都強調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每個中小企業中至少有一項核心技術或產品。德國製造業企業包括中小企業是創新的主要行為體,這種創新往往不是“毀滅性的”創新,而是遞進式的創新,每一次創新都立足於德國已取得的製造業優勢。一言以蔽之,創新驅動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不斷提高是德國製造業長盛不衰主要原因。   

    美國經歷產業轉型升級   美國也經歷過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以舊金山經濟區為例,其產業結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領先全球的資訊產業,其中突出的代表是矽谷。矽谷的科技創新與研發一直是全球資訊產業的先驅,經歷了從計算機產業、網際網路產業到大資料、雲計算等三次創新創業浪潮。同時,矽谷也是風險投資和創業投資的發源地,以風險投資行業為主題的多層次科技金融體系,推動了科技創新與金融資本融合發展。風險投資不僅可以在矽谷發現眾多優良的科技創新主體,同時納斯達克股票市場又為風險投資提供了完善的推出渠道。   除了“產業+網際網路+金融資本”的矽谷模式值得深入探討外,美國還有引發思考的經驗。傳統觀念認為,鋼鐵、汽車和住房建築是美國經濟的主要支柱,而現在人們的觀點發生了變化,美國的經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服務業支撐的。服務業主要分佈在美國國內貿易和金融保險兩大領域,但幾乎涉及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近年來,隨著資訊產業的迅速崛起,資訊服務和電信服務成為美國新的熱門行業。資訊科技包括電腦硬體、軟體、資料傳遞裝置和資訊服務等四大方面。根據美國商務部的官方說法,資訊服務主要包括職業電腦服務、資料處理與網路服務和電子資訊服務等。無論是資訊科技還是資訊服務,美國既是世界最大的市場,也是全球最大的供應國。疲軟的產品市場需求和持續增長的相關服務需求將增值環節推向下游,從生產環節推向產品使用和維護服務環節。

    於是,許多企業重新定義價值鏈:將產品銷售看成向未來下游提供服務的一個契機。從消費者的角度去看待價值鏈,製造商研究客戶從購買到最後處理的整個產品生命週期中使用和維護的所有行為。服務業總量規模在快速擴張的同時,與製造業的融合速度也日益加快。   

    傳統產業發展離不開高科技支撐   在國內外形勢下,經濟環境促使中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第一,傳統產業與高技術產業融合發展模式。高技術產業具備高滲透性、高效益性和產業關聯性,對傳統產業的升級有推動和拉動效應,另外,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對高技術及其產業化具有逆向支撐和引導作用。傳統產業只有不斷地吸收新技術、提高技術層次和效率,不斷改進原有技術體系實現創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國外許多國家都採用傳統產業和高技術產業協調發展的模式升級改造傳統產業。因此,應該在遵循產業發展規律和技術發展規律的基礎之上,處理好技術和市場發展的關係。  

     第二,資訊科技驅動創新的發展模式。推進資訊科技在傳統產業領域中的滲透、改造和廣泛應用,是促進傳統產業結構調整與產業最佳化升級可借鑑的模式之一。資訊科技雖然是高技術的一個分支,但它以前所未有的程度帶動了高技術和傳統技術的發展。傳統產業技術改造的過程中應儘快把產業資訊化提上日程,全面提升傳統產業的資訊裝備,推進資訊科技改造,達到優質高產、低耗高效,加速傳統產業的整合發展。資訊科技驅動傳統產業創新的模式可以採用鼓勵傳統產業企業的軟體開發部門轉向產業化發展,鼓勵傳統產業企業與軟體企業合作,加強資訊化標準工作,引導傳統企業建立科學、規範的資訊化工作機制。   

    第三,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模式。充分發揮製造業優勢,同時加快製造業轉型升級速度,使生產型企業向生產服務型企業轉變,發展服務型製造,使之向設計諮詢、裝置製造及採購、施工安裝、維護管理等一體化服務總整合轉變。另外,在資訊化時代到來之際,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大力發展數字化製造技術和智慧化服務,著力完善“網際網路+製造”模式,使其在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過程中得以推廣,數字技術和智慧製造技術廣泛應用於產品設計和製造過程,豐富產品功能,提高產品效能。運用網際網路、大資料等資訊科技,積極發展定製生產,滿足多樣化、個性化消費需求,使企業能更好地應對客戶不斷變化的產品需求,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

  • 2 # 我是莫小萌

    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這個問題我覺得最關鍵的還是要弄清楚,想明白如何結合新技術、新契機來重構商業模式,規劃好轉型後的商業模式才是重中之中。

    如何重構企業自身的商業模式?

    第一:分析企業自身情況。

    1)通過歷年的財務報表,摸清財務情況,分析虧損點,找出問題所在;

    2)分析業務資料,去繁從簡,有必要時砍掉相關業務;

    3)基於資料,重新思考定位問題。企業的戰略定位、業務定位、產品定位、使用者定位、營銷定位;

    第二:分析同行企業情況。研究同行企業動向,分析同行產品資訊,參考學習,有條件有必要時可登門拜訪學習。

    第三:結合新技術,學習新事物。網際網路、大資料、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技術均可應用在產業生產的各個環節。但前提是,要根據企業自身的情況來進行,不能麻木轉型與擴張,必須對新技術、新事物充分了解。

    方向:

    1)生產端的裝置升級,引入物聯網及人工智慧技術,向智慧工廠方向走,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實時監測生產資料及生產裝置狀態資訊;

    2)打造電子商務平臺,完成終端與生產端的結合,下終端需求下單到自動生產出成品,到物流運輸,全方位打通,提高使用者體驗;

    麻木轉型,後果毀天滅地

    傳統企業轉型之路,是風險與機遇並存,一不小心,就會走出倒閉之路。所以,建議三思後行,別麻木轉型。

    銀億集團就是一個例子:

    公開資料顯示,銀億集團創立於1994年,總部位於浙江寧波,為工業製造、房地產開發、國內外貿易和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綜合性跨國集團。2017年,集團實現銷售收入783億元,創利稅40多億元,位居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以及寧波市百強企業前10。

    2016年以來企業的大規模轉型擴張,2017 年1 月、10 月,該公司先後收購了寧波昊聖和東方億聖 100%股權,間接擁有了全球第二大獨立生產氣體發生器生產商美國 ARC 集團和全球知名的汽車自動變速器獨立製造商比利時邦奇集團。

    由於新業務開展需要大量資金,但回款速度一般,最後導致資金鍊斷層,不得不申請破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產後恢復需要做什麼鍛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