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飛海
-
2 # 煙火裡的故事
安史之亂是在唐代宗李豫即位(762年)一年後平定的,它使唐朝由盛轉衰,朝廷權威下降,地方藩鎮勢力強大,不服從中央管理。
唐代宗收復兩京,平定安史之亂,改革稅收,實行養民為先的財政方針,改革漕運、鹽政、糧價;唐德宗廢除租庸調製,實行兩稅法。代宗、德宗都實行削藩來加強中央集權,但成效甚微。而德宗寵信宦官,使得宦官專權,想盡辦法盤剝百姓,掠奪財物。雖然唐順宗(因中風不能說話)即位後,任用王叔文、王伾等人幫他處理政事,實行”永貞改革”,這觸犯了掌權的宦官,宦官頭子俱文珍以順宗的名義打壓王叔文,導致改革失敗。宦官又以順宗病重不能執政為由,讓太子李純監國,不久太子正式即位,這就是唐憲宗,他改革弊政,平定藩鎮,開創‘’元和中興‘’。
但宦官專政,朝中凡是有反對宦官的,大都被打擊排擠。一些依附宦官的朝官,又分成兩個派別,以牛僧孺為首的牛黨,以李德裕為首的李黨,互相攻擊。唐憲宗時,兩黨之爭開始,穆宗時朋黨正式形成,歷經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兩黨交替掌權,使國家處於內耗之中,持續了半個世紀,歷史上叫做“朋黨之爭”。
朝廷內,一面是官官專政,一面是朋黨之爭;朝廷外,藩鎮割據。所以朝廷混亂不堪,皇權衰落。到了唐宣宗李忱時期朝廷才相對穩定。他在位期間,對內整頓吏治,並限制皇親和宦官,將死於甘露之變中除鄭注、李訓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對外,擊敗吐蕃、收復河湟,安定塞北、平定安南。李忱在位時,國家相對安定繁榮,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稱之為“大中之治”。
宣宗雖然精明,也無法透過十三年讓王朝強盛,唐宣宗死後,唐懿宗、唐僖宗只知尋歡作樂,腐朽到了極點。唐僖宗初年,河南、山東連年天災,鹽販首領王仙芝在長垣起義,次年,鹽販黃巢在冤句帥眾響應。這場唐末農民大起義持續了10年之久,沉重的打擊了唐朝政權,導致王朝徹底大分裂,已經名存實亡了。這場起義後權利到了梁王朱溫手裡,公元904年朱溫逼唐昭宗遷都洛陽,途中暗殺唐昭宗,立了唐哀帝。公元907年,朱溫強迫唐哀帝禪位,自己即位,國號大梁,唐朝滅亡,五代十國的混戰開始。
-
3 # 風光藝境
安史之亂髮生於755年十一月——763年正月,歷經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三朝,歷時八年,方才好歹平定。
簡單地說,安史之亂後,大唐綜合國力驟降,中央政府權威打折,藩鎮割據輕藐朝廷,宦官亂政左右皇帝,盛唐風光不再,一路滑坡,一蹶難振。下面分條闡述,藉以說明安史之亂後的中晚唐的歷史現狀及未能恢復強盛的原因。
一、安史之亂破壞力極強,動搖了復興的根基。安史之亂為患甚烈,不僅沉重打擊了中央政權,同時嚴重地破壞了中原經濟,更給廣大人民尤其是黃河中下游地區的民眾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致使數以千萬計的無辜民眾喪生於戰亂,直接導致唐王朝由盛轉衰。據史料記載,安史之亂前一年的754年,唐王朝有戶九百零六萬九千一百五十四,人口五千二百八十八萬,這是唐代戶口的最高數字;可是到了安史之亂平定後的第二年,即764年,全國僅有戶二百九十二萬三千一百三十五,人口一千六百九十二萬零三百八十六,戶籍、人口銳減,不足十年前的三分之一。在農耕時代,人口就是生產力,少了生產力,經濟如何發展?國力如何提高?故而唐王朝失去了經濟發展力,國家如何強盛?
二、平叛後期,朝廷政策失誤,留下了嚴重的後患。在叛軍面臨山窮水盡之時,平叛軍副帥僕固懷恩出於私心,建議朝廷以高官顯爵誘降叛軍大將,授其以節度使的高位。朝廷短視,急欲早日平定叛亂以息兵戈,遂採納了這一餿主意,結果此昏招雖然表面上加快了平叛的程序,卻為後來藩鎮割據、對抗朝廷埋下了亡國的巨大隱患。結果那些眼見得自身難保的叛軍大將紛紛獻城投降;這些叛將搖身成為朝廷的節度使,即標誌著朝廷已經承認安史叛將的割據為合法,為國家留下了久治不愈且不斷腐蝕肌體的後遺症。
三、藩鎮割據對抗朝廷、挑戰皇權,中央政府的權威大損。朝廷收降並委任安史叛將為節度使,開啟了藩鎮割據的發端。河朔三鎮(成德、魏博、盧龍,三鎮節度使李寶臣、田承嗣、李懷仙皆為安史降將)名為朝廷藩鎮,實為獨立王國小軍閥。三鎮之地包含今北京市及河北大部、天津市海河以北廣大地區,三位節度使實是擁兵自重的地方軍閥,根本未拿朝廷當回事,始終對抗中央政府,成為藩鎮割據的‘先驅’與‘楷模’,戰亂的策源地。更可怕的是這個毒瘤慢慢擴散,一些藩鎮有樣學樣,漸漸地也跟著學壞了;大唐王朝的肌體被‘癌症’所侵蝕,漸成奄奄一息的不治病夫。起初,節度使本為大戰區司令,全國僅設十節度使,安史之亂後,大戰區割裂為小軍分割槽,有大大小小近五十個節度使。節度使或自立,或將士擁立,或世襲;朝廷根本奈何人家不得,只能是過後象徵性地補發個委任狀,虛假地維護朝廷的尊嚴罷了。藩鎮一邊抵制朝廷,同時相互攻殺兼併;更有犯上作亂的反叛者,皇帝被迫多次逃出京城避難,淪為‘失國天子’。
儘管唐憲宗在忠於朝廷的節度使的佐助下,於819年結束了自唐代宗以來五十年間黃河南北形成的藩鎮跋扈割據的局面,開創了重振唐室的‘元和中興’,但這也只不過是短暫的輝煌,不久,唐憲宗被宦官毒死,藩鎮又開始鬧事了,朝廷再也無力制服了。
四、宦官專權擅政,挾制皇帝。古來閹患之烈,莫過於東漢、唐、明,而尤以唐朝為劇。唐之閹禍始於唐玄宗開元年間,成於唐肅宗之世,盛於唐德宗之時,終於唐昭宗末年。唐朝的宦官專典禁軍,盛氣凌君,皇權屈從於閹權,皇帝的廢立生死皆掌握在宦官手中。宦官隨意立君、廢君、囚君、弒君,自唐憲宗至唐昭宗,期間歷九帝,八位皇帝為宦官所擅立,其中憲宗、敬宗為宦官直接弒殺,還有幾位皇帝是憋屈窩囊死的。宦官內挾制皇帝,外勾結藩鎮,一直將大唐禍害至奄奄一息。而中唐以後的十幾個皇帝,外受割據藩鎮的輕慢,內受閹宦的挾制,窩窩囊囊地受著夾板氣,哪裡還能有厲精圖治、中興李唐、起死回生的魄力與能力?只能是心灰意冷得過且過地混日子了。
五、黃巢起義加速了唐王朝的滅亡。爆發於唐朝末年的黃巢造反歷時十年,給本就千瘡百孔的唐王朝帶來了致命一擊。881年初,黃巢攻入京師長安稱帝,建立大齊政權,唐僖宗逃往成都避難。884年六月,屢屢敗北的黃巢山窮水盡,自殺(一說被殺)身亡。黃巢雖死,但遺害甚巨。首先是朝廷養虎遺患,招降叛將朱溫並授予節度使大位,使之漸漸坐大,最終成為唐王朝的掘墓人。其次,經過黃巢造反的沉重打擊,朝廷尊嚴掃地,皇威全無,朝廷完全失去了對地方的約束與掌控,各藩鎮間開始了第二輪的瘋狂兼併戰爭。經過二十年的混戰,朱溫強取豪奪二十餘個軍鎮,成為最大的贏家和實力派,並最終成為大唐王朝的終結者,建立後梁政權。其他一些有頭腦有野心的藩鎮亦趁機擴張,強勢雄鎮,數年後,佔有十國中的一席之位。
八年的‘安史禍唐’使唐王朝由鼎盛走向衰落,十年的‘黃巢反唐’加速了本已病入膏肓的唐王朝的滅亡。至此,大唐國土全部被各割據藩鎮所瓜分,僅剩下可憐的一座長安城為皇帝所容身,淪為虛有空名的小朝廷。二十年後,立國二百九十年、曾創下輝煌盛世的大唐王朝退出歷史舞臺。
大唐之亡,亡於藩鎮割據、宦官專權,而這些皆拜安史之亂所賜。安史之亂腰斬了大唐盛世,改變了唐王朝的走勢,甚至可以說是改變了歷史的走勢。這不但是大唐的悲哀,也是歷史的悲哀!
-
4 # 改變自己改變世界521
結合大家的觀點略談一下,個人觀點勿噴。唐朝的衰落看似起於唐玄宗時期,1:政治制度的改變,集體宰相制變為1-2人,君權缺乏制約,決策專斷。在皇帝不強時容易形成專權的權臣。三省制約變成中書一言堂。皇帝的繼承製度混亂,質量難以保證,養於深宮大院,對民情、政治缺乏深度瞭解。 2人才機制的失靈,內治乏人,科舉制在太宗、玄宗時用的最好,人才濟濟。革除積弊在於改革,歷史上成功的改革家不在少數,管仲、李裡、商鞅、張居正等。治亂世需用大才、猛藥。中晚唐多武將,少治世能臣。君臣猜忌,引入宦官。如此政治不修明,宦官亂政、朋黨黨爭、權臣亂政、不調合社會各階層的矛盾、後宮干政。 3地方治理,軍政一把抓,極易形成地方割據,最後尾大不掉。見周、漢朝故事。軍權亂給,內有閹黨亂政,外有軍閥割據。
總結法治比人治好。吐槽一下打字真累。
以前總以為安史之亂後唐朝就剩一個名義,起點裡面也全是寫初唐盛唐的,好像中晚唐不存在一樣。最近聽說唐憲宗、唐宣宗也都是明君,他們都做了些什麼努力?為什麼唐朝沒有恢復強盛?
回覆列表
安史之亂之後。唐朝的中央政府對地方的管轄控制力非常弱。一個個節度使和藩鎮幾乎自成王國。就像周朝後期的周天子,對各諸侯國已經沒有實際上的控制力。大唐後期的天子只是名義上的,中央政府首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