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閒筆

    "棍棒底下出孝子"在過去是對的。甚少他們在一定行為習慣下讓他們走上正道。我的伯父家在上紀六、七十年代養了五個兒子,自己又要上班,平時也只有星期六星期天回家。孩子多了照顧不上來,淘氣的時間又多,怎麼辦?他想了辦法:先宣佈家規,哪條哪款是必須受體罰的,他認為教訓深刻才能使他們牢記終身。觸犯了哪條哪款自己就負荊請罪!讓他們從小知道自己做的事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這一招果然靈驗,調皮的孩子們都認真聽話,當然也有不聽的。他們就負荊請罪……

    孩子們雖在棍棒下成長起來的,但他們成長後自覺覆行自己的職責,在家孝順父母,在社會上遵守法紀,個個都是好公民。

    "慣子如殺子"也是對的。古人云:慣兒不孝,慣狗爬灶。這句話充分道出了慣兒的不好結果……

    鄰居家一母親非常慣兒,小時捧在手心怕捏疼了,含在嘴裡怕化了,孩子們在一起玩耍就是一小霸王,在學校也是一校霸。父親要管教,母親哭訴不準管教……

    後來,出了校門和社會上一些不三不四的鬼混在一起,婚後就染上吸毒,幹盡壞事……

    妻子的苦勸無動於衷,最終,妻子離他而去……

    這時的母親哭了,想規勸兒子回頭,可兒子在這條路上走得太遠了……淚水和下跪是勸不回兒子一而再,再而三地走進戒毒所……而老兩口負擔起撫養孫子的義務……

    這不是母親慣兒的結果嗎?悲哉!老兩口的後悔是換不回當年的慣子的行為。

    悔之晚矣!

    如今我們不提倡"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古訓。古人又云:不用打不用罵,說服教育效果大。多給他們講道理,我想他們是聽得懂的。

    也別慣子。讓他們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自覺成長成為有用的社會人!

  • 2 # 學生清遠塵

    棍棒底下出孝子。慣子如殺子。

    這兩句是都是民間俗語,既然能流傳開來,必有其可取之處!

    古時的教育是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為主!所以當你對家人至親都做不到這些的時候,該不該打?

    而在當今社會的教育,可以說是:“責其檢束而不知導之以禮,求其聰明而不知養之以善。”

    就是說要求孩子們自我約束,而不知道用禮儀引導他們,只要求他們聰明過人,而不知道用善良培養他們!

    所以現在捱打的孩子其實都不是因為不善良,而是因為不聰明!而且真正懂得“孝”的家長又何其少!

    從這一點就可以得到結論,“棍棒底下出孝子”並不是錯,也不是不適合當今社會,而是拿起棍棒的人大部分並不是因為不孝而去鞭打!這可不是孩子的責任!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沒有做到位的結果!

    所謂教育,師授之以實,父授之以遠,缺一不可!

    而“慣子如殺子”在當今社會被曲解的可能很離譜了,私心作祟,不和著你的意就不慣著就該打麼?

    蒙以養正,聖功也。

    在現代,難!

  • 3 # 安媽讀書

    關於這兩個觀點我也想分享自己的想法:

    首先針對“棍棒底下出孝子”這個觀點,我確實不敢苟同,我們家是有兄弟姐妹的,在我記憶裡我父親就從來沒打過我們,母親偶爾打過,但是也是以嚇唬為主,沒怎麼真真打得很厲害的時候,但是我們幾個都能以勤勞的父母為榜樣,認真學習,踏實生活,從不在外面做讓父母為難的事情。相反,原來經常在學校搗蛋,欺負老實同學的那些個孩子,往往也是在家裡父母打得最兇,因為被打的孩子總歸要有宣洩的物件,他們就瞄上了身邊的老實孩子了。

    其次,“慣子如殺子”其實還是有一定道理的,身為父母如果不在特定的年齡(3-6歲),溫柔而堅定的告訴孩子,即使咱們再愛他也有很多事情是不能做的,而是一味的嬌慣孩子甚至縱容孩子肆意妄為,那麼總有一天孩子要麼用父母的愛來要挾父母,一不如意離家出走甚至跳樓;要麼帶著這種無邊界的愛禍害社會,最終害人害己。

    所以父母養育孩子是有除了“棍棒”和“驕縱”之外的選擇,有條件的父母儘量能夠在孩子三歲之前親自養育,如果實在沒辦法至少做到孩子跟自己睡在一起,當孩子餓了、困了、生病了,儘量能夠陪伴在孩子的身邊,給幼小的孩子以足夠的安全感並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然後在孩子3至6歲期間給孩子定規矩,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個性以及行為習慣,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還是很有道理的。

  • 4 # 簡單286425171

    “ 棍棒底下出孝子”,“慣子如殺子,”這兩句話,都是人民在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是怎樣教育孩子的兩句經典。

    那我們先說說“棍棒底下出孝子”,意思就是說對待孩子要嚴格,不能溺愛。孩子犯了錯,該打就得打。

    “慣子如殺子”,意思就是我們嬌慣孩子就等於害了孩子。

    這兩句話所表達的意思一樣,那就是說教育孩子從嚴開始。拿到今天,我們該如何如理解呢?生活中,每個家長交的答卷不一樣。我是60後,在那個年代不管在家裡還是在學校,如果犯錯了,家長和老師如果感覺你犯的錯有點大,那就是真的打一頓,被打的孩子,擦擦眼淚,承認錯誤,馬上就好了,該如干啥就幹啥。

    可是現在呢?老師家長大聲數落,有的孩子就受不了,就出現離家出走,心裡陰影,老師更不敢管,家長這一關都過不去,導致孩子的承受力差的原因在哪?難道不值得我們每一位家長去反思嗎?

    教育永遠沒有固定的模式,我們應該根據每個孩子的性格特點,採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古人留下的話語,我們該借鑑的就得借鑑,前提都是為了孩子。溫室裡長不出棟樑之才,不經風雨哪裡能見到彩虹。

    最後我的建議是:“棍棒底下出孝子”,“慣子如殺子”這兩句話,用在今天同樣適用,個人觀點,不敢讓大家接受!

  • 5 # user2967448950190

    有些人不會與孩子講道理,認為講了孩子也不懂。讓孩子捱了打。就是不該做的事情。這樣在孩子心中只有對與錯。也和看連環畫一樣。只知道好人與壞人之分。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他雖然知道捱打的錯誤下次不能再犯。長期使用會給孩子造成自卑心理。感覺自己什麼都不如別人。以後很難溶入到社會生活中去。

  • 6 # 睿爸育兒記

    作為兩個孩子的父親,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慣子如殺子說的是對孩子過渡的溺愛,會讓孩子成長為一個不懂道理,生活能力和社會能力缺乏的人,影響孩子成人後的正常發展,導致孩子在社會中寸步難行,如同“殺”了孩子一般。

    棍棒底下出孝子說的是嚴厲的家庭教育,具體點,有的是透過打的方式進行的教育,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長大後,就一定會成長為一個懂得孝敬父母或者長輩的人。

    我的觀點是: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對孩子採取的所有的教育方法都要有一個度,這個度拿捏的好的話,“慣子”不一定如“殺子”;這個度拿捏的不好的話,“棍棒”底下也不一定就出“孝子”。

    1,在我對自己孩子的教育實踐中,我發現,對孩子的愛和給孩子的自由才是孩子成長的最大的動力。如果家長想要給孩子足夠多的愛,這個度拿捏不到位,可能就會變成“溺愛”。

    所謂溺愛是指過於寵愛,由著孩子的性子,慣著孩子。通常是父母溺愛子女。當今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愛孩子有害,但卻分不清什麼是溺愛,更不瞭解自己家裡有沒有溺愛。溺愛,是一種失去理智、直接摧殘兒童身心健康的愛。

    以下行為是教育專家總結出來的對孩子溺愛的行為:

    給孩子特殊待遇;輕易滿足孩子所有的要求;孩子生活懶散而不管;祈求央告孩子做事;包辦代替孩子應該自己做的事情;對孩子的很多行為大驚小怪;剝奪孩子獨立性;害怕孩子哭鬧,總是一哭鬧就遷就孩子;孩子做錯了事情,當面袒護孩子。

    如果家長做到不溺愛孩子,又給足孩子真正的愛,這樣的“慣子”不但不會“殺子”,還會給孩子的成長插上騰飛的翅膀。

    2,真正的棍棒底下出孝子,其實我一直是不贊成的。透過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已經被很多教育專家論證過,對孩子的傷害是要遠遠大於好處的。

    我比較贊成的方式是,和善而有規則的教育。

    所謂和善就是對孩子要友善,像朋友一樣的對待孩子,只有這樣,孩子才會對家長毫無戒心的交流,孩子的內心才比較自由,比較開放,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是有愛心的孩子,有溫度的孩子,更不會出現青春期叛逆的情況。

    所謂有規則是要跟孩子一起制定規範孩子行為的規則。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家長跟孩子一起商量著制定的規則,讓孩子去執行,逐漸的打磨,形成一套有效的規範孩子行為的機制。在這樣的規則下成長起來的孩子,一般是不會隨意違反社會規則的,能更加快速的融入社會,成長為一個心智成熟的孩子。

    在和善而有規則的教育方式下成長起來的孩子,也一定會是一個孝子,相比較棍棒底下出來的孝子,我想大家更想要這樣的孝子,對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失戀後的個性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