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臨時使用者歲月

    王忠嗣是唐朝名將。原名叫王訓,以善戰而聞名,為唐朝政權的鞏固和安邊撫民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他的父親叫王海賓,以驍勇而聞名。唐開元二年,唐和吐蕃發生了戰爭,王海賓擔任唐軍先鋒率其部拼死作戰,接連打敗吐蕃軍隊,多次立功,引起了其他將領的嫉妒,在一次戰役中,王海賓苦等援兵不至,終因寡不敵眾,戰死。當時,王忠嗣才只有9歲,唐玄宗因為感念他父親為國陣亡,就把他收養在了宮中,並且賜名叫忠嗣,意思是說,是忠臣之後。少年的王忠嗣身上的這種勇敢精神一些都不亞於他的父親。在跟隨兵部尚書蕭嵩鎮守河西的時候,就曾有過一次驚人之舉。當時蕭嵩準備回朝,王忠嗣認為自己身無寸箭之功沒有顏面面見天子。於是他不顧唐玄宗對他下的禁令,率領數百精銳偷襲吐番,當時正碰上吐蕃首領舉行大閱兵,手下的人見此情形紛紛要求撤退,但忠嗣沒有聽從,提刀略陣,斬殺敵人數千人,可見其勇猛至極。開元二十六年,河西節度使杜希望準備進攻吐蕃的新城。他特意請求抽調王忠嗣跟隨軍隊出征。作戰中,王忠嗣很是驍勇,大敗吐蕃。這一年秋天,吐蕃大舉反攻,來勢洶洶,唐軍不敵,在這危急時刻,王忠嗣挺身而出,大戰吐蕃大軍,這時杜希望趁機率全軍發起猛攻,吐蕃最終被打敗。王忠嗣因功升任左金吾將兵。

    王忠嗣除了勇猛過人,在用兵打仗方面也很有一套,果敢慎戰,不打無把握的仗,所以每戰必勝。天寶元年,突厥發生了首領,烏蘇米施被擁立為首領,唐玄宗派遣使臣讓他歸順,遭到了拒絕。王忠嗣奉命率大軍進駐磧口,進行戰略性的威脅,不得已,烏蘇米施可汗請求歸降,但是卻遲遲不見行動,王忠嗣有所察覺,就採用反間計,烏蘇米施遭到部下襲擊逃走,王忠嗣這才從容的出兵,攻取他的右廂,得勝而回。從這以後,王忠嗣很得唐玄宗的器重,到天寶四年,他已掌握有朔方,河東兩節度使帥印,由其負責鎮守。第二年,又接替皇甫惟明的職務,兼任河西,隴右節度使,之後他又採取了許多措施建設邊疆,比如修築城堡,購買胡馬來增強唐朝軍隊的騎兵力量。因作戰有功,多次被升官。

    但正所謂樹大招風,引起了宰相李林甫的嫉妒,王忠嗣如若入朝為相,則自己權力必將被削弱;再有王忠嗣從小就和太子李亨一起長大,現在手握重兵,是李亨的重要支持者,而當初李隆基想要立李亨為太子的時候,李曾極力反對,二人就此結下怨恨。一旦李亨在王忠嗣幫助下羽翼豐滿,對其不利,故李林甫必欲除之而後快,就誣陷王忠嗣,唐玄宗聽信了讒言,將其召回,嚴加審訊,定為了死罪。幸虧哥舒翰極力搭救,唐玄宗這才免去王忠嗣死罪,將其流放,貶為了漢陽郡太守。天寶八年,王忠嗣抑鬱而死。

    在王忠嗣死後的第六年,就爆發了安史之亂,如果王忠嗣若是沒有死,也許就有可能阻止安史之亂的發生。

  • 2 # 南街村夫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王韞秀是一個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她的父親就是盛唐時代身兼四鎮節度使王忠嗣的女兒。相對於初唐時期的李勣、李靖,平定安史之亂的郭子儀、李光弼等,王忠嗣似乎名聲不大,但他絕對是一代名將,只是因為機遇參與到影響歷史程序的重大戰役中,所以名聲不如前面幾位響亮。

    什麼是名將呢?孫子兵法說,“將者,智、信、仁、勇、嚴也”。一聲怒吼嚇退曹操數十萬大軍的張飛,在長坂坡七進七出的趙子龍,其實只能算是猛將。運籌帷幄的張良,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應該歸為良相的範疇。像李廣、衛青、岳飛、戚繼光等這樣的才算是良將。

    王忠嗣為什麼能成為一代名將呢?

    遺孤:軍人血統

    王忠嗣是豐安軍使王海濱的兒子,在他九歲的時候父親戰死。唐玄宗把他當做烈士的遺孤養在宮中,“帝撫之曰:“此去病孤也,須壯而將之。”與忠王李亨一起讀書,並賜名王忠嗣。《舊唐書·列傳53》稱“及長,雄毅寡言,嚴重有武略。”唐玄宗認為他是軍人的後代,就與他討論軍事戰略,王忠嗣對答如流。唐玄宗為之驚歎,“爾後必為良將。”

    從小接受良好教育,有著豐富軍事理論基礎的王忠嗣,是不是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人呢。

    有勇:膽識過人

    從小在宮廷長大的王忠嗣,身上卻有著軍人的血統,骨子裡是膽識過人,勇猛好鬥。在代州任職的時候,很可能嚴厲打擊黑惡勢力,當地的土豪劣紳黑社會頭目見了他都繞著走。而王忠嗣經常帶著幾個隨從騎著馬出城到塞外溜達。於是,忠王就對皇帝說,王忠嗣膽大好鬥,萬一發生什麼意外可不好。於是,皇帝就把他召回來。

    後來在蕭嵩手下任職期間,皇帝特意叮囑蕭嵩,王忠嗣年輕氣盛,急於為父親報仇,千萬不能讓他衝鋒陷陣。當蕭嵩回京述職之前,王忠嗣帶著數百名騎兵打算襲擊敵人。正趕上吐蕃贊普閱兵,手下人勸說偷襲已經不可能了還是回去吧。王忠嗣直接提刀縱馬衝殺過去,最終消滅數千敵人,獲得羊馬數萬。

    河西節度使杜希望想要奪取吐蕃的新城,有人說王忠嗣可當大任。王忠嗣到了之後很快就攻下。不久之後,吐蕃大兵壓境,志在奪回新城,官軍難以抵擋,人心惶惶。又是王忠嗣帶領兵馬衝殺敵陣,殺傷數百人,吐蕃軍隊大亂,官軍趁勢掩殺,大獲全勝。

    用智:善用謀略

    有勇無謀,永遠成不了名將,王忠嗣也絕不是一個只會衝殺的猛將。“忠嗣少以勇敢自負,及居節將,以持重安邊為務。”(舊唐書)。在兼任靈州都督時,突厥烏蘇米施可汗表示投降,但王忠嗣認為他的實力很強,對投降的誠意持懷疑態度。於是,加緊防務,用計策挑撥突厥與拔悉密、葛邏祿、回紇三部的關係,趁機攻城略地,最終導致米施可汗在內亂中被殺,軍威大振,從此之後敵人不敢在來邊塞騷擾。

    在任職朔方節度使期間,他透過抬高馬匹價格,大量收購胡人的馬匹,使得唐軍戰馬充裕,而胡人戰馬越來越少。到了天寶末年,唐軍的戰馬數量更多了。

    樹威:將士樂用

    身為邊將,王忠嗣絕不是好戰分子,平時只是加緊訓練軍馬,修繕戰具。士兵們士氣旺盛,很想打仗,但王忠嗣卻將自己的硬弓收藏起來,向將士們展示自己非好戰的決心。但是,不好戰並不是不戰。王忠嗣經常派人探聽敵人虛實,用各種計謀挑撥敵人之間的關係,然後突然襲擊,往往能大獲全勝,因此士兵也很樂意為他效力。同時,在戰鬥之前,他還讓人將士兵的弓箭上刻上姓名,如果戰後有所遺失則要治罪,因此士兵們對軍事用品很是珍惜,使得軍用物資非常充實。

    懷仁:良將之風

    王忠嗣本來是一名勇將,但擔任將帥之後卻非常穩重,“平世為將,撫眾而已。吾不欲竭中國力以幸功名。”(新唐書)

    然而,當不願意窮兵黷武的將軍遇到好大喜功的皇帝,或許就註定了將軍的命運。唐玄宗詢問如何攻佔石堡城,王忠嗣說,吐蕃人舉全國之力固守,犧牲數萬將士攻佔,一定得不償失,目前需要靜待時機。皇帝很不高興。這時候將軍董延光建議攻取石堡城,皇帝命令王忠嗣分兵接應,但王忠嗣只分兵,不給士兵獎賞,董延光很不高興。兵馬使李光弼就勸說王忠嗣,這樣容易給自己找來禍患。王忠嗣說,石堡城得失無關大局,可是我不忍心用上萬士兵的生命來換取我的官位。如果皇帝責難,大不了被貶官而已。(“吾固審得一城不足制敵,失之未害於國。吾忍以數萬人命易一官哉!明日見責, 不失一金吾、羽林將軍,歸宿衛;不者,黔中上佐耳。”——新唐書)

    建功:大唐柱石

    從開元十八年(730年)出任兵馬使到天寶六年(747年)被貶,王忠嗣將近二十年的軍事生涯,建功無數,成為大唐王朝一顆耀眼的軍事明星。

    天寶元年,以朔方節度使兼靈州都督的身份率兵北伐奚怒皆,在桑乾河三戰三勝,威震漠北。

    天寶四年,兼任河東節度採訪使,從朔方(今天寧夏靈武市)到雲中(今天山西大同朔州一帶)延綿數千裡,修築要塞,開拓邊境數百里,使得北方邊境在前朝名將張仁亶經營邊將四十年後再度安定下來。也就是說王忠嗣的功績可以可前朝名將張仁亶相提並論。

    天寶五年,王忠嗣佩戴四方節度使的將印,兼任河西、隴右、朔方、河東節度使,精兵猛將數十萬盡在掌握,控制萬曆疆域。新唐書說:“佩四將印,勁兵重地,控制萬里, 近世未有也。”後來起兵造反的安祿山才不過是三鎮節度使,因此,如果王忠嗣依然在任,安祿山或許會心有餘悸,不敢輕舉妄動。

    隨後,王忠嗣由多次在青海、積石大破敵軍,在今天甘肅安西縣附近打敗吐谷渾部落,將其滅掉。

    結局:大樹飄零

    王忠嗣察覺到安祿山有作亂的念頭,多次上書請皇帝防範,得罪了日漸恩寵的安祿山。李林甫忌憚王忠嗣的功勞,害怕將來威脅到自己的地位,不斷構陷。加上董延光失敗之後向皇帝告狀,最終王忠嗣被貶到外地,一年之後突然暴死,年僅45歲。一代名將隕落,也使得安祿山缺少了制衡,進一步刺激了安祿山謀反的野心。

    衝鋒陷陣謂之勇,順勢而動謂之智,軍士樂用謂之信,節約物資謂之嚴,不以將士性命換取前程謂之仁,多有建樹,拓地千里,邊塞安寧,可謂良將者也。王忠嗣,名將之名不虛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類的智慧究竟來源於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