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們小時候,正月十五村裡繞整個村子街道散燈,是我們最喜歡參加的活動,可惜現在沒有了,只剩下放炮了
3
回覆列表
  • 1 # 棗鄉年少

    而兒時的時候 過元宵節,父母會給我買很多小煙花,晚上吃完了湯圓和餃子,就開始和小夥伴們一起放煙花 ,那時候還讓放煙花爆竹,我們村裡面從元宵節夜裡七點到九點全部都是放煙花的 ,正月十五下午村民們敲起鑼,打起鼓扭起大秧歌熱鬧的很,正月十六早上我們這就要烤十六火和吃餃子,放完了鞭炮上我們縣城去看鬧社火演出 ,在農村只有過完了正月十五、十六才算年過完了。

  • 2 # 泡眼腫腫的泡眼炯炯

    和我二哥出去弄竹子扎龍頭,家庭好的用報紙糊,一般人家書本一撕糊上,龍角龍鬚點龍睛,然後村子裡挨家挨戶唱喝彩歌,二哥前頭唱我和幾個小屁孩跟著節奏喊好,每個小孩都有糖拿,有煙收(很多人家裡窮得買不起煙抽,小孩收的煙回家給大人,大人心情好還會給獎勵),遇到親戚家還會給幾角過幾分錢。一晃數年,早就沒有了元宵節該有的氣氛了!!那時候沒通電,一切的快樂幸福都是那麼的自然,且簡單!!

  • 3 # 言之有悟

    我是60後,兒時元宵節最開心的事兒不是吃元宵,而是打燈籠。

    記得那個時候因為家裡窮,每到過元宵節,父母給家裡的每個小孩兒只買一盞紙燈籠。

    到了正月十五這天下午,我就早早催促媽媽趕緊做飯,好早點吃了晚飯挑著燈籠出門。

    那個年代點燈籠很少用蠟燭,因為買不起。點燈籠用的大多是“蘿蔔燈”。就是切一截兒白蘿蔔挖個洞,裡面放上一點煤油或者食用油,剪一段兒媽媽納鞋底用的線繩作為燈芯兒。這紙燈籠就指望著它照明瞭。

    吃過晚飯,點亮蘿蔔燈,放下燈籠罩,挑著紙燈籠興高采烈的就出門了。

    不一會兒就會看到越來越多的小夥伴挑著各種各樣燈籠走在大街上。有認識的,也有不認識的,大家都互相打量著別人的燈籠,再看看自己的燈籠,互相比較著誰的燈籠好看。

    看了一會,一群小夥伴就自發的排著長隊在街上轉,嘴裡還不聽的唸叨著:“燈籠會,燈籠會,燈籠滅了回家睡。”

    這時候,如果哪個小孩兒的燈籠不小心被風吹滅了,就會把燈籠的外罩提起來,跟其他小朋友借火。這個時候最關鍵了,因為一不小心就會把燈籠給點著了。

    如果哪個小夥伴兒的燈籠被點著了,就會引來無數個小朋友圍觀,嘴裡喊著:著了!著了!”心裡暗自得意。

    此時心眼兒小的小朋友會哭著不願意回家,沒心沒肺的小朋友會挑著一個燃燒的只剩下燈籠架子的破燈籠,依然跟著其他小夥伴兒一起瘋玩。

    小孩兒沒有時間概念,玩了很久也不知道回家,最後一個個都是被父母找到街上給帶回家的。

    回想那段時光,雖然家裡很窮,每個人只有一盞紙燈籠,可是那份快樂留存至今。

    現在人們生活富裕了,科技也發達了,燈籠也有了各種各樣的形狀。除了傳統的動物和花朵造型外,還有了飛機✈️、火箭,機器人造型。

    做燈籠的材質也從紙製的,到塑膠,再到紗制,絲綢 。燈籠的光源也從蠟燭,到乾電池,再到LED,真的是琳琅滿目,五花八門。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的!

    跟過去相比,現在的孩子真的是太幸福了!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不同的年代,人們對元宵節的感受會不同,將來也會產生不一樣的記憶。

    但不管如何改變,元宵節給我們帶來的永遠是團圓、幸福、美滿和快樂!!

    最後恭祝大家2021元宵節快樂!闔家團圓,幸福安康!!

  • 4 # 大一新生媽媽

    今天是元宵節,中午的電視中播放全國各地歡度元宵節的盛況,有舞獅表演、有燈展……女兒看了後說,看看人家多熱鬧,我們這裡咋沒有?

    女兒的問話,再次把家人思緒勾回到幾十年前我們小時候的記憶深刻的元宵節。

    小時候我們這附近並沒有過正月十五元宵節,而是過“正月十六”,這也是和全國大部分地區不同的。十六前後,舞獅、秧歌、旱船等表演天天鑼鼓喧天,很是熱鬧。

    最讓我們難忘的是吸引周邊幾十裡群眾前來觀看的一年一屆鋁廠舉辦的燈展。當時的國企鄭州鋁廠正是蒸蒸日上,效益極好的時侯,每年都會早早設計、建造花燈,形式極大,科技感十足,現在我們去各地看的花燈都是無法比擬的。豬八戒背媳婦、嫦娥奔月都給我們的童年留下了美好回憶。每到晚上,濟源路上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我當時就記得用學過的晏子使楚中的一句話來形容:每人甩一滴汗,就是一片☔️雨……

    童年雖然物質匱乏,但也有許多的美好記憶……

    願各種元宵節快樂!

  • 5 # 李家王姐

    童年的記憶是美好的,兒時的元宵節是終生難忘的,過完春節,孩子們最盼望的可能就是元宵節了,正月十五元宵節不僅能吃上香甜的元宵,還能重溫一下過年放鞭炮的熱鬧氣氛,魯西南一帶這一天家家戶戶不僅要像過年一樣放鞭炮吃餃子,還要放煙花,有的人家會在院子裡點上花燈或者燈籠。

    印象最深的是小時候爺爺給買的花燈籠和滴滴筋(一種小煙花,可以用手拿著放)天還沒有黑,就急著要點花燈籠,那時的燈籠是用一層薄薄的透明油紙做的,上面有畫上的山水花鳥圖案,感覺特別的好看,裡面放上蠟燭,點著以後就更美了,小心翼翼的用一根木棍挑著花燈籠,和其他小朋友在院子裡跑來跑去,也叫“散燈”奶奶說在院子裡多散一會,有時也去街上玩一玩,街上到處都是放煙花和鞭炮的孩子們,特別的熱鬧,滴滴筋的火星到處飛舞著,夾雜著孩子們的歡笑聲,微弱的燈籠光亮映襯著孩子們的笑臉,兒時的元宵節是孩子們一年一度的狂歡,直到燈籠裡的蠟燭燃盡了,口袋裡的煙花放完了,才意猶未盡的回屋睡覺。

    兒時的元宵節,彷彿在夢中出現,又彷彿就在眼前,時光飛逝如電,恍然又到了一年一度元宵節,但願今夜的萬家燈火闌珊處有孩子們燦爛的笑臉。

  • 6 # 民工札記

    說道元宵節,我第一反應卻不是元宵節如何過而是元宵節為什麼不放國假?因為腦海裡的元宵節實在太熟悉了,如何過元宵節根本不用想,十八歲前每年都在家裡過元宵節,不管是挑燈籠還是放煙花都深深的印在腦海裡。

    在河南商丘,元宵節一般不叫元宵節,叫:過十五或者過正月十五。鄉里人常說,過了十五就沒有春節的各種忌諱,親戚就算至此沒走完也不用走了,年至此就算過完了。這一天每家每戶早上都要吃湯圓,也就是所謂的元宵。中午都要吃扁食,也就是傳說中的水餃。中午下水餃的時候,有錢的人家還會放一盤鞭炮。晚上,全家總動員,孩子挑燈籠,大人放煙花,不熱鬧到半夜是絕不罷休的。

    說起燈籠,小時候家裡窮,買不起燈籠,母親總是自己做燈籠。母親提前做好燈籠,然後讓父親去集上買幾桿小紅蠟燭。我現在還記得母親用高粱杆紅紙幫我們姊妹幾個扎的燈籠。母親手巧,村裡人都說那燈籠比買的還漂亮。

    我和姐姐挑出去,總會有一些“不懷好意”的大人逗我們:你看看你的燈籠底上沾了“糖雞紅”,快翻燈籠底看看。如果您聽信他的話,真的去翻看,那你的燈籠就燒了。翻看時,蠟燭的火苗會烤著燈籠四周的紅紙。不要問我怎麼知道的?我不會告訴你我的燈籠曾這樣被燒過好幾個。

    十六的早上,村子當街經常會有燒破的燈籠散落在柴禾堆四周。那其實不是燈籠,而是小孩的眼淚,大人的笑談。

    待我再大一些後,我也想“不懷好意”用“糖雞紅”調戲村裡孩子的時候,村裡的燈籠已經變成電的了,而且還會播放音樂,不管他們如何翻轉燈籠都不會燒著!

    村裡孩子們都挑個小燈籠晃悠來,晃悠去,常聽大人們說,城裡還有燈會,市裡每年要求每個鄉或者鎮都要出一盞兩盞大主題花燈,燈要送到商丘歸德古城南門外的商祖苑展覽。十五這天,古城方圓幾十裡外的村民都會來看燈,猜謎。

    去古城看過燈的村裡人每到十五總會在村裡吹噓:那古城的燈會,那燈真多,真美,有的燈比三間屋子都大,那看燈的人海了去,人挨人,人擠人……。

    再說煙花,煙花是必不可少的。正月十五放煙花。這煙花,有的是從西趙樓花炮廠買的。有的是村民自制的。我們看煙花,挑著燈籠一村一村的跑,有時嫌燈籠麻煩,也會直接把燈籠家裡一扔。那時候的煙花,有甩鞭,五花,禮花,種類繁多。我還記得有個俗名叫:“泥窩窩”的花,那個花向上打的特別高。更有甚者為了看煙花,騎著腳踏車跑到十里外的鎮上,鎮上張姓和鄧姓兩大姓每年都會兌很多錢在他們祠堂門口放煙花。那煙花更多,而且放煙花的人會用各種方式施展放煙花絕活。

    十八歲後,不再讀書。我買一張車票從商丘來到杭州,開始我的打工生活。我現在還清晰地記得深夜裡不知車行何地車窗外菸花絢麗綻放的情景。一晃這麼多年,雖然每年都回家過春節卻總是在元宵節前又踏上了外出打拼的路。三年此夕無月光,明月多應在故鄉。老家元宵節的燈籠、煙花還在,我卻不能回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你奮鬥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