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穆說語文
-
2 # 李小汪老西
文學批評和文學創作、語文考試遵循不同的標準。
所有的人都知道“1000個讀者都有1000個哈姆雷特”,不同的人知識儲備、鑑賞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因此即便是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在讀的時候,肯定會得到不同的結論,有些時候即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狀態下去閱讀同一篇文章,得到的結論可能還會有所差別。
就像現在的文學批評一樣,不同的流派對於同一個作品的分析和闡釋都是不一樣的,甚至得出的結論可能是完全相反的。比如大部頭經典文學作品《追憶似水年華》,從意識流批評的角度來看,這肯定是該領域的代表之作,但是對於很多普通讀者來說,大部分人看一兩頁之後就讀不下去了。
而且中考和高考的語文考試當中,不可能說1000個讀者就有1000種理解,即便是每一種理解都能夠自圓其說,言之成理,這也會給試卷評閱,增加了很多難度,同時也會造成評卷的尺度難以把握,考試的公平性就很難保障。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保證考試的公平性,那麼在閱讀理解題目命制和答案設定上,即便是不能像理科那樣有統一的標準答案,也儘可能的做到,在對文章的理解和鑑賞上,大部分人能夠形成一個基本“共識”。
之前,在全國各地都曾出現過語文閱讀理解的作者,竟然不能夠讀懂自己的文章這種奇怪的現象。比如之前蘇州的高二語文統考中,文章選取了作家王亞的一篇散文《清明》,有些學生通過了微博聯絡上了作者,讓他做這道題目,原作者很快做出了迴應。但是標準答案出來之後,20分的題目,原作者只得到了6分。在2010年的時候,全國卷也曾出現過這種情況,原作者做完了自己文章的閱讀理解之後,只拿到了不到一半的分數。
原作者竟然讀不懂自己的文章,一時間引起了很多人的爭議,其實這種現象非常正常,因為文學創作、文學批評和語文考試本身就遵循著不同的邏輯。
就拿高考語文來說,高考的語文考試大綱對於文學類的文字閱讀明確的規定,要求考生能夠閱讀和鑑賞中外的文學作品,之所以題目寫的是文學類文字閱讀,言外之意文字才是核心。
而考試大綱對於文學類的文字閱讀的要求是4個層面,分別是理解、分析綜合、鑑賞評價和探究。理解包括理解文中的重要概念,句子的含義;分析包括分析作品的結構,概括作品的主題,分析作品的題材和表現手法;鑑賞主要是鑑賞語言、作品形象、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等。除了理解類的題目,主觀性比較強之外,分析文章的結構表現手法和語言,這些都是語文非常基礎性的知識,不同的人在這方面把握上不會有太大的偏差。
而對於一些理解類的題目,特別是概括文章的意思,探究作品的主題,這裡題目為了解決不同的人之間,可能會存在著不同的理解這一點問題,那麼最重要的一個解決辦法就是迴歸文字,也就是說考試的時候大部分的題目,是在文字中能夠找到答案的,或者是能夠透過文字概括出來的。
因此,正規的考試,命題人在命制題目的時候,一定是先確定了要考查的知識點,然後根據知識點來選擇相應的文章,如果這個文章不符合考點的要求,那麼就會對這篇文章進行改編,改編之後再把知識點放到對應的文章中去命制題目。
命題人為了減少答案的爭議,那麼在對於一些確定可能存在爭議性的題目答案時,一般有兩種處理方法:一種是把它設定成探究類的題目,只要考生言之成理,一般都能得到對應的分數;另外一種辦法就是嚴格的按照考試大綱的要求,迴歸教材,也就是說在考試中那些概括不出來的答案要點,很有可能是能夠在課本上找到對應的文章。
既然閱讀理解答案是從命題者的角度為出發點,那麼學習語文閱讀理解的時候,就要注意下面幾點。正如一句話說的,所謂的觀點是指所處的觀察位置不同而得出的不同結論,閱讀理解的問題設定和答案確定,是命題者的視角來設定的,而不是以文學鑑賞,更不是以學生的理解為視角。因此,學習閱讀理解中要注意下面三點。
第一,在做閱讀理解題目的時候,有必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一般情況下在做閱讀理解題目的時候,應該是先瀏覽題目,然後再去看文章,並且要緊扣文字,要牢樹立答案源自文字的意識。
第二,樹立命題者意識。
大部分學生都知道文科的題目,閱卷的時候是“踩點給分”,考生的答題要點和參考答案要點貼近時,考生才能拿到相應的分數?那麼如果想讓閱讀理解拿到高分甚至是接近滿分,在平時的練習中就有必要要樹立命題者的意識,在拿到閱讀理解文章的時候,如果時間比較充裕,可以自己先嚐試根據知識點來命制題目,然後在文中去尋找答案,再把自己的題目和答案與命題者命制的題目和答案進行對比,這樣學習閱讀理解會更加高效。
第三,語文也需要總結做題技巧和套路,同時需要適當的刷題,來完善對於考點的理解和對文章題材的把握。
在刷題的時候一般可以按照知識點去刷,然後按照題材型別去刷題,之所以要按照題材型別去刷題,主要是因為有些閱讀理解的答案,可能需要自己去總結概括或者是要結合課本去尋找。透過刷題能夠有效的去彌補,單純的依靠做題技巧和套路這種方法的不足。
回覆列表
老穆解析
理科答題,講究邏輯性、推理性與縝密性。
穆老師認為,文科答題,同樣講究邏輯性、推理性與縝密性,在此基礎上,還多了文學性、歷史性、人文性、哲理性、社會性……
我們都知道,語文老師在閱卷時,需要參考答案進行批閱,這個參考答案是如何來的呢?
它是由許多教育專家按照一定的“標準”來設定的。
也許這個時候會有朋友跳出來,語文怎麼能有固定答案呢?應該是開放的。
穆老師要告訴你,語文答案雖說叫參考答案,但在閱卷時,倘若你的回答脫離了這個標準,是要被扣分的,包括作文。
說到這時,還會有人要跳出來說話了,這麼做,語文還有什麼魅力?讓同學們按部就班的答題,豈不是失去了文學的魅力?失去了語文教學的初衷?這樣做能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嗎?……
穆老師想對這些同志說一句:“你來閱卷試試?”
穆老師先透過一道試題講解來給大家認識一下語文答題的邏輯性、推理性、縝密性、人文性等等。
例如散文閱讀《兒歌》,有這樣一道題,如下:
✨問:文末說:“我多麼愛聽這首美妙的兒歌啊!”這句話表達了“我”哪些情感?(3分)附:文章內容閱讀
第一步:審題幹,識考點
透過審題幹,可知考點是“作者情感態度”
第二步:看到3分,可知是3點
第三步:知曉情感題答題技巧
a.找主體
具體之人/事/景/物===我,孩子們,大人們,蝸牛等
抽象之人/事/景/物===兒歌,童年,生活,風俗,文化等
(備註:找主體時,注重主次性和層遞性,這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倘若沒有一定的文學素養和老師的指導,學生難有突破,所以這類題型是拉分項)
b.知情感
你得先知道常見情感有哪些?
例如:喜、怒、哀、樂、閒、愁、思、恨、贊、念、批、諷、嘲……
c.對主體表達情感
結合試題內容,我們可知主體是抽象之物——兒歌。
大多數學生都能很容易地答出第一點:我對兒歌的喜愛之情。
但這隻有一分,顯然沒有完成任務。
同學們,雖然試題只問你“我多麼愛聽這首美妙的兒歌啊!”這句話,但我們在答題時,要思考這句話的延伸主體及情感。否則只能得1分。
兒歌是什麼時候的呢?顯然是兒時的,童年時的。
所以我們可以答出第二層情感:我對充滿童趣的幼時生活的懷念之情。
同學們,我們在回答最後一點時,一定要上升到民族心理、人文思想、文化哲學的高度。
如果同學們實在不會,穆老師可以教給大家訣竅:
小說閱讀看民族心理和人文思想;
散文閱讀看選材九大類;
《兒歌》是散文閱讀,我們就從散文選材內容入手,逐一排除,可知是傳統文化。結合文章內容就是“老北京的傳統文化風俗(習俗)”
我們可以就此回答第三點:我對老北京風俗的留念與不捨之情。
答題技巧是如何形成的呢?穆老師認為,它是現代應試教育的產物,因為要考慮到閱卷的可行性和公平性,所以必須有個標準,否則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豈不亂套?
親愛的同學們,你們清楚了嗎?加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