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朗照千江月

    本人的觀點是,明朝的第一戰將是徐達,而非常遇春。

    我們從至正十九年十一月的一件事情來看看。這一年,發生了一場戰爭,是常遇春和徐達發動的池州之戰。

    其實,這場戰爭是常遇春的功勞,因為池州是常遇春的部下攻克的。這一戰讓陳友諒感到朱元璋的部隊非常厲害。不過,此時陳友諒的實力是要比朱元璋強大的,陳友諒當時還決定將池州奪回來的,但是此時的朱元璋早已經有了準備,陳友諒打算不了了之。

    這場戰爭中,有這樣一幕,當時徐達和常遇春在九華山下埋伏陳友諒,陳友諒部遭到伏擊,三千人被常遇春的人俘虜。

    此時,常遇春有一個命令,他直接對徐達說,我要將陳友諒的這三千人殺死。徐達強烈反對,還表示,不能這樣做,如果非要殺俘虜,必須和朱元璋商量一下。

    沒想到常遇春不搭理朱元璋,直接將陳友諒的三千俘虜殺死了,根據史書記載,當時常遇春是將陳友諒這三千俘虜活埋的。

    這一次陳友諒怒了,你一個小小的朱元璋算什麼,我陳友諒不報此仇不是人。於是在至正二十年,也就是1360年的時候,陳友諒攻打應天。

    陳友諒的部隊可謂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當朱元璋知道陳友諒要攻打自己的時候,朱元璋重要的戰略地採石已經被陳友諒攻克了。

    總之,這次常遇春的魯莽給朱元璋帶了了很多的損失,這也讓朱元璋和陳友諒的決戰提前了不少,要知道,此時的朱元璋在戰力上是不如陳友諒的,特別是戰艦,人家陳友諒的戰艦是巨無霸,而朱元璋的戰艦可以說是一葉扁舟。

    但是朱元璋不得不硬著頭皮上。總之,陳朱決戰的提前,和常遇春殺降是有很大關係的。而且,常遇春的一生殺降並不是這一次,他殺降有很多次,朱元璋為此還訓斥過常遇春,可是,常遇春並不在意。

    殺降不祥是一個鐵律,但是在常遇春這裡卻是耳旁風。常遇春最後的結局也不是很好。他在四十歲就英年早逝了。一個優秀的指揮官,優秀的將領,如此不理智,雖有名將稱號,但也稍有打折。

    而徐達則不是這樣的,他是名副其實的明朝第一名將。朱元璋都稱讚徐達是明朝第一名將。朱元璋曾說過:

    “將軍謀勇絕倫,故能遏亂略,削群雄。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婦女無所愛,財寶無所取,中正無疵,昭明乎日月,大將軍一人而已。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

    這樣的評價可以說是非常高的。

    在《明朝那些事》中,作者對徐達的評價也是極高的,作者說徐達不單是朱元璋的重要將領,還救過朱元璋,徐達出身寒微,他始終為人低調,從來不招搖,這個沒有關係,沒有身份的小人物,最後成為了一代戰將,確實不易。

    明史對徐達的評價也很高,將軍深通謀略,為人寬厚,歷數十役,戰必勝,攻必克。

    他確實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名將。

  • 2 # 武漢小市民咵天

    大明王朝歷時將近300年,湧現出了不少優秀將領。明太祖朱元璋當年率領一幫草莽英雄打下天下,之後兩百餘年幾乎每朝每代都會有戰事發生,所以說大明從來不缺名將。今天小編來和大家探討的是大明王朝的四大名將。大家認為這其中會有誰呢?開國功臣徐達、常遇春,藍玉?還是欲挽大明於狂瀾的袁崇煥?

    第一名、開國元勳徐達

    眾所周知,徐達是窮苦出身,在他小時候他餓過飯,要過飯,和朱元璋是一起長大的兄弟。後來他追隨朱元璋南征北戰,因為軍事素養好,戰術用兵奇,致使大軍屢戰屢勝,成為朱元璋的第一大將。後來在兼併戰爭中,徐達在鄱陽湖大破陳友諒的20多萬大軍,全殲敵軍,陳友諒中箭身亡。緊接著他又南下蘇杭,生擒張士誠,一統天下。可以這麼說,朱元璋的天下,有一半是徐達打下來。然而徐達作為一軍之元帥,開國第一功臣,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善果。後來朱元璋鑑於徐達功高震主,派人賜蒸鵝給徐達,將他毒死了。

    第二名、民族英雄戚繼光

    明朝嘉靖年間,由日本武士和沿海水匪以及不法商人組成了一支破壞力極強的軍隊,被稱為“倭寇”。沒過幾年,倭寇就將東南沿海攪得天翻地覆,民怨載道。對於倭寇的橫行,大臣張居正奏請朝廷派軍隊進剿,以陣國威,救百姓於水火。嘉靖皇帝同意後,張居正又舉薦戚繼光前往福建廣東招募鄉勇組建新軍,抗擊倭寇。戚繼光很快就在福建招募了一批當地礦工和農民訓練,戚繼光每天和士兵同甘共苦,同進同出。經過半年的訓練戚繼光率領這支軍隊先後在福建和廣東沿海和倭寇激戰九次,九戰九捷,將倭寇基本肅清,沿海百姓都感恩地稱呼他們為“戚家軍”。

    第三名、李成梁

    其實張居正不僅僅只是舉薦了戚繼光最後一位優秀將領,在明神宗即位後,張居正作為太傅輔政。在這期間他慧眼識別出李成梁這樣一位優秀將領,並派遣他鎮守北方,防備北方女真族和蒙古族。李成梁鎮守北方三十餘年,讓大明北境維持了30年的太平。後來北方女真族崛起,可是李成梁此時已經年過半百,力不從心了。再加上明廷中饞臣太多,於是明喜宗就將他的官罷免了,讓他的兒子李如柏鎮守。客戶李如柏才上任沒幾年,女真族首領努爾哈赤就揮軍南下,在薩爾滸大敗明軍。

    第四名、王陽明

    王陽明是一位理學大家,他博學多才,見識廣泛,曾在江西一帶任職。後來封邑在南昌的寧王起兵叛亂,沒想到一介書生的他竟然投筆從戎,率領府兵,招募鄉勇積極抵抗叛軍。後來在他的指揮下,聲勢浩大的叛軍倒戈的倒戈,投降的投降,最後寧王眾叛親離,拔劍自殺。

  • 3 # 觀景說史

    在輔助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立下赫赫戰功的將軍中,要屬常遇春和徐達兩個人戰功最顯赫,但第一將的名頭就非徐達莫屬,為何徐達要比常遇春厲害一點呢?

    兩個人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時間節點不一樣

    徐達不單單是大明王朝的第一開國功臣,同時也是朱元璋的老鄉,兒時的好夥伴,在朱元璋開始打天下的時候,徐達就跟隨在朱的左右,他是朱元璋24人集團裡面的核心人物。

    常遇春原先只是個稱霸一方的土匪,他在1355年的時候才來投奔朱元璋,離朱元璋稱帝還有13個年頭。常遇春是個心高氣傲之人,他在投奔朱元璋後,就要求把先鋒官給他,還誇下海口給他10萬人馬就可以橫掃天下。

    在安徽渡江爭奪采石之戰中,常遇春一人一馬一戈殺入敵軍之中,常遇春的勇猛令朱元璋刮目相看,從此朱元璋就對常遇春賞識有佳,多次讓常遇春和徐達搭檔,他們兩個人實力旗鼓相當,但到後來基本上明確徐達作為主帥,常遇春為先鋒。也就是說朱元璋認為徐達是一個帥才,而常遇春只能做個將才,原因是為什麼呢?

    其一,徐達虛心求教,善於學習

    我們都知道徐達是朱元璋兒時玩伴,也就是他們在地主家放牛時最要好的夥伴,因為家裡窮徐達根本沒有上過學,但是他對知識的渴望和求知慾是常遇春所沒有的。徐達在後來的成長中,離不開對別人的虛心求教,讓他逐漸的熟悉了一些兵書,他在後面修煉把學到的戰爭理論用到實踐中,這才有了他軍事才華橫溢,對戰爭的掌握能力和高超的指揮能力。

    其二,徐達的大局觀是常遇春無法比擬的

    有勇有謀才是一個合格的帥才,常遇春本身就是一個土匪出生,投奔朱元璋後,也經常被同事們叫他無賴將軍,因為他缺乏戰略眼光,愛逞匹夫之勇,特別愛冒險,是個激進派。在洛水之戰中,常遇春更是把大軍摔開,一人獨自衝進敵軍之中,強行使用武力把敵軍陣地攪亂,如此不愛惜自己身體之人,自然難免英年早逝。

    而徐達在把握戰爭時的能力要比常遇春不知道要強多少,穩紮穩打步步為營,以最少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利益,特別是在戰爭後期,徐達所指揮的軍隊真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其三,徐達治軍嚴明也是常遇春無法比的

    徐達帶兵以來,以軍紀嚴明著稱,所到之處,不得擾民,違者殺無赦。當徐達每攻克一座城市後,都會重申軍令犯三戒者殺:“掠民財者死,毀民居者死,離營二十里者死。”

    他在率領軍隊攻克元大都時,馬上派士兵把守皇宮大門,申明軍紀,嚴禁入宮對宮女、嬪妃、公主等人進行侵犯。

    而常遇春出生土匪,性情比較殘暴,他所帶的部隊就沒有這麼好的軍紀了,在攻克蘇州的時候,徐達就對常遇春所部進行約束,實行犯三戒殺。

    歷史上都有殺降不祥的說法,但是常遇春根本就不管這些,動不動就把投降的人給全部殺了,到了後面都沒有人敢投降他了,他就這樣被人冠以“人屠”的稱號。

    《明史·徐達傳》中記載,還鎮池州,與遇春設伏,敗陳友諒軍於九華山下,斬首萬人,生擒三千人。遇春曰:“此勁旅也,不殺為後患。”達不可,乃以狀聞。而遇春先以夜坑其人過半,太祖不懌,悉縱遣餘眾。結語:透過兩個人的對比,我們就可以得出,徐達才是明朝名副其實的第一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總決賽後,有人認為猛龍的冠軍含金量不高,因為他們遇到的是一支不完整的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