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醒獅59207381
-
2 # 歐洲維也納之夜
你看得太膚淺,如果華為只是拼手機,那和蘋果就沒有區別了。華為的核心現在看不到,以後就知道了。這也是國家會什麼力挺華為而不是中興的原因。再過幾年,就會知道了。就像物聯網概念在93年就提出了,但是現在才開始逐步應用,都是一步一步的。
-
3 # 畫之音
過去華為承諾,永遠不做手機產品,但是,由於八國聯軍限制華為產品,華為龐大的軀體需要市場來滿足,恰逢國內手機供應商研發能力跟不上,半壁江山已經被蘋果佔領,而華為又是一直做通訊交換機專業供應商,手機當然也是他份內事情,所以,順手拈來而已!
-
4 # 東風高揚
華為2019年營收目標中,消費業務超過50%,這意味著華為轉型to C了嗎?本來華為幾大業務板塊中就有消費者業務為主要支柱之一,說華為完全轉型並不完全準確。個人認為是把這個本來就是主業務的消費者業務的目標訂得比較高。
華為是一家最開始以通訊裝置為主為營運商提供裝置及方案的通訊科技公司,隨著逐步壯大,以及利用自己強大的科技能力、全球化網路及運營能力,其業務領域逐步延伸到為企業、消費者提供服務。
目前主要的業務板塊有運營商業務,這個是華為賴以起家的根本,目前這一塊也是越來越強大。提供強大的技術及裝置幫助運營商建構網路、發展影片、IoT等業務,自己也獲得增長及利益。特別是5G領域華為的技術實力,已經為華為帶來了眾多的5G建設合同。
再有企業業務、雲業務、消費者業務。這都是華為根據自身的科技能力及網路覆蓋,延伸出來的業務,也是華為主要發展的業務。
而消費者業務,這幾年的發展實現了快速增長。特別是晶片的成功,包括麒麟手機晶片、路由器晶片等推出,為華為的消費者業務插上了翅膀一樣。手機、智慧手錶、膝上型電腦、平板電腦、智慧生活館等都為華為消費者業務添磚加瓦。特別是手機,2018年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達到了2億部出貨量,全球排名第二。
而在新的一年裡,華為的支柱業務,更突出了消費者業務,特別是把手機的目標定在了2.5億部的出貨量,這個增長又是相當突出的。在幾大目標中消費者業務佔據了半壁江山高達650億美元,運營商目標為441億美元,企業目標168億美元。這樣的目標可以說華為是強化了消費者業務,但並不是說就是轉型,只是針對不同領域有不同的發展目標而已。
-
5 # 著名科技創作者
華為2018年收入1085億美金。
手機等賣了500億,電信企業賣了400億,其他政企100多億。
明年規劃是約1300億。手機等超過一半。
但公司的基因在進化。
不管2B也好,2C也好,還是綜合也好,不是一個生硬的定義,那隻能是結果不是屬性。
可以看看下面未來的規劃,是不是心潮澎湃了?
五到十年中期的業務規劃預計是3000億美金,包括運營商500億、企業500億、汽車數字部件500億、終端業務1500億,加起來可以做到3000億美金的產業規模。
10年之後的遠期業務規劃是10000億美金,在中期業務的基礎上,再加上車聯網基礎設施4000億,智慧汽車3000億。
以終為始,跳出現在看現在,才能看清現在通往未來的趨勢,彷彿君臨天下的上帝視角。
想象一下,幾千萬上億的汽車自動駕駛,裝載著人和各種包裹,以仿通訊協議而設計的的交通/物流協議約束,像資料包位元流一樣高速穿梭在車聯網上,智慧城市之間。壯哉!
這就是大國心態。定位決定地位,眼界決定境界。
我們以前都被束縛在現有歐美的經濟規模框架下了,思維有一定侷限性。
我就問你一個問題,中國要不要發展?其他地區要不要發展?以終為始,站在未來思考現在,你覺得這個規模還大嘛?
我們是要做世界第一強國的,這個強國比現在的美國還要牛逼不少,而華為是這個強國的領軍企業,這個規模難道不相稱嗎?
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這已經不是寫小說時的浪漫修辭手法了,而是現實的歷史畫卷在徐徐展開!
-
6 # 喀秋莎61589681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的所有成功,表現為三點,發展道路的成功,發展戰略的成功,更是企業文化的成功。華為之所以能成為中國手機品牌標杆,他們秉承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長期堅持艱苦奮鬥來激勵每一個員工。華為始終不滿足已取得成績,立足國內開拓國際市場,讓華為產品為更多的人選擇和提供服務。透過技術創新,華為人深知才能增強產品競爭力,從而提什品牌價值,形成良性迴圈,反過來看企業品牌價值又可以使企業在市場化激烈競爭中保持良好的優勢。華為技術有限公司雄心勃勃並確定了2019年度 營收目標,消費業務超過50%,這意味著從To B轉型To C嗎?可以說是正在做To C了。因為To B是面向企業,To C是面向個人。這種轉型應該說基本條件成熟。華為在短短几年內做To B領域無論是國內同行還是世界同行都難以做到的高度。那麼轉型做To C個人業務也是水到渠成順理成章。因為華為品牌已深得人心和認可,華為之所以能打動人@華為技術實力,品牌效應已經成為“中國智造”最佳代表,接下做To C應該不是空穴來風。
-
7 # 新科技觀察員
財報從淺層來看是反應了華為由2B轉向了2C,但從深層次看是反應了運營商通訊產業的沒落。
從華為自己看似乎是手機業務做得好超過了運營商業務,而實際則是運營商業務大環境沒落而已。如果華為當年還堅持不做手機只做管道,那麼可能會很快倒下。
歷史趨勢就是這麼不可阻擋,資料流量業務起來後,運營商業務註定就會被管道化。管道是利潤極薄的,做管道的自然更難賺取高額利潤。
華為發力手機是絕處逢生,而佈局華為雲和企業網又是埋下了一顆五到十年的種子。2C業務經歷了黃金十年,網際網路已經疲軟乏力了。連騰訊都成立了2B業務,華為此時佈局,又抓住了一個新機會窗。
這正是華為基業長青的法寶,那就是不守舊,不守成,敢於進入新領域。
-
8 # 通訊一小兵
應邀回答本行業問題。
華為不存在什麼轉型的問題,華為是以通訊製造業為核心的公司,面對運營商的服務始終是華為的主業。通訊業是基礎行業,華為做為通訊製造業公司,最大的任務就是研發運營商需要的裝置,提供運營商建設通訊網路需要的裝置,提供運營商需要的服務,這是他的責任,也是華為存在的價值。
在華為內部,也有主航道的說法。
終端在整個通訊網路中,都是屬於末端產品,就重要來說,也是位於末端。這是一張4G的組網結構圖:
我們可以看到做為終端的UE所處的位置,就是小小的末端。
終端的重要性,將在物聯網時代得到提升,但是歸根結底,還是遠遠沒有網路本身的重要性來的高。
終端業務的收入可能會佔到一半,但是利潤來源並不是這塊。通訊業裡的運營商服務是利潤最高的,終端雖然量大,但是利潤遠不如運營商業務。現在手機這塊,三星透過半導體、蘋果透過高階使用者,依然佔據了手機利潤的絕大部分。華為在手機、終端等產品上的利潤還不足以支援他的高研發,還得靠運營商業務。
華為存在的意義就是打破歐美對於通訊業專利的壟斷,打破歐美對於網路裝置的壟斷,而不是賣幾個終端賺多少錢,即使是華為可以提供賣手機一年賺到幾千億,他如果沒有通訊業專利,如果沒有裝置,也沒有什麼存在的價值了。中國通訊業從當年的一窮二白,到今天可以做到和歐美分庭抗爭,是通訊業整體的努力,但是華為起到的作用也是很大的。
以前中國沒有通訊產品的時候,歐洲的巨頭的一根“紮帶"敢買幾個美金,通訊電纜敢賣10幾美金一米,而通訊裝置的價格更是高高在上,而當中興、華為等通訊製造業公司有了生產能力之後,這種現象就不再存在了。
而也正是如此,我們才可能有這麼便宜寬頻費用、手機費用。對於這塊來說,中國通訊業節省了萬億甚至更高的資金,這才是中興、華為等通訊業企業存在的意義。
中國現在建設了468萬個4G基站,花了大概1.5萬億人民幣以上的資金,而如果沒有中興和華為等通訊業企業,這個費用至少要翻上一番,甚至更高。
總而言之,即使華為的終端有一天的利潤和營收都遠遠的超過了運營商業務,也不意味著華為的To C轉型,手機永遠是華為的副業,這個從華為開始成為通訊製造業企業的哪一天,就已經無法改變了。
華為在剛結束的年會上確認,2019年華為營收目標1259億美元。其中,華為消費者BG為650億美元,華為運營商BG為441億美元,華為企業BG為168億美元。這意味著華為開始由to B轉向to C了嗎?
回覆列表
這個現在我想可能性還不大,畢竟主營業務和強項還在B端,手機等C端業務目前只是屬於拓展業務,哪怕營收超越了,現階段還不會轉型,畢竟轉型的代價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