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來自胭脂河夭桃濃李

    只要認真做科普,必定會遭到各種攻擊,甚至是人身攻擊。

    面對這些,你只有檢查正面科普,正面宣傳,就會不斷收穫讀者。

    面對人身攻擊,要學會馬克思那樣——像蛛絲一樣輕輕拂去。

  • 2 # 講科學堂

    科普可以說是最難做的工作之一,指望用幾篇文章幫他人建立起科學思維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即使是接受了完整的大學教育的人群裡,真正擁有科學思維的人也不會超過三分之一。

    絕大多數人都是人云亦云的,盲從是人類的本能。絕大多數人都只願意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和足夠簡單的道理。但是,科學思維方式與人類寫在基因裡的思維方式完全是對著幹的,是複雜和深刻的。這也是人類文明誕生了近6000年(從蘇美爾文明開始計算)才誕生科學的原因。在這之前,人類的生活方式幾乎和文明剛誕生時沒有多大的區別。而科學僅僅誕生400年,人類社會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這就是科學的力量。

    雖然如此,科普作者也應該保持一顆平常心對待,不要指望幾篇文章就能夠改變人類的固有觀念。頭上的辮子好剪,而心裡的辮子需要數代人的努力才能徹底的剪掉。隨著經濟的增長,受教育水平的提高,這樣的現狀一定會得到改變。

  • 3 # 聞伯智庫

    這個問題問得好!

    現在做科普很難,首先是關注的人少。很多人會選擇休閒娛樂八卦之類,輕輕鬆鬆能逗人開心就好,粉絲也多。

    其次是具有科學素養的人很少,遇事不願意動腦子,習慣於找現成的答案,容易盲從,容易被忽悠。也造成了偽科學盛行,謠言滿天飛的狀況。

    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有識之士,選擇做科普,更是難能可貴。

    做科普,揭露偽科學,會影響一些人的利益,會遭致謾罵人身攻擊等。

    舉個例子,浙江有所寺廟的住持,19歲開始受戒修行佛法,每天只吃二頓清水餐,五穀雜糧加蔬菜,一直堅持到現在80多歲了,身體很健康。

    如果我說,吃保健品對身體健康沒有什麼作用。那麼可能會影響幾百萬人的利益,他們是保健品產業鏈的相關人員,這個事情就會很困難。

    但是堅持下去,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明白,會相信科學。

    科學領域不僅僅是自然科學,也包括社會科學,更是需要科普人士努力耕耘的領域。

  • 4 # 使用者10113134897hutu

    馬克思主義(或哲學)本身就不是科學,但我們偏要把它們說成為“科學”,這不是科學態度,就會模糊科學的精髓!要讓大家明白,哲學不等於科學,科學的結論不等於正確,正確並不是真理;這四者之間的區別與聯絡要能夠分得清看得明。另外,馬克思生活的那個年代與現實相距甚遠,請哲學教員們多讀讀現代哲學與中國古典的書藉。

  • 5 # 郭哥聊科學

    這是個很好的話題,一直在堅持做科普的我也來參與一下。

    先回答問題:這個世界上最難的事情就是把自己的思想裝入別人的腦袋,做科普也是如此,所以科普過程任重道遠,需要有耐心,堅持不懈。

    一,我是怎麼喜歡上科學的

    1)好奇心是人類的本能,做父母的從小應該鼓勵孩子的好奇心,做好科學啟蒙

    老郭今年也快50歲了,想想自己的歷程,其實跟兒時的經歷有很大的關係。我自己還記得,70年代,肉食還是比較少的,那時候父親帶著我養了一窩的小兔子。我就是那個時候,開始透過養兔來觀察小動物。同時,我家裡有很多老鼠,晚上和父親躲在被窩裡,在屋子中央地上弄一個倒扣的盆捉老鼠。家裡唯一的機器:鬧鐘被我給拆成了零件。唯一的電器:收音機也搞成了一堆碎片。但老爸並沒怎麼責備我,而是跟我說,得好好學習,以後把它們給裝回去。

    2)上學了,我是個很喜歡動手的孩子

    咱們現在小朋友的玩具估計都是買的。可我那個時候,沒有這個條件,喜歡的東西都是自己做的。礦石收音機、彈弓、弓箭、飛針、飛刀、橡皮筋動力的小船、手拋滑翔機、彈射飛機、壓力水槍、用燻黑的玻璃片看日食、自制鞭炮、用熔化的鉛去做各種東西。從這裡面我學會了很多東西,瞭解了彈性,常見的材料效能、簡單的空氣動力原理、氣壓、和簡單的化學知識,學會了使用各種手工工具,包括縫紉機、用手針模擬機器暗針的縫紉活。

    說一個自己很糗的事情吧: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已經知道家裡牆壁上的電是很危險的了,但是,我就是想知道,如果我用很長的導線,是不是另一端就可以很安全了。於是我做了一個實驗,弄了很長的細鐵絲(估計有70多米),很仔細的把它展開,然後兩端接入到牆壁上。嘿嘿,結果大家懂得,一個火球之後,我嚇得跳到一邊去了。當時自己也算是很小心,不是用手拿著直接插進去,而是用鉗子捏著,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3)上中學了,前面的積累效果很明顯

    我並不是那種一直學習成績都名列前茅的孩子,很普通。但是中學的時候,數理化成績一直都是很好的。基本上都是滿分,沒滿分那就是沒發揮好。我自己還發現了一種驗算的方法,至今我都在自己的工作中偶爾使用。應該說,這是跟小時候積累的思考習慣和動手習慣分不開的。如果我說自己學習數理化的時候,有那種啃排骨的感覺,可能很多人都不信吧,但這是真的。現在想想,這應該叫做如飢似渴的學習吧。不過那臺鬧鐘和收音機沒修好,因為搬家找不到了。

    4)上大學了,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物理系

    當時不像今天這樣有專人指點,一般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也比較高了。我父親只有小學文化,我們母親也只有初中,根本沒人跟我說如何選專業的事情。好吧,那就憑藉興趣選物理系吧。這時候我的動手能力再次發揮,花30塊買了個壞掉的黑白電視機,然後到圖書館查圖紙,自己買工具和器件,修好了。這是我們那個寢室樓裡的第一臺電視機。不過說真的,大一的時候,我很迷茫,因為這個時候的物理跟我想像的不一樣。不過,假期我給自己安排了一次下工廠的實踐機會讓我重新找到了方向。我再次回到學校的時候,幾乎長在了圖書館。那幾年,我知道自己要什麼,學什麼,我第一次覺得,能學自己喜歡的東西很幸福。大學四年我付出的努力,遠超高考。

    總結

    回顧自己的成長經歷,我覺得是經歷堅定了我的唯物主義思想,慢慢建立了科學思想的萌芽。一切從實際出發,從觀測和測量出發,用邏輯推理並且使用數學工具描述,而不是主觀臆斷,拍腦門就給出所謂的結論。

    我在寫很多科普問答的時候,經常有人質疑我:你有什麼資格。我不明白,為什麼科普需要資格,對於做科普來說,我覺得除了傳播正確的知識,更重要的就是傳播科學的思想。所以,我真心希望的是,今後如果有人質疑我的回答,不要糾纏在資格這個問題上,而是質疑我的回答本身:你的論據充分嗎?論證過程是不是有邏輯錯誤?有實驗或者觀測證據支援嗎?計算過程是什麼樣的?

    現在想想,對於科普來說,傳播知識固然是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傳播科學的思想。只有這樣才能明辨是非,避免被謠言所惑。因為科學知識是無限的,而我們能掌握的不過滄海一粟。但是科學的思想,卻能讓我們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從而擁有明辨真相的能力。因此我覺得,真正的科普就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

  • 6 # 搜了生態農莊

    謠言總是“此起彼伏、生生不息”,呈現“強大的生命力”。

    大眾輿論的生態就是適合謠言傳播的土壤。一個現實的醫學問題的應對方式和處理原則往往是複雜和個體化的,還總是顯得晦澀難解和模稜兩可,這種知識/資訊天生不容易廣泛傳播。相反,謠言就如網路神曲,格調不高,但簡單幹脆又“普遍適用”,還能“解決重大問題”,其傳播的效果也可想而知。這類謠言的傳播,也可以看成是資訊傳播自然選擇的結果

    長輩不聽勸很重要的兩個原因:一是接觸網路了,接受到很多新奇的資訊,覺得漲知識了;二是不願晚輩挑戰自己的權威、尊嚴。

    勸長輩,首先應該想好自己勸說是出於對他們的愛呢還是想要展示自己的學識,然後還要有膽量有智慧有口才。

    長輩謠傳偽科學,我們就要傳播真科學,有理有據,去偽存真。不然只推到不建設,他們又該相信什麼呢?多讀書很重要。但長輩們往往認為我們涉世未深,而且讀書也會誤人。長輩對晚輩信任與否,很多時候要看晚輩翅膀夠不夠硬——能不能幹,有沒有錢。“有錢會讓人有底氣”這樣的話看似很俗,但事實如此,人們難以一眼看出一個人肚子裡有多少墨水,卻能看出錢包是扁還是鼓。長輩們想要維護“長者尊嚴”,常常容不得晚輩否定自己。有時候,就算是就事論事也會引發敏感的他們(特別是比較自卑的人)的激烈反應。這個怎麼破?《弟子規》給出晚輩勸諫長輩的做法:“親有過,諫使更,貽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說的是晚輩要表示恭敬,還有說服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反覆勸說。可以參考一下。至於後面的“號泣隨,撻無怨”那種又哭又鬧的就算了吧。《聖經》也說:恆常忍耐可以勸動君王,柔和的舌可以折斷骨頭。

    勸說之外,還有舉報這種操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日立NPH電梯故障碼66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