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差不多就是這樣認為的,那時候他們連發光和反光也傻傻分不清。
“一閃一閃亮晶晶
滿天都是小星星
掛在天上放光明
好像許多小眼睛“
對於古人來說,掛在天上發光的就是星星,星星如果掉下來了就是流星,流星如果掉到地上則大多為隕石,極少數的是隕鐵。隕鐵是天降神物,在人類學會自己鍊鐵之前,隕鐵就是鍛造傳說中的神兵利器的關鍵材料,因為鐵製武器可比青銅武器牛逼,唯一的毛病就是容易鏽蝕,所以傳說中的神兵利器沒有哪一把儲存下來了,全都變成一堆鐵鏽。
但後來隨著天文望遠鏡的發明,天文學家終於搞清楚了星星的真相,這是一個龐大的家族,彼此差異極大。能主動發光的星星都是如我們太陽那樣的氣態恆星,而反射發光的星星,則是組成太陽系的行星,行星既有如地球這樣的岩石行星,如水星、金星和火星,也有如木星、土星那樣的氣態行星。除此之外,在太陽系中還有許多小行星,它們相對行星來說體量很小,但同樣圍繞太陽旋轉,不過它們的運動軌跡會受到其它行星的干擾,因此有時候就會撞上其它行星。
圖示:吉林一號隕石,世界最大石隕石,重1770公斤。
小行星的組成也各有不同,比如主要由冰雪組成的髒雪球小行星,它們如果撞擊地球,就會給地球帶來水;主要由岩石組成的小行星,這類小行星如果掉到地球上,沒有被大氣層給消耗完,那就能形成隕石;還有主要由鎳鐵金屬組成的小行星,這類小行星落到地球上就成為隕鐵或天鐵。
圖示:地球形成初期,髒雪球型別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給地球帶來了水
石隕石很容易碎裂,因此大塊石隕石是比較罕見的,吉林一號隕石是1976年3月8號,從天而降,引發了一場流星火雨。最初的那塊母石在天空中炸裂,碎塊分佈在近50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其後研究人員共收集到138塊隕石,共計2626公斤,其中最大的兩塊,被放入博物館展覽,二號隕石重500公斤。下圖中的最大鐵隕石,重量高達60噸,當然這和金屬的比重大很有關係,而且鐵隕石也更不容易碎裂有關。
圖示:世界最大隕鐵,霍巴隕鐵,長寬為2.7米高0.9米,重約60噸,其成分為84%的鐵,16%的鎳。1955年3月15日,那密比亞政府宣佈霍巴隕鐵是那密比亞的國家紀念碑,這塊隕鐵因此被保留下來免遭被冶煉成金屬製品的命運。
圖示:肉眼可見的恆星,都是類似我們太陽這樣的天體,它們是巨型氣態天體,由於內部發生的核聚變從而發光發熱。
但後來,出現了一些仔細觀察星空的人,他們首先發現天上的星星分為兩種,一種是基本不動的,他們將這些星星稱為恆星,一些是在夜空中不斷變動自己位置的,他們將這些會動的星星,稱為行星,古人發現了五顆會動的星,在不同的文化中它們有不同的名字,比如中國古人曾將這五顆星稱為:
辰星/水星:古代的辰和角度有關,一辰大約是15度,而水星每天在天空中移動15度,所以稱為辰星。
太白/金星:金星是夜空中最亮的一顆星,它的亮度甚至足以在最黑的夜晚,在地上照出人影!其光色銀白耀眼,所以稱為太白星,又稱為啟明星,因為它常出現在清晨東方天空。
熒惑/火星:火星不僅在夜空中的位置經常變動,而且亮度也變化不定,因此被稱為熒惑。這種變動被古人附會為表徵人間的壞事兒,比如瘟疫、饑荒、戰爭等。
歲星/木星:古人發現木星在夜空中的運動週期大約每12年運轉一圈,因此將它稱為歲星,並用它紀年,12年一個週期,後來被十二生辰代替。
鎮星/土星:土星的週期大約為29年,而古人將夜空分成二十八塊,命名了二十八星宿,而土星大約每年經過一塊星區,這就像中央政府派出的巡視組,專門巡查地方的不法,因此它被稱為鎮星。
但這些很有文化的名字,到了西漢時候,由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就是犯了法又交不起罰金,只能選擇接受宮刑抵罪的倒黴傢伙)給改了,司馬遷將這五顆行星命名為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這是因為司馬遷相信陰陽五行才是世間的最高真理,而天上恰好就有五顆會動的星,那自然是要牽強附會一番的,而這些新名字,很快就開始流傳,因為陰陽五行的思想滲透到了許多古人的著述之中。但如果您知道五大行星的最古老的稱呼,那您就真成了文化人了。
圖示: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靠肉眼是看不到的,我們則生活在地球上。
圖示:地球上看火星的運動軌跡,分為順行,保持(留),逆行,保持(留),順行部分。
古代西方人認為這些行星是在圍繞地球運動,就像太陽和月亮也在圍繞地球運動一樣,這就是最早的地心說,但由於古代西方人認為最完美的運動是圓周運動,但天上的行星看起來不是繞著地球遵循完美的圓周軌跡在運動,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托勒密構造了一個天才的本輪均輪體系,可以完美地解釋行星的複雜運動軌跡。
圖示:本輪均輪系統:把圍繞地球運轉的完美圓周稱為均輪,而圍繞地球運動的行星,不僅在均輪上運動,同時自身又在圍繞另一個小圓圈運動,這杯稱為行星的本輪。透過這種圓圈套圓圈的方式,古代西方天文學家能夠解釋複雜的行星運動軌跡。為何會有順行逆行暫時不動這樣的現象。但它沒有解釋為什麼會有均輪和本輪?沒有原因沒有道理。
托勒密建立的原始天文系統,直到哥白尼提出日心說後才開始有人質疑,這些行星並不是圍繞地球運動,而是圍繞太陽運動。日心說直到伽利略發明了天文望遠鏡,才真正有了價值,雖然伽利略為此付出了慘重代價,但隨著天文觀察資料的迅速累積,地心說終於被淘汰。
圖示:太陽系起源的星雲說
現在我們知道,行星之所以圍繞太陽運動,是因為形成太陽系的原始星雲本身就在旋轉,正是這種旋轉促使星雲中的物質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太陽和行星,太陽耗費了這片星雲中的絕大多數物質,太陽的質量佔據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因此太陽成為太陽系當之無愧的質量中心和引力中心,星雲中剩下的殘餘物質,形成了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而在火星和木星之間有一個著名的小行星帶,許多天文學家認為這裡曾經有一個行星,但它因為某種原因變成了一堆殘骸,這些殘骸就形成了小行星帶,地球上大多數隕石隕鐵都來自這個小行星帶中的小行星。
圖示:太陽系主要家族成員:火星和木星之間存在一個小行星帶,這裡可能應該曾經存在一顆行星。這裡的小行星就是撞擊地球的主要天外來客,它們如果掉落到地面就是隕石或隕鐵。
圖示:太陽系的運轉動圖。從內向外的行星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還附帶月亮)、火星、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在火星和木星之間有一圈塵埃般的物質也在圍繞太陽運動,那就是小行星帶。
除常見的五大行星,有時候,夜空中還會出現一種非常奇特的星星,形狀就像掃帚,而且同樣會移動,它被稱作掃帚星或彗星,古人認為它能帶來災禍。現在我們知道彗星都是一些髒雪球小行星,它們源於太陽系外圍的奧爾特雲,當這些髒雪球靠近太陽時,受到太陽熱量的影響,開始揮發,同時受到太陽風的影響,這些揮發性物質被吹離,形成了長長的彗尾,彗尾的長度可以達到數萬公里,因此在地球上看彗星的感覺非常壯觀,尤其那些會近距離飛掠地球的彗星,如著名的哈雷彗星。
圖示:哈雷彗星是唯一能從地球用裸眼看到的短週期彗星
哈雷彗星在人類歷史上反覆出現,每次出現都會引發一些事端和騷亂,在東西方的歷史中都留下了許多對它的記載。在《淮南子·兵略訓》中有這麼一段話:“武王伐紂.......彗星出.........柄在東方,可以掃西人也”,這段話認為彗星預示了武王伐紂必然勝利,這大概是最早的利用天象來矇蔽無知群眾的政治造勢了。
1705年,英國科學家埃德蒙·哈雷發表論文指出歷史上1456,1531,1607和1682年出現在天上的彗星很可能是同一顆彗星,他計算了該彗星可能的週期,並預言這顆彗星將在1758年重返。當1758年,彗星真的出現在天空時,人們想起了這篇論文,於是將它命名為哈雷彗星,不過,哈雷已經去世17年了。哈雷出生於1656年,因此理論上他應該見到過1682年的"哈雷"彗星,不過那時候,它還不叫哈雷彗星呢,哈哈。哈雷彗星的週期大約為76.1年,哈雷彗星的上次迴歸是1986年,我有幸目睹了它,但大概沒希望再次看到它了,因為它下次迴歸將是在2061年,還有差不多42年!
圖示:1986年4月,中國政府組織了一箇中國青少年哈雷彗星觀測隊,去觀察條件最好的三亞觀看哈雷彗星。
老祖宗差不多就是這樣認為的,那時候他們連發光和反光也傻傻分不清。
“一閃一閃亮晶晶
滿天都是小星星
掛在天上放光明
好像許多小眼睛“
對於古人來說,掛在天上發光的就是星星,星星如果掉下來了就是流星,流星如果掉到地上則大多為隕石,極少數的是隕鐵。隕鐵是天降神物,在人類學會自己鍊鐵之前,隕鐵就是鍛造傳說中的神兵利器的關鍵材料,因為鐵製武器可比青銅武器牛逼,唯一的毛病就是容易鏽蝕,所以傳說中的神兵利器沒有哪一把儲存下來了,全都變成一堆鐵鏽。
但後來隨著天文望遠鏡的發明,天文學家終於搞清楚了星星的真相,這是一個龐大的家族,彼此差異極大。能主動發光的星星都是如我們太陽那樣的氣態恆星,而反射發光的星星,則是組成太陽系的行星,行星既有如地球這樣的岩石行星,如水星、金星和火星,也有如木星、土星那樣的氣態行星。除此之外,在太陽系中還有許多小行星,它們相對行星來說體量很小,但同樣圍繞太陽旋轉,不過它們的運動軌跡會受到其它行星的干擾,因此有時候就會撞上其它行星。
圖示:吉林一號隕石,世界最大石隕石,重1770公斤。
小行星的組成也各有不同,比如主要由冰雪組成的髒雪球小行星,它們如果撞擊地球,就會給地球帶來水;主要由岩石組成的小行星,這類小行星如果掉到地球上,沒有被大氣層給消耗完,那就能形成隕石;還有主要由鎳鐵金屬組成的小行星,這類小行星落到地球上就成為隕鐵或天鐵。
圖示:地球形成初期,髒雪球型別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給地球帶來了水
石隕石很容易碎裂,因此大塊石隕石是比較罕見的,吉林一號隕石是1976年3月8號,從天而降,引發了一場流星火雨。最初的那塊母石在天空中炸裂,碎塊分佈在近50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其後研究人員共收集到138塊隕石,共計2626公斤,其中最大的兩塊,被放入博物館展覽,二號隕石重500公斤。下圖中的最大鐵隕石,重量高達60噸,當然這和金屬的比重大很有關係,而且鐵隕石也更不容易碎裂有關。
圖示:世界最大隕鐵,霍巴隕鐵,長寬為2.7米高0.9米,重約60噸,其成分為84%的鐵,16%的鎳。1955年3月15日,那密比亞政府宣佈霍巴隕鐵是那密比亞的國家紀念碑,這塊隕鐵因此被保留下來免遭被冶煉成金屬製品的命運。
恆星、行星和彗星以及小行星圖示:肉眼可見的恆星,都是類似我們太陽這樣的天體,它們是巨型氣態天體,由於內部發生的核聚變從而發光發熱。
但後來,出現了一些仔細觀察星空的人,他們首先發現天上的星星分為兩種,一種是基本不動的,他們將這些星星稱為恆星,一些是在夜空中不斷變動自己位置的,他們將這些會動的星星,稱為行星,古人發現了五顆會動的星,在不同的文化中它們有不同的名字,比如中國古人曾將這五顆星稱為:
辰星/水星:古代的辰和角度有關,一辰大約是15度,而水星每天在天空中移動15度,所以稱為辰星。
太白/金星:金星是夜空中最亮的一顆星,它的亮度甚至足以在最黑的夜晚,在地上照出人影!其光色銀白耀眼,所以稱為太白星,又稱為啟明星,因為它常出現在清晨東方天空。
熒惑/火星:火星不僅在夜空中的位置經常變動,而且亮度也變化不定,因此被稱為熒惑。這種變動被古人附會為表徵人間的壞事兒,比如瘟疫、饑荒、戰爭等。
歲星/木星:古人發現木星在夜空中的運動週期大約每12年運轉一圈,因此將它稱為歲星,並用它紀年,12年一個週期,後來被十二生辰代替。
鎮星/土星:土星的週期大約為29年,而古人將夜空分成二十八塊,命名了二十八星宿,而土星大約每年經過一塊星區,這就像中央政府派出的巡視組,專門巡查地方的不法,因此它被稱為鎮星。
但這些很有文化的名字,到了西漢時候,由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就是犯了法又交不起罰金,只能選擇接受宮刑抵罪的倒黴傢伙)給改了,司馬遷將這五顆行星命名為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這是因為司馬遷相信陰陽五行才是世間的最高真理,而天上恰好就有五顆會動的星,那自然是要牽強附會一番的,而這些新名字,很快就開始流傳,因為陰陽五行的思想滲透到了許多古人的著述之中。但如果您知道五大行星的最古老的稱呼,那您就真成了文化人了。
圖示: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靠肉眼是看不到的,我們則生活在地球上。
行星為何會動?圖示:地球上看火星的運動軌跡,分為順行,保持(留),逆行,保持(留),順行部分。
古代西方人認為這些行星是在圍繞地球運動,就像太陽和月亮也在圍繞地球運動一樣,這就是最早的地心說,但由於古代西方人認為最完美的運動是圓周運動,但天上的行星看起來不是繞著地球遵循完美的圓周軌跡在運動,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托勒密構造了一個天才的本輪均輪體系,可以完美地解釋行星的複雜運動軌跡。
圖示:本輪均輪系統:把圍繞地球運轉的完美圓周稱為均輪,而圍繞地球運動的行星,不僅在均輪上運動,同時自身又在圍繞另一個小圓圈運動,這杯稱為行星的本輪。透過這種圓圈套圓圈的方式,古代西方天文學家能夠解釋複雜的行星運動軌跡。為何會有順行逆行暫時不動這樣的現象。但它沒有解釋為什麼會有均輪和本輪?沒有原因沒有道理。
托勒密建立的原始天文系統,直到哥白尼提出日心說後才開始有人質疑,這些行星並不是圍繞地球運動,而是圍繞太陽運動。日心說直到伽利略發明了天文望遠鏡,才真正有了價值,雖然伽利略為此付出了慘重代價,但隨著天文觀察資料的迅速累積,地心說終於被淘汰。
圖示:太陽系起源的星雲說
現在我們知道,行星之所以圍繞太陽運動,是因為形成太陽系的原始星雲本身就在旋轉,正是這種旋轉促使星雲中的物質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太陽和行星,太陽耗費了這片星雲中的絕大多數物質,太陽的質量佔據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因此太陽成為太陽系當之無愧的質量中心和引力中心,星雲中剩下的殘餘物質,形成了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而在火星和木星之間有一個著名的小行星帶,許多天文學家認為這裡曾經有一個行星,但它因為某種原因變成了一堆殘骸,這些殘骸就形成了小行星帶,地球上大多數隕石隕鐵都來自這個小行星帶中的小行星。
圖示:太陽系主要家族成員:火星和木星之間存在一個小行星帶,這裡可能應該曾經存在一顆行星。這裡的小行星就是撞擊地球的主要天外來客,它們如果掉落到地面就是隕石或隕鐵。
圖示:太陽系的運轉動圖。從內向外的行星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還附帶月亮)、火星、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在火星和木星之間有一圈塵埃般的物質也在圍繞太陽運動,那就是小行星帶。
最後讓我們說說彗星除常見的五大行星,有時候,夜空中還會出現一種非常奇特的星星,形狀就像掃帚,而且同樣會移動,它被稱作掃帚星或彗星,古人認為它能帶來災禍。現在我們知道彗星都是一些髒雪球小行星,它們源於太陽系外圍的奧爾特雲,當這些髒雪球靠近太陽時,受到太陽熱量的影響,開始揮發,同時受到太陽風的影響,這些揮發性物質被吹離,形成了長長的彗尾,彗尾的長度可以達到數萬公里,因此在地球上看彗星的感覺非常壯觀,尤其那些會近距離飛掠地球的彗星,如著名的哈雷彗星。
圖示:哈雷彗星是唯一能從地球用裸眼看到的短週期彗星
哈雷彗星在人類歷史上反覆出現,每次出現都會引發一些事端和騷亂,在東西方的歷史中都留下了許多對它的記載。在《淮南子·兵略訓》中有這麼一段話:“武王伐紂.......彗星出.........柄在東方,可以掃西人也”,這段話認為彗星預示了武王伐紂必然勝利,這大概是最早的利用天象來矇蔽無知群眾的政治造勢了。
1705年,英國科學家埃德蒙·哈雷發表論文指出歷史上1456,1531,1607和1682年出現在天上的彗星很可能是同一顆彗星,他計算了該彗星可能的週期,並預言這顆彗星將在1758年重返。當1758年,彗星真的出現在天空時,人們想起了這篇論文,於是將它命名為哈雷彗星,不過,哈雷已經去世17年了。哈雷出生於1656年,因此理論上他應該見到過1682年的"哈雷"彗星,不過那時候,它還不叫哈雷彗星呢,哈哈。哈雷彗星的週期大約為76.1年,哈雷彗星的上次迴歸是1986年,我有幸目睹了它,但大概沒希望再次看到它了,因為它下次迴歸將是在2061年,還有差不多42年!
圖示:1986年4月,中國政府組織了一箇中國青少年哈雷彗星觀測隊,去觀察條件最好的三亞觀看哈雷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