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陶式防務評論

    匈奴帝國開創好幾個“第一次”,中原王朝是無法迅速適應的。很多巨大變化,都是東方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的情況,需要漢朝用很長時間來消化這種局面,找到應對方法。

    第一,北方草原首次出現強大的統一政權

    冒頓單于,消滅東胡後,基本將北方草原全部統一。再加上他的兒子老上單于又趕跑了月氏人,等於將漢朝面對的大部分遊牧民族統合到了一起。

    秦朝以前,中原面對的北方遊牧民族實際上一直處於分散、敵對的狀態。即使是戰國和秦朝面對的匈奴,實際上也只是鄂爾多斯、河套一帶的一個較強大遊牧部落而已。當時的各個遊牧部落,包括樓煩、白羊、林胡、襜襤、東胡等等,大一些的也不過是幾萬人而已。因此,燕國、趙國、秦國以諸侯國的兵力就能有效對付,甚至吞併一些遊牧部落的地盤以開疆擴土。

    然而,冒頓吞併東胡後,中原面對的北方遊牧騎兵規模瞬間提高了一個級別,人口變成了幾十萬甚至更多。一次能夠出動的遊牧騎兵,動輒就是幾萬人,而且還能夠多個方向同時出動,這也是中原政權首次遭遇的情況。例如漢文帝、漢景帝時期都出現過右北平、漁陽、上谷、代郡、上郡這些地方同時遭襲擊的情況。這就讓漢朝初期面對北方威脅時,表現反而還不如戰國時候的秦國、趙國和燕國。

    第二,不適應與大規模遊牧騎兵的作戰

    客觀的講,漢朝初期的匈奴騎兵,並不是戰無不勝的那種軍隊。甚至在漢高祖時期,周勃等人就能指揮步騎兵,在太原、代郡一帶正面擊破入侵的匈奴。漢景帝時期,晁錯也在《言兵事疏》中正確指出了匈奴的弱點。

    但是,漢朝初期對匈奴的一些區域性勝利,卻無法掩蓋整個北方戰線四處起火的窘況。匈奴人依靠騎兵的機動性,能夠任意選擇入侵方向,而漢朝為了處處防守,只能部署比匈奴多得多的軍隊。漢朝初期國家貧困,是無法支撐這種耗費巨大的防禦體系的。

    漢朝初期,漢軍步兵在主場的有利地形下,正面對抗匈奴並不會輸。但匈奴騎兵擁有主動權,能夠集中兵力打擊漢軍的弱點,或者被正面擊潰後迅速撤退,讓漢軍追之不及。這就使得匈奴人能夠在交鋒中處於“不敗之地”。

    關鍵原因還是漢朝初期嚴重缺乏騎兵,只有騎兵才能夠透過機動性,實現對匈奴騎兵的防禦和反擊。而且,這種反擊是需要相當大規模的騎兵部隊,才能對付幾十萬匈奴騎兵的威脅。

    漢朝以前,中原騎兵出動的規模最多不過一兩萬,幾千騎兵都已經是少見的。項羽在彭城突襲戰中出動了三萬騎兵,就已經是空前的規模。

    在冒頓統一北方前,一兩萬中原騎兵配合主力步兵,足以重創和清除一個強大的遊牧部落,例如趙武靈王、李牧、蒙恬的戰績。但匈奴帝國出現後,這種規模的騎兵部隊就顯得微不足道了。與戰國時期相比,匈奴騎兵不僅數量更多,而且能夠周旋的空間更廣闊,這些都讓中原軍隊在短時間內無法適應。

    第三,軍隊遠征缺乏有效的後勤支援

    還有一個更限制中原軍隊發揮的因素,那就是後勤。對匈奴進行反擊,必然需要脫離農耕地區進入人跡稀少的北方草原,傳統的軍隊補給方式就不得不被淘汰。

    北伐的補給方式一般只有兩種,一種是建立強大的後勤隊伍,為前方提供持續不斷的糧草補給,這種方法成本高昂,只有國力強大才能夠維持。漠北之戰,衛青和霍去病出動了十萬騎兵,後方卻有四十多萬步兵作為補給隊伍。

    另一種就是“取食於敵”,就像是霍去病的做法。但這個方法,只有高機動性的精銳騎兵才能夠做到,而且嚴重依賴高效的情報能力。張騫能夠封博望侯,其中一個重要功勞就是給漢軍提供準確的地理情報,能夠找到水草之地,甚至是匈奴部落駐紮之地。

    如果充分了解敵方的話,匈奴騎兵並不是一個可怕的敵人,武器非常劣質,組織能力低下,行軍時又有老弱拖累。雙方同等規模的軍隊遭遇,漢軍能夠輕鬆戰勝對方。

  • 2 # 古今探尋

    漢朝在建立初期,劉邦曾率領軍隊與匈奴進行過一次大規模戰役,初期各有勝負,但最後劉邦的軍馬被困於白登,不得不求和,最終雙方各自收兵。大漢王朝與匈奴的第一次交鋒以失敗告終,此後幾十年間,直到漢武帝之前,漢朝和匈奴有多次交鋒,整體上敗多勝少,始終處於下風。出現這種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漢朝建立初期,正是中國最疲憊的時期,國力極為衰落。當時的中國,經歷了春秋戰國數百年的戰亂,秦統一六國的慘烈廝殺,秦末混戰,楚漢爭霸,人口損失極大,生產遭到極大破壞,在經濟上,很難繼續支撐大規模對外作戰。而在漢朝建立時,匈奴已經完成統一,建國幾十年,雖然因內部權力爭奪發生過小規模戰爭,但整體上國內穩定,國力強盛,正處於上升階段。

    其次,在軍事裝備上,漢朝處於劣勢。漢朝在漢武帝之前,軍事裝備上整體落後於匈奴。在戰馬方面,漢朝的戰馬數量和質量都不如匈奴。漢朝的戰馬體型小,耐力和速度都比不上匈奴馬,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與馬的品種以及飼養方式都有關。匈奴馬不僅品種優良,而且飼養的非常好,在河套、天山等地出產的苜蓿,營養極為豐富,是餵馬的上佳飼料,但當時中原地區沒有這麼好的飼料,要想讓戰馬吃的更好,就只能喂粟米等糧食,而漢朝初期,百姓的口糧都很緊張,根本沒有多出來的糧食用於餵馬。直到漢武帝時,經過幾十年的積累,國庫充盈,這才有了飼養戰馬的更好條件。在戰馬的品種方面,漢朝一直在苦苦尋找優質戰馬,但很長時間內都沒有找到,後來在與匈奴作戰的過程中逐步尋找到了優質戰馬,特別是張騫從西域帶回來汗血寶馬後,漢朝的戰馬質量才超越匈奴。

    在武器方面,雖然中國在春秋時期就能冶鐵,戰國後期就能鍊鋼,但產量不大,直到秦統一六國,鋼鐵兵器依然沒有普及,青銅兵器還是主要裝備,這從現在的考古發現中可以看出。漢朝建立後,社會穩定,生產得到很大發展,鋼鐵器具逐漸普及,但在漢武帝之前,漢軍兵器與匈奴精銳部隊相比還有差距。匈奴生產力落後,自己並不能打造優質武器,但匈奴當時控制了中亞、西亞等大片地區,透過從不同地區進行貿易,獲得了大量優質軍事裝備。

    在當時的另外一件主站武器弓箭方面,匈奴在初期也佔有優勢。中原地區使用的主要是竹弓,而匈奴當時已經開始使用複合弓,這種複合弓加入了牛筋等材料,更加強勁,射程更遠,殺傷力更大。

    後來漢朝隨著生產力發展,以及在戰爭中的不斷總結改進,在漢武帝之後,武器裝備逐漸追趕並超越了匈奴,這也是後來漢朝取得漢匈大戰勝利的重要物資保障。

    再次,漢朝戰術戰法落後於匈奴。雖然到了漢朝時期,中國已經積累了極為豐富的軍事經驗,但這些經驗都是在各諸侯國之間的戰爭中總結出來的,很多方法在和匈奴作戰時都不適用。漢朝初期,主要作戰方式還是採用戰車加步兵的方式,與匈奴騎兵相比,處於劣勢。騎兵可藉助戰馬,節省體力,加強衝擊力度,步兵很難抵擋。而且,步兵和戰車機動性與騎兵相比差距非常大。匈奴軍隊如果失利,則迅速後撤,漢軍無力追擊。而如果漢軍失利,則根本無處可逃。

    最後,在戰鬥意志方面,漢朝初期不如匈奴。由於漢初與匈奴作戰失利,漢朝一直對匈奴懷有一種恐懼,很多人都懼怕與匈奴作戰,甚至認為匈奴是不可戰勝的。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漢武帝初期,當時漢朝已經決定與匈奴開戰,但對戰勝匈奴依然沒有足夠信心,所以漢武帝才會派張騫出使西域,尋找能共同抗擊匈奴的盟友。後來漢朝在戰爭中逐漸找到了自信,等到張騫從西域歸來時,漢朝軍民已經對獨立戰勝匈奴充滿信心。

    這裡要說明一個問題,既然漢武帝初期對戰勝匈奴沒有信心,為什麼還要開戰呢?這是因為當時的形式逼迫,使得漢朝不得不與匈奴開戰。在漢匈開戰之前,漢朝一直透過和親政策維持雙方的脆弱和平,和親不僅是要將漢朝皇室公主嫁給匈奴人,還要贈送大量財物。但匈奴經常背信棄義,依然不斷攻擊漢朝,掠奪人口和物資。到了漢武帝初期,這種情況更加嚴重,和親換和平的政策事實上已經失敗,即將走到盡頭,匈奴不斷的攻擊已經危及到了漢朝的存亡,因此對匈奴開戰成了唯一的選擇。

    綜上所述,兩個大國之間的戰爭,拼的是綜合國力和全體國民的意志。一個國家在軍事上取得巨大勝利的背後,是國家的全面崛起。

  • 3 # 東方山上吹西風

    1、因為長期接觸漢文化,遊牧民族學會了不少強大的秘訣,不再是純血緣部族,變成了統治階級的部族裹挾弱勢族群形成的一個強度大的群體,不同於漢代以前的原始的遊牧民族。

    2、漢朝失去了牧馬地,戰馬數量不足。

    3、遊牧民族的冶鐵和武器製造技術接觸到了中亞和中原的先進技藝,武器製造技術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4、春秋戰國動亂幾百年,漢滅秦造成了大量的人口喪失,勞動力嚴重不足經濟發展落後。

    5、兔死狗烹鳥盡弓藏,能打仗的功臣都被殺光,戰爭經驗和技藝沒有傳承也不敢傳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臺式電腦換機箱怎麼插電源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