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圍爐煮酒話春秋
-
2 # 世界真的很大
伊麗莎白二世,就是英國第二個名叫伊麗莎白的女王,喬治六世是指英國曆史上第六位叫喬治的國王。伊麗莎白一世是都鐸王朝的最後一位君主,她在位的時間是1558年至1603年。在她之後,還有過別的女王,比如維多利亞女王。但伊麗莎白二世的出現,卻是幾百年以後的事情。
喬治六世是現任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父親,他的父親是喬治五世。但是,喬治六世並不是喬治五世的長子,原本是當不上國王的。喬治的哥哥愛德華,本來已經登基為愛德華八世,因為和美國寡婦結婚,不為英國政治社會王室傳統所容,不得不退位為溫莎公爵。
國王才落到了他的弟弟喬治王子頭上,他登基後稱號自然便成了喬治六世。可以想象的是,如果愛德華不退位,名字叫喬治當上國王因而被稱作“喬治六世”的,一定是別的人,而不會是伊麗莎白二世的父親。比如喬治六世的曾孫、威廉王子的大兒子喬治小王子,如果成為國王,就會被稱為“喬治七世”。
英國王室的歷史很長,而且血脈幾乎沒有中斷。什麼喬治威廉約翰伊麗莎白之類,在歐美人的姓名中重複度極高。西方人的另一個習慣是,喜歡用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名字給自己的孩子取名以示紀念,所以出現上述有幾個國王叫喬治、叫查理,叫詹姆斯的情況。
為示區分,便在名字後面加一世二世三世,以此類推。但是在時間上,這些一世二世三世或幾世,並不一定是緊挨著的。華人讀西方文學和歷史,有時很容易被西方人的名字給弄亂。比如,有人常傻傻分不清蘇格蘭和英格蘭的兩個女王,她們都叫“瑪麗一世”。
-
3 # 桃花石雜談
伊麗莎白二世、喬治六世等英國國王的稱號是怎麼來的?其實這個問題可以有一個特別簡單的答案,就是這些稱號都是他們的名字,而後面的二世、三世、五世、八世等等只是這個名字在這個王族的國王/女王裡出現的次數而已。關於西方國王與女王的命名
西方的各國國王和女王的名字看似複雜,比如葉卡捷琳娜一世、利奧波德二世、維多利亞一世、本篤十六世等等,但實際上卻非常的簡單,因為這些稱號就是這些人在當上國王或者女王之前的名字,而後面的幾世說明的是他們是第幾個在這個王族當上國王或者女王,同時也叫這個名字的人。
(伊麗莎白二世)
所以這些稱號和中國古代皇帝的各類稱號,比如廟號、年號和諡號等等具有一定主觀評價意義的稱號是完全不一樣的,它們的含義非常單純,而且除了起到識別作用之外,其實並沒有任何特殊的作用了,最多可以再加上一點,就是如果後面的那個“世”前面的數字特別大,那麼就可以說明這個王朝持續的時間已經很長了,所以之前出現過很多重名的君主。
比如前面提到了本篤十六世,就是梵帝岡的教皇,而梵帝岡名義上從羅馬帝國把基督教定為國教之後就沒有中斷過,所以這個國家的君主稱號中會有一些數字特別大的,除了這個本篤十六世,在1960年代還曾有個教皇被稱為若望二十三世,這也就意味著在他之前,曾經有二十二位教皇叫若望(約翰)。
(在英國曆史上有重要地位的亨利八世)
同樣道理,英國的歷史上也曾經出現過亨利八世、愛德華八世和喬治六世等數字比較大的帝王稱號,其實這也反映了英國王室的傳承時間,可以說是從公元1066年諾曼征服開始就一直傳承到現在,雖然其間也曾有過幾次改朝換代,比如最近幾百年就曾經有過都鐸王朝、斯圖亞特王朝、漢諾威王朝和溫莎王朝等,但因為各個王族之間都有一定的傳承關係,所以其君主的名字也都是一直按照同一個排序排下來的。說到這裡,再說一下英國這些王朝的名字,其實也特別簡單,就是這些王族的姓氏,姓什麼就是什麼王朝。
國王/女王稱號與普通西方人姓名之間的關係而其實歐洲國家這些王族的稱號完全是來自普通人的姓名習慣,因為在西方沒有姓名避諱這一說,而且跟亞洲人的習慣完全相反的是,西方人不但不會避諱姓名,家族裡一些有成就或者感情極深的人,後人還會故意用他的名字給後代命名,以示紀念。所以在西方國家裡,父子、母女、祖孫、不同輩分之間的親戚同名的情況極其常見。
(美國著名民權律師馬丁·路德·金的名字後面其實要加Jr.,因為他和他父親同名)
而當出現這種近親之間的重名情況時,為了區別,就會在晚輩的名字後面加一個說明簡寫,在英語裡這個簡寫是Jr,它代表的英語單詞是Junior,在人名裡這個單詞翻譯過來就是“小”的意思。其實這種名字在西方國家是很常見的,比如美國的著名影星威爾·史密斯,他的名字就是帶有Jr.的,也就是如果嚴格的翻譯過來,他的名字應該被翻譯成小威爾·史密斯。另外美國曆史上有名的民權律師馬丁·路德·金,其實他的名字也帶有Jr.。但咱們華人熟悉的美國父子總統布什和小布什其實是個中式稱呼,他們的名字並不完全一樣,所以小布什的名字在英語裡沒有小的意思。而針對一些同名父子都是名人,或者兒子的名氣比父親還大的情況,有時西方人為了不把父親和兒子搞混,會在那個提到那個父親的時候在他的名字裡加一個代表“老”的縮寫Sr.,但這種註釋一般不會在正式姓名裡寫出來。
此外如果普通人祖孫三代都感情特別好,三代人都同名的情況也不算特別罕見,這時第三代的名字就會叫某某某某三世(the Third)了,西方王族裡幾世幾世的名字就是來自於普通人的這種命名習慣。比如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菲律賓前總統阿基諾三世,他的名字裡有“三世”不是因為他們家也有王族身份或者家族地位顯赫,而是因為這是西方文化圈裡常見的取名方式,只是說明他和他的至少兩位長輩(很可能是父親和祖父)完全同名。
(菲律賓人的姓名也深受西方傳統影響,阿基諾三世就是個典型的南歐人名字)
只是王族的姓名畢竟很多時候是要用在正式檔案等正式場合的,所以王族的名字就更加正式一些,而且無論是不是父子、母女或者祖孫,只要同一個王族裡出現同名的人當國王,就會在其稱號後面加上出現次數的序號,第二個就是二世(the Second),第三個就是三世(the Third),後面以此類推。
所以現在的英國女王被稱為伊麗莎白二世,因為在公元16世紀,英國王室已經有過一個名叫伊麗莎白的女王了,她是伊麗莎白一世。而在現任英國女王身後,如果是王子查爾斯即位,按照正常情況他會成為查理三世,因為之前英國曾經有過兩位叫查理(查理和查爾斯是同一個名字不同的譯法)的國王了。不過之前的這兩位國王查理的名聲和遭遇都不太好,查理一世是英國曆史上唯一一個被斬首的國王,而查理二世在位期間英國的國力下降的非常嚴重,所以2017年曾經有報道說查爾斯曾和幕僚探討自己改名,以避免成為查理三世的可能性。
(查爾斯在未來可能會成為查理三世)
所以總的來說,西方國家名字加幾世幾世這樣的君主稱號其實並沒有特別大的學問,就是其字面的意義,人名加排序,僅此而已。
回覆列表
簡單來說,伊麗莎白N世,喬治N世,亨利N世,愛德華N世中的N世等都是用來區分重名的人的。
大多數的西方國家並不像我們國家一樣擁有發達的姓名制度。我們國家的姓名制度經過幾年前的發展,到如今都難以避免同名同姓的人出現,更何況是在英國這個姓名制度發展比較晚的國家。
而英國為何會出現如此之多的重名的人,首先我們簡單瞭解一下英國名字的組成:教名+自取名+姓氏。姓氏跟中國一樣是固定的,唯一的區別是放在最後,這個就不多說。
△喬治六世
教名是幼兒在接受洗禮的時候由教堂的牧師或者父母本人取的名字,這個名字往往是他們在生活當中使用得最多的名字。但是讓人很費解的是,在給孩子取教名的時候,英華人往往喜歡使用宗教典籍、神話、名著當中的人名,或者是乾脆採用自己祖先曾今用過的教名。這樣就造成一個事實,那就是取名的範圍大大地縮小,重名的可能性就隨之增加。
而自取名往往比較常採用家族先輩人的名字,這也容易造成家族內重名。
有了以上認識,我們就來說說伊麗莎白二世和喬治六世。
△伊麗莎白二世
伊麗莎白二世的全名是伊麗莎白·亞歷山德拉·瑪麗·溫莎,其中伊麗莎白就是她的教名。因為在英國以前的君主中,也有一位教名是伊麗莎白的女王,為了區分人物,就取名伊麗莎白一世和伊麗莎白二世,遵循順序排列的原則。
△喬治小王子
其他諸如愛德華N世,亨利N世都是一個道理。
值得一提的事,目前伊麗莎白二世女王的曾長孫也叫喬治,如果以後他登上王位,很有可能就叫喬治七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