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藏

    《文殊菩薩》(區域性)尼泊爾 紅銅鎏金 嵌珠石 12世紀 93cm

    首先,材質判斷。“我們有個最簡單的鑑別辦法,就是材質,”羅文華介紹說,在西北印度,絕大部分佛造像用的是黃銅或者青銅,而在北印度大多用黃銅,到了尼泊爾,則用紅銅。尼泊爾佛造像絕大部分是紅銅鎏金,而其他部分地區的佛教造像很少鎏金。

    另外,漢地造像,用失蠟法比較晚,而整個喜馬拉雅地區很早就採用失蠟法鑄造銅像,除了失蠟法,五方佛臺座上的細小的人物、動物、連枝等等,用其他方法很難做出來。五方佛的臺座,前面是層層折角,後面是個半月形,塑造了各種人物、動物、卷蓮紋等等,形象非常飽滿,突出臺座之外,從側面可以看得很清楚,這需要非常高超的水平,而且在這麼狹小的空間上,表現這麼完美的影象組合,非常困難。

    其次,透過造像外部特徵判斷。學者烏爾裡希·馮·施羅德闡述了鑑別佛造像的一些簡單方法。

    《釋迦牟尼佛》 尼泊爾 紅銅鎏金 10-11世紀 81cm

    一尊來自10-11世紀尼泊爾的“釋迦牟尼佛”,高81釐米,紅銅鎏金,這是止觀美術館(ZG1019)藏品。釋迦牟尼佛螺發,額頭寬闊,大耳長垂,彎眉細目,眼為豆莢狀,向下俯視,鼻樑高挺,臉型方正飽滿,面帶淡淡的笑意,神態沉靜慈祥,面鎏金基本脫落,顯露出光滑細膩的銅質,表現出光滑飽滿的肌膚。右手施觸地印,帶環形手鐲,左手施禪定印,著袒右肩袈裟,袈裟質地極為輕薄,邊緣處用細勁的條稜表現袈裟如紗般的厚度,袈裟貼體,不表現衣紋,有出水之感,袈裟之下的隱現強壯有力的身體,腹部微微鼓出,展現出蓬勃的活力,結全跏趺坐,袈裟下襬衣褶緊密層疊垂落在雙腿前。

    《釋迦牟尼佛》(區域性)

    此尊造像系紅銅鎏金,鎏金有脫落,面部的紅銅明亮細膩顯示出飽滿光滑的肌膚質感,佛面相年輕,氣質出眾,身體舒張,雙肩寬闊,胸膛寬厚,肌肉圓潤強健,飽滿而富有彈性,具有青春的活力,身體的曲線柔和,對袈裟輕薄質感的處理與身體輪廓的交代表現分明,是尼泊爾10-11世紀的造像特徵。

    烏爾裡希·馮·施羅德高度評價了這尊尼泊爾造像的重要性,造像尺寸堪稱碩大,十分罕見,這是尼泊爾藝術史上的傑作。

    《釋迦牟尼佛》(區域性)犍陀羅 青銅 4-5世紀 44cm

    判別一尊佛造像藝術風格最主要是由他的臉部特徵做判斷,一位供養人委託一名藝術家製作佛像的時候,藝術家為了討好供養人會讓佛像的臉部面相和供養人的種族更為相似,所以沿著絲路一路從中亞到中國發現這些佛造像,越靠近中國,佛像的面部表情更接近華人的樣子。所以當你要辨別一尊佛像產地的時候,第一個會考慮佛像的臉部特徵。

    關於造像,止觀美術館館長Jeff Watt 傑夫·瓦特也給出了十一個方面可用於對一件作品進行立體分析。題材。可以根據十一種外表形式來判定是哪種題材,然後再進行進一步觀察確定其更為精準的身份並對尊像進行命名。比如,一件造像根據外表可以先判斷為一尊佛像,然後再進一步確認是什麼佛。

    《祖師像》藏中 黃銅錯銀、紅銅 13世紀 13.5cm 止觀美術館收藏

    產地。一件造像的產地與創作時間密切相關。地域和時代這兩個方面在分析早期造像時更為容易,大的地域風格更容易辨識。年代。透過與已經研究得很充分、已經發表過的其他造像進行風格和特徵上的比較,一般能夠確立一件作品的年代。

    風格。風格與地域和時代密切相關。不同的風格體現的是文化差異,早期來自不同地方的文化提供了靈感來源或範例,加上各地方在身體樣態和麵部特徵上的不同審美趣味,於是產生了眾多不同的風格。髮式、珠寶、衣著以及基座、蓮座、背屏等都是重要的風格要素。早期立像強調的是傳統的印度三折枝式姿勢。

    《釋迦牟尼佛》北印度 黃銅 6世紀 52cm 私人收藏

    瑬金。一件造像的最後工序,或者說表面的處理有多種可能:不加處理、瑬金、鐫刻或鑲嵌寶石。一般而言,鎏金型別有兩種:汞瑬金和冷瑬金。在採用汞鎏金的造像中,鐫刻通常會先於鎏金程式,並且其刻痕較淺 ;而對於表面未加處理的造像,鐫刻可深可淺,然後用樹脂摩擦表面使鐫刻的圖案色澤變暗,進而創造出明顯的對比效果。比對。對於任何藝術品,對比分析研究都是必不可少的,對造像而言更為重要。

    《寶冠釋迦牟尼佛》(區域性)東北印度 黃銅 10-11世紀 40cm

    組合。喜馬拉雅風格藝術品中有一半或更多是成套製作的,繪畫、織繡和造像均是如此。語境。瞭解一件造像作品產生的大背景需要積累大量的專業知識,研究與之相關的可比較作品,並且要有一些文化和宗教背景知識。儲存狀況。時間、氣候以及地緣政治變遷等因素都會影響到藝術品。一件藝術品的儲存狀況是必須要評估的要素。看看有沒有任何的裂痕或殘缺,對四肢或持物新的或舊的修補等。

    《毗盧佛 》東北印度 10世紀 21.5cm

    美學。美學通常是經過幾代的收藏家、學者、鑑賞者建立起來的文化賞評和感知,然後逐步形成一個標準或指南,是一個寬泛的審美標準手冊。爭議。對於造像而言,普遍存在的爭議總是斷代問題。另一個經常爭議的問題是產地。要想深入瞭解,需要具備其所涵蓋的地理區域的知識,知道由於文化和審美差異而對藝術在早期和晚期產生的不同影響。 止觀美術館收藏的許多精美造像是過去兩千年曆史長河中倖存下來的精美佳作。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 2 # 紫錦乾源之文化傳承

    佛家進入中國說法不一,有說西漢末年,也有說是東漢時期,還有說是南北朝時期。不管哪個時期進入中國,但是每個朝代的佛造像都有其時代特徵,造型肯定也是區別很大,具體如何鑑定佛像,應該是起碼的年代特徵應該知道,鑑別起來不是件容易的事兒,中國古代北魏時期至唐代的佛造型應該是各有特色,延續至今各朝各代都有不同,地域不同,而且文化各異,可以多看看各地博物館和各地石刻的造型,學習的多了才能更好鑑別。

  • 3 # wlm教授

    佛像是伴隨華人上千年曆史的一種文化,佛法無邊,大肚能容,歷史上遺留下來許多佛像,比如敦煌莫高窟佛像,龍門石窟,,白馬寺裡面佛像,雲岡石窟,等等眾多佛像,這些大型佛像或座或站,已經有國寶級的文化,讓華人自以為豪,能夠看到中國文化,博大精深。

    也有一些小佛像,儲存下來,作為一個喜歡文化的人,如果能夠看到或者碰上一宗佛像,古代藝術真品,那你就是三生有幸,造化不淺,因為中國地大人多,東南西北文化差異很大,現在隨著科技發展,網際網路時代,高鐵飛速,人們出行方便了,可以走向個個博物館裡面,收藏很多佛像,談起鑑定,這個可能是研究不完的東西,值得下功夫,花時間去研究,一般老百姓就只能憑藉直觀的方法,參考一下文物知識,做一個判定,我覺得,如果你覺得佛像面目清楚,製作精美,佛像開臉生動活潑可愛,不管是半閉雙眼,還是閉目養神,都有一種讓你喜歡他的感覺,如果在衣服上的紋飾,佛像的底座,還能夠表達出來歷史資訊,那我們就可以初步判斷年代了,因為我們不可能接觸到太多的佛像,姻緣巧合之下,你可能透過研究,發現一個值得收藏的佛像。我這裡有機會碰上一 尊元代的佛像,透過研究發現,元代佛像存世,特別是銀質的佛像更是難得一見,由於元代統治階級是對於以漢人為主的民族來說,蒙古族的統治其實就不長,期間不斷有各地農民起義,最後推翻了蒙古族統治,明代的洪武大帝,永樂大帝心氣高傲,壯志凌雲,一心想建立一個強大的漢族國家,在軍事上不斷消滅蒙古族力量,在文化上徹底清除外族遺留的各種文化,比如錢幣,元代統治階級已經有一種文字叫圖巴文字,一些書籍,歌曲等等,包括飲食習慣,都進行一系列清除,所以元代離我們現在不遠,但是你看看留下的文化少的可憐,這就是為什麼元青花,元青花釉裡紅非常珍貴和稀少的一個原因,我的這尊佛像,區別於我們傳統佛像有一下幾點。

    一是, 佛頭向前,佛身體後仰,產生一種唯我獨尊的氣概,佛頭向前有一種居高臨下,高高在上的強勢,讓人頓時覺得敬仰,膜拜的感覺,大佛的眼睛細長,半閉半開,雙耳又大又長,端莊大氣,力大無窮的感覺,佛頭一個個發攢,顯得至高無上,這就是一個強大國傢俱有的氣勢磅礴的文化,讓你能夠感覺到蒙古大軍橫掃千軍萬馬,南征北戰,東拼西殺,蔑視一切敵人的氣概在佛像上面的體會,他什麼也不用說,什麼都告訴你,佛法無邊唯我獨尊。

    佛像的衣服上面有九條龍作為裝飾,華夏民族以龍作為圖騰,皇帝把自己說成天子,龍的化身,穿龍袍。但是這尊佛像也穿的九龍衣服,坐在蓮花寶座上,神態自若。

    我們可以透過這尊佛像的研究,感覺的到,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包括了許多外來文化,宗教文化,在中原大地上面交匯,流淌五千年,形成現在我們這個樣子,可敬可愛又可畏。

  • 4 # 古文今閱

    大概有這樣幾個方面可以作為標準:

    1.持物,即手中的物品,如蓮花與寶劍的是文殊菩薩。

    2.坐騎與蓮花的形制,如文殊菩薩坐騎為獅子。

    3.服飾、配飾、姿態、手印,如瓔珞、頭冠、衣服等。

    4.背光,各個時代與區域的背光風格有所不同。

    5.頭與手臂的數量。

    6.整體形制,如一佛二菩薩,一佛二弟子等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家長談未來5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