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喬治麻咪

    首先,老母親經歷了十月懷胎已經做好了做媽媽的準備,懷孕後隨著肚子一天天長大,到胎動神奇感覺、到分娩的疼痛、再到母乳餵養的親密關係,這些感受是父親不能體會的,所以與其說孩子依戀老母親,不如說母親其實也依戀著孩子,既然存在著依戀關係,老母親肯定更加容易焦慮一些。

    其次,老母親作為女人,心思本來就比男人細一些,想的也會多一些,不管是面對孩子小時候感冒發燒或者長大以的各種教育問題,老母親總是會比父親緊張一些,操心的也會多一些,結果就難免焦慮了,而父親身為男性本身就比較大條一些,再加上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理念,大多數父親都不太管孩子,自然就不會焦慮了。

    再次,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娃的教育了,最讓老母親焦慮的大概就是孩子的教育問題了把,所以說當老母親看到別人家的孩子比自己家的孩子好一些時候,就會有些焦慮啦,比如說別人家比自己家長的高了,成績好了、有禮貌了,不管何種情況都會導致老母親焦慮。

    最後,我想在很多時候,媽媽對孩子的成長影響還蠻大的,長期焦慮的媽媽對孩子未來還是有些影響的,甚至還會影響夫妻關係,所以說我們老母親為了孩子和家庭的幸福要學會適當排解哦。

  • 2 # 土家妹在農村

    帶孩子路上,為啥焦慮的總是老母親這個問題問得好,不是有句話說的孩子是媽媽的心頭肉嘛,孩子是母親懷胎十月後用命換來的。確實,母愛是最偉大最無私的的,也許女人比男人更細心,更有愛的緣故吧!

    當每個孩子不管到了哪裡,不管他(她),多大了,回家第一句話都是想到自己的媽媽,我想這就是因為母愛的原因吧!

    母親永遠比父親想得周到,細心,體貼,我想也許這就是為什麼焦慮的總是老母親的原因吧!

  • 3 # 平凡小陸

    要不怎麼說世上只有媽媽好。每次孩子生病最焦慮的就是母親了,我家孩子感冒發燒,他爸放心的出去旅遊了三天,連個電話都不打,我是服了,我問他為什麼不打電話關心一下,人家說在車上不方便。終於不發燒了,人家也回來了。

    每次感冒都是我操心買啥藥,不知是我包攬太多了,還是人家對我照顧孩子很放心。

    不都說當爸就那幾分鐘的事,當媽得一輩子嘛。還真就是難麼回事!

  • 4 # 小銘同學記

    現實生活中,媽媽的焦慮可以說隨處可見,就連我自己也常常會深陷於這種焦慮之中。特別是媽媽們在育兒的道路上一路拼,甚至到了“拼子宮”的狀態。簡單說,就是為了讓孩子進入好的學校,要算好受孕時間,才能懷孕。等懷孕了,就想我們孩子健不健康,為麼麼到五個月了,還不動,人家不是說四個月就有胎動了,到快生了,我選擇剖還是順呢?等到孩子出生了,為什麼人家的都這麼胖,而我養來養去都不胖,是哪裡營養不夠。等我自己的孩子上了幼兒園,我發現周圍朋友、同事(當然都是女性的朋友),給孩子報了很多輔導班,學習特長,在我認識的媽媽群體中,每個孩子的輔導班數量大概在六個左右,還有的小朋友在小學階段已經完成了鋼琴的滿級考試。這一切都是我焦慮的來源。 於是,我覺得我自己的小孩,也應該增加一些傳統文化課程的專案。

    為什麼媽媽群體更容易焦慮?

    當我靜下心來,思考為何會陷入焦慮的時候,才會發現一些問題的端倪。

    首先,焦慮是一種負面情緒,且負面情緒的特點就是傳播快。情緒本身具有很強的感染性,而負面情緒的感染性比起正向情緒來說來得更強。也就是說,焦慮情緒本身的特點,就註定會將很多人帶入到這種焦慮的漩渦之中。

    其次,與男性相比,女性更容易被情感所控制。雖然焦慮情緒本身有很強的感染性,但理智這種東西一旦找到進入的突破口,就能很快切斷這種焦慮營造的負向迴圈。在這方面,男性本身會比女性有優勢。

    再次,男性群體與女性群體交流的內容有很大的區別。想想看,男性在社交過程中,不怎麼會討論自己的孩子,即使談論也很少涉及一些學習方面的內容。男性社交的話題更多地會聚焦在社會事件或是自己事業的發展方面。但是媽媽們就不一樣了,她們會自動遮蔽沒有生孩子或是結婚的女性群體,然後迅速地切換到孩子教育的話題上。

    最後一個原因就在於比較,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這句話也同樣適用於焦慮這件事,那就是“沒有比較就沒有焦慮”。這些對話內容中,都暗藏著攀比和虛榮心在作怪。

    在育兒路上存在各種形形式式問題,但希望每個人都能抱著一顆平常心對待,關注孩子之餘也要記得,多多關心自己丈夫哦。

  • 5 # 依心尋理

    別焦慮,因為孩子天生也會跟你最親密哦!

    懷胎十月,孩子一直跟你是一體。你也一直能夠感受到ta,臍帶的連線,讓你對孩子的感知最強烈。

    孩子從出生那一刻起,離開你的子宮。其實在ta看來,還是一體的,只是沒有了安全感,所以孩子出生就會哭。

    孩子生病或是其他的問題,母親的焦慮都是能夠讓孩子感知到的,雖然他不會說,以後問不一定記得住,但是會在ta潛意識裡保留一生?所以,媽媽們,變強大,讓孩子知道,我們是無所不能的!

  • 6 # 哈嘍呀小安安

    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看到這個題目,首先我腦海中出現的就是最近在熱播的電視劇《少年派》中的情節,林妙妙上的高中,是全封閉式的,需要住校。在她剛入學後,她的媽媽也就是閆妮各種擔心,每日茶不思飯不想,擔心女兒食堂的飯吃得慣嗎?澡堂洗澡的人多不多?開啟水時會不是燙到……

    然而張嘉譯飾演的爸爸卻十分淡定,十分佛系,一語道破“哪是孩子離不開你,是你離不開孩子”。

    我想,這也許是很多家庭的真實寫照。同樣作為一名媽媽,我想說:媽媽這個詞,真的不是隨便說說就能做的,“為娃兒操碎了心”這話一點不假。

    首先,孩子是媽媽經歷了十月懷胎,一朝分娩,“一隻腳踏進鬼門關”后辛苦生下來的,所有懷孕期間的不適、擔心,以及生產時那“錐心刺骨”的痛都是爸爸們沒有辦法體會的。痛之切,則愛之深。

    第二,媽媽們的手機裡有各種各樣的群,孕婦群、新生兒群、小區寶媽群,上了幼兒園後,還要進入班級群,裡面充斥了孩子的吃、穿、住、行、教育等各種各樣的資訊。媽媽群的氛圍讓媽媽們不知不覺得就開始了“攀比”,在“攀比”的背景下,想不“焦慮”都難。我記得趙薇曾經主演的電視劇《虎媽貓爸》裡,趙薇飾演的畢勝男即使要放棄大房子,去住老破小,都執意要給孩子買學區房,這是體現了媽媽為了孩子什麼都可以犧牲的偉大,卻也體現了她不想孩子“輸在起跑線”,仔細想一想,這裡面是不是也有“攀比”的味道呢?

    第三,女人的情感波動比男人大,感性多於理性。尤其是當了媽媽以後,當過媽媽的人應該深有體會,孩子小的時候,稍有一個“風吹草動”,媽媽們都很容易哭成了淚人。男女本身的性格區別也決定了媽媽們更容易“焦慮”。

    第四,女人的心,比針眼還細。沒錯,尤其當了媽媽後,心會更細。每天“事無鉅細”地照顧孩子,自然考慮的事情會比爸爸們多。

    這是我的回答,希望對您有幫助。

  • 7 # 需要幫助的物件

    老母親過來人,見多識廣,知道人生不易,人生無常,任何一點疏忽大意,就有可能造成終身遺憾。擔心害怕是焦慮的主要表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ivvi小i手機上不了網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