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裡如果把宋江作為讀書人的代表,把晁蓋作為非讀書人的代表,就可以很明顯看出讀書人和非讀書人的區別在於:一是讀書人有主見,遇到事情能自己作出正確選擇;非讀書人沒主見,遇到事情往往容易被別人牽著鼻子走;二是讀書人把利益置於義氣之上,而非讀書人是把義氣置於利益之上;三是讀書人更會耍權謀,而非讀書人更實誠;四是讀書人深謀遠慮,非讀書人眼光短淺。
在上梁山這件事情上,體現宋江有主見和晁蓋沒主見的區別。宋江殺了閻婆惜亡命江湖,在江湖上與人結交時,從來沒有唆使或慫恿任何人跳出來反朝廷。比如,宋江去清風寨投奔花榮,宋江提及在清風山從王英手裡救過劉高之妻,花榮認為宋江不該救她,因為這夫妻二人亂行法度、殘害良民。宋江聽了就教育花榮,既是同僚為官,你可以隱惡揚善。宋江對自己則更是謹遵朝廷法度,殺了閻婆惜在江湖上逃亡一段時間,後來還是主動投案,心甘情願刺配江州,即便是晁蓋曾苦口相勸,要他上山入夥,他始終以不可不忠不孝為由拒絕,因為他始終認為“忠君報國”才是男子漢大丈夫的唯一正道。後來宋江上梁山一是被形勢所逼,不上梁山就無處可去,隨時可能被官府捉住了砍頭;二是被理想所誘,想要通過樑山這個平臺實現自己忠君報國的人生理想。由此可見,宋江上梁山完全是自主、自願的選擇。
而晁蓋上梁山就完全不同了。晁蓋是鄆城縣東溪村的保正,祖上是本縣本鄉富戶,可謂家資豐厚,又兼勇武過人,江湖好漢送他一個“托塔天王”的名號,由此看來,晁蓋明明就是個雄霸一方的土財主,小日子過得應該是十分滋潤的。也就是說晁蓋其實是最沒有必要劫生辰綱的人,結果,他偏偏成了劫生辰綱的頭頭。這個表面上風風光光、江湖上名聲顯赫的晁蓋,為虛名所累,被劉唐、吳用、公孫勝和阮氏三兄弟一陣吹捧、一頓高帽子狂戴,晁蓋就熱血上湧,挺身而出、義不容辭地當了這劫生辰綱的七人小團隊的“法人代表”,徹底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跡,斷了回頭路,只能一把火燒了自己的莊園,上梁山以求安身保命!晁蓋遇事沒有自己的主見,就這樣被其餘六人牽著鼻子走,稀裡糊塗地劫了生辰綱,又稀裡糊塗地被迫上了梁山。
在對待利益與義氣的問題上,體現出宋江重利益和晁蓋重義氣的區別。楊雄、石秀和時遷在投奔梁山路過祝家莊時,時遷職業病發作,偷了祝家莊店裡的報曉雞,一時爭鬧起來,石秀放火燒了店主的店屋,時遷被捉,楊雄和石秀跑上梁山來求助。晁蓋本是一貫喜愛結交江湖好漢,且又十分重義,但一聽聞楊雄、石秀和時遷三人如此劣行,還是打著梁山的招牌,讓他氣不打一處來,當場發作就要把楊雄和石秀拉出去砍頭。晁蓋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因為晁蓋認為自從火併王倫之後,梁山泊好漢便以忠義為主,全施仁德於民。一 個個兄弟下山去,不曾折了銳氣。新舊上山的兄弟們,各各都有豪傑的光彩。而時遷等三人把梁山泊好漢的名目去偷雞吃,因此連累梁山眾人受辱。晁蓋的做法是要先斬了這兩個行為不檢點的人,再率軍去蕩平祝家莊,以出了胸中這口惡氣!很顯然,晁蓋看重的行得正、坐得直的“義”,而不屑與德行有虧的人為伍。
而宋江考慮問題則完全不同,在利益與義氣面前,他更看重的是利益,只需看他如何處理楊雄、石秀便知。宋江勸住晁蓋,認為行為不檢點的是時遷,而不是楊雄和石秀,不該斬了這兩位好漢;對主動跳出來和梁山為難的祝家莊,正好利用這個機會去收拾祝家莊,一來為山寨賺得三五年的糧食,二來可為梁山報了遭羞辱之仇;三來為來投奔梁山而遭受祝家莊羞辱的人報仇。宋江救下楊雄和石秀二人的性命,他們自然對晁蓋有怨憎而對宋江則感恩戴德。接著,宋江又當著晁蓋的面撫諭楊雄和石秀,既給了晁蓋臺階下,又再次讓楊雄和石秀感激他。這是宋江看重的第一層利益;宋江看重的第二層利益則是正好藉此機會鼓動晁蓋允許他率軍下山攻打祝家莊,讓他透過立功積累下人脈和威望。比起這兩層利益來,時遷等人不檢點的行為雖然與梁山提倡的“義”大相違背,在宋江看來,實在算不上什麼大事。
在對待梁山大權上,體現出宋江善耍權謀和晁蓋不會耍權謀的區別。宋江耍權謀最厲害的地方,當屬他一步步架空晁蓋、奪得梁山大權的若干做法。在宋江心裡,晁蓋能做梁山之主,不過是因為年歲長他十歲、先來梁山而已。言下之意,論才學、權謀、志向、能力,晁蓋怎能和他比?所以宋江一上了梁山,便當仁不讓地開始了他架空晁蓋的陰謀做法。比如楊雄和石秀要來投梁山入夥,央求梁山去救時遷,晁蓋聽聞時遷做出雞鳴狗盜之事,就要斬了楊雄石秀二人,宋江不僅攔住了晁蓋,還大張旗鼓地親率大軍下山攻打祝家莊。晁蓋講究的是做人做事的“江湖義氣”,而宋江想著的是如何收買人心、為我所用,只要能為自己的理想和志向服務,可以不擇手段,不問出身、不論行徑。如此一來,宋江得以迅速壯大他的勢力,不管是梁山上的兄弟還是尚未上梁山的兄弟,對宋江無不拜服。晁蓋未死之時,他頭把交椅的位置已然形同虛設,只相當於是個“名譽老大”,真正大權在握的早已是宋江了。
在耍權謀、爭奪權力方面,晁蓋就完全不如宋江了。晁蓋就是個實心眼的人,肚裡沒有那麼多彎彎繞,所以處理事情總是直來直去,沒有太多考慮,他壓根沒想到宋江對他表面恭敬的背後包藏著奪權的禍心。比如宋江上了梁山之後,宋江陣營有三十六名好漢,晁蓋陣營只有九名好漢,吳用很快就倒向了宋江陣營,公孫勝是世外高人,始終遊離於梁山。很顯然,晁蓋陣營勢單力孤。每逢有事,總是宋江搶先拿了主意、做了決斷;即便偶爾晁蓋先聲奪人,多半也是“無效發言”,三下五除二就被宋江或者吳用給否掉了。但凡宋江開口定調,宋江粉絲團必然是聲勢浩大地附和:哥哥所言甚是!一下子把晁蓋的大哥形象沖刷得蕩然無存。就這樣,晁蓋鬱郁不得志,終於逮住個機會帶兵下山,想要一戰立威,偏偏既不懂得用兵又剛愎自用,聽不得林沖建議,被毒箭射中面頰以致身死!可憐的晁蓋,在宋江上梁山之後活得越來越更窩囊!
在對待梁山將來出路的問題上,體現出宋江深謀遠慮和晁蓋眼光短淺的區別。宋江上了梁山之後,就對梁山將來出路的問題有過深謀遠慮的規劃:第一步,先要不斷對外發動作戰,既可為梁山賺來數年的糧食草料和馬匹武器等等物資,又可為梁山大舉招兵買馬、招賢納士,尤其是可以為梁山把不少朝廷將官賺到梁山的隊伍裡來,為日後招安大計積累人脈,透過這些不斷做大做強梁山。第二步,梁山做大做強之後會引起朝廷注意,朝廷必然派兵來鎮壓、圍剿,再率軍打敗朝廷大軍,為梁山揚威,引起朝廷的震驚和恐慌,既不敢小覷梁山,又不得不考慮,在不容易鎮壓和圍剿的情況下,朝廷只能把招安作為上策。第三步,宋江率領梁山眾人接受朝廷招安,由草寇反賊搖身一變,成為朝廷官員,比上梁山之前的地位高多了,有出息多了,終於可以讓眾人都實現封妻廕子的人生夙願。客觀來說,這的確是梁山所有有可能的出路中最好的一條。但,可惜的是,宋江沒想到,朝政腐敗的朝廷怎麼可能會讓他們得以善終呢?
在對待梁山將來出路的問題上,晁蓋的確沒有宋江考慮得那麼深遠,更多的是看到眼下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晁蓋對梁山的定位是,不能做打家劫舍“土匪窩”,所以,晁蓋為梁山組織定下來不得濫殺無辜的硬規矩。梁山作為嘯聚山林的山頭組織,要養這麼多人馬,所有的物資來源必須要靠下山劫掠。“土匪窩”的做法往往是劫掠財物之後還殺人,到了晁蓋手裡,他把這個規矩改過來了,不得濫殺無辜。梁山靠什麼在江湖上立威?晁蓋認為要靠能讓江湖好漢服氣的東西,所以,晁蓋為梁山定下的大旗是“劫富濟貧”,這個大旗比起王倫時期的“打家劫舍”無疑是一個巨大進步,因為“打家劫舍”必然會濫殺無辜、什麼人都搶;而“劫富濟貧”則把目標指向了那些“富豪”,要知道,在當時那個時代,富豪大多為富不仁,所以這個大旗明顯更具有正義感和感召力,能夠使梁山成為號召和吸引江湖好漢的聚義之地。但,晁蓋對梁山的定位也止於此,沒有更多考慮更長遠的將來,萬一被朝廷重兵圍剿怎麼辦?梁山眾人出路在哪裡?
綜上所述,晁蓋這個梁山第二任領導人作為非讀書人的代表,宋江這個梁山第三任領導人作為讀書人的代表,相比較而言,如果要從作為梁山領導人這個角度來衡量和評判,宋江無疑比晁蓋更優秀,更稱職,這也是讀書人比非讀書人更有優勢、更優秀所在。
《水滸傳》裡如果把宋江作為讀書人的代表,把晁蓋作為非讀書人的代表,就可以很明顯看出讀書人和非讀書人的區別在於:一是讀書人有主見,遇到事情能自己作出正確選擇;非讀書人沒主見,遇到事情往往容易被別人牽著鼻子走;二是讀書人把利益置於義氣之上,而非讀書人是把義氣置於利益之上;三是讀書人更會耍權謀,而非讀書人更實誠;四是讀書人深謀遠慮,非讀書人眼光短淺。
第一個區別:讀書人有主見,遇到事情能自己作出正確選擇;非讀書人沒主見,遇到事情往往容易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在上梁山這件事情上,體現宋江有主見和晁蓋沒主見的區別。宋江殺了閻婆惜亡命江湖,在江湖上與人結交時,從來沒有唆使或慫恿任何人跳出來反朝廷。比如,宋江去清風寨投奔花榮,宋江提及在清風山從王英手裡救過劉高之妻,花榮認為宋江不該救她,因為這夫妻二人亂行法度、殘害良民。宋江聽了就教育花榮,既是同僚為官,你可以隱惡揚善。宋江對自己則更是謹遵朝廷法度,殺了閻婆惜在江湖上逃亡一段時間,後來還是主動投案,心甘情願刺配江州,即便是晁蓋曾苦口相勸,要他上山入夥,他始終以不可不忠不孝為由拒絕,因為他始終認為“忠君報國”才是男子漢大丈夫的唯一正道。後來宋江上梁山一是被形勢所逼,不上梁山就無處可去,隨時可能被官府捉住了砍頭;二是被理想所誘,想要通過樑山這個平臺實現自己忠君報國的人生理想。由此可見,宋江上梁山完全是自主、自願的選擇。
而晁蓋上梁山就完全不同了。晁蓋是鄆城縣東溪村的保正,祖上是本縣本鄉富戶,可謂家資豐厚,又兼勇武過人,江湖好漢送他一個“托塔天王”的名號,由此看來,晁蓋明明就是個雄霸一方的土財主,小日子過得應該是十分滋潤的。也就是說晁蓋其實是最沒有必要劫生辰綱的人,結果,他偏偏成了劫生辰綱的頭頭。這個表面上風風光光、江湖上名聲顯赫的晁蓋,為虛名所累,被劉唐、吳用、公孫勝和阮氏三兄弟一陣吹捧、一頓高帽子狂戴,晁蓋就熱血上湧,挺身而出、義不容辭地當了這劫生辰綱的七人小團隊的“法人代表”,徹底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跡,斷了回頭路,只能一把火燒了自己的莊園,上梁山以求安身保命!晁蓋遇事沒有自己的主見,就這樣被其餘六人牽著鼻子走,稀裡糊塗地劫了生辰綱,又稀裡糊塗地被迫上了梁山。
第二個區別:讀書人把利益置於義氣之上,而非讀書人是把義氣置於利益之上。在對待利益與義氣的問題上,體現出宋江重利益和晁蓋重義氣的區別。楊雄、石秀和時遷在投奔梁山路過祝家莊時,時遷職業病發作,偷了祝家莊店裡的報曉雞,一時爭鬧起來,石秀放火燒了店主的店屋,時遷被捉,楊雄和石秀跑上梁山來求助。晁蓋本是一貫喜愛結交江湖好漢,且又十分重義,但一聽聞楊雄、石秀和時遷三人如此劣行,還是打著梁山的招牌,讓他氣不打一處來,當場發作就要把楊雄和石秀拉出去砍頭。晁蓋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因為晁蓋認為自從火併王倫之後,梁山泊好漢便以忠義為主,全施仁德於民。一 個個兄弟下山去,不曾折了銳氣。新舊上山的兄弟們,各各都有豪傑的光彩。而時遷等三人把梁山泊好漢的名目去偷雞吃,因此連累梁山眾人受辱。晁蓋的做法是要先斬了這兩個行為不檢點的人,再率軍去蕩平祝家莊,以出了胸中這口惡氣!很顯然,晁蓋看重的行得正、坐得直的“義”,而不屑與德行有虧的人為伍。
而宋江考慮問題則完全不同,在利益與義氣面前,他更看重的是利益,只需看他如何處理楊雄、石秀便知。宋江勸住晁蓋,認為行為不檢點的是時遷,而不是楊雄和石秀,不該斬了這兩位好漢;對主動跳出來和梁山為難的祝家莊,正好利用這個機會去收拾祝家莊,一來為山寨賺得三五年的糧食,二來可為梁山報了遭羞辱之仇;三來為來投奔梁山而遭受祝家莊羞辱的人報仇。宋江救下楊雄和石秀二人的性命,他們自然對晁蓋有怨憎而對宋江則感恩戴德。接著,宋江又當著晁蓋的面撫諭楊雄和石秀,既給了晁蓋臺階下,又再次讓楊雄和石秀感激他。這是宋江看重的第一層利益;宋江看重的第二層利益則是正好藉此機會鼓動晁蓋允許他率軍下山攻打祝家莊,讓他透過立功積累下人脈和威望。比起這兩層利益來,時遷等人不檢點的行為雖然與梁山提倡的“義”大相違背,在宋江看來,實在算不上什麼大事。
第三個區別:讀書人更會耍權謀,而非讀書人更實誠。在對待梁山大權上,體現出宋江善耍權謀和晁蓋不會耍權謀的區別。宋江耍權謀最厲害的地方,當屬他一步步架空晁蓋、奪得梁山大權的若干做法。在宋江心裡,晁蓋能做梁山之主,不過是因為年歲長他十歲、先來梁山而已。言下之意,論才學、權謀、志向、能力,晁蓋怎能和他比?所以宋江一上了梁山,便當仁不讓地開始了他架空晁蓋的陰謀做法。比如楊雄和石秀要來投梁山入夥,央求梁山去救時遷,晁蓋聽聞時遷做出雞鳴狗盜之事,就要斬了楊雄石秀二人,宋江不僅攔住了晁蓋,還大張旗鼓地親率大軍下山攻打祝家莊。晁蓋講究的是做人做事的“江湖義氣”,而宋江想著的是如何收買人心、為我所用,只要能為自己的理想和志向服務,可以不擇手段,不問出身、不論行徑。如此一來,宋江得以迅速壯大他的勢力,不管是梁山上的兄弟還是尚未上梁山的兄弟,對宋江無不拜服。晁蓋未死之時,他頭把交椅的位置已然形同虛設,只相當於是個“名譽老大”,真正大權在握的早已是宋江了。
在耍權謀、爭奪權力方面,晁蓋就完全不如宋江了。晁蓋就是個實心眼的人,肚裡沒有那麼多彎彎繞,所以處理事情總是直來直去,沒有太多考慮,他壓根沒想到宋江對他表面恭敬的背後包藏著奪權的禍心。比如宋江上了梁山之後,宋江陣營有三十六名好漢,晁蓋陣營只有九名好漢,吳用很快就倒向了宋江陣營,公孫勝是世外高人,始終遊離於梁山。很顯然,晁蓋陣營勢單力孤。每逢有事,總是宋江搶先拿了主意、做了決斷;即便偶爾晁蓋先聲奪人,多半也是“無效發言”,三下五除二就被宋江或者吳用給否掉了。但凡宋江開口定調,宋江粉絲團必然是聲勢浩大地附和:哥哥所言甚是!一下子把晁蓋的大哥形象沖刷得蕩然無存。就這樣,晁蓋鬱郁不得志,終於逮住個機會帶兵下山,想要一戰立威,偏偏既不懂得用兵又剛愎自用,聽不得林沖建議,被毒箭射中面頰以致身死!可憐的晁蓋,在宋江上梁山之後活得越來越更窩囊!
第四個區別:讀書人深謀遠慮,非讀書人眼光短淺。在對待梁山將來出路的問題上,體現出宋江深謀遠慮和晁蓋眼光短淺的區別。宋江上了梁山之後,就對梁山將來出路的問題有過深謀遠慮的規劃:第一步,先要不斷對外發動作戰,既可為梁山賺來數年的糧食草料和馬匹武器等等物資,又可為梁山大舉招兵買馬、招賢納士,尤其是可以為梁山把不少朝廷將官賺到梁山的隊伍裡來,為日後招安大計積累人脈,透過這些不斷做大做強梁山。第二步,梁山做大做強之後會引起朝廷注意,朝廷必然派兵來鎮壓、圍剿,再率軍打敗朝廷大軍,為梁山揚威,引起朝廷的震驚和恐慌,既不敢小覷梁山,又不得不考慮,在不容易鎮壓和圍剿的情況下,朝廷只能把招安作為上策。第三步,宋江率領梁山眾人接受朝廷招安,由草寇反賊搖身一變,成為朝廷官員,比上梁山之前的地位高多了,有出息多了,終於可以讓眾人都實現封妻廕子的人生夙願。客觀來說,這的確是梁山所有有可能的出路中最好的一條。但,可惜的是,宋江沒想到,朝政腐敗的朝廷怎麼可能會讓他們得以善終呢?
在對待梁山將來出路的問題上,晁蓋的確沒有宋江考慮得那麼深遠,更多的是看到眼下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晁蓋對梁山的定位是,不能做打家劫舍“土匪窩”,所以,晁蓋為梁山組織定下來不得濫殺無辜的硬規矩。梁山作為嘯聚山林的山頭組織,要養這麼多人馬,所有的物資來源必須要靠下山劫掠。“土匪窩”的做法往往是劫掠財物之後還殺人,到了晁蓋手裡,他把這個規矩改過來了,不得濫殺無辜。梁山靠什麼在江湖上立威?晁蓋認為要靠能讓江湖好漢服氣的東西,所以,晁蓋為梁山定下的大旗是“劫富濟貧”,這個大旗比起王倫時期的“打家劫舍”無疑是一個巨大進步,因為“打家劫舍”必然會濫殺無辜、什麼人都搶;而“劫富濟貧”則把目標指向了那些“富豪”,要知道,在當時那個時代,富豪大多為富不仁,所以這個大旗明顯更具有正義感和感召力,能夠使梁山成為號召和吸引江湖好漢的聚義之地。但,晁蓋對梁山的定位也止於此,沒有更多考慮更長遠的將來,萬一被朝廷重兵圍剿怎麼辦?梁山眾人出路在哪裡?
綜上所述,晁蓋這個梁山第二任領導人作為非讀書人的代表,宋江這個梁山第三任領導人作為讀書人的代表,相比較而言,如果要從作為梁山領導人這個角度來衡量和評判,宋江無疑比晁蓋更優秀,更稱職,這也是讀書人比非讀書人更有優勢、更優秀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