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尕慫娃
-
2 # 田園番茄
首先要正確看到購車觀念,車只是為我們服務的,如果工作生活必須有,那就消費,如果只是充門面,算了,比較車是消費品,少說一年保險2000,油錢1萬,保養修理不算,如今的經濟下行,大家掙幾個錢。
-
3 # 可樂聊車
研究中國消費者的汽車消費的觀念,可以從深刻影響華人消費觀念的中國傳統文化談起。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所沉澱下來的,對華人的影響根深蒂固。比如講究中庸之道、注重人論、看重面子、重義輕利等。中國的傳統文化深刻影響了華人的消費觀念,導致了華人在消費時具有消費行為上的大眾化、品牌意識比較強等消費觀念特點。在汽車消費上,體現出了以下的傳統消費觀念:
一是中庸之道。“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被孔子的中庸之道思想禁錮幾千年的華人,大部分消費者一時還是以中庸奉為立身行事的最高標準。憑藉中庸贏得消費者青睞的車型枚不勝舉,最典型的就是CAMRY,它本著中庸的設計成為中高階市場上稱霸一方的霸主,以兩年 30 萬輛的驕人成績向世人亮出了它中庸才是走向成功的硬道理。因此中庸成為人們最能接受的一種樸實風格。
二是崇尚名牌。一些在網上發帖子力挺自主品牌的網友,購車時第一選擇依然是洋品牌;一些人只是由於購車款不夠多,才不得不去購買價格便宜的多的自主品牌經濟型車。中國消費者對汽車洋品牌的崇尚,使得自主品牌轎車的發展格外艱難。有人預言,如果Jetta轎車能夠降到 6 萬元,那麼目前國內 5 萬左右的自主品牌轎車將全部面臨滅頂之災。
三是貪大求全。消費者揮之不去的三廂車情節,使得汽車廠家不得不被動地去迎合。汽車是大件耐用消費品,購買時自然是功能越齊全越好。車身越長越好、配置越全越好。為了滿足華人的這種觀念,上海大眾在普桑的基礎上加長約 10 釐米,推出桑塔納 2000 ;此後引
起的上海大眾Passat、一汽奧迪 A6 都在德國原車型的基礎上加長了近 10 釐米;奧迪新款 A6 在原車已經加長的基礎上繼續加長;捷豹在國內車市銷售加長版的豪華車;寶馬新 7 系在國內銷售的幾乎都是加長版豪華轎車。其實加長 10 釐米,除了外觀上看上去比較氣派,符合一部分人的貪大心理之外,並沒有多少實際的用途。
但是在研究華人傳統消費觀念的基礎上,我們也要看到,隨著消費群體逐漸年輕化,上世紀 80 年代出生的人正在成為汽車市場的消費主力,他們接受的新思想、新潮流使得傳統的汽車消費觀念收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以兩廂車為例,在汽車進入家庭初期,人們對傳統四門三廂轎車的需求空前高漲,兩廂車都一度無人問津,更不用說其他類別車型的市場份額了,少得可憐。 2007 年的景象已經大不相同了,以FOCUS、Tiida、FIT、 POLO 等車型為代表的兩廂車開始佔據了車市重要的市場份額,以SX4 兩廂、Livna、長安奔奔、奇瑞 A1 等為代表的新車型陸續在 2007 年上市並且受到市場追捧。種種跡象表明,傳統的汽車消費觀念已經悄然起了變化,年輕消費者的消費觀念已經開始更多考慮車輛的功能性因素,在“面子主義”佔上風的同時,“實用主義”和個性化需求必將成為未來汽車市場發展的主流,這很符合現階段社會發展的規律,也因此,消費者對兩廂車、 SUV 、 MPV 等車型的需求只會越來越大。總的來說,我們從“面子主義”到“實用主義”、個性化需求看到了目前中國購車人的各種消費觀念,這也為各大汽車生產企業成功定製產品和銷售策略提供了更多的心理依據。
在中國最不缺的就是購買力,缺的是發現或獨到的眼光和鑑賞水平。買一輛洋品牌豪車,又氣派,面子上也過的去。但是我覺得那些洋品牌更吸引人的是他們的文化和歷史。我以前讀過一篇文章,他說
金錢是買不來屬於心靈的享受,並不是有錢就能買來文化,汽車也如此。在中國,如今,什麼都講一個“快”的社會,很多人已經忽略了我們自己的文化,有多少人知道我們中國第一輛中國產汽車叫“東風”。估計沒有多少人知道。外華人好的東西我們可以借鑑,但是不能摒棄掉我們自有的東西。樹立正確的汽車消費觀念,有利於我們國家汽車市場的蓬勃發展,更有利於我們經濟水平和華人素養的提升。
回覆列表
以大為美。想讓馬兒不吃草,還想馬兒跑得快 。
經常在身邊聽到這樣的購車訴求:“我預算20萬,要買一個空間大、品牌有面、能越野、 開著運動、省油、保養便宜、可靠性好的某某品牌的車,能不能推薦一下!”一聽到這樣的訴求,真的是無言以對!首先要明確一個基本前提,這個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車,正所謂車無完車,別說你花20萬,就算是上到百萬級別,那些豪車也都是不完美的。
1、二手車還是新車?
很多剛剛拿到駕照的朋友,都可能有這樣的想法:“先買一個二手車練練手,剮蹭了也不心疼。”二手車相比新車確實在價格很有吸引力,同樣的預算,新車只能買一個小型車、小型SUV的,如果選擇二手車,可以買到級別更高的車型。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我們的二手車市場不夠透明,水很深,二手車販子都會把到手的車進行翻新,擺在你面前的是一輛外表“嶄新”的車,如果不是很有“道行”很難分辨出它的真實車況,如果買到了車況很不好的車、事故車,用來修車花的錢,還真的不如買一輛新車了,所以除非你身邊存在會看二手車的朋友以及有比較靠譜的修理廠,還是踏踏實實買新車吧。
2、個性還是大眾?
最近十年國內汽車市場迎來了爆發式的發展,每年都有數百款新車上市或者迎來改款和換代,這些車型中有我們常見的大眾化品牌(車型),他們大多有幾十年的造車經驗,車型歷經好幾代的更替,均衡是它們的特點,也有一些“小眾”品牌或者“小眾”車型,它們個性鮮明,或運動、或時尚、或科技。作為購車者想必大家都挑花眼了,在這裡我想分享的是,大眾化品牌它們在全球的銷量大,車企能夠在短時間內積累大量的使用者資料,及時發現自己產品的各種問題,並做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另一方面,一款新車的研發需要4到5年,動輒數十億,百億的資金的投入,要做極寒、極熱等各種使用環境的測試,這些都是前期的研發成本,都要算到車輛價格和零配件中的,所以如果這款車的銷量很大,那麼平攤到每一輛車的成本就會低,零配件也會比較好找,這款車今後幾年養起來也不會費勁,而且開幾年後作為二手車也比較好脫手,因為大家都認。相反對於小眾車來講,由於保有量小,零配件不好找,一旦需要更換配件,一般等配件時間會比較長,如果您就這一輛車,會影響您的生活和工作節奏。所以還是選擇大眾化的品牌比較保險。
3、德系?美系?德美系?
長久以來流傳著這樣的言論:“開寶馬、坐賓士”、“美國車厚實,安全,但是很費油”、“德國民族嚴謹,所以造成來的車也紮實、嚴謹”、“日本車鐵皮薄,不安全”等等。這些算是大家對各種國別汽車的一種臉譜化的“定義”,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這種按照國別來劃分車系的方法已經很落伍了。國際大的主機廠其實都是根據自身的需要進行全球採購的,他的零配件可能來自各個國家,你還能說它是哪國車嗎?另外,主機廠還經常採取貼牌生產的方法將其他研發中心的車型貼上本品牌在國內銷售,比如雪佛蘭景程、spark;別克Excelle都來自通用在南韓的研發中心,再比如福特FOCUS是福特在德國科隆研發中心開發的,Regal是歐寶因蘇亞的換標車型等等。還是要具體車型具體分析,寶馬也能舒適,賓士也能運動,豐田也能可行、本田也能中庸!
經常看到這樣的提問:“10萬元買什麼車?”、“某某車和某某車比哪個好?”。網友們的提問都太概括了,真的很難給你一個有價值的建議。我覺得在選車之前一定要給自己列出一些用車的需求,比如預算、是否是家裡唯一一輛車、家庭成員構成、用車環境(是否擁堵、是否有攔路透過需求)、車輛後排使用率是很高、大約開幾年、駕駛風格是否激進、SUV、轎車還是MPV、是否有喜歡的車型等等,如果您的提問能很這樣的詳細,相信您會得到更多有價值的購車建議。
另外很多購車訴求是彼此矛盾的,比如操控性結合舒適性、內部實際空間和外形等等,請明確您的首要購車訴求,排除次要購車訴求,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關於購車成本 很多朋友是手上有多少錢就買多少錢的車,其實這是比較片面的一種觀念,因為你忽視了車輛在購買之後在一定時期內的用車、養車成本以及二手車的殘值。請在購車前儘量對目標車型的用車、養車成本有一個基本的概念,並把這些用車成本折算到用車週期內的每個月,然後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來衡量能否負擔的起這樣的用車成本,因為有的車看價格很實惠,買回去後卻發現你是養不起的。(比如奧迪、賓士、寶馬這樣的豪華品牌真的需要持久的財力才能養的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