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月花香

    文化差異太大,自古以來漢族兒女以華夏正統而自居,女真族屬於遊牧民族,兩個名族之間有非常激烈的民族矛盾,例如滿清進關進行的幾次慘絕人寰的大屠殺,足以說明政策不對。

  • 2 # 文人提筆安天下

    首先我們說說為何滿蒙能通婚。

    1、滿族婚姻是從“旗人”這個整體發出的,只要是“旗人”就可以結婚,而“旗人”包含了的滿人、蒙古人。

    2、後金為入主中原,從努爾哈赤時期,就聯合蒙古勢力,與蒙古進行政治聯姻。

    那麼滿漢為何不能通婚呢?

    1、後金滿族,為了維持其民族的傳統性和血統的純正性,所以才制定了這樣的婚姻制度——滿漢不通婚。這個制度,在努爾哈赤時期就被定下了,被稱為祖制。

    2、後金入主中原之後,生怕皇權旁落於漢族,為維護其在中原的統治,清朝實行了民族隔離政策,並且推行了八旗制度,規定滿蒙八旗子弟可相互通婚,而滿漢之間不能通婚。

    3、滿族與漢族,民族風俗、生活習慣不同,如果和親,就會被漢化。

    滿漢不通婚這項政策,是在努爾哈赤時期制定的,在清末時被慈禧太后廢除,歷經三百年左右。1902年2月1日,清政府選派八旗子弟出洋留學,再次宣佈了允許滿漢通婚。

  • 3 # 雍親王府

    滿蒙通婚始於努爾哈赤時期,並且大多數均為政治聯姻。

    努爾哈赤時期,曾帶領建州女真三徵蒙古科爾沁部落,皆大敗而歸,於是努爾哈赤便改變了對於蒙古部落的政策,用聯姻的方式建立與蒙古部落,特別是科爾沁蒙古的聯盟關係。不僅僅是努爾哈赤自己,就連努爾哈赤的兒子們也是紛紛迎娶蒙古的貴族子女,而也有不少女真貴族的女兒們嫁到了蒙古。

    與蒙古部落的政治聯姻在皇太極和順治時期達到了巔峰。皇太極後宮中,地位最為尊崇的五宮后妃,即即正宮皇后哲哲、關雎宮宸妃海蘭珠、麟趾宮貴妃娜木鐘、衍慶宮淑妃巴特瑪璪以及永福宮莊妃布木布泰,均來自於蒙古;並且這五位后妃也僅僅出自與兩家,一家是姑姑哲哲帶著自己的兩個親侄女海蘭珠和布木布泰嫁給了皇太極,另一家是皇太極打敗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後,迎納了林丹汗的兩位遺孀,娜木鐘和巴特瑪璪。皇太極死後順治皇帝繼位,也在多爾袞和孝莊太后的主持下,先後迎娶了兩位科爾沁蒙古部落的貴族女子為皇后,第一位皇后還是順治母親孝莊的親侄女,舅舅吳克善的女兒。

    滿蒙同為少數民族,其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以及人口數量上,相較於漢族人處於絕對的劣勢,因而更容易建立相互認同的同理心。況且滿洲與蒙古的聯姻和聯盟是自努爾哈赤時期開始,清朝歷代帝王所遵循的“國策”,為的就是團結蒙古部落的勢力,在加強對於蒙古部落的統治的同時,穩定邊疆安寧,所以對於滿蒙通婚並沒有限制。

    滿漢不通婚起源於努爾哈赤對於漢族人的“仇視”態度,而在多爾袞專政時期,已經從“滿漢不通婚”變為了“旗民不通婚”。

    努爾哈赤統治時期,對於漢族人口採取了極為仇視的態度,因而也制定了激化滿漢矛盾、降低漢族地位、壓榨漢民族百姓的政策,“滿漢不通婚”就是其中之一。

    而皇太極繼位之後,逐步改變了他的父親努爾哈赤對於漢民族的政策,開始接納漢民族,並且不斷嘗試用各種政策緩和滿漢矛盾,這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並沒有就“滿漢不通婚”的政策作出調整。

    在皇太極死後,順治皇帝繼位,多爾袞開始專權攝政。定都北京的多爾袞為了進一步消弭滿漢矛盾之間的矛盾,但是也為了遵照皇太極一貫要求的保持滿洲人傳統的旨意,同時也是出於對自己的父親努爾哈赤的敬重,多爾袞沒有完全的都否定“滿漢不通婚”的政策,而是改為了“旗民不通婚”,也就是說,滿洲人和漢族人可以結婚,但是漢族人必須是在旗的,也就是必須要隸屬於漢軍八旗的序列,才能與滿洲人進行通婚。

    但是可以說這個通婚的範圍是非常小,畢竟當年多爾袞帶領著關外幾乎所有的八旗子弟入關,軍隊人數也就只有不到二十萬,滿、蒙、漢各族在旗人口相加就一百萬左右。可即便如此,相較於之前努爾哈赤時期的政策,也算是一種進步,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

    “滿漢不通婚”的政策最終為慈禧所廢黜。

    由於清朝末年內憂外患不斷,再加上國民的整體認知有了提高,最終,由清朝末年掌控朝政的慈禧太后主持廢黜了“滿漢不通婚”的政策。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慈禧釋出懿旨:

    “ 我朝深仁厚澤,淪浹寰區。滿漢臣民,朝廷從無歧視。惟舊例不通婚姻,原因入關之初,風俗、語言或多未喻,是以著為禁令。今則風同道一,已歷二百餘年,自應俯順人情,開除此禁。所有滿漢官民人等,著準其彼此結婚,毋庸拘泥。至漢人婦女,率多纏足,由來已久,有傷造物之和。嗣後搢紳之家,務當婉切勸導,使之家喻戶曉,以期漸除積習。斷不準官吏胥役藉詞禁令,擾累民間。如遇選秀女年份,仍由八旗挑取,不得采及漢人,免蹈前明弊政,以示限制,而恤下情。將此通諭知之。”

    光緒二十八年 (1902年),清朝正式允許了滿漢通婚,廢黜了“滿漢不通婚”這一自努爾哈赤時期開始,持續了近三百年的政策。

  • 4 # 歷史課課代表

    準確的來說,清朝並沒有滿漢不通婚的規定,甚至清朝很多皇帝的生母、嬪妃都是漢人。比如康熙帝的生母佟佳氏、雍正帝的貴妃年氏、齊妃李氏、裕妃耿氏、乾隆帝貴妃高氏、嘉慶帝生母魏佳氏、全都是漢人。不過這些人並非是單純的漢人,在清朝她們還有著另一個身份“旗人”。

    滿蒙聯姻:

    在清朝,滿蒙聯姻遠非一般的習俗可以相比,清朝統治者鑑於蒙古的重要地位,因此將滿蒙聯姻上升為國策,並且該項政策作為清王朝的國策,在整個清朝一直實行。從努爾哈赤起,一直到末代皇帝溥儀,清朝的十二位皇帝都曾迎娶過蒙古族的后妃,尤其是清朝前期,剛剛興起的滿洲人由於要聯合蒙古各部共同進攻明朝,所以,清初的幾位皇帝以及親王貝勒都曾迎娶了大量蒙古族女子作為后妃福晉,皇太極後宮中地為最高的五宮后妃都出自蒙古,並且都是博爾濟吉特氏,博爾濟吉特氏在清初曾連出三位皇后。有清一代,清朝皇帝都十分注重蒙古的作用,清朝始終將蒙古作為王朝北方的長城。

    “滿漢不婚”:

    在清朝旗人包括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八旗漢軍以及各地的駐防軍等等,民人則是不在旗籍的漢人以及回民、藏民等。當然這僅僅是民間習俗,而不是官方的規定。可想而知這種習俗不會嚴格執行,還是有一部分旗人娶漢民為妻的,而且“不通婚”僅指娶為正妻,納妾並不在“不通婚”之列。

    清王朝在入關之前就設立了八旗制度,除了滿洲、蒙古之外,還有大量的漢人和歸順的北韓、達斡爾、 錫伯、赫哲、斡羅斯等,他們也被清政府編入旗籍,成為了旗人。在清朝,旗人之間是能夠互相通婚的,不能與滿人通婚的是沒有旗籍的漢人,而不是所有的漢人,清朝統治者將不在旗籍者稱之為“民”,而加入旗籍者則稱為“旗人”。所以,所謂的“滿漢不通婚”實際上指的是“旗民不通婚”。而不是滿漢不婚。

  • 5 # 愛讀歷史的大胖子

    滿漢不通婚,這句話有一定的誤區,應該是旗民不通婚才對,所謂的民是指沒有入八旗的百姓。八旗制度建立以後所有的滿族人都編制入內,滿清打敗蒙古以後把蒙古人也全部按八旗制度編練在冊。除此以外北方的幾個少數民族都全族編入八旗,如鄂溫克族、錫伯族、達斡爾族等。滿清入關之前被劫掠來的漢民和投降的兵民也被編成漢八旗,這部分的漢人是可以與滿族人結婚的。

    清朝皇帝立漢族皇后的就只有順治帝的妃子佟佳氏,因為兒子玄燁被立為康熙皇帝,被策立為皇后。(佟佳氏的民族是有疑問的,佟家遠祖應該是滿族人,但是後來定居撫順成為當地鉅富,此時基本已被同化為漢族人,佟家被編入漢軍旗,佟氏也改成佟佳氏。)

    清朝皇帝的妃子屬於漢軍旗的就比較多了,康熙帝的十七皇子允禮的母親是漢軍旗;雍正皇帝納了年羹堯的妹妹為妃,年羹堯家是雍正的包衣奴才;嘉慶皇帝的母親就是漢軍旗不勝列舉。

    旗民不通婚實際上執行的並不是很嚴厲,主要是宗室弟子和滿族上層人士,底層的滿族八旗和漢人一起生活了二百多年,怎麼不會有交集婚配。本來女真人生活在東北苦寒之地,和漢族通婚的情況不多,逐漸有了滿漢不通婚的習俗。入關以後滿族人少,保持不通婚也是防止被漢人同化,而且入旗也是一種籠絡漢族知識分子的一種手段。經常能看到某個漢族官僚因為有功被賜予入旗籍作為獎勵,比如施琅從臺灣投奔清朝,就被賜予正紅旗身份。

    光緒帝時期(實際操作是慈禧)正式下令廢除旗民不通婚政策。也是因為與八國聯軍開戰在即,與西洋各國矛盾大於滿漢民族矛盾的結果,也是清廷籠絡漢族人心的手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PCB設計中如何抑制電磁干擾?